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5忘初衷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50歲時書。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訊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其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黃州寒食帖》

    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兩首寒食詩,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後。元符三年(1100)收藏者蜀州張氏取之邀黃庭堅觀賞,並書一則題跋,與原跡可謂互為輝映。

    《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

    《伯遠帖》

    是東晉王珣給親友伯遠書寫的一封信,《伯遠帖》上只存錄王珣書信中的47個字,隻言片語中似乎訴說著縈懷的回想和與友人天各一方的悵惘。

    《韭花帖》

    楊凌式(873-954年),字景度,號虛白,唐末人,《韭花帖》為述午睡醒來,恰逢有人饋贈韭花,非常可口,遂執筆以表示謝意。

    《蒙詔帖》

    唐代柳公權寫的一通訊札,告訴對方自己年老體衰,能力有限,雖然有個閒官職位,可也不能為別人辦什麼大事,請諒解自己的難處。

    《張翰思鱸帖》

    此帖也稱《季鷹帖》,是歐陽詢為張翰寫的小傳,張翰是西晉吳郡(今蘇州)人,富於才情,為人舒放不羈,曠達縱酒,當時人將他喻為三國魏時“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嵇(阮嵇曾為步兵校尉,人稱阮步兵),稱他“江東步兵”。他追隨賀循至洛陽做了齊王的官,但他並不快樂,時常思念江南故鄉,於是萌生隱退山林、遠離亂世之念,後終棄官回鄉。

    《蜀素帖》

    《蜀素帖》是北宋書法家米芾於元祐三年(1088年)創作的行書絹本墨跡書法作品,米芾生性常喜歡到太湖之畔遊山玩水,吟詩賞石。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的九月,應湖州(浙江吳興)郡守林希之邀請,赴太湖近郊的苕溪遊覽。正值時宜,米芾遣興抒懷之餘賦詩數首。臨行前,林希取出珍藏二十多年的蜀素一卷,請他題寫詩文。米芾信手而成此《蜀素帖》。

    《松風閣》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遊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作了這首「松風閣」的詩。

    《土母帖》

    是北宋初期李健中晚年居住在洛陽所作。

  • 2 # 花有道

    吸收文化精華@♥♥♥愛的力量@#喔愛小咪#

    話說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到了湖北的黃州,當了一個沒有實際權利的小官,不僅薪水低,連吃飯住房子都需要自己解決。而且,蘇軾的一舉一動還受到其他官員的監視。雖說蘇軾是個樂觀豁達大度的人,但是遇到這種處境也會有鬱悶痛苦的時候。這不,在黃州居住的第三年的寒食節這一天,蘇軾回想起自己前面幾十年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萬千,忍不住要把滿腔的情懷錶達出來。於是就寫下了這有名的《寒食帖》,這是一幅優美的書法作品,被稱為書法史上的“第三大帖”。

    第一大名帖當然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了,第二大名帖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大名帖就是蘇軾寫的《寒食帖》了。你說蘇軾牛不牛?詩詞文章寫的膾炙人口,書法也是頂尖的。宋朝另一大詩人黃庭堅評價蘇軾的《寒食帖》中寫的字說:“此書兼有顏真卿、楊少師、李西臺筆意。”意思是蘇軾的書法吸收了各位大書法家的優點,又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特色。

    《寒食帖》體現了蘇軾寫字“自出心意、不踐古人”的精髓。你知道蘇軾的《寒食帖》到底是寫的什麼內容不?其實是寫的幾首詩,請欣賞——

    1、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2、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汙泥燕支雪。

    3、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少年子,病起須已白。

    4、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5、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6、軍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圖窮,死灰吹不起。

    你看,作為一個大才子,朝廷的進士,落魄到何等程度。“從第四、第五首詩可以看出,蘇軾的生活經常是很窘迫的——“下雨時家裡到處漏雨,吃的東西很少,只能煮一點菜葉子吃,連燒的柴火都是溼的。”可即使這樣,蘇軾還是沒有被人生的人痛苦打倒,還有心情來寫詩,練習書法。所以我們後人才有機會看到字型優美、內容豐富的《寒食帖》了。

    聽了我講的故事,你是不是更喜歡蘇軾了呢?親愛的讀者。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請您關注“喔愛小咪”。我們共享優美的古典詩詞。

  • 3 # 孫鵬程書法分享

    《祭侄文稿》作為一篇祭文,作者寫時的悲憤心緒可想而知,整幅卷面並不清爽、乾淨,筆跡急促、匆忙,塗抹、刪補時時可見。縱觀全篇,悲憤慷慨之氣浮於紙端。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但正因為無意作書,確使此幅字寫的神采飛動,起伏跌宕。光耀千古的價值就在於以真摯情感掌控筆墨,不計工拙,無拘無束,縱筆豪放,一氣呵成,血淚與筆墨交融,激情共浩氣噴薄。因此成為顏真卿最精彩的行書,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黃州寒食帖》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寫於1082年,那時候蘇軾因為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遭受到新黨排斥,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的二首五言詩。

    《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元北韓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 4 # 李明友書法

    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是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大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因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

    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寒食帖》是宋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十七行,一百二十九字。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二首遣興詩,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正如黃庭堅在此帖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 5 # 國保尋寶

    公元353年4月22日(距今1667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彙集成冊,作序一篇記述此事,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存世唐摹本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明,唐太宗時馮承素《蘭亭神龍本》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 6 # 茶與紫砂得兼—碧玉軒

    蘭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是晉朝的大書法家。是琅琊王。出身名門望族。是他最好的行書作品。在他50歲左右所寫。是寫王謝家族的40多人在永和九年的上巳節一起春遊的雅集的序。隨意書寫已達巔峰。寫景寫情,至真至純。流芳千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你是家長,孩子早戀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