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8
回覆列表
  • 1 # 筆落墨卿訮

    古代人的志向是修身治國平天下,正義,創新,重視道德,有很多優良品質。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2、丈夫不報國,終為貧。——陳恭尹《射虎射石頭》

    3、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5、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6、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你在看看現在的年輕人是什麼樣的,一對比就知道了。

  • 2 # 千江月神

    剛剛

    古代文人一般具有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品格。

    家國情懷;對下層人的悲憫情懷;社會的責任擔當,是古代文人主要品格。

    正如范仲淹在他的《岳陽樓記》中所講的: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其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

  • 3 # 愛妮品歷史

    古人言“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天地人業,以勤為本,以信為首,怎樣成為君子,從古人最看重的四種品格看起。

    你知道是哪四種品格嗎?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取典於《周易》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尚書》“天道酬勤”,昭示勤奮逆轉人生的真諦。

    曾國藩是清朝中興名臣,其思想、修為也砥礪後世,可他天賦並不高。年少時在家讀書,有位樑上君子潛伏他家中,希望等曾國藩睡覺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曾還是翻來覆去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立即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曾國藩並沒有玻璃心,仍然勤奮好學,終成一時之聖。而那位聰明的樑上君子,卻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地道酬善

    “地道酬善”出自《周易》卦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寓意助人行善,逢凶化吉。

    春秋時,趙盾在翳桑看見一人將要餓死,趕緊給他食物。那餓漢卻只吃一半,趙盾問他原由,餓漢說想把食物留給母親。趙盾憐其孝心,讓他盡情吃,另外又為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後來晉靈公襲殺趙盾,搏鬥中有一名晉靈公的武士突然倒戈一擊,救出趙盾。趙盾納悶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道“我就是當年翳桑的那個餓漢。”趙盾再問他的姓名時,武士不告而退。原來那名餓漢武士名叫靈輒,是春秋時代著名的俠士之一。

    商道酬信

    “商道酬信”出自《論語》“民無信不立”,反映誠信經商,無往不利。

    紅頂商人胡雪巖因官而商,因官而盛,也因官而敗。即使他的商業帝國遭到毀滅性打擊後,他的藥鋪卻屹立不倒直至今日。究其原因,歸功於他在創店之初,就立下“誠信”之本,賣藥貨真價實。比如有一種藥叫“金鹿丸”,製造這味藥需取鹿的30多種東西。為了保證原料質量,胡不惜血本開闢了一個養鹿場,以保證原料品質。

    業道酬精

    “業道酬精”典出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揭示勤學苦練、術業精進。

    王獻之七八歲的時候,就跟著父親王羲之學習書法。有一次向父親討教書法的竅門,王羲之指著院子裡的18口大水缸,鄭重地說:“寫字的秘訣,就在這些水缸裡面,你把這18缸水寫完就知道了。”王獻之就這樣堅持不懈地勤學苦練,終於寫幹了18缸水,書法造詣不僅繼承其父的修為,也開創了一代新氣象。

  • 4 # 雲崖聽松

    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關漢卿說:“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概括了古代文人的品格

  • 5 # 清溪清明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丈夫不報國,終為貧。——陳恭尹《射虎射石頭》`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 6 # 昭明離行

    對於這個問題,直接引用古代文人的話,讓題者自己體會或許比筆者在這邊講可能更為合適。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

    “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 7 # 夜話堂

    我把古代士人分為從低到高五個層次:烈士、隱士、俗士、惡士、恥士。

    最高者為烈士。就是那些有著獨立人格、自由意志,冰清玉潔、鐵骨錚錚,絕不曲阿附世,同流合汙,為了理想和抱負不惜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仁人志士。古有“竹林七賢”中“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的嵇康,前赴後繼、慷慨赴死的齊太史三兄弟,身受宮刑、秉筆直書的司馬遷,乃至晉董狐、秦張良、漢蘇武、唐張巡、宋文天祥、明史可法等。他們的風骨、品格、精神,是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文化歷經磨難而不衰、幾經困頓而不墮,一脈相承到現在的根本和基礎。

    第二等是隱士。這類人也有著高蹈的操行,遠大的抱負,但面對黑暗和邪惡,缺少直面的勇氣和必死的決心,只好佯狂避世,遁跡山林,潔身自好,老死林泉。如和嵇康同時代的阮籍,不滿於司馬氏的統治,又不敢公開反抗,只好每日飲酒大醉三月不醒。

    第三類是俗士。大部分文人都屬於這個層次,一生只為稻粱謀,從事這行只是為了養家餬口,混碗飯吃,談不上什麼遠大理想、操守、抱負。有時也有點私心雜念,在外部壓力下也會幹出眛著良心的事,但不會突破社會普遍遵循的道德底線和價值規範。 這類人是社會的主體和骨幹,是社會生產力的主要貢獻者。

    第四種我叫惡士,指的是那些鉅奸大惡之徒。在古代,這類人又可分為兩類,一類就是透過科舉等途徑爬上高位,搖身一變成為統治者,如秦檜、蔡京、李林甫,無一不是歷史罪人;另一類是依附於他們的走狗小卒,像魏忠賢手下的“十狗”、“十虎”,哪個不是文人中的敗類。

    第五類是最下流、最無恥、最卑鄙的,我稱之為恥士,毫無羞恥之士,對社會、對道德、對世風、對禮俗、對人心的戕害也最大。這類人和第四類不同,不是直接躋身統治行列,而是站在體制之外,為體制擦胭磨粉,把惡魔打扮成天使,把巫婆打扮成仙女。他們佔據道德、正義的制高點,教導人們聽從體制的安排,把罪惡和血腥掩蓋的不漏一絲破綻。他們帶著導師的帽子,實際上乾的卻是師爺的勾當。蔡邕哭屍董卓,楊雄勸進王莽,就是此類。

  • 8 # 來樂山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漢禮學家戴聖編著的《禮記》中的一篇散文。此文是為闡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和古人追求的“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模式。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其次闡釋了“大同”社會的理想模式;最後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進一步闡釋“大同”。全文節奏分明、變化有致、不拘一格,讀來啟人深思,鼓舞人心。

    作品原文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道之行也註釋譯文

    大道之行也詞句註釋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為:是,表判斷。

    與:通“舉”,選舉,推舉。

    修:培養。

    親:意動用法,以為親,親近。

    矜(guān):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孤:幼而無父的人。

    獨:老而無子的人。

    廢疾:殘疾人。

    分(fèn):職分,指職業、職守。

    歸:指女子出嫁。惡(wù):憎惡。

    藏:私藏。

    是故:因此,所以,這樣一來。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生。閉:杜絕;興:發生。

    作:興起。

    故:所以。外戶泛指大門。閉:關閉。

    謂: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最高準則。同:有和、平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白話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拔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因此人們不僅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所贍養,不僅僅撫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壯年人能為社會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有人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於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現象,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就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大道之行也創作背景

    此篇選自《禮記·禮運》。《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由西漢戴聖對戰國至秦漢的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四十九篇,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大道之行也》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話,是為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孔子是因為生活在一個動盪不止、變亂紛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一個理想社會,所以才有了這番言論。

    大道之行也作品鑑賞

    大道之行也整體賞析

    主題思想

    此文在闡明“大同”社會基本特徵的基礎上,指出了“大同”社會的美好前景。這裡人人都能受到社會關愛,安居樂業,且各盡所能,這裡寄託著儒家崇高的社會理想。

    文中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摺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盪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總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會,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社會的幸福憧憬。雖然主觀目的,只是論說禮儀、闡釋古制、宣傳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卻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代聖賢留給全人類的思想財富。讀來啟人深思,鼓舞人心。

    寫法特徵

    層次清晰,有條不素,此文的層次結構清晰明瞭,共可分為三層。從開頭到“講信修睦”為第一層,它是對“大同社會進行綱領性說明。從“故人不獨親其親”到“不必為己”句,為第二層,此處為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最後為第三層,總括並定名為“大同”,全面具體地展現了古人關於人類社會的構想。 排偶句式的運用

    文章的第二層全用排偶句式,如“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等句式整齊,節奏分明,而又變化有致,不拘一格。讀起來抑揚頓挫,毫無呆板之感。

    大道之行也名家點評

    雲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餘建忠:什麼樣的社會是最美好最理想的社會?什麼樣的社會最為全人類所向往?人類歷史發展了幾千年,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人們一代又一代地進行探索,但至今並沒有找到完滿的答案。然而,在中國儒家經典《禮記》中,我們的先哲早已描畫了人類社會的美好藍圖,這就是《大道之行也》。(《文學鑑賞》)

  • 9 # 曹立麗1970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開萬世之太平!中國知識分子的最高風骨,一代代知識分子的靈魂,史稱橫渠四句!

  • 10 # 白雲雁水

    歷朝歷代文人理想品格的形成,與他所處的生活環境、社會風氣及所受的教育等情況有關。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他們個人的追求、修養及所從事的社會實踐活動。文人志士們必須從自己的道德品質、思想行為、人生境界、人格理想等多方面入手來修煉自己,成為萬眾傾仰的物件,從而對社會、對歷史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縱觀古代文人志士,其形成的理想品格被後世認可並推崇,應該包含了以下內容:

    “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濟世憂國

    在抱有濟世憂國的理想品格中,范仲淹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在《岳陽樓記》中所寫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古代不少文人志士立身處世的信條。特別是當政局出現動盪、國家出現危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時,文人志士們更是熱血沸騰、挺身而出,表現出了高昂的愛國熱情。除范仲淹外,屈原、王安石、李白等文人,都是這種理想品格的代表人物,在“安史之亂”中,李白攜夫人在逃難途中,寫了許多詩篇表達了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擔憂,特別在他經歷了流放夜郎的沉重打擊之後,這種情懷也沒有消減。《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寫道:

    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

    旌旆夾兩山,黃河當中流。

    連雞不得進,飲馬空夷猶。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頭?

    “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志存高遠

    古代的文人志士,絕大多數都具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所謂“志士”,就是有遠大志向的人,而且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百折不撓地為之奮鬥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人。如《孟子·滕文公下》所說:“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意即有志之士為了堅守崇高的節操和遠大的理想,甚至不怕棄屍溝壑,不怕死無葬身之地。正因為有了遠大的理想,他們才遠離了渾渾噩噩、無所作為和得過且過;才會奮發有為,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努力作出自己的貢獻;才會對光明和正義有所追求和護衛,對黑暗和邪惡有所拒斥和抗爭;才能始終保持高潔品格和堅貞操守,不與世俗同浮沉,更不與黑暗邪惡勢力同流合汙。

    有遠大理想且能始終如一地堅守,特別是能百折不撓地為之奮鬥的人,其人生必然是壯麗的,其品格必然是崇高的,特別是那些能常將國家、民族的命運放在心上的人更是如此。“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李白;“年益壯,志益大”的劉禹錫;“心如老驥常千里”的陸游;“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蘇軾;“馬作的盧飛快”的辛棄疾…………

    “賦性剛拙,議論不隨”——守正不阿

    正與邪,尖銳對立,水火不容,如蘇洵《用間》所說:“用心於正,振而群綱舉;用心於詐,百補而千穴敗。”因此,正而不邪,守正不移,成為無數仁人志士所共同崇奉的理念、所共同遵守的原則。真正做到守正不阿並不容易,須面對、經受和戰勝各種各樣的考驗,甚至是非常嚴峻的考驗。蘇軾、李白、文天祥、方孝孺等是守正不阿的代表,他們從不因遭受了太多的艱辛、挫折、磨難、打擊而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做人原則、人生追求和既定的人生道路,能是非分明,鐵骨錚錚,特立不群,顯示出可貴的品格和精神。

    “縱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懼”——樂觀曠達

    古代的文人志士其人生經歷往往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不少人的經歷甚至非常坎坷,甚至要面臨生與死的考驗。但是,他們在面臨坎坷、困厄甚至死亡的考驗時,卻往往能夠泰然處之,一笑置之。他們能夠隨緣自適,能夠在艱苦的環境中尋求和發現生活的樂趣,能夠苦中作樂,甚至能夠以苦為樂他們能做到這一點,在於他們有獨特的處世哲學,有清超曠邁、樂觀曠達的處世態度,有的人還有詼諧幽默的個性,有履險若夷、自我調適的非凡本領。而從根本上說來,還是因為他們具有高遠的追求和獨立不移的品格志節,不然,他們是不可能幾年、幾十年如一日地安於困厄、笑對人生、樂觀曠達而達於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的。

    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在鄭國同他的學生走散了,他獨自一個人在城的東門口站著,他的學生們急得四處找他。有一個鄭國人告訴子貢說:“東門口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但是從腰以下比夏禹要差三寸,疲憊的樣子好像是喪家之犬。”子貢找到孔子後,把這番話如實告訴了孔子,孔子聽後,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意思是,所描畫的形狀那倒未必,但說我像喪家之犬,那是啊!那是啊!讀了孔子的話,“大成至聖先師”的幽默感、親和力不能不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一生歷經坎坷,但自信開朗、樂觀曠達,尤以詼諧幽默著稱於世,他與秦觀、蘇小妹之間的軼事被後世廣為流傳。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縱情山水

    嚴格說來,自然是可以將田園和山水均包括在其中的。山水完全處於自然的狀態或更接近於自然的狀態,田園則是農民生活的領域,隨處可見人類活動的痕跡,已不是一種純粹自然的狀態。但田園往往就分佈在山水之間,與山水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很難將兩者截然加以分割。而且田園生活大體說來是淳樸的、寧靜的,與鬧市、官場的生活比起來非常接近於自然的狀態,因此田園與山水往往就被人們視為一體,被並稱為田園山水或山水田園。喜愛自然的人,往往也就是喜愛田園山水的人。

    陶淵明是一個非常喜歡田園山水的人,而且是天性使然,我們從他所寫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兩句便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魏晉名流”、“竹林七賢”、“揚州八怪”、“江南才子”等名流群體都有縱情山水的特點,但他們都無法和五柳先生比,境界是不一樣的。

    以上僅為拋磚引玉一孔之談,古代文人志士的理想品格遠不止這些。必須承認的是,古代的文人志士的理想品格,體現了古代精神文明建設所達到的高水平,這對推動古代社會的發展,造就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文化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 11 # 範斯東VCD

    風骨-風度與骨氣。代表人物:陸游,杜甫,蘇軾。

    氣節-志氣和節操。代表人物:屈原,岳飛,蘇武。

  • 12 # 一蓑煙雨忘江湖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文人志士始終秉承積極進取、崇尚文明、尊老愛幼、尊師重教的文化精神,對內刻苦切學,積極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外,滿腔熱血,精忠報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民族精神的主要支柱和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的文人,自古以來,就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取義的人,有為民求法的人,有不畏權貴的人,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史前文明的古樸厚重;《周易》的神秘深邃;《道德經》的無為之為和道法自然;先秦諸子的百家爭鳴;魏晉風骨的狂放不羈;陽明先生知行合一、事上磨練的大成心學;清末的維新變法、洋務運動;開啟現代中國新階段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西南聯大的愛國求學;新中國的兩彈一星、火箭發射……無論世事多麼艱辛無常,無論時代風雲多麼起伏跌宕,仁人志士們的赤膽忠心、一腔熱血都不曾動搖,不曾改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崇高理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為民族的偉大復興發光發熱。

    從古到今,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書生意氣冠絕天下,滿腹經綸笑傲江湖,有理想,有遠方,有騰騰熱血,有錚錚鐵骨,有高尚情懷,有五千年傳統文化的養育,有十三億同胞的殷切重託,有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人興,則民族興。

  • 13 # 老康說史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就是古代文人的理想品格。

  • 14 # 特鋒觀點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

  • 15 # 甚荒唐

    古人尤其讀書人,價值觀主要又所受教育形成,尤其秦漢之後,基本就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入世,但是仕途不可能永遠平順,經歷人生起伏,挫折,失敗,人生經歷豐富,自然而然的就會對老莊的道家思想,釋迦摩尼的佛教思想等產生認識與認同,總體而言,人生的經歷恰好就是儒道釋的哲學境界。這大概是為什麼蘇軾這個融合儒道釋思想的文人的作品,與同樣融合三家思想的《紅樓夢》最能引發中國人共鳴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球內部真的有地下文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