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每日一謎語

    歷史中明仁宗朱高熾的妻子張皇后,經歷了明太祖、成祖、仁宗、宣宗、朱英宗數朝,在兒子死後曾短暫臨朝,歷史上評價非常好,然後真實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這裡要說一下仁宗的貴妃郭氏,她出身於開國功臣之家,父親得封侯爵,妹妹嫁給了仁宗的弟弟朱高煦,可謂一門顯貴。

    但是,郭家最後卻被滅門,在感嘆命運的同時,卻又不能不說張皇后在其中起過非常大的作用。

    郭氏由朱棣親自下詔封為太子的次妃,在聖旨中“副母儀”,也給了郭氏特殊的待遇。郭氏嫁給仁宗後,深得仁宗寵愛,一連給仁宗生了三個兒子。

    三個兒子中除封到雲南的藤王17歲尚未就封就死了外,其他兩個兒子都就封了,其中一個兒子封為梁王,就藩安陸,大家可以搜一搜明“”梁莊王墓“”,整個墓出土文物不遜於天子,可以說郭氏三個兒子都得到仁宗的喜愛。

    但是……三個兒子都沒有生出孫子,只有孫女,所以死後都國除了。

    奇不奇怪,兒子只生女不生子,無後,國除。以明藩王的生育機器來說,非常奇怪。

    但是,這只是小case,仁宗崩後,郭氏竟然殉葬了,還是第一個殉葬的。

    要知道,郭氏的貴妃,僅次於皇后的,還是先帝朱棣親選的,還生了三個兒子,兒子都成年了,自己卻殉葬了。

    仁宗死後,共五人殉葬,其中之一就是郭貴妃,要知道仁宗還有許多沒生孩子的妃子也沒有殉葬。

    這還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根據明會典及仁宗實錄,殉葬的五人,只有四人陪葬到仁宗的墓中,沒有陪葬的恰恰又是郭貴妃。

    難道這就結束了,沒有,皇帝死後有廟,有神位,有妃子配享的神位,郭貴妃沒有。

    還有,明代,除了皇帝與皇后的“御容”(畫像)外,還有主要妃子的,恰好郭貴妃也沒有。

    現在大家知道張皇后對郭貴妃的怨念有多大了吧。

  • 2 # 小龍女5505

    明仁宗之妻張皇后,出身武將之家,其父官居指揮使,她才華出眾、智勇雙全,歷經三朝,輔君攝政開創了大明仁宣之治,堪稱歷史上又一位功勳卓著、名垂千古的一代賢后。她歷經仁、宣、英三位君王,功傳後世,萬古留芳。

  • 3 # 北派蒼狼

    明仁宗朱高熾的髮妻張氏,史稱仁宗誠孝張皇后,是大明第一位攝政的太皇后,但《明史》中並未記載她的名字。張皇后經歷了明太宗、成祖、仁宗、宣宗、朱英宗數朝,在其兒子死後曾短暫臨朝,歷史評價非常好。

    洪武二十八年,張氏被燕王世子朱高熾納為世子妃,朱棣取得“靖難之變”勝利後,朱高熾被封為皇太子,張氏隨夫被封為太子妃。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去世,朱高熾繼位,史稱明仁宗,張氏被封為皇后。

    張氏被立為皇后後,勤儉賢德,悉知朝中內外政事,,嚴格要求後宮不得干政,並始終阻止外戚干政。在其兒子明宣宗朱瞻基死後,作為皇太后的張皇后臨朝,雖大權在握,但仍嚴守朱家皇室祖訓,不許外戚干政,她的孃家人並未因她獲得任何特殊地位,這種情況在歷代女主當政的情況下極為罕見。

    正統七年,太皇太后相繼病逝,此後明英宗祁鎮親政,王振依靠皇帝的信任逐步獲取權利,成為明朝的第一位權宦。

  • 4 # 愛妮品歷史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第9位皇帝,在位期間年號弘治,被史家譽為“弘治中興”。他1487年17歲繼位為皇帝,35歲1505年去世。孝宗短暫的一生只有一個老婆,就是張皇后。孝宗16歲時和張皇后結婚,婚後一直生不出孩子,很著急,為此在宮內求神拜佛。這事情被大臣知道後,有大臣上書給孝宗,說這事求神拜佛並非好辦法,多選幾個妃子,廣撒網,這才是萬全之策。但是,一向善於納諫的孝宗沒有聽從大臣的這個建議。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弘治四年1491年十月,張皇后生下第一個孩子,而且是兒子,就是後來的武宗朱厚照。孝宗和張皇后結婚4年後才生出第一個孩子,兩個年紀輕輕的人天天在一起,按理說播種後很容易就會生根發芽,為什麼隔了這麼久才生出孩子?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迄今不得而知,還是個謎。

    弘治七年1494年,張皇后生下一個女兒,不到兩歲就夭折了;第二年1495年,張皇后又生下一個兒子朱厚煒,次年夭折。次子朱厚煒夭折的時候,孝宗和張皇后才26歲。此後,張皇后再也沒有生育,不知道為什麼?到底是孝宗失去了生育能力,還是張皇后失去了生育能力?孝宗作為男人,天天在紫禁城,按理說不會突然失去生育能力,女人的生育能力比較脆弱,突然失去生育能力的情況很多,所以我覺得應該是張皇后在生完第三個孩子後就不能生育了。

    這下子,孝宗和張皇后就只有一個兒子朱厚照了。在古代醫療條件落後的情況下,朱厚照也很可能會隨時夭折,朱厚照要是夭折了,那孝宗不就絕後了嗎?想想都可怕。在事關皇位繼承人的重大問題上,孝宗為什麼不聽大臣的意見?按理說,孝宗應該多選幾個妃子,也好為自己多生幾個兒子,大明江山將來有血統純正的繼承人,有利於政局穩定。孝宗為什麼不納妃子?我想主要兩個原因:

    一來是孝宗推行宗室改革的原因。孝宗要求宗室的郡王以下的男子,最多隻能娶5個老婆,以減緩宗室人口繁衍的速度,減輕朝廷財政負擔。這個改革自然有阻力,因為朱元璋在《皇明祖訓》裡邊並沒有限制子孫娶老婆的數量。孝宗為了推行改革,有可能自己率先垂範,只娶一個老婆,並少生孩子。

    二來是孝宗的張皇后阻止納妃。張皇后的事蹟,瞭解明史的人都清楚,張皇后雖然受到孝宗寵愛,但是個比較霸道的女人。丈夫孝宗和兒子武宗在位的時候,張皇后算是比較囂張的,連著她的兩個弟弟張鶴齡、張延齡都封了侯,一般情況下,皇帝的小舅子只能先封伯爵,所以算是超規格的待遇。後來的萬曆皇帝,他的外公一開始也才是伯爵,直到張居正去世後才封了侯。張皇后為了獨佔孝宗,阻止心地善良的孝宗納妃子是很有可能的。

    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張皇后一向自詡聰明,但是在這個重大問題上卻犯了天大的糊塗。自己只有一個兒子朱厚照,萬一朱厚照夭折了,誰來繼承皇位?孝宗沒有其他兒子,這樣皇位繼承人只能從孝宗的弟弟們家中尋找,這樣找來的人,能和張皇后貼心嗎?如果孝宗納了妃子,妃子生的兒子畢竟是孝宗親子、武宗親弟,張皇后就是孩子的嫡母。武宗朱厚照要是夭折,親弟弟繼位,能對嫡母張皇后不客氣嗎?肯定不敢。

    按理說,有備無患。如果張皇后真聰明,在次子朱厚煒夭折、自己不能生育後,就應該鼓勵孝宗納幾個妃子,給親兒子朱厚照多準備幾個弟弟,萬一親兒子朱厚照夭折,皇位還在自己家裡,肥水不流外人田,張皇后到時候還是正經八百的皇太后。可是張皇后沒有這樣做,張皇后的私心壞了大事。孝宗去世後,兒子朱厚照繼位,就是武宗,張皇后本以為萬事大吉,沒想到武宗是個啞炮,生不出兒子,直到去世也沒有兒子。

    皇位真的就此流轉到別人家了,即孝宗的弟弟朱祐杬家。武宗去世後,按照《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的規定,皇位由朱祐杬的獨子朱厚熜繼承,朱厚熜就是剛愎自用、自私自利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繼位後,和伯母張太后進行了針鋒相對的較量,可謂是針尖對麥芒。在明朝,皇上天大,伯母皇太后是不可能鬥贏皇帝的,張太后的苦日子就開始了,直到去世,再也沒有過過揚眉吐氣的日子。

    嘉靖二十年1541年,張太后去世,嘉靖皇帝對張太后的葬禮儀式一減再減,張太后到死都被嘉靖皇帝羞辱。更嚴重的是,5年後,嘉靖皇帝將張皇后兩個弟弟張鶴齡、張延齡都砍了頭。試想,如果是武宗的親弟弟繼位,會對嫡母張太后如此刻薄嗎?會殺武宗的兩個舅舅嗎?肯定不會,畢竟是真正一家人。

    張皇后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結果害了自己也害了孃家。

  • 5 # 5有5

    張皇后被稱為“女中人傑”,在土木堡明英宗被俘時,査繼佐發出了“使長視得見正統之十四年,可無土木之變”的感慨。由此可見,她在生平得所作所為以及政治能力得到了朝臣的肯定。張皇后的一生可稱為“三部曲”。

    第一部:孝順公婆,持家有方

    在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張氏被立為燕世子妃。在朱棣沒有稱帝之前,朱高熾兄弟一團和氣,以朱高熾馬首是瞻。張氏對公公婆婆極為孝順,又為朱高熾生下了朱瞻基。朱瞻基作為長孫頗得朱棣喜愛。因此朱棣夫婦對這個兒媳婦甚是歡心。

    朱棣稱帝后,立朱高熾為太子,張氏被立為太子妃。朱棣看著大明的萬里江山,覺得朱高熾生性仁厚、過度肥胖又不善騎射,便改立朱高煦為太子。又想到賢惠的兒子和好聖孫朱瞻基,霎時雲開見日出:還是老大當太子穩妥。朱高熾因自己努力又有家庭加持,順利繼位。

    第二部:登上後位,盡力輔佐

    永樂二十二年,朱高熾繼位,張氏被立為皇后。張氏見明仁宗為國操勞,決心幫丈夫一把:把後宮事情處理妥帖。閒暇之餘還給明仁宗處理政務提提意見,可惜明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便撒手而去。

    明仁宗去世後,朱瞻基繼位,張皇后便成了皇太后。雖然朱瞻基事事向她請示,但是她從不干預朝政,只是時時勸說朱瞻基要以民生為本。並且遏制母家勢力,防止外戚干政。

    在朱高熾、朱瞻基父子的努力下,這一時段被稱為“仁宣之治”,軍功章上也有張皇后的名字。

    第三部:攝政而不垂簾,只是從旁協助

    在經歷了喪夫之痛後,張太后又白髮人送黑髮人:朱瞻基去世了。張太后看著九歲的小孫子朱祁鎮當機立斷:召集大臣,宣佈朱祁鎮登基。

    朱瞻基遺命軍國大事由皇太后做主。為了上下一心、祖宗之法,張皇后拒絕了大臣垂簾聽政的請求。張皇后攝政期間多次勉勵輔政大臣,讓他們全心全意輔佐朱祁鎮。對漸露苗頭的宦官干政跡象嚴厲打壓:在朱祁鎮和輔政大臣的面前要處死胡作非為的王振,因朱祁鎮求情,王振才免一死。如果當時處死王振,也許就沒有土木堡之變了。

    正統七年,張皇后病逝,明英宗為她上尊諡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在病逝前仍不忘囑咐輔政大臣要盡心盡力的輔佐朱祁鎮。

    張皇后“三部曲”的步伐鏗鏘有力。於私她孝順公婆,相夫教子;於公她任用賢能,遏制了宦官專權的苗頭。在丈夫、兒子去世時殺伐決斷,穩定了政局;面對唾手可得的權力,她退居幕後,傾心輔佐。遺憾的是在發現宦官專政時未能及時根除,為土木堡之變埋下了隱患。究其根本她給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輔助型輸出,已竭盡所能,不愧被評為“女中人傑”。

  • 6 # 曉肥俠

    “堯舜”是中國古代的帝王典範,作為一個女人,誠孝張皇后獲得“女中堯舜”的稱號。

    她以出色的政治才幹,恭謹謙虛的德行,默默地站在幕後,輔佐三代帝王處理朝政。

    她從來沒有走上前臺,沒有垂簾聽政。她只是謹守婦道,做了一個女人該做的,卻為她的時代帶來了安定與福祉。

    明仁宗朱高熾

    帝后滿意的好兒媳 丈夫背後的賢內助

    張氏,1379年出生於河南永城,是指揮使、彭城侯張麒誠之女,在家排行第四,自幼知書達理,性格溫婉,做事情認真細緻。

    1396年,美麗端莊的張氏,被選入燕王府,成為世子朱高熾的妃子,即燕王世子妃。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張氏被冊封為太子妃。

    漢王朱高煦是朱高熾的二弟,經常背後中傷朱高熾。每當朱高熾悒悒不樂,張氏就以歷史故事引喻,寬慰其夫。

    朱高熾生性沉靜,喜好讀書,但身體肥碩,不善騎射,戎馬起家的成祖為此很不高興。張氏就替朱高熾調理每日餐食,讓太子減少飲食,加強運動。

    朱高熾幾度面臨被廢,最後得以鞏固地位並登基為帝,多是靠張氏的賢孝之德。

    成祖喜愛漢王朱高煦,有心廢太子立漢王。史書記載,朱高熾幾度面臨被廢,最後得以鞏固地位並登基為帝,多是靠張氏的賢孝之德。

    張氏操婦道至謹,一言一行都極其得體。她給父皇母后早晚請安,殷勤備至。每遇父皇母后便殿議事,張氏就侍奉在側,而且親自下廚準備御膳,巧手調製羹湯,再恭恭敬敬地奉與父皇母后享用。

    成祖對這位大兒媳婦非常滿意,曾對徐皇后說:“這是個好媳婦,將來能興旺我家!”“要不是因為這個兒媳婦,我早就廢了太子了!”徐皇后也為兒子娶到賢女而慶幸不已。

    張氏為朱高熾生了十個兒子,長子朱瞻基尤得成祖喜愛,被欽點為皇太孫。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也隨即鞏固了。

    公元1424年,成祖駕崩,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立張氏為皇后,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

    登基後,仁宗日夜勤於政事,所有國家大事,都徵詢媳婦的意見。

    張氏位及至尊,毫無跋扈,無論是當皇太子妃,還是當皇后,都能孝謹溫順。

    明仁宗誠孝張皇后

    輔佐兒子做明君 開創大明盛世

    朱高熾登基不到一年即晏駕歸天,長子朱瞻基繼位,即明宣宗,尊封母后張氏為皇太后。

    1426年,朱高煦叛亂,挑戰侄子朱瞻基。張太后仰仗賢德的“三楊”(大臣楊士奇、楊溥、楊榮)等,三個星期就平定了叛亂,此後海內寧泰。

    宣宗對太后十分孝敬,早晚給太后請安。四方進貢,宣宗都先奉與太后,自己才敢享用。登基之初,每遇朝政大事,二十八歲的宣宗都會稟報太后,再做決定。

    鑑於漢唐的宮闈之禍,朱元璋留有祖訓,嚴禁後宮干預政事。恪守婦道的張太后效法馬皇后,參政而不亂政,有權而不弄權。

    太后精明能幹,經常提示宣宗體恤百姓疾苦,引導宣宗勵精圖治。

    1427年,太后過生日,宣宗陪她遊西苑,同登萬歲山,后妃全部侍奉左右。宣宗奉酒杯向張氏祝壽,太后與兒子對飲,欣然說:“方今天下太平,我母子才得以同享此樂啊。”

    1428年,宣宗陪太后拜謁長陵、獻陵,親自騎馬為太后導路。遇有河橋,宣宗皆下馬,親手扶太后車駕,緩慢前行。時百姓們夾道迎接,老少皆跪地山呼萬歲。太后對宣宗說道:“百姓這麼愛戴你,是因為你能讓他們生活安定,皇兒要愛民如子,不負民望。”

    謁陵後,太后訪問農家,宣召農婦詢問生計,又賜給錢鈔飲食。農婦獻蔬食酒漿,太后命人取來,親自品嚐,也讓宣宗品嚐,曰:“此田家味也。”以此諭誡皇帝,勿忘農家。

    為人慈愛的張太后處事公正。宣宗偏寵孫貴妃,無故廢黜了胡皇后,改立孫氏為後。張太后憐惜胡皇后,一直很關照她,每有宴席,總讓胡氏位居孫氏之上。

    張太后的知人善任與辨別邪正,使朱瞻基在位的十年,國泰民安,政通人和,開創了明朝最好的太平盛世。宣宗與其父仁宗 的“仁宣之治”,與張氏對父子皇帝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明宣宗朱瞻基

    拒絕垂簾聽政 恪守祖宗規制

    公元1435年,明宣宗在位十年後駕崩。宣宗遺詔中,清楚寫明:國家大事,都要稟報太后,才能施行。

    宣宗有兩個兒子,但太后的第三子襄王朱瞻鄯,也是賢德有禮之人。當時朝廷內外,都傳言太后可能會顧及私利,棄孫立子,立襄王為新帝。

    太后很快召集滿朝文武,遵祖制,宣佈新天子是宣宗長子朱祁鎮,即明英宗。張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

    因為英宗只有九歲,大臣們請求太皇太后垂廉聽政,張後拒絕了。她說,我不能破壞祖宗之法,朝廷委任得力的大臣輔佐就可以了。

    張後下令一切奏疏交內閣大臣處理。她擔任英宗的監護人,下令凡宮中一切娛樂閒事,全部罷禁,要求子孫必須認真讀書求學,自小培養勤政之風。

    張後抑制外戚,對自己孃家管理甚嚴,不允許他們憑藉關係謀求高官。她正式以書信告誡其兄張升,要循禮法、修恭儉,每個月,只能在初一與十五進朝問安,不可干預政事。張升是彭城伯兼任都督,為人清廉,素有賢名。大臣屢次請求重用,張後都不應允。

    英宗即位後,曾寵信太監王振,命他執掌司禮監。王振擅權,隨意責罰大臣。張後知道後,嚴詞斥責王振,並以太祖所定“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的禁例,欲將其處死。英宗叩頭求情,才免其死罪。張後在世時,王振一直不敢幹政。

    為防止內宮欺矇皇上,胡作非為,張後特別申令,國家大事必先由大臣議定,才能施行。 她常派人去司禮監檢查,如果沒有按章守法,就把王振叫來問責。

    張後一方面限制內宮干政,一方面倚重忠良賢臣,加上舊臣的協力輔政,朝廷政局一直比較穩定。

    晚年安詳仙逝 最終留名青史

    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後重病不起。臨終前,她仍以國家為念,召見大臣,詢問政事,直到瞑目逝去。遺詔中,張後勉勵大臣輔英宗,施行仁政,治國安民。

    據推算,張後享壽應在七十以上。英宗尊諡她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與仁宗合葬於獻陵,附祭於太廟。

    張後駕崩後,王振肆無忌憚,擅權亂政,大明朝初年的黃金時代也徹底結束了。

    由一個民間女子到世子妃、太子妃,再到母儀天下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張氏歷經了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期間有多次臨朝聽政的機會,但她始終謹守婦道,安於內宮,輔佐丈夫與兒子、孫子治國安邦,建功立業。張氏以其坤德稱賢后,被後世稱為“女中堯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靠子魚怎麼弄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