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尚善意拳養生堂

    首先想要練習太極拳,您需要了解太極拳都分幾大門派,傳統太極拳門派當中,論源流久遠,廣被承認,修習者眾的,以 陳、楊、吳、武、 孫 等派為最。

    第二您需要了解每個門派太極拳的特點。

    1.陳式太極拳由著名拳師陳王廷創始於明末清初,所創老架路五套,陳式世代傳習、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經過精心編排,動作速度和強度、身法勁道也有所不同。第一路動作簡單,柔多剛少,以“棚捋擠按”四正勁的運用為主,以“採挒肘靠”四隅手的運用為輔。柔中寓剛,行氣運動,以纏絲勁的鍛鍊為主,發勁為輔。全身內外,動分靜和,一動全動,體現柔纏中顯柔、緩、穩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動作複雜,急速緊湊,剛多柔少,用勁以“採挒肘靠”為主,以“棚捋擠按”為輔;以剛發勁為主,竄蹦跳躍,騰挪閃展,震足發勁。剛中寓柔,體現柔纏中顯剛、快、脆的特點。

    陳式太極拳的鍛鍊原則和練法還要求:意、氣、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氣, 源動腰脊,旋腰轉脊,節節貫穿。在推手中以纏繞粘隨為主,“縱放曲伸人末 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在貼上纏繞過程中,運用:“棚、捋、擠、按”等法則,借力制動,捨己從人,聽勁懂勁,發勁制敵。

    2.楊式太極拳

    由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河南溫縣陳家溝陳長興,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 甫等人在陳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髮展了“楊式太極拳”。其拳路逐漸刪改了陳式老架中原有的縱跳、震足、發勁等動作,由楊健侯修訂為中架子,又經楊澄甫一再修訂逐漸定為楊式大架子,即現在廣為流行的

    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鬆自然,輕靈沉著兼而有之。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正如楊澄甫所說:“太極拳是柔中寓剛,棉裡藏針的藝術”。架勢有高、中、低之分。

    3.武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既不同於陳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於楊式大架和小架,學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動作簡潔緊湊,架勢雖小而不侷促,動作舒緩平穩,出手不超過足尖,收時不緊貼於身,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步法嚴格,分清虛實,小巧靈活,邁步時足尖先著地,然後再足跟著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蓋不得超過足尖,後腿不挺直高拔。拳勢講究起、承、開、合,動作連貫順遂,用內功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以“神宜內斂”,“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氣,以氣 運身,意動身隨,意動氣隨,意到氣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達到意、氣、形三者合一。

    4.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功架緊湊、大小適中、安靜自然、招勢嚴密、細膩綿柔,尤以柔化著稱,演練起來給人以飄逸出塵之美。吳式太極拳的步法主要是以川字步型為主,身形斜中寓正,節節貫穿。

    吳式太極拳的特色主要表現在內在功理和技擊實現上,在推手時,特別強調不頂撞,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正所謂引而不發,使人感到的不是剛力而是柔勁。但並非吳式太極只能化不能打,而是要打時,則能達到化之至多,打之至深。

    吳式太極拳至今保留有較多的傳統專案,主要包括拳架、器械和推手三個部分。吳式太極拳以松靜柔化著稱,在導引經絡、調和氣血上有獨具一格的功力。具有極高的養生價值,和無窮的藝術趣味。

    5.孫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是孫祿堂先生以自己參考了武式太極拳的理法,融會形意拳、八卦拳之精義,而創立的一門以完備人的良知良能為目的的太極拳學術體系。

    a,拳理特徵:以儒(以《易經》為主)、道(以《道德經》、《丹經》為主)、醫(《黃帝內經》為主)三家學說為理論基礎,構成中和內勁理論(形而上),動靜合一理論(形而下),皮球動力模型理論(技術形態)。

    藝術中國

    b.技術特點:松、空、圓、活,精剛之至,以式達理,中和含蓄。是於松、空、圓、活之中含有精剛之至之意。以式達理是拳式與道理的統一。該式能合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並用,具有丟而不丟,頂而不頂之能,達勁力完備之效。孫氏太極拳每一拳式,都能一式含多式,吸收多種拳術技法,演化為多種打法。同時各式一理貫通,又能多式化一式。構成、特點提要如下:

      (1)三維中樞軸:發現並修為主導人體動力的三維中樞軸。

      (2)十字運動面:重心移動的水平面和勁力作用的垂直面。

      (3)中和勁力球:由中樞軸、運動面的圓研中和狀態,構成形圓意直的中和勁力球。

      (4)連續動力源:開合功與鼓盪勁,一氣貫串,神行不斷。

      (5)運作形態:身體形態一三體式。身步法要一形意拳、八卦拳之法。勁意狀態一蓄神松空。

      (6)結構特徵:整體協同慣性力與瞬時拱效應的絕對統一,即鞭勁與架勁的絕對統一。

       (7)作用機制:圓研之理一構成完備的適應機制:瞬時自動反饋調節機制,即植物神經與中樞神經的高度協同。

      (8)作用效果:能丟而不丟,頂而不頂,三拳合一之效。

      (9)主要基本功:無極式、三體式、活步左右互換車輪手。

      (10)散手訓練特點:由觀形、得意、罩神,而意在彼先,至神知。融合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之意並用,勁備法全。得神知,合三拳之意,則能神行機圓、動靜合一。產生丟而不丟、頂而不頂、不打而打、打若未打之能。從而完備身心適應機制。不僅能以靜制動,還能以動制靜,更能以動制動。其所以然之理,在於孫氏太極拳之身步有修為動靜合一之效。是為孫氏太極拳技擊訓練之要。

      (11)推手步驟與特點:①定步單推手,沾字訣:手接外門、聽彼意、串重心。手隨身動,以胯帶肩。其意如山溪中之水草,而非水池中之浮萍,此為入門之法。②定步雙推手,控字訣:即制其向、管其節、串其中軸、摧其根。手隨身動、勿自曲伸,以神接意,得意控形。又云:形、意、神三心調運方法。③活步四正雙推手:有順步、合步兩種方法。④活步四隅雙推手:採捌肘靠走四角法。⑧大捋,粘控訣:罩其神、聽其意、控其形,走切化弧。是自他共榮、主彼合一的走化方法。非以放人為能事。⑧散推:蓄以形意勁、施以八卦法、用以太極意的散手活步控人方法。以車輪手為其基礎。

      c、運作要訣:動中求靜、抱圓守一,順中用逆、逆中行順,一氣貫穿、連綿不斷、純以神行。

      d、太極式之意:遵易經說,天地左旋右轉,其內結構已具。故此式有氣之升降,勁之圓研,虛實陰陽轉換之理及其作用機理已由此式萌發。所謂起點之意即由上面兩式萌發,至起式完成,是為起點之意。孫祿堂老先生指出:“拳術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無原妙也。”認為太極拳是“將其起點中和之意,逐漸推之,貫於周身,無微不至。”故孫氏太極拳是一套邏輯貫通、學理確切、結構開放、體用完備的學問體系,構成了以東方傳統哲學思想為指導的、以完備人的良知良能為目的的修身實證體系。

       e、簡述無極式與中樞軸:劍雲老師曾對我說:“無極式、太極式、三體式三式,本是一個學問中的三個步驟,不是並列關係。無極式:遵易經說宇宙有天軸,人亦有先天之軸,即是先天之軸,非後天努力有意所為,故站無極式要無思無相,開始練習時,唯將百會、氣海中心與足跟相關照而已。此種關照亦是有意與無意之間,非強為而成。日久三點自然連成一無形之軸,身上感覺確切,上下一氣貫通,身體動止無不自然以此軸為樞。如此,則無極式已可稱始入門徑。

    第三.選擇自己喜歡的太極拳,找相應的師父去深入練習

    最後祝您能夠練好太極!傳承中華武學,揚我民族精神!

  • 2 # 庚辛太璞會

    不太好弄,因為沒有基礎,練的時候各個要領做不到(出功夫和保護身體的關鍵)。而且從您的描述看,基本不幹體力活。所以可能骨質不太強健,這樣以太極拳的緩慢動作,體重較長時間的壓在兩膝和腳踝上,對你可能會有損傷,我是說可能。嗯。。。我想可以這樣,不管透過什麼途徑,太極拳的知識先好好學一學,一個式子一個式子的學練,時間自己掌握(太累的話可以一次練五分鐘,坐下休息幾分鐘,再練五分鐘在休息幾分鐘)。練幾天自己體會一下膝蓋和腳脖子是不是很疼,尤其是有種挫傷的疼,這時候就先停,看看是運動量大了,還是要領做錯了,還可以適當補補鈣。如果沒這些問題,那你就可以正常練了。因為肥胖,可能會出很多汗,所以補鈣還是很重要的。另外別看太極拳慢悠悠的,運動量夠也可以減肥的。不要以為自己肥胖,手腳沒勁。堅持練 你會發現其實你可能很健康。

  • 3 # 獨享一座山

    胖子練太極拳,首先活動脖子、腰和腳、手關節,其次站混圓樁,再次練纏絲勁,最後練深呼吸。隔一定時段,視情況開始循序漸進地學習太極拳入門套路。

  • 4 # 言真mars

    可以從高架開始訓練。循序漸進,每天準時準點的練拳。逐步提高腿部的力量和穩定性,平衡性。練拳的過程可以輔以站樁。我有個大哥就是透過練拳,從250斤體重減到180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對於話多,說人是非的女人反感不,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