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小僧讀史

    首先了解曹丕這個人:

    魏文帝曹丕、文學家、政治家,曹魏的開國皇帝。作為一名文學家,他的作品有《典論》《燕歌行》《寡婦詩》等五十多首詩篇。他是曹操的二子,他建立了曹魏,大破羌胡,復通西域,繁榮了建安文化,開創了文學批評風氣。

    曹丕本人,文學廣博,是個才子。“朝夕孜孜,不違子道”是對他最好的評價。他也有他自己的追求,概括之:戳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之功。

    曹丕,文武雙全,文采出眾,鞏固了魏國的基業。 君臨天下時,親率百萬雄兵伐吳、伐蜀。 就連孫權和諸葛亮,都不敢小看他。 但始終是因為他的父親曹操,一代奸雄,曹丕生活在他的影子裡。完全被他父親的光芒遮蓋。

    曹丕能駕馭他父親的那些老部下,對他俯首稱臣,也可謂說是有手段,有鐵的手腕。 曹丕成為魏國的開國皇帝,就連他的父親曹操也不敢稱帝,只是能做到狹天子而令諸侯。 可見曹丕,心中充滿了霸氣,他親率大軍討伐東吳討伐蜀國,也證明了這一切。所以曹丕此人能文能武。儘管在他最後沒有滅了吳國和蜀國,但他也為以後魏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針對曹丕是否有為難兄弟曹植:

    曹丕和曹植這對兄弟,在後世人的眼中,可能都會認為,曹丕在當上皇帝之後,對曹植一定很不好,畢竟曹植是當初自己最強的對手,差一點就要被他奪去了繼承人的位置,民間一直流傳著七步詩傳說,也總是在偏向曹植而貶低曹丕,而且這些虛構的故事已經讓很多人都以為是真實的。

    那麼歷史上曹丕登基之後,又是如何對待自己這個弟弟的呢?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和二夫人卞氏所生。曹丕作為魏國的開國皇帝,從小就天資聰慧不同凡人,不僅飽讀經書還文武雙全。到了建安二十二年,在司馬懿等重臣的協助下,曹丕打敗了他的弟弟曹植最終被立為世子。不久,曹操去世,曹丕擔任漢丞相一職,同年十二月,曹丕三次上書辭帝,最終漢獻帝被迫讓出皇位,曹丕從此以帝王的身份登上了歷史舞臺,四百年的大漢就此結束,魏國政權從此建立起來。

    曹丕的爭奪世子之戰並不是一帆風順,雖然身為長子的曹昂死於了戰場,但是在眾多兒子中,曹操最喜愛的兒子卻是曹衝,然而曹衝在十三歲就病死了。那個時候的曹丕22歲,聽聞弟弟去世便跑去安慰父親,此時曹操卻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曹衝死了於我來說是最不幸的,但是對你們來說卻是天大的好事啊!”。

    曹丕當皇帝之後,是如何對待曹植的?

    曹操對其他兒子並沒有像對曹衝一樣寄予這麼深厚的期望,對於曹丕來說,雖然曹衝這個最大的勁敵不在了,然而曹操也並不喜歡他,相較於曹丕,曹操更喜歡忠厚老實的曹植。萬幸的是,在司馬懿眾人的輔佐下最終被立為世子的是曹丕,但是曹丕仍有很多次想除掉這個弟弟,為什麼卻遲遲不動手呢?

    1.自從曹丕繼位以後,對於曹丕來說除掉曹植這一眼中釘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毫無實權的曹植對當時的曹丕根本夠不上威脅。都說知子莫如父,曹操早已預料到這些兄弟們之間必將暗中爭鬥,曹操在曹丕當上太子以後,就毅然決然地將曹植的心腹們殺死了,雖然對於當時的曹植來說痛苦萬分,然而正是父親這一舉動,最終讓曹植可以逃過一劫。曹丕當上皇帝以後,朝中朝外對曹丕都是俯首稱臣無人不服,此時的曹植除了寫詩作詞,對軍事上可謂是一竅不通。因此,曹丕知道若此時殺掉曹植,不僅多此一舉反而會被後人嘲笑成為恃強凌弱之人。

    2.卞皇后對兒子曹植的保護。兩個兒子都是卞皇后的心頭肉,無論曹丕對兄弟們多麼殘忍,但是對卞皇后是極為尊敬的。曹丕在父親死後便想殺掉曹植,這時卞皇后聽聞傷心欲絕,就跑去對曹植說:“你們兩個都是我的親骨肉,你要是真的想殺掉你弟弟曹植,那就先殺掉我吧!”。曹丕自是不敢違背母后,馬上下跪賠罪,並對天發誓不會對弟弟曹植動手,曹植這才得以保命。

    3.曹植用才華打動了曹丕。曹植在父親去世以後,便一蹶不振整日飲酒作詩,曹丕聽聞欲以曹植不孝來治其罪,曹植自然是不敢與哥哥作對就主動認罪,可是曹丕並沒有打算輕易放過他,於是就讓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來,並說若能打動到自己就放過曹植。曹丕在走到第五步時就開始吟詩,曹丕聽聞後抱著弟弟泣不成聲,這也是《七步詩》的由來。曹植知道兄弟同根,不過是一條繩上的螞蚱,曹植這才用自己的才華和真情化解了此番危機。

    所以,直到最後曹丕也沒有對曹植動手,事實上,曹植也確實沒有妨礙過曹丕,一生都在潛心文學研究經典。對曹丕無法構成強大的威脅。總得來說曹丕對自家兄弟還是比較仁慈的。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

  • 2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詳細回答。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但同時競爭又很殘酷,小到官宦子弟的明爭暗鬥,大到王公貴族的以命相搏,為了權力不擇手段的大有人在,甚至親兄弟之間,也要爭個你死我活。

    曹操的兒子們就是最好的例子。曹操的兒子曹丕和曹植,天生的死對頭,曹丕自從成為魏國皇帝后,就處處為難自己的弟弟曹植,或許是因為曾經被壓制的太狠,也或許是曹丕繼承了曹操的妒材,反正就是想要給自己這個弟弟定個罪,然後順勢除掉他。《七步詩》就是在曹丕的刁難下,出自曹植手中,那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為人熟知。但是人們不知道的時,曹丕對曹植的一次刁難,竟是因為兩頭牛的打架。

    事情還得從曹丕上位說起,因為得到司馬懿的輔佐下,他一直很順利的通過了曹操擺出的各種各樣的考核,最終在毒士賈詡的神助攻下成功上位。曹操臨死前把基業教給了他,曹丕繼任魏王后連忙逼退漢獻帝,自己建立魏國當皇帝。以為上位之路曲折而且曹操生前在世時一直偏愛曹植,曹植又和自己的女人甄宓有說不清的糾葛,此時的曹丕一直想清算曹植,奈何沒找到機會。

    終於有一次曹植犯了錯,曹丕讓曹植七步成詩,不然就給他定罪。但才華橫溢的曹植很快就作出了詩,他很形象的拿豆子作比喻,暗示兩人身為同胞兄弟不能團結一致卻互相殘殺,有意譏諷曹丕,也特意炫耀自己的才華。曹丕見他過了這關雖然沒說什麼,但內心更渴望治他的罪,於是他繼續等待時機,他知道放蕩不羈的曹植絕對會給自己創造機會的。

    有一天他讓曹植陪自己外出,當時正好看見兩頭牛在打架。上次想治罪被他躲開,這次一定要治他的罪,於是曹丕讓曹植和上次一樣,七步之內以兩頭牛作詩,但其中不能出現牛。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曹植居然還真把詩句做了出來,而且這一次不僅嘲諷曹丕,還暗示曹丕人品有問題,提醒他立身做人!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

    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曹丕得知想給曹植定罪是不可能了,於是改變策略,對他嚴加看管,甚至連門都不讓出。最後曹植在每日每夜調到監視下精神崩潰自殺身亡。

    當曹丕知道曹植身死的訊息後彷彿出了一口惡氣,絲毫沒有因為是自己一母同胞的親弟弟而有半點心疼。但意想不到的就是他比曹操更為猜忌,更為多疑,雖然獲得了這個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整個人也被這個位置反噬,長期透支身體的他39歲就病逝了。而他的和曹植的一系列爭鬥很做法,也被史書記載,流傳千年。

  • 3 # haonanrenjiushiwo

    曹操稱帝后,為了防止他的同胞兄弟奪他的皇位,逐漸排擠和殺掉他的同胞兄弟,更嫉恨有才華的兄弟。如曹植才華橫溢,擅長寫詩

  • 4 # 軒轅赤子

    七步成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生動形象恰如其分!若無此詩緩解,植難逃丕殺第之心!

  • 5 # 豫億探索發現

    曹丕稱帝后,為了防止他的同胞兄弟奪他的皇位,逐漸殺掉他的同胞兄弟。

    曹丕這天他叫曹植去大殿想找個藉口殺掉他。都這個才華橫溢,做事特別牛。所以讓七步成詩,如果做不到就殺掉他。曹植以為自己死定了,含淚做了這步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丕聽後就沒有殺他。就讓它自生自滅。

  • 6 # 愛吃維他命

    曹丕稱帝后,就開始為難兄弟曹植了,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讓曹植在七步內寫出一首,否者就要砍頭。

    曹植幸不辱命,七步成詩,躲過一劫。

  • 7 # 使用者陸國勇

    無情帝王家,曹丕也不例外,坐上皇位後總找藉口想殺掉自已的胞弟曹植,一次曹丕當著眾多的文武大臣的面責令曹植在現場中作出一首詩,作不岀來就被殺掉,曹植在朝中現場作出一首詩,每邁一步就寫出一句詩詞,總共邁出七步,寫出流傳千年的佳作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8 # 光陰話事人

    在權力的爭奪鬥爭中,尤其是當雙方的砝碼相差懸殊時,看舞臺劇的觀眾們,總習慣用眼淚和移情於己的感嘆,掩飾掉“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致命缺陷。曹丕曹植是在爭奪儲位,不是一般家庭的兄友弟恭,用心機、計謀再正常不過了,說到底是曹植手下人不像吳質給力罷了,看史書曹植並沒有主動參與爭奪儲位,都是他手下人楊修、丁儀兄弟在熱衷、鬧騰罷了。想要扶曹植上位來謀取利益罷了,曹操一開始就是對曹丕區別對待的,對很多兒子封了侯,唯獨曹丕是五官中郎將、丞相副,在一門躲多侯的情況下,不封侯的那個是要繼承老爹的爵位的。

    所以曹操立曹丕為太子時的詔令【汝等悉為侯,而子桓獨不封,而為五官中郎將,此是太子可知矣”】我覺得曹操的令文的意思是這樣;你們鬧騰什麼,曹丕早就是我定的繼承人,否認自己曾經欲立曹植引起的政治風波,曹操不做聲,下面人以為有機會,就會鬧。曹老闆的心思確定了,就不讓人鬧騰了。還說自己一開始就是讓曹丕做接班人的,等於說那些和曹植攪和在一起的人,很蠢來著。

    曹丕狠毒無非是【七步詩】罷了,好多人是不信的,研究正史的話,還是不要相信了。曹丕有很多正當的理由殺曹植,比如醉酒辱罵監國使者,監國使者代表的是皇權,這是藐視皇權,私自祭奠先王。但是七步不成詩這個理由最差勁,曹丕不是傻子,他知道弟弟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否則也不用用哭來表示自己的孝心了。用曹植最擅長的東西來考校他,真是無語死了。曹丕曹植的關係沒有那麼差勁。

    看過一篇論文關於丕植兄弟的:【總的來說,爭儲事件歷時短暫, 曹植只是作為他人謀取私利的依託被動參與。因此, 整個事件沒有造成兄弟關係的隔閡: 建安二十年( 215) , 曹丕尚託曹植索玉玦, 二十二年( 217)兄弟又一同宴飲。據曹植《黃初六年令》 ,黃初三年( 222) , 東郡太守王機、 防輔吏倉輯誣告曹植。曹植赴京陳誣告之罪。曹丕不聽眾議, 免植罪使歸國。黃初四年( 223) , 曹植徙封雍丘, 又為監官所舉,

    亦未治罪。黃初五年( 224) 春正月, 曹丕下令曰: “初令謀反大逆乃得相告,其餘皆勿聽治; 敢妄相告, 以其罪罪之。 ” 政令下達的原因未載,但聯絡曹植為監官所舉的時間及黃初五年後

    未曾受誣的情況來看,曹植無疑是此令的最大受益者。數次受誣,屢次赦免,曹丕待曹植真可謂寬容優厚。前人多謂曹丕遣使者羅織曹植罪名, 其實不然。否則, 曹丕為何既使人捏造罪名, 卻又不治其罪? 究其實際, 當時政策對諸侯王監察甚嚴,而監國謁者也不輕鬆, 稍有不慎, 即招殺身之禍。《三國志·魏書·楚王彪傳》 記,嘉平元年令狐愚與王凌謀立曹彪,事發,曹彪自殺。“彪之官屬以下及監國謁者, 坐知情無輔導之義,皆伏誅。 ” 監國謁者、 防輔吏擔負檢舉諸侯之過、 防非輔正之責,楚之監國謁者因未能及時上報曹彪之過,便受株連被殺。因此, 監國謁者勢必嚴密伺察諸侯之過, 及時上報、 糾過,以免禍及自身。而曹植“任性而行, 不自彫勵” , 面

    對嚴密監察,必然會頻繁與監國謁者發生衝突, 難免為其所奏。故曹植屢次為監國謁者所奏, 實由己之行事所致, 曹丕對其比較寬容,屢次赦免其罪責並未嚴肅處理。曹操曾訓誡曹彰曰:

    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動以王法從事, 爾其戒之! ” 此語正可為曹丕與曹植關係之註腳。黃初以後, 曹丕、 曹植情為兄弟,義為君臣,從君臣角度出發來看,曹丕待曹植不薄。】

    我再增加一個例子,【初植未到關,自念有過,宜當謝帝。乃留其從官著關東,單將兩三人微行,入見清河長公主,欲因主謝。而關吏以聞,帝使人逆之,不得見。太后以為自殺也,對帝泣。會植科頭負鈇鑕,徒跣詣闕下,帝及太后乃喜。及見之,帝猶嚴顏色,不與語,又不使冠履。植伏地泣涕,太后為不樂。詔乃聽復王服。《三國志·魏書·曹植傳》:封六年,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戶五百。】曹丕知道曹植的訊息還是比較高興的,等到見了面,又裝著一副嚴肅的表情。。。不和曹植說話。

    還有《三國志·魏書·曹植傳》:【封六年,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戶五百。】增加曹植的封邑,算是不錯吧?

  • 9 # 文友南山竹

    曹丕是怎樣為難兄弟曹植的?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妻子卞後生的。兄弟倆都擅長詩文,文學史上把他們父子合稱為“三曹”。曹植才華略勝曹丕一籌,曹操多次想封他為王太子,只是有些大臣反對,沒有定下來。

    曹操在世前,曹丕就處處和曹植明爭暗鬥。一次,曹操出征,曹植當場唸了一段頌揚曹操功德的文章,曹操十分讚賞;輪到曹丕,有人告訴他,大王出征,你只表示傷心就行。於是,他抹著眼淚向曹操告別,曹操十分感動。他認為曹植雖然有文才,但不如曹丕對他有感情。寵愛曹植的心漸漸變了。還有一次,曹操派曹植帶兵出征。曹丕送去酒食,和曹植喝得酩酊大醉。曹操派人去催了好幾次,曹植還沒有醒來。於是,出征的事被取消,立太子的事也取消了。

    曹操去世後,曹丕上位,做了魏王。有人告發已是臨淄侯的曹植經常喝酒罵人,還把曹丕派去的使者扣押起來。曹丕就把曹植抓起來,要處死罪。在他母親卞後的極力求情下,免了死罪,撤了臨淄侯的爵位,降為一個比較低的爵位。還有一種說法是,曹丕把曹植召來,要他在走完七步的時間裡做出一首詩。如果做得出,就免他一死。這首詩是也叫“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 10 # 使用者清風細雨

    曹丕當上皇帝后,很看不起同胞兄弟才高八斗的曹植,就經常為難他。最有代表性的為難就是"七步詩"。在朝堂上要求以兄弟為題,在走七步時間內作一首詩,曹植略一思索,還沒走完七步就完成了;煮豆燃豆基,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11 # 誰是誰的菜

    曹丕剛剛繼位就開始清除異己,打擊王侯,他親自下令王侯的領地之內,最多隻能有幾百個老弱殘兵來守衛有人煙的地方,往往彼此相隔甚遠。即使是出去遊獵,王侯的活動範圍,也不過方圓三十里而已。並且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由朝廷專門指派的官吏緊密監視,而曹植更是重點打壓物件。

    曹丕繼位不久,曹植就被貶為安鄉侯,奪了封地送去洛陽監禁。如果不是母親卞後苦苦相求,曹植恐怕是難逃一死。他想祭祀一下父親曹操,也得先上報朝廷,徵得同意之後才可實行。雖說是王侯,其實更像是被劃地為牢眷養著的囚犯。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書,描寫了曹丕為了打壓曹植,而想出來一個歹毒之計,以避朝野上下悠悠之口。逼迫曹植七步之內作詩一首,且不準出現“兄弟”二字,否則將有殺身之禍。沒想到,天資聰穎的曹植從容不迫地吟出了那首千古傳頌的《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同母的兄弟,用萁煎萁豆來比喻兄弟相殘的行為。曹植被曹丕逼迫做七步詩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但是這件事情在歷史上真實的發生過嗎?

    其實,故事最早不是出現在《三國志》或其他嚴肅的史書裡,而是記錄在南朝的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當中。原文是這麼寫的。

    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寥寥數語就描繪出了一個重大的歷史故事。但是仔細考究世說新語中的記載根本就站不住腳。首先文中記載的時間,那個時候,曹植還只是臨淄侯,他被封為東阿王,魏明帝太和三年的事兒,時間前後相差了十餘年。其次,曹丕和曹植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曹植文思敏捷,善作詩文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曹丕如果用作詩來刁難他,未免也太過愚蠢了。

    著名的文化學者、散文家餘秋雨也認為,以曹丕的智商和心機,不大可能在宮殿上做出這樣既殘暴又兒戲似的惡作劇。

    不過七步詩比喻得體,有樂府之風,很可能確實是曹植的手筆。但創作時的戲劇場面,大概是後人虛構的。

    如果真的發生過七步詩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那麼陳壽的《三國志》中一定會有相應記載。但實際上《三國志》對七步詩隻字未提,《三國志》的取材一向嚴謹慎重。對於一些野史雜聞是寧缺勿濫,而《世說新語》則為文人筆記,為了獵奇湊趣,廣泛蒐集奇聞,異說匯成一書。顯然,《世說新語》不能當做史籍看待。

    雖說七步詩的故事是子虛烏有的,但曹植始終備受哥哥曹丕的猜忌與防範卻是不爭的事實。

    曹植年輕時曾說想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但在曹丕的提防和打壓之下,他在政治上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他也只能寄情於詩詞歌賦之中了。曹植的悲劇命運也許是在王位競爭失敗之時就已經註定了,實在是令人唏噓啊!

  • 12 # myhome核桃樹

    三國時期,儘管社會動盪不安,以曹家父子為首的建安七子蜚聲文壇,開創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為主要內容的清新文風。曹丕(公元187年—226年)和曹植(公元192年—232年)兩人同為曹操的正室卞夫人所生,在其父曹操的薰陶下兩人在文學方面的成就較為突出。根據相關歷史記載,兄弟兩人關係不睦,作為兄長的曹丕時常刁難弟弟曹植,縱觀曹植一生都無法擺脫曹丕的制約,以至於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才能無法施展。儘管當前史學界和有關專家對此提出了反對的觀點,但是我認為,那不過是作為哥哥的曹丕為掩人耳目若採取的障眼法。

    那麼,曹丕究竟是如何為難弟弟曹植的呢?無論是史書,還是電視劇《三國演義》都反映了這方面的情況,刻畫出了作為哥哥的曹丕刻薄寡恩的一面。我認為有三點:

    第一,兩人同時作為曹操王位的備用人選,最初曹操更看重的是曹植,是曹丕主要的競爭對手。

    第二,曹植名望所潛在的號召力嚴重威脅著曹丕的地位。

    第三,在王位爭奪中,曹丕是用謀略和手腕挫敗曹植的,時刻擔心曹植的報復。

    曹丕為了排除異己,推行恩威並用的手段,企圖一舉剷除來自各方的威脅。當然,嚴重威脅其地位的曹植成了重中之重。同樣他採取了以下三種手段:

    第一,貶官。自從曹丕繼位之後,不斷的改變對曹植的任命,名為封王封侯,實則一貶再貶,毫無實權。更可悲的是延續至曹睿一朝,所處狀況仍然毫無改觀。

    第二,流放。曹丕將其逐出京師,變著法的不停折騰他,使他無法形成和培育自己的勢力。例如: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安鄉侯;黃初三年鄄城王;黃初四年雍丘王;太和(公元229年)三年遷東阿,太和六年封陳王等等。

    第三,閒置。曹丕登基後,曹植一生基本上處於雪藏的狀態,除了在文學上的進項之外,政治上毫無進展,倍受冷落,飽受打擊,處處受限,英雄無用武之地。

    與此同時,我們熟知的曹植《七步詩》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來的,可見曹植的生存環境是多麼惡劣,多麼的無奈。據說是在曹丕的威逼之下寫就的,要求以兄弟之情入手但不能有兄弟二字,且七步之內寫成,否則刀劍伺候。曹植以其悲憤的心情略加思索,七步成詩,遂成千古傳誦的名篇,這其中可能有曹丕的一份功勞吧。

    其詩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13 # 史海鉤沉崢嶸歲月

    曹丕繼位以後,因忌憚曹植的驚世才華,唯恐其有奪位之虞,欲尋藉口殺之,遂有歷史上著名的“七步成詩”之典故,據說曹丕令曹植在七步之內作成一詩,否則殺之。

    才高八斗的曹植果真在踱步之間隨口吟出一首流傳千古的“七步詩”:煮豆持作羮,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被詩中情真意切的兄弟情打動,遂改變主意,放過了曹植。

  • 14 # 紅雨說歷史

    曹植和曹丕本是親兄弟,可是卻因為曹操去世,曹丕成了魏王最後篡取了漢家天下,兩兄弟的關係立馬發生了變化。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當曹丕繼承皇位之後,便盯上了當初的競爭對手曹植。曹植是曹操最喜歡的一個兒子,曹丕卻因和曹操的性格相像而沒有得到寵幸,人們似乎都藉此來說皇帝們不喜歡和自己同性格的皇子,就像後來朱元璋之於朱棣,其實不過一些人主觀臆測罷了。

    當曹操去世以後,曹植明明已經知道了父親去世,卻整日沉浸在美酒之中,曹丕想借此機會除掉曹植。於是便差人將曹植帶來,命他寫首詩,這裡的詩並不是曹植的《七步詩》,而是依照曹丕所指的畫:

    畫上兩頭牛,一頭在上,一頭落在井中死了,說的是頭牛爭鬥一頭被另一頭頂入井裡而亡,要求不準出現兩牛相鬥,一牛墜亡字樣。

    兩肉其道行,頭上帶凹骨。

    相遇塊山下,郯起相搪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洩畢。

    曹植完成了詩,得到了大臣的讚揚,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作了一首好詩,真是功力深厚,才華橫溢。

    在大臣們驚歎曹植的詩好的同時,有一個人非常不滿意,心想居然沒有難住你,下次定不會讓你再逃脫,這個人就是曹丕。

    於是,曹丕又一次找機會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完成一首詩,曹植不得不接受了挑戰,讓曹丕再次出題。曹丕要求以兄弟為題,但詩中不可出現兄弟二字,不然就殺了曹植。於是著名的《七步詩》就誕生了: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一番歷史的對話,被後代詩人感慨,被小說家寫入了小說,被後世導演搬上銀幕,每次都成為了經典,永流傳。

    曹植的《七步詩》感動了曹丕,曹丕在聽完詩以後,淚流滿面,被詩情所感動,也認識到了兄弟之情,將曹植貶為安鄉侯,也斷了殺死曹植的想法。

    在《世說新語·文學》有對於這件事記載: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

    故事講到這裡就結束了,曹丕就是因為之前曹植也有機會稱帝,且曹操當初在失去曹衝以後,很喜歡曹植,曹丕更想要永絕後患。所以便在他人的建議下,讓曹植於七步之內作詩,想要難倒曹植,這樣便有名正言順的藉口除掉他。可是到頭來,卻是被曹植的“同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所感動。

  • 15 # 看潮起潮落

    皇位只有一個,皇帝卻兒子眾多。皇帝只能扶持一個,打壓其他皇子,所以最是無情帝王家。即便脫穎而出,當了皇帝,還是害怕其他弟兄覬覦皇位。因而,新皇帝對其皇兄皇弟恨不得殺之而後快。傳說三國時,曹丕稱帝后,對其親兄弟曹植就想找個藉口而殺之。一天,曹丕對曹植說:如果你能走七步作一首詩,我就放了你。曹植當然看出曹丕的殺氣,於是七步還沒走完,變作了一首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就是七步詩的由來。據說曹丕看到這首詩後,深有感觸,遂放了曹植。

  • 16 # 亭安讀書

    曹丕為難兄弟曹植,最被人熟悉的還是“七步成詩”的典故。在《世說新語》當中記載,曹丕稱帝后,嫉妒曹植的文采,於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並且要求詩中須得描述兄弟之情,又不能有兄弟二字。如果曹植不能按規定作詩,就處死他。

    曹植雖然迫於當時的魏文帝曹丕的威勢,但依然在七步之內作出詩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詩成,曹植得以倖存,曹丕也不好再為難曹植。這個典故雖然沒有在正史當中存在,但卻體現出了魏文帝曹丕,對自己這位兄弟曹植的態度,的確有著處處為難之意。

    究其原因,有著幾個方面的緣由:

    一是,當初曹植是曹丕繼位的有力競爭者。

    曹植當初深受曹操的喜愛,尤其是曹植的才學,受到曹操的認可。當初曹操討伐孫權,就留曹植在鄴城,足見當時曹操對曹植的器重。

    但是曹植酒後破壞法令,讓曹操最終立曹丕為世子,最終曹丕得以在曹操死後接掌大權。而曹丕得權和之後稱帝后,對於之前與自己爭奪世子之位的曹植,當然是處處為難,像逼迫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的確符合曹丕與曹植之間的關係。

    二是,曹植對曹丕代漢稱帝的表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後,曹操繼承王位,同年曹丕稱帝。

    但是當時曹植聽說曹丕代漢稱帝后,穿上喪服為漢朝哭喪,這件事傳到了曹丕耳朵後,曹丕對曹植十分不滿。

    但當時卞夫人還在世,勸曹丕要善待自己的兄弟曹植,於是曹丕便只好把曹植到處遣調。曹植也就是在不斷地遷封途中,感受到了來自兄弟曹丕的為難。

    而曹植很多傳世的作品,也就是在不斷遷徙途中所創,著名的《洛神賦》,就是曹植在被封為鄄城王,奔赴鄄城的途中,路過洛水感懷自己悲慘命運所寫。

    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曹植多次徙封:

    黃初二年,曹植被徙封安鄉侯;

    黃初三年,曹植被封為鄄城王;

    黃初四年,曹植徙封雍丘王;

    曹丕死後,魏明帝曹叡繼位,曹植依然多次徙封:

    太和三年,曹植徙封東阿;

    太和六年,曹植改封陳王;

    同年十一月,四十一歲的曹植病逝。

    才華橫溢的曹植,也在曹丕、曹叡兩帝的不斷“為難”之中,蹉跎了歲月,誤了一生抱負。

  • 17 # 陽明悟行學宮

    曹植挺慘的,其後半生被曹丕和曹叡兩位皇帝防範,十一年三次遷封,沒有在哪個地方呆過太長時間,這說明了什麼?曹丕沒有放過曹植,連曹叡也防著他

    那麼曹植後半生是怎麼度過的呢?時間點我們以曹丕被立為世子來算起

    公元217年,曹丕被立為世子。那麼為什麼是曹丕被立為世子呢?因為同一年曹植做了一件傻事,這件事足以摧毀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好形象。

    曹植喝得酩酊大醉,乘車夜闖司馬門,而且在禁道上一路狂奔。司馬門和禁道是宮中禁地,所有大臣和皇親國戚都不得擅自闖入,而曹植偏偏嗜酒行兇,違反禁令。這不得不讓曹操心裡重新掂量一下曹植的品質問題。

    本來曹操是非常喜歡曹植的,曹植有下筆成章的能力,記憶力驚人,小時候就表現的聰慧異常。因此曹操外出打仗也經常帶著他。

    太祖徵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

    曹操的意思很明顯,我當年二十三歲時是頓邱令,一直奮鬥至今。你現在也二十三歲了,要加油呀!暗含很看好曹植的意思,曹植當然明白其中道理,曹丕和曹植都是嫡子,況且曹操是那種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不會太在意立長這種規矩,因此自己還是有希望的。於是三位謀士開始出謀劃策。

    這三人當中尤其以丁廙出力最大,丁廙曾經冒著生命危險當面向曹操力薦曹植,曹操在丁廙的勸說下,心裡也有立曹植為世子的打算。

    廙嘗從容謂太祖曰:「臨菑侯天性仁孝,發於自然,而聰明智達,其殆庶幾。至於博學淵識,文章絕倫。當今天下之賢才君子,不問少長,皆原從其遊而為之死,實天所以鍾福於大魏,而永授無窮之祚也。」

    可惜,最後曹植栽在喝酒這個事情上,而且是兩次。第一次就是喝醉後夜闖司馬門,造成曹操對曹植失望,當年曹操下定決心立曹丕為世子。第二次是二年後關羽圍樊城,曹操任命曹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率兵解救曹仁。可能是想再給曹植一次機會吧,但是在最關鍵的時候,曹丕請曹植喝酒,曹植又一次喝得酩酊大醉,等到曹操派來的人來到,曹植已經醉的不能走路了。於是曹操再一次對曹植大失所望。由此可見曹丕心裡的陰暗程度,為了不讓曹植立功,故意請曹植喝酒陷害他:

    魏氏春秋曰:植將行,太子(曹丕)飲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雖然曹丕已經是世子(太子)了,但他仍然沒有放過曹植,他要讓曹植永無翻身的機會。

    曹植的三位謀士,楊修被曹操賜死,理由是楊修擾亂軍心,擅揣上意,還有一條是楊修是袁術的外甥:

    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脩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脩。

    丁儀、丁廙被曹丕以各種理由打入大牢,最後斬首,株連三族。

    曹操死後,曹丕登基,曹植的命運開始發生重大改變,再也沒有人庇護他了。

    公元221年,曹植被封為安鄉侯。當年又被改封為鄄城侯。

    公元223年,曹植被改封為雍丘王。

    公元226年,曹植又被改封到陳郡,229年又改封到東阿。

    曹植每被改封到一個地方,給他的隨身親兵都不超過二百人,而且這二百人還都是一些老弱殘兵。隨身的官吏也都是一些庸俗之輩。目的只有一個:不讓曹植再有任何東山再起的機會。

    時法制,待籓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

    曹植在奪嫡之爭失敗後一直鬱鬱寡歡,本想著曹丕死後自己可以在朝廷中施展自己的才華,誰知道曹叡繼位後繼續防範曹植。曹植數次上書要求為朝廷出力,參與政事,但曹叡都拒絕了。六年後曹植在鬱悶中病死,時年41歲。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曹丕終其一生都沒有放過曹植,為了防止曹植東山再起,曹丕誅殺了曹植所有的謀士和勢力,將曹植數次遷徙封地。曹植在曹丕和曹叡兩代君王的迫害和防範下,終其一生也沒有實現他匡扶宇宙,蕩清寰宇的偉大理想,最後在鬱鬱寡歡中死去。這個世界少了一個胸懷大志的君王,但多了一個才華橫溢的悲情才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90後離婚的人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