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藥師周無憂

    我們許多人對於服藥的時間不太在意,其實中藥的療效除了是否對症、藥物煎煮方法是否得當之外,各類中藥的服用時間對藥效也有影響,服中藥的最佳時間直接影響藥物的功效,調治的病症不同,服藥的時間也有一定的要求,特別是一些特殊藥物,醫生常常會做特別的交待。

    如何掌握各種具體方藥的服用時間和次數,應根據藥物性質、不同病情和人體飲食起居規律等具體決定,最終達到適時服藥,維持合適的體內藥物濃度,提高療效和減少毒副反應。

    1、飯前服

    一般在飯前30~60分鐘服藥。用於治療肝腎虛症和腸胃病,以及腰以下疾病的藥均宜餐前服,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藥性容易下達,從而較多地被吸收。

    另外,化痰止咳類藥物如半夏、天南星、貝母、桑白皮等,中成藥如川貝枇杷膏、急支糖漿、蛇膽川貝散等,均宜在飯前服用,祛痰鎮咳作用明顯。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丸、生脈散、左歸丸等補益藥宜在飯前服用,利於吸收而充分發揮其補益作用。

    2、飯後服

    一般在飯後15~30分鐘服藥。對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或毒性較大的藥,均宜在飯後服用,以免吸收太快而發生毒副作用。

    乾薑、川椒、旋復花、乳香等辛辣刺激的藥物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如石膏、知母、梔子、黃連、黃柏等清熱洩火藥,這些藥物藥性偏於寒涼,對胃有一定的刺激,可造成腹脹、不思飲食、腹瀉等不良反應。

    飯後服用可減少這些不良反應的發生,清熱洩火中成藥有牛黃解毒片、三黃片、黃連上清片、清熱解毒口服液等;此外,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中草藥,羚翹解毒丸、荊防沖劑、雙黃連口服液、桑菊感冒片、銀柴顆粒、板藍根沖劑等解表類藥物也宜飯後服用。

    3、睡前服

    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藥物,以及有化積滯、潤腸作用的藥物,適合睡前服用,一般在睡前15~30分鐘服用。

    棗仁安神膠囊、甜夢口服液、歸脾丸、棗仁膠囊、天王補心丹等安神藥睡前服用,有利於迅速入睡。潤腸藥物如麻仁、郁李仁、蜂蜜、核桃仁、柏子仁、麻仁潤腸丸等,睡前服用有利於消除腸胃積滯,使排便更加輕鬆。

    4、晨起空腹服

    凡滋補類湯藥,宜早晨空腹用,以利充分吸收。用於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藥物也宜空腹服,這樣可使藥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藥效。

    5、隔夜服

    主要是指驅蟲藥,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

  • 2 # 享福寶寶

    一般服藥時間是根據藥效和藥物的性質決定的,不能一概而論。

    服藥時間:

    1 中成藥:進食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2—3次/天

    2 飯前服用的藥:滋補類的藥,比如人參、阿膠等。制酸藥一般在飯前1小時

    3 飯後服用的藥: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比如山梔子、乳香等。健胃藥在飯後1小時服用。

    4 睡前服用的藥:緩下類的藥,比如火麻仁、半夏等。安神藥在睡前30分鐘服用。

    服藥劑量:一般情況下一日一劑,一劑2—3次,隔4—6小時。當病情緊急時,可頓服(一次服下)

    服藥溫度:一般情況下溫服;寒證時熱服;熱證或者真寒假熱證時冷服。

  • 3 # 楊柳lsl

    我是老病號,現在正在服中藥,兩天一副中藥。每個中藥師看完病要教你怎麼熬藥,怎麼喝藥,都不一樣。這次馬上要服完11付藥了也就是22天,我是腸胃不好,東西吃不下,又愛拉肚子,醫生說我整個人非常虛,要慢慢調理,吃了這麼久的中藥還是有變化,大便基本正常了,不過醫生說還需要開藥繼續調理。說起吃中藥時間,原來我都是飯後吃,因為飯前空腹喝了胃就不舒服。但是這個老師就沒有說飯前還是飯後喝,一天喝個五六次,哪裡管得了飯前飯後,少量多次喝,吸收好些,居然喝了胃也沒有難受,他們家兒子喝藥就用一個保溫杯裝一杯喝半天,一會喝一口一會喝一口。也許每個醫生的方子不一樣,病也不一樣,不應該死搬硬套。只要病給我醫好了怎麼喝都行。圖片是我剛剛熬好的中藥,喝兩天,涼了放冰箱。

  • 4 # 馮藥師
    一般的藥物,飯前服或飯後服均可;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在飯後服;滋補藥宜空腹服,治瘧藥宜在發作前2小時服;安神藥宜在睡前服;治療痛經藥,宜在行經前3-5天服;治療發燒感冒藥,在晚上9-10點服;對於急性重病,無時間限制,可隨時服用。一般來說,服用湯藥與吃飯應間隔1小時左右。

    一劑藥煎2次後,將藥汁兌勻,分成2-3次服用,可早、中、晚各1次,或早、晚分服。對病情比較急重的也可煎煮後1次服用,如急性腸梗阻見腹痛,大便乾結,或嘔吐者,可用大承氣湯頓服。也有一日服3次以上者,如感冒高燒不退,可給予解表藥,4小時服1次,不分晝夜服用。也有一日連服2劑,以增強藥力。

    二、溫服或冷服

    1.湯劑一般多采用溫服,因為溫服不會刺激胃腸,以利胃腸對藥物的吸收,尤其是晨起後空腹服藥。有些藥物更強調溫服或熱服,如感冒後發熱、惡寒、頭痛等,給予解表藥溫服或熱服,有利於發汗解表,達到汗出邪去的目的。因此服用解表藥還常常要喝熱粥,以調和胃氣,助發汗散邪增強藥力。另外,脾胃虛寒或脾腎虛寒的病人更宜熱服,以免涼藥折傷陽氣。寒溼痺症,熱服有利於溫通血脈,散寒除溼。

    2. 有些病證可採用冷服,如服藥嘔吐者,冷服可減少嘔吐;有些清熱解毒藥冷服則作用更強。在複雜的病理變化過程中,只有透過特殊的服藥方法,才能適應病情的需要。如傷寒的“假熱真寒”,應用“熱藥冷服”的方法來適應病情的轉化。反之,如“真熱假寒”,則應用“涼藥熱服”的方法。如果不這樣處理,則往往發生藥汁入口即吐的抗藥現象,達不到治療效果。這在中醫治法中屬於反佐的一種。

    三、頓服或頻服

    1。頓服就是一次服一劑藥,將頭煎與二煎混勻或不混,一次服完。頓服常常用於一些危重病證,如陽明病燥、實、痞、滿明顯,使藥在短時間內在體內達到較高的濃度,因而產生治療作用。但又因為藥物濃度很快下降,治療作用不能持久,所以一般情況下不用。

    2.頻服是指少量多次服用,兩次服藥之間的間隔短、頻度高。治療嘔吐常常採用頻服,對那些咳嗽嚴重,甚至引起嘔吐的病人,服咳嗽藥也可頻服。小孩服用湯藥常常出現嘔吐,宜用頻服。中風昏迷的病人可用棉籤蘸藥汁多次服用。頻服是透過藥物濃度在體內不斷積蓄而達到治療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五人格:這款遊戲好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