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愛寫字的夏秋冬

    王羲之比較出名的小楷是黃庭經,孝女曹娥碑,東方朔畫贊,佛遺教經等,王獻之出名的是洛神賦十三行,其實各有各的喜歡,練誰的都可以,我比較喜歡大王的黃庭經些,覺得筆畫結構更活潑

  • 2 # 江天雨秀

    二王的代表書體是行、草書。他們的楷書各有特色。王羲之楷書為當時書界樹立了一種風格典範。但隨歷史發展而成為型制的楷書,以楷書四大名家歐顏柳趙為最。小楷是趙孟頫出名。

  • 3 # 愚言7

    都很好。如果用在硬筆書法學習上,選小王,結構為勝。如果小楷學習,先大後小,重在筆法,大王上手容易,不易走偏。

  • 4 # 西安農民手寫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曠之子,導之侄,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官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早歲從衛夫人學書,後博覽前代名家法書,遂改變初學,採擇眾長,備精諸體。小楷尤工,已脫去鍾繇隸意,雄逸俊雅,變化生動。其小楷代表作有《黃庭經》《東方朔畫贊》《樂毅論》《孝女曹娥》等。

    《黃庭經》,原為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經典,也被內丹家奉為內丹修煉的主要經典。現傳《黃庭經》有《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玉經》《黃庭中景玉經》三種。王羲之所書的這卷《黃庭經》,即指《黃庭外景玉經》。

    《黃庭經》其內容可以概括為:

    1)重點論述的問題有:強調吐納行氣;勤於咽津滓海,時時保精、固精;永持恬淡無欲;鞏固守一之法。

    2)論述長生久視之道,分別論述人體各主要器管的大略及其主要生理作用。為了修煉得法,又把人體分為上中下三部,每部有八景神鎮守,合稱二十四真神;人如果能調養真氣,就能消除疾病,長生不老。

    3)闡述黃庭三宮及三丹田與養生的密切關係。

    4)存思黃庭,煉養丹田,積精累氣為宗旨,執行不殆為要訣。

    唐孫過庭《書譜》雲:“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

    清包世臣讚歎道:“秘閣所刻之《黃庭》、南唐所刻之《畫贊》,一望唯見其氣充滿而勢俊逸,逐字逐畫,衡以近世體勢,幾不辨為何字。蓋其筆力驚絶,能使點畫盪漾空際,回互成趣。”

    《黃庭經》雖享大名,然現存諸本多為後人摹刻,在字法、章法上多少參有摹刻者的審美意趣,韻味略有不足,學書者需參看魏晉同時期的書跡,才不至於被刻本皮相所囿。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亦為魏晉楷書典範。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羲之之子。官至中書令,人稱“大令”。善正、行、草書。幼學父書,次習張芝,後改制度,遂成一家法,與父齊名。王獻之書法是王羲之書法的延伸和發展,虞龢《論書表》稱“父子之間又為今古”,合稱“二王”“羲獻”。

    《洛神賦十三行》的內容為曹植名篇《洛神賦》。王獻之此書墨跡在宋元間尚流傳,後佚。拓本僅存中間的十三行,遂得名。碑前款署”晉中(書令)王獻之書“,為後人所補。歷代對《十三行》評價都非常高,稱為“小楷極則”。

    《宣和書譜》載:”(唐韋權)嘗與人論書,雲:"《洛神賦》數紙,足下曾見之否?當在鍾繇之上。""

    宋董逌《廣川書跋》雲:"子敬《洛神賦》,字法端勁,是書家所難。偏旁自見,不相映帶;分有主客,趣向整嚴,非善書者不能也。“

    王獻之《十三行》的結構變化較王羲之的傳世小楷諸刻本更為生動,比較“放”。結字”任隨天真“,章法更顯從容自然,富有動態。

    二王小楷誰好已分明。

  • 5 # 菊香齋

    王義之、王獻之父子在中國書法史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其是王羲之更是被後世尊為“書聖”。

    其實,王羲之走上書法聖壇,與古代兩個皇帝的推崇有很大的關係,一個是梁武帝蕭衍,一個是唐太宗李世民。二人掀起了兩大波學習大王的高潮,從而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倘讓二王PK,綜合實力相信大多人會覺得王羲之會更勝一籌。孫過庭就在《書譜》序中直言王獻之:自稱勝父,不亦過乎!

    不過,倘就小楷字論,應該說二王真是環肥燕瘦,各有千秋了。

    王羲之的楷書,直接由衛夫人和他叔父傳授,總屬於三國時魏國鍾繇系 統。鍾繇的楷書還具有濃厚的隸書 筆意的,但王羲之作了進一步的揚棄整合,代之以回鋒收筆,結體變橫張為縱展,將楷書引入了端莊而生動的‘今體’ 階段。而這個變化的畢竟沒有最後完成,最終楷書成熟完備於法度森嚴的唐朝。所以,王羲之的楷書雖然雍容爾雅,儀態大方,但多少仍帶幾分古樸厚拙的味道。 這點從 王羲之的小楷代表作《樂毅論》、《黃庭經》、《孝女曹娥碑》中可明顯的感知到。

    而相比之下,站在父輩肩頭之上的王獻之則“幼學其父,次習於張,後改變制度,別創其法”(張懷瓘《書斷》)。發展出了自然、超逸、妍美、清俊的風格,與其父質樸渾厚的風格有別。流傳後世的作品多為行書和草書,楷書僅小楷《洛神賦十三行》行世,但這也是書法史上後世難以企及的楷書極則。

    不過,就我個人喜好而言,我更傾向於王義之!

  • 6 # 軫念信箱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曠之子,導之侄,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官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早歲從衛夫人學書,後博覽前代名家法書,遂改變初學,採擇眾長,備精諸體。小楷尤工,已脫去鍾繇隸意,雄逸俊雅,變化生動。其小楷代表作有《黃庭經》《東方朔畫贊》《樂毅論》《孝女曹娥》等。

    《黃庭經》,原為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經典,也被內丹家奉為內丹修煉的主要經典。現傳《黃庭經》有《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玉經》《黃庭中景玉經》三種。王羲之所書的這卷《黃庭經》,即指《黃庭外景玉經》。

    《黃庭經》其內容可以概括為:

    (1)重點論述的問題有: 強調吐納行氣;勤於咽津滓海,時時保精、固精; 永持恬淡無欲;鞏固守一之法。

    (2)論述長生久視之道,分別論述人體各主要器管的大略及其主要生理作用。為了修煉得法,又把人體分為上中下三部,每部有八景神鎮守,合稱二十四真神;人如果能調養真氣,就能消除疾病,長生不老。

    (3)闡述黃庭三宮及三丹田與養生的密切關係。

    (4)存思黃庭,煉養丹田,積精累氣為宗旨,執行不殆為要訣。

    唐孫過庭《書譜》雲:“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

    清包世臣讚歎道:“秘閣所刻之《黃庭》、南唐所刻之《畫贊》,一望唯見其氣充滿而勢俊逸,逐字逐畫,衡以近世體勢,幾不辨為何字。蓋其筆力驚絶,能使點畫盪漾空際,回互成趣。”

    《黃庭經》雖享大名,然現存諸本多為後人摹刻,在字法、章法上多少參有摹刻者的審美意趣,韻味略有不足,學書者需參看魏晉同時期的書跡,才不至於被刻本皮相所囿。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亦為魏晉楷書典範。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羲之之子。官至中書令,人稱“大令”。善正、行、草書。幼學父書,次習張芝,後改制度,遂成一家法,與父齊名。王獻之書法是王羲之書法的延伸和發展,虞龢《論書表》稱“父子之間又為今古”,合稱“二王”“羲獻”。

    《洛神賦十三行》的內容為曹植名篇《洛神賦》。王獻之此書墨跡在宋元間尚流傳,後佚。拓本僅存中間的十三行,遂得名。碑前款署”晉中(書令)王獻之書“,為後人所補。

    歷代對《十三行》評價都非常高,稱為“小楷極則”。

    《宣和書譜》載:”(唐韋權)嘗與人論書,雲:"《洛神賦》數紙,足下曾見之否?當在鍾繇之上。""

    宋董逌《廣川書跋》雲:"子敬《洛神賦》,字法端勁,是書家所難。偏旁自見,不相映帶;分有主客,趣向整嚴,非善書者不能也。“

    王獻之《十三行》的結構變化較王羲之的傳世小楷諸刻本更為生動,結字”任隨天真“,章法更顯從容自然,富有動態。

  • 7 # 翰墨

    王羲之的要勝過王獻之,王獻之自認為自己書法超過了自己的父親,但是同時代的書法家雖不明說,但是都覺得王獻之不及其父。

    王羲之作為父親也是王獻之的老師,在王獻之書法的成長道路上可謂是最重要的人了。當然在眾多兒女當中,王羲之也最看重王獻之,從小就說“此子成人必定不凡”,果然,在唐太宗在位之前幾百年之間,王獻之的名聲一度蓋過其父。但是經過歷史的篩選最終王羲之還是穩穩的坐在了書聖的寶座之上,一坐就是幾千年,至今無人撼動。當然王獻之也後期也成長了,與其父並稱二王。

    其實早期王獻之未出名之前就自以為是,問其母,我與父親誰更勝一籌?母親指出了他的缺點,他才恍然大悟,更加發憤圖強。但是王羲之也沒閒著,依舊刻苦練習。

    在這裡我們不否認王獻之的刻苦努力,修為也有提升。

    但是試想一下,在一個賽道上,前面的運動員一直在努力快速的跑,而且早已甩你500米遠的距離,你在後面也是跟他一樣努力的跑,但就是怎麼追也追不上,這是為什麼,因為人家同樣努力。

    你要超過他就必須付出比他很多的精力。王羲之和王獻之就處於這種關係。

    而且王羲之作為王獻之的老師,學生的什麼問題他看的一清二楚,並且也瞭解自己兒子的個性,做了針對性的輔導,將他的潛力開發出來,所以王獻之突破其父字字獨立的形式,創新一筆書,最有代表性的像“鴨頭丸帖”。

    而我們中國人講究含蓄內斂,恰恰王羲之就走的是這一路線。所以,在王獻之瘋狂圈粉的兩百多年間,王羲之不要急,因為時間會證明一切。

    當歷史重新認識王羲之時才知道,什麼才叫盡善盡美,什麼才是自然天成。

    在他的書法中蘊藏著中華文化最精華的部分,中庸之道。凡是臨摹過書聖發帖的人無不頂禮膜拜,後世學其寫一者甚多,名垂千古者卻寥寥無幾,但是即便這些名垂千古的大家,學書聖幾分都很困難,更不必說面面俱到的了。

    最後想說的時王羲之是一本書,你越讀的深越覺得自己的不足,時時激勵著我們不斷努力。

  • 8 # 趙福

    【王羲之與王獻之書法 其筆法不同 各有千秋】

    王羲之書法其筆法

    王羲之的書法其筆法,他是把筆從外往裡轉,啟功、于右任、溥心畲的筆法也是如此。

    王獻之書法其筆法

    王獻之的書法其筆法,是兩邊都轉,在這裡可以稱之為“公轉”與“自轉”之間,就是拿指轉筆、拿腕和臂來轉。

    “二王”爺兒倆書法的共同之處是在於他們的創作精神

    王羲之與王獻之爺兒倆的書法,特別是小楷也有著不少相同之處,最主要和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與東晉其他名人一樣,清真超逸、神姿高徹、出塵脫俗、率性而為,不受任何束縛,自由自在。一言以蔽之,瀟灑。

    瀟灑與風流是“二王”書法思想面貌之真實寫照,也是“二王”書法之藝術風格。而“二王”的這種風格對後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在元、明時代有很多名人效仿。

  • 9 # 千年蘭亭

    大王與小王的小楷各具特色,王羲之的字似成熟持重的“中年大叔”,而王獻之的字如年輕帥氣的“小鮮肉”,各有自己的“超級粉絲團”。

    “袒腹東床”的逸少王羲之,青年時也曾不拘小節,但隨著閱歷的增長,逐漸長袖善舞,成熟穩重。

    王羲之的小楷,傳世的有《黃庭經》《東方朔畫像贊》《樂毅論》。

    他的字如同歷經磨鍊後的江左紳士,執一柄摺扇,臨風而立,氣度非凡。

    他在用筆上,簡化了鍾繇書法中帶有隸意向翻挑筆法,結體上增加了欹側變化,呈現出一種不同於以往的“今體”新面貌。

    王獻之的《洛神賦》是其小楷代表作,俗稱十三行。此帖最著名的刻本有“玉版十三行”和“越州石氏本”。

    他的字如同年輕、英俊、活力四射的帥氣男孩,長相俊美,身材健碩,一出場,就會引起少男少女的尖叫。

    十三行點畫清勁,結字蕭散,體勢奇宕,墨彩飛動,尤其是其章法,如滿天繁星,參差錯落,開創了極富魅力的“雨夾雪佈局”。

    就二人的小楷而論,王羲之勝在骨力,字勢雄強;而王獻之勝在流動,飄逸奔放。

    “小鮮肉”有年輕人的朝氣,“中年大叔”有成年人的穩重,二者都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特徵。

    (東方朔畫像贊區域性)

  • 10 # 使用者楚溜香

    並稱二王,王羲之內斂嚴謹,行書上名氣相當大,王獻之外拓奔放,草書上猶為險絕,他們的小楷筆法自然,各有千秋。

  • 11 # 元生之哲

    王羲之第一,王獻之第四

    這個問題如果想做一個較為系統全面的瞭解,建議參考歷代書家、評論家給出的答案;其中唐開元年間書法家、書論大家張懷瓘在《書議》中對王羲之、王獻之楷書、行書、章草、草書的成就早有排序,可以作為重要參考,現摘錄原文如下:

    真書

    逸少第一,元常第二,世將第三,子敬第四,士季第五,文舒第六,茂宏第七;

    行書

    逸少第一,子敬第二,元常第三,伯英第四,伯玉第五,季琰第六,敬和第七,茂宏第八,安石第九;

    章草

    子玉第一,伯英第二,幼安第三、伯玉第四、逸少第五,士季第六,子敬第七,休明第八。草書伯英創立規範,得物象之形,均造化之理。然其法太古質,不剖斷,從此為少也。有椎輪草意之妙,後學的漁獵其中,宜為第一。

    草書

    伯英第一,叔夜第二,子敬第三,處仲第四,世將第五,仲將第六,士季第七,逸少第八。

    文中逸少就是王羲之,子敬就是王獻之,真書就是楷書,而王羲之並沒有大楷傳世,“逸少第一”,“子敬第四”,所以如果比較小楷,王羲之超過王獻之;在諸多書體之中,王獻之只有草書超過了王羲之,唐代傑出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在《書譜》中也是更推崇王羲之的。

    王羲之楷書被人們奉為“神品”,有《樂毅論》、《曹娥碑》、《東方朔畫贊》、《黃庭經》以及《佛遺教經》五帖楷書值得學習。孫過庭在《書譜》中評雲: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而《曹娥碑》則古老圓秀、言哀已嘆,《佛遺教經》則空靈寧靜、高懷絕谷。

  • 12 # 張博玉書畫

    王羲之擅長的書體是楷書。傳世的羲之楷書都是小楷,智永最推崇《樂毅論》:“《樂毅論》者,正書第一。”唐初楷書大家褚遂良尤其看重《樂毅論》《黃庭徑》《東方朔贊》三帖,也以《樂毅論》為首選。唐太宗最為珍愛的王羲之楷書亦是《樂毅論》。

    王羲之的書法,並非戛然獨造,橫空出世,他得益於那個時他的眾多前輩書家所提供的各種書寫正規化和手段,而且因應變化而用之,終於技、道相合,去質增華,把妍麗之風推向新境,成為鍾、張之後影響更為深廣久遠的宗師。唐太宗推尊王羲之的書法“盡善盡美”,成為了千餘年來書家的共識。總之,王羲之是中書法史上的聖賢,是無冕之王。

    王獻之,羲之第七子。獻之兄弟皆善書,以他的成就最大,聲望最高。王獻之的小楷《洛神賦》(俗稱《十三行》),自唐朝以來即得書家稱揚,張懷瓘說:王獻之小楷得父親之傳,“能極小真書,可謂窮微入聖,筋骨緊密,不減於父”。與父親小楷比較,王獻之能夠從遒整的楷式中躍現出散逸自然的風姿,實屬不易。

  • 13 # 翰墨情緣

    大草書王羲之不如王獻之。

    王羲之的草書,張懷瓘《書議》雲:“諸子亦有所不足:或少運動及險峻,或少波勢及縱逸,學者宜自損益也。異能殊美,莫不備矣。然道合者,千載比肩,若死而有知,豈無神交者也?逸少草有女郎材,無丈夫氣,不足貴也。”王羲之的草書和王獻之的比較,可以看出“女郎材”和“丈夫氣”。王羲之《行穰帖》少於運動及險峻是“女郞材”,王獻之《中秋帖》一筆寫完,一行到底,多波勢及縱逸是“丈夫氣”。這是王羲之草書到王獻之草書的最大的變化。

    王羲之可以說是創造了今草,但是今草還沒進入大草,王獻之創立了大草。王羲之今草尚有章草的痕跡,其《初月帖》、《姨母帖》,都是王羲之草書的主流形態。王羲之今草是行草,沒有完全的大草。《七月帖》、《上虞帖》都是在行書中加了草書,是行草。這個時候王獻之提出了一個建議。張懷瓘《書斷》論中寫道:獻之嘗白父雲:“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頗異諸體。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稿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下面圖片的拍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