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葉孤帆行萬舟

    “嘯”是嘴裡發出的一種聲音,表示心中的悲傷與悲切,類似於今天我們說的“口哨”。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是宋朝詞人蘇軾筆下關於“嘯”的詩詞。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這是宋朝詞人岳飛筆下關於描寫“嘯”的詩詞。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是唐朝詩人王維筆下關於描寫“嘯”的詩句。

  • 2 # 拂硯

    所謂“嘯”,乃是古人的一種特殊的聲樂藝術,在中古士林尤為風行。它與彼時之文人生活契合無間,猶如丹葩之耀於芳林,白雲之襯於青天,別有風致。

    關於“嘯”的歷史,魏晉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詩人阮籍(210~213年)是重要的代表人物。

    “嘯”由漢末、三國時代推移到兩晉士林,其橋樑人物正是阮籍。

    魏晉時代是“人的自覺”時代,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魏晉名士,衝破了虛偽禮教的束縛,和綱常名利的羈絆,掀起了率性而為、恣意放達的吟嘯山林、崇尚自然、淡泊名利的時代風氣。

    阮籍之嘯的歷史和藝術淵源,並非完全自創,因為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有自發自願的緣由。

    更深一層的淵源,源於他有兩位“導師”。其一,是曠世高人莊子,阮籍從年輕時候就崇尚老莊哲學,仰慕莊子的為人和境界。以他寫的詩歌《詠懷二十八首》為例,其中多有引自莊子名篇裡的典故。

    譬如,射姑山有仙人忘卻塵俗的故事,出自莊子手筆,阮籍進一步擁躉並將其精神發揚光大,效仿於現實生活之中。

    其二,相傳有“蘇門真人”,隱居於蘇門山中,屋前有竹數十斛。阮籍當時因曹魏時期黑暗的政治形式,放下雄心抱負,心靈痛苦不安。

    他經常率意獨駕,也不看路徑,一直把車開到道盡途窮,然後或下車消遣吟誦,或慟哭而返,期間曾遇世外高人“蘇門真人”,得其指點,思想和境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長足的發展,體現在他清醒的處世行為和所著詩詞之中。

    所以,古人經常提到的長嘯,如王摩詰的“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絕句《竹裡館》);嶽武穆的“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詞《滿江紅》)。初學詩詞的人,以為“嘯”無非是文人雅士飲酒賦詩、興之所至的狂呼亂叫;或者是豪放派詩人抒發英雄氣概的激昂聲音。

    透過深入細緻的學習,解讀作者生平事蹟,瞭解時代背景知識。從而加深了對作者寫作本意以及心靈深處痛點的意會和貫通,才知道了古人經常提到的長嘯,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重在意會和領悟作者痛徹心扉、壯懷激烈的思想感情,而不是真的在嘶聲長嘯,神態悲愴,大義凜然!

  • 3 # 翻倍小螞蟻

    首先,我感覺武俠小說裡面用到“長嘯”最多,比如任我行長嘯一聲,東方不敗長嘯一聲,令狐沖長嘯一聲……然後詩詞裡提到長嘯的,估計大家都會想到蘇東坡、岳飛、王維的詩詞。

    蘇東坡《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岳飛《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王維《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那這裡面有區別嗎?肯定有。

    武俠小說的長嘯一聲,我覺得和大吼一聲接近吧,就像現在大家爬到山巔、跑到江邊、海邊等僻靜無人的地方大喊大叫那樣。

    而詩詞裡面的長嘯、吟嘯,比如題目阮籍長嘯的故事,阮籍於蘇門山遇孫登(魏晉時的著名隱士,道教傳說人物),裡面描寫的 阮籍拜訪,孫登不理會他,阮籍長嘯了兩次後離開,回到半山腰處,阮籍聽到山頂上眾音齊鳴,好像幾部器樂合奏,樹林山谷都傳來回聲,原來是孫登在長嘯。

    這就很厲害了。辭書中將嘯解釋為“撮口發出綿長而清越的聲音”。 “撮口”是其發音的要領之一,“綿長而清越的聲音”肯定還是十分動聽的,分貝數也一定不低。嘯不承擔切實的內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隨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風致,一腔心曲,因此特別適合亂世名士,比如魏晉時期的阮籍等人,另外,也有婦女之嘯。

    這個“嘯”應該是一種原生態音樂,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遺憾的是,“嘯”應該已經失傳了,不然,我們在電視上早就看到了。我覺得可能和它接近些的就是“口技”了,比如我們之前初中學的《口技》,清代文學家林嗣環一篇散文,描寫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從這個詩詞的長嘯、吟嘯,可以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性,我們曾經有那麼多精彩的東西給失傳了,現在更要珍惜擁有的,把它們傳承好!

  • 4 # 古人觀察

    看到你的提問,還沒有人回答。至於古人怎麼長嘯,因過去沒錄音裝置,沒有錄音錄象,所以古人究竟怎麼長嘯,現在無人知曉。

    不過今人依然有長嘯者,想來古之長嘯與今之長嘯也應該大致相同。

    至於你提到的怎麼長嘯,本人建議如果你哪一天登高臨遠,站在山峰上,對著空曠的山谷,飽吸新鮮空氣,擴張肺腑,扯開你的嗓子,使出你最大的力氣,長呼數聲,能聲振林樾,鳥驚獸走,山鳴谷應。如此喊上十幾分鍾,你就知道什麼是長嘯了。

    我自己也曾寫詩”人生皆苦旅,何妨長嘯行”,所以看到你關於長嘯的提問,興致所致,聊以試答,引為同好。蘇門長嘯

    阮步兵嘯聞數百步。蘇門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鹹共傳說。阮籍往觀,見其人擁膝巖側,籍登嶺就之,箕踞相對。籍商略終古,上陳黃、農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問之,仡然不應。復敘有為之教、棲神導氣之術以觀之,彼猶如前,凝矚不轉。籍因對之長嘯。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復嘯。意盡,退還半嶺許,聞上然有聲,如數部鼓吹,林谷傳響,顧看,乃向人嘯也。 〇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

    【述要】:

    阮籍(曾官步兵校尉)善作長嘯,幾百步外都能聽到。打柴的人們紛紛傳說,蘇門山中來了一位真人。阮便去看望,見那真人在山岩邊抱著膝蓋,就登山向他走去。兩人都叉開雙腿,自在地相對而坐。阮向他請教黃帝、神農的玄妙寂靜之道以及夏、商、週三代天下大治的情況,真人都昂頭不理。又講治國平天下的教化、養神導氣的方術,想觀察他的反應,可他仍像剛才一樣,凝視著不講話。於是阮就對他長嘯。過了很久,真人笑著說:“再來一次。”阮就又作了一次。興盡下山,回到半山腰處,只聽得山上聲音嘹亮,像有幾支樂隊在吹奏,森林山谷回聲四起。回頭一看,乃是真人在長嘯。事亦見《晉書·阮籍傳》,然謂蘇門山真人為孫登。孫登之音聲若鸞鳳之音,響於巖谷,阮籍自愧不如。

    以上就是阮籍蘇門長嘯的故事,阮籍雖能長嘯,但比之孫登,似乎遜色不少。

    阮籍是“竹林七賢“之一,三歲喪父,少有才名,天賦極高,是西晉名士,著名詩人。因西晉司馬氏統治下,政治黑暗,阮籍不願出仕,七賢相聚一起詩酒歌賦,彈琴長嘯。隱居山林。據傳阮籍的長嘯臺建在現今河南省開封尉氏縣城,尉氏縣誌也有記載,只是阮籍嘯臺在日本進中國後,毀於戰火。

    阮籍長嘯也表現了古之高潔之士,在政治黑暗時期,不願同流合汙,嗜酒長嘯,彈琴消憂,空負志抱,打發時日的無奈之情。

    長嘯可以舒鬱,使自己沉悶的心情暫得緩解。是高人隱賢排憂解悶的一種方式。成公綏《嘯賦》

    發妙聲于丹唇,激哀音於皓齒。響抑揚而潛轉,氣衝鬱而熛起。協黃宮於清角,雜商羽於流徵。飄遊雲於泰清,集長風乎萬里。曲既終而響絕,遺餘玩而未已。良自然之至音,非絲竹之所擬。是故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氣。動唇有曲,發口成音。觸類感物,因歌隨吟。大而不洿,細而不沉。清激切於笙竽,優潤和於瑟琴。玄妙足以通神悟靈,精微足以窮幽測深。收《激楚》之哀荒,節《北里》之奢淫。濟洪災於於炎旱,反亢陽於重陰。唱引萬變,曲用無方。和樂怡懌,悲傷摧藏。時幽散而將絕,中矯厲而慨慷。徐婉約而優遊,紛繁鶩而激揚。

    嘯賦全面介紹了嘯的成聲與妙用,可助大家理解。

    記得小時候身處荒村,戶稀人少。父母外出勞作的時候,只有姐姐和我兩人在家。為克服恐懼心情,小時候常常引吭長嘯。一聲嘔啊,也能穿越數里,因家建在低窪處,音碰南山,常常有回聲呼應。因小無知,好奇不解,所以常常做這長嘯之音,似乎有一個夥伴如我一樣孤獨,在一嘯一回中似乎找到了一起玩的樂趣,也找到了一起玩的夥伴。所以至今對童年的那段時光依然記憶深刻。當然我那時的長嘯並不是排遣心中的鬱悶。

    隨著年齡的增長,幾乎再沒有大聲呼嚎過。人生步伐匆匆中,少年,青年,中年已過。所謂忙碌,也無非衣食所求,未見做出什麼成果。與少年時的夢想,更是相去萬里。只是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過得沉悶而壓抑。好多瞬間想獨身一人在空寂無人的山峰上長嘯一聲一吐胸中積鬱,但人多的時候又怎麼能夠呢?

    陶淵明雲”登東皋而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大概也是受玩籍的影響,棄官不做,迴歸田園。閒暇時嘯傲山岩,臨流賦詩,表現出超然與曠達的襟度。蘇軾言道:”早晚淵明賦《歸去》,浩歌長嘯老斜川”。淵明的山水田園,千百年來成為中國文人心生嚮往的精神家園。

    以上是西晉東晉阮籍陶潛的長嘯,到唐朝的時候,大詩人李白在《遊泰山》寫道”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登山遠眺,長嘯峰巔。清風傳音,響徹雲谷。那種物我兩忘的剎那時刻瞬間能令天人合一!

    唐朝另一位大詩人王維在《竹裡館》寫道:“獨坐幽篁裡, 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描繪了詩人在深林幽篁裡獨坐,仰望一天明月,琴聲激越處仰首長嘯時的情境,傳達出詩人安閒、恬淡、孤寂的心情,勾畫出一幅空明澄澈,清幽絕俗的意境。今天讀之仍有塵慮皆空之感,對王維月光下竹林中的彈琴長嘯印象記憶深刻,悠然而神往。

    先前說過,我小時候是長嘯過的,但那時只是想聽一聽回聲,並沒多少心裡感觸在裡面?成年後生活的窘況,常常有長嘯呼嚎的胸臆,但是沒有那種無人的山巒和浩月下清幽的竹林供我舒嘯!只是在年輕時不記得是那一部電影裡看過,那些被生活折磨的山野青年在野山裡嘬嘴長嘯的鏡頭,至今使我印象深刻!“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我們的壯懷與激烈都哪裡去了呢?是不是大家和我一樣,都被生活擠壓成深深地嘆息與鬱悶了?

    看到提問者提到有關古人長嘯一事,不禁想就此問題一探究竟。作為解答。長嘯我的理解是,壓抑大而深而久時最後的釋放。就象超載汽車輪胎的爆裂,他傳出的一響,足以振懾人心。現代人情緒壓抑隱忍,城市的繁華與喧囂中容不得長嘯。但在搖滾大廳裡,那搖滾歌手的激唱,情緒高昂處,我認為那就是一種長嘯,它只是把單一的長嘯聲改成更多的文字然後迸發而出。就象汪峰所唱“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高,狂風一樣舞蹈,心生呼嘯"......

  • 5 # 江上俠chenxiliang

    長嘯一詞在古詩裡多有出現。長嘯,或撮口長聲呼叫,或長長嘆息,或高聲歌詠,都可概括為長嘯。詩言志,歌詠言,長嘯是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方式。岳飛《滿江紅》“仰天長嘯”表達壯懷激烈悲憤的感情。王維《竹裡館》“彈琴復長嘯”表達優閒的心情。柳宗元《溪居》“長歌楚天碧”表達被謫後怕憂鬱情感。屈原《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以低沉的一次次嘆息,表達憂國憂民的痛苦之情。

  • 6 # 歡喜喜哥

    1、大聲呼叫。如宋.岳飛 《滿江紅·寫懷》詞:“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此處的長嘯就是大聲呼叫的意思。(意思是,抬頭看天,向天怒吼,胸中激盪著豪情壯志)

    2、撮口發出悠長清越的聲音。古人常以此述志。如王維《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長嘯即為此意。(獨自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裡,談著琴並高歌長嘯)

  • 7 # 中國patrick

    “長嘯”適合於到人跡罕至地方,比如你登臨山頂、到一無人島、或者坐小船在大江大河之中,發現景色壯麗,十分想抒發一下感情,又發現沒有合適的詞語讓你作詩吟賦,那就大吼大叫一番,“長嘯”就是一種大吼大叫中最有藝術範的選擇[酷拽]

  • 8 # 聖谷凡心

    古人用字在於意,不一定是指吹口哨之類的聲音。也有可以能是高聲狂喊,仰天大笑,或如蒙古草原上的歌聲起音,音節簡單,但渾厚悠長,富有韻律,穿透力極強。通常表達人的胸憶噴薄而出。彷彿龍吟虎嘯一般令山川震動。嘯字主要是形容其氣勢非凡。而非實指。

  • 9 # 詩潤生活

    古人在詩歌用到嘯字很多: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釋義: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釋義:我盡情的拍打著我的船舷,獨自的放聲高歌啊,怎能記得此時是何年!

    猿狖群嘯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淮南小山《招隱士》

    釋義:虎豹吼叫啊群猿悲啼,登山升樹啊王孫隱居在這裡。

    一遭龍顏君,嘯吒從此興。——李白《贈新平少年》

    釋義:他一遇上漢高祖這樣的真龍天子後,從此叱吒風雲。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李白《江夏別宋之悌》

    釋義:谷鳥天晴時不停地鳴叫,江岸之猿卻向晚而哀號。

    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 ——方岳《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釋義:且唱響一聲孤嘯,我又將匹馬啟程,在西風悽緊的天地間。

    鳴儔嘯匹侶,列坐竟長筵。——曹植《名都篇》

    釋義:呼朋引伴地前來入座,長長的筵席頃刻坐滿。

    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李白《遠別離》

    釋義:她們只哭得白日無光,雲黑霧暗,感動得猿揉在煙霧中與之悲啼!鬼神為之哀泣,淚下如雨。

    慷慨成素霓,嘯吒起清風。——張華《壯士篇》

    釋義:當慷慨走上戰場的時候有天上的白虹壯氣,有蕭蕭而起的清風送行。

    斜山柏風雨如嘯,泉腳掛繩青嫋嫋。——李賀《老夫採玉歌》

    釋義:又陡又斜的山坡上,柏樹呼嘯,風狂雨急。老漢腰繫繩索盪悠悠,從山腳直垂到藍溪底。

    所謂“嘯”,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嘯,吹聲也”,經學家鄭玄在箋註《詩經·國風·江有記》中說“嘯”是“蹙口而出聲”,可見,“嘯”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吹口哨。但隨著詩歌引用多了,意思也就引申拓展了。

  • 10 # 詩詞學院

    “嘯”其實就是我們今天的“吹口哨”。

    認真追究起來,中國古代的“嘯”是一種頗為神奇的口哨音樂。其發音機制和方法十分特殊。魏晉時期的嘯有明確的五音規定,並達到鼎盛,唐宋時代的嘯可能有相應的樂譜存在,而漸趨衰微,元明以後,則難以尋覓其蹤影了。

    一、“嘯”的特點

    嘯類似於今天的吹口哨。

    1.“嘯”需要吹氣。《說文》:“嘯,吹聲也。從口,肅聲。”許慎認為嘯是吹氣之聲。

    2“嘯”需要蹙口。《詩經·召南·江有汜》:“之子歸,不我過,其嘯也歌。”鄭《箋》:“嘯,蹙口而出聲也。”“蹙口”,相當於音韻學所謂合口呼,即雙唇向前努起,作圓形,氣流從舌尖吹出。

    3.“嘯”聲帶不震動。唐人孫廣所作《嘯旨》是我國唯一的一部記載嘯的專書,其《序》雲:“夫氣激於喉而濁,謂之言;激於舌而清,謂之嘯。” 嘯的發音位置在唇和舌,而氣流強弱的控制與口腔共鳴的配合也十分必要。發嘯沒有聲帶振動的作用,這是它與“言”在發音機制上的根本區別。

    4.“嘯”與牙齒關係不大。《世說新語·賞譽》九七劉孝標註引《江左名士傳》記謝鯤:“鄰家有女,嘗往挑之,女方織,以梭投折其兩齒。既歸,傲然長嘯,曰:‘猶不廢我嘯歌。’”牙齒被打斷了,對發嘯並沒有影響,這說明嘯也絕非齒音。

    5.結巴不影響“嘯”。《六臣註文選》卷一八成公綏《嘯賦》李翰注引臧榮緒《晉書》:“成公綏字子安,東郡白馬人也。少有俊才而口吃。”又《晉書》卷九二《文苑列傳·成公綏》:“綏雅好音律,嘗當暑承風而嘯,泠然成曲。”成公綏作為口吃病患者,卻是嘯的行家裡手,這說明嘯與口吃不口吃也沒有關係。

    6.“嘯”合乎音律。魏晉時代的嘯是合乎音律的。《淵鑑類函》卷二六六引《白帖》:“阮嗣宗善嘯,聲與琴諧,陳留有阮公嘯臺。”“與琴諧”,即不違背音律。在當時,嘯是有明確的五音規定的,能夠依照五音來表現豐富的情感,因而帶有鮮明的音樂特徵。古代的嘯者,大都通曉音律。唐·袁郊《甘澤謠·韋騶》:“韋騶者,明五音,善長嘯,自稱逸群公子。”特別是在中古時代,嘯風行於士林,盛極一時,這與當時音樂文化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當時的樂壇,名家如雲,藝業卓著,朝中之袞袞公卿,亦多風流勝賞,而音樂之學也成為魏晉士人世代傳習的家學之一。如陳留阮氏,自阮瑀、阮籍以至阮咸、阮瞻;潁川荀氏,由荀勖至荀邃,皆擅長音樂藝術。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嘯便流行開來,並達到了它的藝術峰巔。

    二、“嘯”的主要型別

    中國古代書籍中常見的“嘯”主要有三種:“長嘯”、“吟嘯”、“嘯歌”

    1.“長嘯”,指蹙口長聲發嘯,阮籍之嘯即是。

    《晉書》卷九四《隱逸列傳·夏統》:

    夏統字仲御,會稽永興人也。……會三月上巳,洛中王公已下並至浮橋,士女駢填,車服燭路。統時在船中曝所市藥,諸貴人車乘來者如雲,統並不之顧。太尉賈充……使問其土地風俗,……充又謂曰:“……卿頗能作卿土地間歌曲乎?”……統於是以足叩船,引聲喉囀,清激慷慨,大風應至,含水嗽天,雲雨響集,叱吒讙呼,雷電晝冥,集氣長嘯,沙塵煙起。王公已下皆恐,止之乃已。……

    “長嘯”聲音宏放,有石破天驚的氣勢。而其主要功能在於宣洩激盪的情思。《封氏聞見記》雲:“人有所思則長嘯,故樂則歌詠,憂則嗟嘆,思則吟嘯。《詩》雲:‘有女仳離,條其歗(嘯)矣。’顏延之《五君詠》:‘長嘯若懷人。’皆是也。”

    2.“吟嘯”,指且吟且嘯,即在發嘯之時,間以吟詩,以增加聲韻的清雅和意境的美麗。

    這種嘯又稱為“嘯詠”,名流逸士們經常藉以顯示自我的風流與瀟灑。

    周僕射雍容好儀形。詣王公,初下車,隱數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嘯詠。(《世說新語·言語》四0)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同上,《任誕》四六)

    “嘯詠”是口哨藝術與詩歌藝術的融合,儘管我們無緣賞聽它的聲音,但它的美麗、優雅是可以想見的。

    3.“嘯歌”,即以嘯聲模擬歌的曲調。所謂“嘯歌”,又作“歌嘯”。

    《詩·召南·江有汜》:“之子歸,不我過,其嘯也歌。”

    《世說新語·任誕》一七:“劉道真少時,常漁草澤,善歌嘯,聞者莫不留連。”

    “嘯歌”就是以嘯聲對“歌”的曲調進行模擬。成公綏《嘯賦》所謂“觸類感物,因歌隨吟”,即指“嘯歌”而言。《江有汜》一詩的女主人公以嘯音吹出某一首歌的悲涼曲調,藉以抒發遭遺棄後的痛苦和憤懣。

    三、“嘯”的文學意象

    魏晉時代出現了專門描寫嘯的傑作——成公綏的《嘯賦》。從此以後,嘯便成為古典作品的一種常見的文學意象。

    1.瀟灑不羈的人格風韻。例如:

    坐嘯徒可積,為邦歲已期。(謝朓《在郡臥病呈沈尚書》,《文選》卷二六)

    嘯慠東軒下,聊復得此生。(陶淵明《雜詩》,《文選》卷三0)

    嘯傲張高蓋,從容接短轅。(李商隱《哭遂州蕭使郎二十四韻》,《玉谿生詩集箋註》卷一)

    2.歸隱避世的情志及與自然風物的契合。例如:

    杖策招隱士,荒途橫古今。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白雲停陰崗,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亦浮沉。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文選》卷二二)

    山能使人澹,湖能使人闊。聊共發嘯吟,無為慕禪悅。(袁枚《隨園詩話》卷二引)

    3.慷慨激昂、奮發向上的壯志豪情。例如:

    鼓翼舞時風,長嘯激清歌。(曹植《遠遊篇》,《全魏詩》,卷六)

    靜言幽谷底,長嘯高山岑。(陸機《猛虎行》,《文選》,卷二八)

    雲容水態還堪賞,嘯志歌懷自自如。(杜牧《齊安郡晚秋》,《全唐詩》,卷五二二)

    4.心靈的隱憂與追求和靈魂的苦悶與悲愴。例如:

    心之憂矣,永嘯長吟。(嵇康《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十九首》)

    拊枕獨嘯嘆,感慨心內傷。(張華《情詩》,《文選》,卷二九)

    逍遙近南畔,長嘯作悲嘆。(陸雲《嘯》,《陸雲集》,卷四)

    總之,“嘯”雖然就是吹口哨,但是這吹口哨之中大有學問,也和有意味,我們在讀詩詞時有其要注意。

  • 11 # 老北京231

    兩腿蹲坐,兩手撐地,頭頸仰起,雙眼微閉。擴胸吸氣,攏口出音,其音悠長,前高後低。喔噢噢噢。。。。

    注意,有狼出沒之地不宜此技。

  • 12 # 味哎兒

    聲音以號為第一。現軍號仍用著。

    次為哨,現手指放口內,打吹出的音是哨。

    再次是雄鷹叫。

    再是,龍吟,虎吼,狼嚎,馬嘶,狗吠,雞鳴,猿啼。

    凡音高,激人警醒的音,都歸嘯。

    嘯,音高,且長,穿透力強的聲音的稱詞。

    可直接體驗的嘯,是大山風口的出口處,颳大風時吹出的尖利聲音。

    另一個是,北方冬天,大樹無葉後,大風吹枝,吹出尖利音。只不過具哨多一點。

    人長嘯的音聲,是群山山地內,向極遠山頭上的人喊喝,達互通話的一種高音叫喊方式的稱詞。

    這就是,對面能說話,相見須半年的山澗阻隔人的,兩澗人喊話的形式。即,單音字拉音極長且尖高,一聲一字的慢位元組的喊話方式。

    因這種喊話如哨,而被名為嘯。

    所以,羅列出來呈:

    號.哨.嘯.吟.吼.嚎.嘶.吠.鳴.啼。

    具體的嘯,可用現代的防空警報的笛鳴器發出的穿透音展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編年體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