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kjzhao
-
2 # 當代曹植
江河是天塹,兵力不足,只能以天塹代兵。
面對江河就是面對絕地,要麼死而後生,要麼全軍覆滅,為了活命,激發潛力也就不足為奇了。韓信背水一戰,就是如此。
章邯全家被趙高所殺,還誣陷章邯謀反,章邯走投無路,欲投降項羽,又恐部下不肯,只好九戰九敗,以糧道被斷為由,逼迫屬下與他一起投降項羽。
赤壁之戰,曹軍戰敗,是因為北人不習水戰,又水土不服,多生瘟疫。
淝水之戰,前秦戰敗,是因為秦軍組成複雜,是各軍閥的集合體,民族眾多,其中人數最多的漢人將士,心向東晉。東晉在內應的幫助下,打敗了秦軍前鋒,秦軍本就是一盤散沙,兵敗如山倒,不久苻堅被部將所殺。
-
3 # 王立付品鑑歷史
“天時、地利、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三個主要因數!江河又是“地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爭中佔據“地利”併發揮出它的優勢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春秋早期戰爭形式是作戰雙方約定時間、地點、舉行相關禮儀後開始會戰。戰爭失敗的一方撤退一定的距離,就表示戰敗投降,勝利的一方也不再繼續追擊!說是君子之戰也不為過!這就是典故“五十步笑百步”的由來。
之後隨著作戰規模擴大、次數增多、武器改進等影響,戰爭由原先的講究禮儀、點到為止的場面演變成了“兵者,詭道也”、“爾虞我詐”、“你死我活”、“誰贏誰是老大”的殘酷場面。在殘酷的戰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地利”的重要性!
“地利”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有著“兵聖”之稱的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就是在這一時期應運而產生的。他在《地形》一篇中提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瞭解了正確運用“地利”對於戰爭的重要性,以少勝多的戰役多發生在江河附近就不難理解了。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
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被後世尊稱為“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著作《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一!
經典戰例分析。1、鉅鹿之戰、井陘之戰(背水一戰)。
(1)鉅鹿之戰(公元前207年)是以楚軍為首的各諸侯義軍與秦軍在鉅鹿進行的一場戰役。
h1.楚軍主帥項羽5萬楚軍面對數倍於己的40萬秦軍,採取了命令全軍渡過黃河,並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天干糧,使全軍將士立於前有強敵後有水阻的死地,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
h2.這一決定對將士起到了非常大的鼓舞作用,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斬斷秦軍王離部的糧道,並將其包圍。經過數次激烈戰鬥終於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斬殺秦軍將士無數,取得這次戰役的勝利。
(2)井陘之戰(公元前204年),漢軍3萬和趙軍20萬在井陘交戰。
h1.漢軍主帥韓信在綿蔓水東岸背靠河水擺下違背兵家大忌的背水陣,促使漢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裡逃生,另外派遣2000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
h2.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不得已下令收兵,但發現老巢已經被漢軍攻下,驚慌大亂,紛紛逃散。
h3.佔據趙軍大營的漢軍乘勢出擊從側面切斷趙軍的歸路,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線反擊,結果全殲趙軍。
《孫子兵法九地篇》講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這裡的“亡地”和“死地”是一種“急戰則存,不急戰則亡”的境地,因此,“投之亡地”與“陷之死地”是最為兇險的境地。
項羽、韓信正是利用“急戰則存”這一特點,將軍隊“投之亡地”、“陷之死地”從而激發起將士同仇敵愾、奮力死戰的鬥志,達到轉死為生、轉敗為勝的目的!
2、赤壁之戰、肥水之戰。
(1)赤壁之戰(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5萬在長江赤壁大破曹操80萬大軍的戰役。
h1.佔據長江天險優勢的孫劉聯軍,沒有一味的扼守天險,而是在積極的尋找敵人的破綻。在發現曹操所部因不習水戰,把戰船相互連在一起這一特點,制定“火攻”計策。
h2.為了能夠使計策得以順利實施,又謀劃了輔助計策“間諜戰”。“周瑜打黃蓋”使曹操相信了黃蓋的“真心來投”;洞庭湖一帶,因地形原因,天氣放晴時,就有可能吹東南風這一特有的“地利優勢,“借到了東風”!
h3.黃蓋打著投降的名義,駕著幾十艘蒙衝、鬥艦,帶著易燃物品和火種,乘著東南風,箭一般的衝進了曹營。火借風勢,把曹軍戰船全部燒光,並且火勢還蔓延到了曹軍設在陸地上的營寨。瞬間,濃煙烈火、遮天蔽日,曹軍人馬燒死、淹死不計其數。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追著曹軍打殺,曹軍傷亡過半,大敗而歸。
(2)肥水之戰(公元383年),北方統一政權前秦(主帥符堅傭兵80萬)向南方東晉政權(主帥謝安、兵力8萬北府兵)發起的侵略戰役。
h1.秦、晉兩軍在肥水兩岸成對峙之勢,晉軍主將謝玄為求速戰,抓住秦軍主帥苻堅自恃兵多、急功冒進的缺點,設計“讓秦軍後撤,空出地方好讓雙方決戰”的計策得以成功。
h2.秦軍剛一撤退就不可收拾,謝玄乘機帶領晉軍快速渡河攻擊秦軍,此時間諜朱序在秦軍的後面高喊“秦軍敗了…”秦軍聽到後更是膽戰心驚、瘋狂亂逃。秦軍主將符融在亂軍中被殺掉,主帥苻堅也身中流失,單騎逃往北方。失去了統帥和將領的秦軍,就像沒頭蒼蠅一般,慌不擇路,自相踐踏而死的、被晉軍殺死的十有七八。
孫劉盟軍、東晉謝安集團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取得戰爭的勝利,關鍵在於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而曹操、苻堅則盡失。
曹操、苻堅發動的是侵略性戰爭,自身後方不穩固,將士離心;反觀孫劉、謝安,百姓安定、君臣和睦、將士同心。
在將帥指揮方面,孫劉、謝安依據江河天險佈置防禦型戰略,並能及時敏銳的察覺到敵人的致命漏洞,調整作戰方略,制定有效破敵計劃,最終取得勝利!而曹操、苻堅則是自恃兵多將廣,驕傲自滿、輕視敵人,處處中計,導致兵敗!
結語:戰爭是殘酷的,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鋪就的!居安思危,讓我們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周圍,立足本職崗位,努力工作、銳意進取,為實現偉大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
4 # 簡單生活2525
利用天時地利人和,思維以少勝多的常用技法。有大河大江時。可以為人數較少的一方創造天然的防護屏障。以便於削弱人多一方的有利趨勢。進而轉敗為勝。
-
5 # 拉弗洛夫司基
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等,因為古時候江河湖泊比作天險,是戰爭的x因素,哪一方佔的多,哪一方獲勝率就大!
-
6 # 昱辛
古代生產力的低,科技水平落後,戰爭中的大江大河無疑就是天塹,古代軍事家孫子著作(孫子兵法)中,地形篇講的就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還有《九地篇》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這些充分說明戰爭中河流,山脈這些地形決定戰爭的勝負…
回覆列表
孫子兵法上說,大多險地與山水有關,江河是阻隔敵軍的最佳防線,有時比山的優勢更佳。陸地同時很難逾越,幾乎是沒路可走。因此江河戰役就是一場阻擊戰、殲滅戰。大型戰役與江河有關也不奇怪。以多勝多,以多勝少,以少勝多的戰役不計其數,因以少勝多比較特殊也就尤為突出。宣傳人多也就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