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河長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人們生活清苦,社會文化自然就和繁榮時期差點。到了盛唐、宋中國書法得到空前推崇,並且字型還顯得豐潤、飽滿、圓潤,彰顯著生活的富足,並出現了顏、柳、歐等大書法家。因此唐宋書法是鼎盛時期。

  • 2 # 枯木禪師

    天才在盛世比較容易被發現,亂世可能連狗都不如。人別說吃飽肚子,能不能活過明天都不知道,書法這時候重要嗎?

    沒人獨善其身的時候,精神追求重要嗎?

    盛世收古董,

    亂世藏黃金。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 3 # 淺芳幽笛人

    三國鍾繇創造楷書,引領了魏晉書法的覺醒與發展。東晉書法在“二王”帶領下走向高峰,楷、行、草在王羲之的筆下成熟了,王獻之則在其父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

    羊欣《暮春帖》

    “二王”的成就如此突出,在“二王”之後,得王獻之親授筆法的外甥羊欣,雖然得了個“買王得羊,不失所望”的名號,但也不過是在模仿王獻之,未能自成一家。而在其後整個南朝的書壇,都籠罩在對鍾、王的學習、模仿之下,沒有出現新的書風。我想這除了因為“二王”的成就太高,還在於東晉到南朝,社會風氣沒有大的改變,也就沒有產生新風格的土壤。

    王僧虔《王琰帖》

    《爨龍顏碑》

    而在與南朝相對立的北魏,卻出現了書法史上另一座高峰——魏碑,使得南朝書法似乎有些相形見絀。有人認為這主要是南朝延續曹操的“禁碑令”造成的。然而就南朝出土的少數碑刻來看,只有早期出現於西南邊陲的《爨龍顏碑》達到了魏碑上品的水準,是對東晉《爨寶子碑》風格的發展。因為雲南地處偏僻、交通閉塞,鍾、王楷法未普及,當地獨立發展出了這種介於隸楷之間的風格。此外有些碑刻有類似魏碑的筆法但大多不如魏碑靈活多變,最多被歸入“魏碑體”,而未形成所謂“南碑”的概念。

    劉宋《劉懷民墓誌》

    與雲南類似,北方五胡亂華、南北分裂,也使得北方隔絕於鍾、王筆法,只能在漢隸的影響下緩慢出現介於隸楷之間的書體。到孝文帝推行漢化以後,逐漸接觸到南朝的書風,但接受的程度參差不齊,又混雜著之前的隸楷體,所以形成有別於“二王”而又風格多樣的“魏碑體”。而到了南北朝的末期,南北書法的交流越來越深之後,北碑與南帖相融合,才出現隋唐“尚法”之風的濫觴,如北齊、北周時期的一些碑刻,還有著名的智永和尚在陳朝就出名了。

    北齊《高淯墓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患重病無法醫治,你願意選擇安樂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