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鳳炎忻是讀書客
-
2 # 厚霖老師
這個諺語在古時很有道理,兩頭春會影響農業收成,古時以農業為主,靠天吃飯,收成不好又想活命,可不就得賣兒孫嗎?但是到了現代社會,隨著資源的豐富性和科技的發展,已經基本脫離了靠天吃飯的場景,所以在現代社會不會出現為了活命賣兒孫的場景。
-
3 # 顧隴桃園廣
這是一句俗話,意思是說:如果這一年潤四月,年頭開春,年尾也開春,就是說一年裡有兩個立春,那一定是個荒年。荒到什麼程度?老百姓都要賣孩子了。這句話或許在古時候因為農耕技術的落後,出現過這種現象。但對於現代來說,應該是毫無根據的一句話。現代農業,農作物品類多,機械化程度高,特別是科學性強,完全不存在這種現象。
-
4 # 樹德漢碩
今年就閏四月,而且閏四月很快就要到來。今年庚子鼠子,不但閏月,還又逢閏日閏年了呢。閏月是從陰曆說的,閏日閏年是從陽曆說的,現行的公曆從陽曆改造而來,所以公曆有閏日閏年之說,陰曆有閏月之例。我國使用的農曆是陰陽合曆,所以會碰到閏日閏月閏年同臨一年,湊巧總是有的。
閏四月,兩頭春,這話不錯。其實依農曆中陰曆曆法要與陽曆配合而用,就要有置閏月才能合用。不但是閏四月,兩頭春,幾乎是凡閏月年都是兩頭春,只有正臘月閏月有特殊,但百年不遇正臘月閏月,閏四五六月是最多的,在19年7個閏月裡,肯定有閏四五之月,甚至會有可能見兩次。所以閏四月,兩頭春是真,也不稀奇。老農民,買兒孫,這是過去說法,現在不會了。過去也是一種錯覺,更是誇張之說,意在強調閏四月對農民不利。過去農民要看天吃飯,靠種作為生。四月是青黃不接的饑荒月,閏四月就被認為是饑荒延長加倍,農民不好過,靠賣兒孫過日度饑荒了。現在人生活改善,不以農耕為主,四月鬧饑荒少了,更不必要賣兒孫了。
曆法天數是要計整的。陽曆的太陽執行週期用時不是天的整而有餘。一個太陽迴歸年用時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四捨五入取整,平年只計365天,積餘數四年便閏回一天,所以陽曆成四年一閏之特點,閏日之年稱閏年。便有了366日。陰曆是以月亮執行週期而制定。月亮圓缺一次用時為29天12時44分3秒,取整後,便採用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一特點,一年12個月就是354或355天。這樣與陽曆年日差有十到十一天之多,不解決日差問題,就無法陰陽曆配合而用,所以就用陰曆閏月法來調配,經計算,19年7閏,天數就基車拉平,有差也僅一天無大礙了。陰曆閏月後便有13個月,384天,比太陽迴歸年時間365天到366天多出了18或19天,而節氣歷是依365天5小時48分46秒來安排制定的,所以凡閏月年,都會出兩頭春現象,即正月有一次立春,到臘月又見一次。
-
5 # 蓮蘊佛心
首先,我把這類農村俗語,歸為"謠言"。在當今新社會,不利於社會的穩定發展,應當控制其傳播,以避免混淆視聽。
下邊,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一、"“閏四月”,只是古時天文曆法中補年的一種方式。一年兩頭春,即農曆的一年中,正月一個立春,臘月一個立春,一年當中出現兩個立春日。一般來說,一年兩頭春是因為閏月年,農曆年份的比普通年份的天數要多一些,才會造成兩頭打春。
二、"老農民,賣兒孫",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潤四月的年月,氣候容易發生"倒春寒",影響農民的收成。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發達,有災害預警,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
對於,農村俗話,我一直有種態度:好的傳承下去,不合時宜的一定要摒棄。今年,是農曆"潤四月",世界性的新冠疫情發生。而我國,上下一心,共同攜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成績,來之不易,有不合時宜的聲音出現,我們一定要加以抵制。做到不聽,不信,不傳!大家說,是這樣嗎?
-
6 # 基層林業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就給整個世界來了一個下馬威,加之俗話“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以及“閏四月,吃樹葉”、“閏四月,災荒年”等等,無不暗指2020年不太平,給民眾心底蒙上一層陰影。
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的寓意“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這句俗語與其它類似俗語的意思很明確,那就是“閏四月”(2020年的確農曆紀年有兩個四月)和“兩頭春”(2020年農曆紀年也的確出現兩個立春)年成不好,會出現災荒,包括水澇災害、極端天氣、病蟲害大發生等,莊稼欠收,糧食緊缺,在缺乏社會保障的古代,農民為了生存,渡過災荒之年,甚至會出現賣兒賣女的現象。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現實中2020也的確是不平凡的一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還未見明確的拐點,沙漠蝗蟲肆掠,各地病蟲害頻發,加之極端天氣頻現,如最近長江水位劇降、各地出現冰雹天氣等,這一切都很不正常,也昭示著2020或許真的有一定破壞力的自然災害發生,民眾需要做好相應應急心理準備。
再者,2020出現閏月,農曆紀年一年的時間多達384天,在過去農民春種秋收,維持一年糧食所需,憑空多出20多天,是不小的壓力,加之出現災荒,自然難以渡過漫長的荒年,生存壓力自然而然增大。
但目前我國農民收入是多元化的,除了耕種田地,年輕人多外出務工,對農業收入依賴性較小,即使出現災荒,影響不是很大。
人類防災、減災、應急的能力不斷提高,普通民眾有心理準備即可,無需過度焦慮人類社會發展進入全新歷史時期,科技水平也不斷提高,在自然災害預防和控制上能力不斷增強。簡單的說,江河湖泊流域治理遠遠強於過去,抗旱防澇能力增強,不同於過去,只要出現旱澇百分百成災;對於一些病蟲害的防控能力也突飛猛進,防治措施大大增強,對於病蟲害,有害不成災成為現實;唯一現在對一些極端天氣缺失有效措施,相信這一點隨著科技進步,在今後也會得到解決。
據此,普通民眾無需過度擔心,有心理準備即可,相信當代人類的防災、救災、應急能力,2020年儘管不平凡,依然會安然無恙,平穩過去!
總之,俗語儘管是民間生活經驗和認知的積累澱積,但多為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社會環境下的產物,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人類抵禦災害的能力越來越強,某些古人難以抵禦的自然災害,現在已經不算一回事了,大家儘管安心工作學習,享受美好生活。
-
7 # 老劉34614
這句俗語在解放前,古代是這麼說,而且確有其事。但放到現在,那是無稽之談。現在我國到處欣欣向榮,國富民強。老年人和困難戶國家都有保障。不要說潤一個四月,就是潤兩個四月,照樣過的好,照樣無憂無慮。
這句俗語在解放前,古代確有其事發生。因為潤年是不祥之年,而且潤四月,四月五月是三荒之月,錢荒、糧荒、菜荒,窮人很難度過,那個年代農民種地國家沒有保障,農民是靠天吃飯,遇上風調雨順年,或許還好過些,如遇上災荒年,兩個四月加個五月那真不敢去想。一般潤年都是正月一個春,臘月一個春,叫兩春夾一年。
這句俗語放到現在早已過時,農民也不會賣孫,農民的生活照樣過的好,因為國家和政府不允許買賣人口,再窮國家會照顧,不要去想些不切實際的事!我相信現在的農民也會過上小康生活。
-
8 # 三農堂廣訊
今年是個雙春年,因為今年有兩個立春的節氣,一個立春在臘月,一個立春在正月,這就是兩個立春,對於說一年中有兩個立春的節氣一般是很少,但是加上一年兩個閏月也是少見的,那麼為啥說這樣的年份少見呢?因為一年中閏月是常見的,但是在閏四月比較少,何況是有兩個立春,這些都是少見的,所以說這樣的年份就不一般,因為雙春年有兩個立春,可見這個冬天並不是很冷,其次在進入到3-4月份的時候又是出現倒春寒的天氣這些也是和雙春年有關係,所以這樣的年份天氣也是不好。對於說在農村裡,有著老人說,要是閏四月的話就有著“閏四月,吃樹葉”的說法,那麼為何有這樣的說法呢?因為閏四月是延長了一個四月,況且四月當中也是青黃不接的月份,農村老人認為要是延長了一個月的話,莊稼的收成會不好,還有可能出現不好的天氣,這樣就會造成農民種植的作物減產,甚至出現絕收,所以說在有閏四月的年份裡,可能農民為了吃不上飯就要賣兒孫,雖然說這句話放到現在可能有點誇張,可是在以前的時候為了吃頓飽飯就可能要賣兒女,這些也是以前的農民處境,不過到了現在幾乎也是沒有那麼嚴重的地步,畢竟科技發達了,農民種植莊稼也是有好的方法和技術,再說了就算是莊稼欠收了,也是不會淪落到賣兒孫的地步。
-
9 # 農村養殖新鮮事
農村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是什麼意思呢?
今天是5月16日,農曆的四月二十四,本來以為很快就要到五月初五端午節了。後來才想起來,今年是閏四月,過完這個四月,下個月就到閏四月了。
古代關於閏四月,民間有很多說法,大體都是在說閏四月的年景不太好,要給年紀大的父母買閏月鞋,要在房門口,家裡的車上系紅布來保平安。
其實對於這些俗語我們要辯證的看,沒有必要全部相信。
那麼對於這句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具體來說一下。“閏四月,兩頭春”的意思。其實字面意思很簡單,今年是閏年,一年有兩個立春,一個在今年的開頭,另一個在年底。
第一個立春是在2月4號,農曆的正月十一,第二個立春是在2021年的2月3號,農曆的臘月二十二,鼠年馬上要結束了。
兩個立春,一個是在正月,一年的開頭;另一個是在臘月底,一年的結尾,剛好是在一年中的兩個頭。
“老農民,賣兒孫”的意思。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還是很簡單的,在以前,每逢碰到閏四月,地裡的莊稼收成就不好,糧食產量少,普通農民家孩子又比較多,飯都不夠吃,有的農民家庭不得已就要做出把孩子賣掉的行為。
這句農村俗語很明顯講的是以前生活條件差的時候的情形,就現在的生活來說,只要勤勞肯幹,不會出現吃不上飯的情況。而且賣兒孫這種事情是違法行為,不能做的。
今年人們遇到的事情確實比較多,夏季來臨,注意洪澇災害。從年初到現在,大家都經歷了一段艱苦的時光,確實經歷的事情比較多,好在大家都堅持下來了。
今年的氣候條件也有些不一樣,五一假期的時候,北方多地都突破了35°,結果之後氣溫又一路下降,前段時間各地還出現了倒春寒天氣。
最近山東多個地方又發生了冰雹等災害,把快要成熟的櫻桃都砸壞了。
根據專家的預測,今年夏天長江流域發生洪澇災害的機率比較大,一定要提前做好防洪準備。
總之,這句農村俗語就是對以前生活的一些總結,放到現在來說已經根本不適用了。困難再多,總歸有辦法可以解決,我們要勇於面對困難,同時做好準備,肯定可以度過困境的。
-
10 # 軒轅曰三農
農民種地,對天氣預報依賴性非常高。記得小時候家裡種地,爸爸每天晚上7點鐘左右,就要跟我搶電視看,他倒不是看什麼電視劇、電影,而是看第二天的天氣預報,準備著未來幾天要做的農活。
如果不降雨,就可以打農藥,田裡乾枯了也可以抽水灌溉;如果降雨就不要抽水灌溉了,但是農藥也要受到降雨影響也會延遲幾天。
但是在古代,古人沒有天氣預報,可種地又是一個靠天氣吃飯的活,對此,他們經過反覆琢磨,得出很多經驗之談的俗語,去預測天氣。比如這句俗語“潤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年裡如果出現潤四月,這一年就會有兩個立春,天氣也會非常惡劣,影響莊稼的收成,甚至是家人吃不飽穿不暖,需要透過買賣兒孫才能滿足一家人的生活所需。
就像今年就是潤四月,恰好也有兩頭春,第一春在2020年農曆正月11日,第二春在2020年農曆12月22日。
看起來好像挺巧合的,但是卻有規律可循,像往年閏月基本都會出現兩頭春,而潤四月更是沒有任何變數,絕對都是兩頭春。比如2012年就是潤四月,第一春出現在2012年農曆正月13日,第二春出現在2012年農曆臘月24日,再往前的2001年的潤四月也是一樣,一年兩春。
至於潤年潤四月的天氣會不會影響糧食,遠的不說,就先看看今年的情形吧,天氣反反覆覆,極端天氣頻出,一會高溫30多度,一會低溫到下雪、冰雹,北方地區很多莊稼都受到凍害、冰雹砸傷等,不過還好,我們有天氣預報,農民基本上都做好了防護措施,雖受到影響,但也不至於入不敷出,錢還是能掙到的。
不過,隨著社會文明的完善,現在的農民就算再窮,也不會去買賣兒孫。更何況現在社會公益系統還算完善,公益活動頻頻走進貧困的山村,讓很多貧困家庭享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不再像過去那樣,孤立無援,吃不飽、穿不暖。
-
11 # 農技廣播站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年中碰到閏四月和兩頭春的情況,那年景不好,老百姓的生活就會很艱苦。如果單看這句話,可能很多老鐵都不相信,但是如果結合今年的年景的話,的確好像有那麼點意思。
今年的確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管是疫情,還是蝗災,以及近段時間的天氣也極為的不正常,先是溫度的極速上升,又是緊接著下降,甚至多地出現了倒春寒以及冰雹的極端惡劣天氣。
這種種表現都給今年增加了一絲神秘的色彩,讓人們都覺得今年的年景是不是真的不好,老百姓的生活或許真的會比較困難。因此對“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這句俗語也有些認同。
不過實際上,我並不太認同這句俗語的觀點,首先來說,不管是閏四月還是兩頭春都是因為農曆和現在的陽曆差值造成的,對人們的生活實際上影響不大。就拿農民經常作為農事參考的二十四節氣來說,是透過干支歷來計算的,將一年完美分為二十四份,十二個月,沒有閏月,每月兩個節氣。所以不管閏幾月,都對農事操作沒有影響。
而氣候條件也是變化無常,短期預報可以,但是長遠判斷是做不到的。所以這句俗語對氣象也沒有說法。
所以總的來說,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只是剛好今年碰上了,並沒有實際的意義。不然如果真是俗語所說的話,那去年既不是雙春年,也沒有閏月,為何豬瘟頻發、颱風、暴雨肆虐,不少農民的收成受損,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所以說,農村很多俗語並非都是正確的,加上現在的條件也比以往好一些,克服困難的能力也強上不少,不會隨便就被打敗的。
-
12 # 孟凡說情感
雖然已經到了四月下旬,但是距離五月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因為今年是閏四月,也就是即將迎來今年第二個四月。今年是十分特殊的一年,因為今年中不僅有兩個四月,還有兩個立春,在農村中關於閏四月和立春的俗語有很多,比如“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在理嗎?
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在這一年中有兩個四月和兩個立春的話,那麼今年的收成會很不好。而老農民,賣兒孫還要從農村老話“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說起,對於正在整身體的小孩子來說,飯量比大人飯量還要大,但是卻不能因為力氣小不能幹農活,所以老農們最害怕半大的小子,當碰到年景不好時,看到吃的很多的兒子,還會說出將兒子賣掉的氣話。
我們先來看一下閏四月和雙立春的由來。閏月是將陽曆和陰曆結合在一起後的產物,陽曆一年的天數為365天,而陰曆則是354天,將陽曆和陰曆結合在一起後便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農曆,由於陽曆和陰曆每年相差11天,為了減少相差的天數,才有了閏月的出現。人們發現,每19年中會有7個閏月,所以也有“19年7個閏”的說法。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的計算方法和陽曆的計算方法一致,所以在閏年時便會有兩個立春節氣,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雙立春。
那麼“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這句俗語有道理嗎?其實不管是閏四月還是雙立春,都預示著農產品將會歉收。在農村有“閏四月,吃樹葉”的說法,這是因為多了一個四月,無形之中春天的時間就會延長,由於以前農民的耕種技術較差,春天又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所以每到閏四月時,人們捱餓的時間就會加長,所以才會有閏四月吃樹葉的說法。如果一年之中有兩個立春的話,冬天不會太冷,出現倒春寒的機率會很大,比如今年春季接連發生好幾次倒春寒,對農作物的生長影響很大,會嚴重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從而使農民的日子更不好過。
農村俗語都是老一輩的農民根據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老農們往往會用比較誇張的說法來描寫,讓人們一次聽一次就可以牢牢記住。農村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就是如此,賣兒孫這件事情並不存在,但是卻可以說明閏四月和兩頭春出現時,農民的日子會很不好過。
-
13 # 靈子
2020年這個庚子年,給了所有人一個難忘的灰色春節,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一個春節。今年不僅是雙春年,年頭一個立春,年尾一個立春,也就是兩頭春。今年還是潤四月,很多關於潤四月的一些俗語,都寓意今年年頭不太好,比如說潤四月,吃樹葉,也是暗指今年農作物收成不會太好,人們恐怕要餓肚皮吃樹葉。
從去年冬天開始,有經驗的農村老人,就已經預示到了今年春天的天氣情況。去年一個冬天,地處北方的膠東地區,竟然一冬無雪,而且天氣暖和的像是春天。不僅如此,去年冬天罕見的打雷下雨,這在以往的寒冬,幾乎是不會出現這麼怪異的天氣變化,可在去年冬天竟然不止一次的電閃雷鳴。冬至以後的三九四九本來應該冰上走,可河水卻碧波盪漾。很多的現象,讓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都嘆息,明年的年頭不會太好。
果不其然,還沒等春節,疫情就開始了,舉國上下足不出戶,所有的一切都停止了運轉。城裡人不能上班,農民沒有地方打工,人們第一次歇夠了長假。最關鍵的是整個春天跟農村人預料的一樣,產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倒春寒。清明節前後,一場倒春寒使得很多正在盛開的杏花遭到霜凍。又過了幾天,天氣返暖到二十多度,突然一個晚上,氣溫降到零下,一些窪地果樹再次慘遭損害。
再來看一下疫情,國內疫情控制住了,境外疫情開始了,很多人依然沒有工作可以做。農民沒有地方打工,手頭的確是拮据了很多,開春需要購買化肥農藥,天氣乾旱還需要給農作物澆水。不過農民尚有土地可以耕種,起碼還可以餬口,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賣兒孫的。一些城裡人既沒有工作,也沒有土地,連喝口水都需要花錢,眼下的工作對於城裡人同樣有困難,日子更是顯得艱難。
不過一切總會過去的,五月底我們山東所有的學校即將開學。穀雨以後,天氣逐漸穩定,倒也沒有耽誤我們北方農民播種玉米花生。現在去山裡看一下,花生玉米已經出苗,紅薯也都生長不錯。這幾天還下了幾場小雨,緩解了我們膠東地區的乾旱情況。現在看來,小麥長勢良好,起碼沒有受到倒春寒的影響,過不了幾天就要收割麥子了,今年基本上已經是豐收在望了。
儘管今年潤四月,兩頭春,庚子鼠年有些不那麼順當,不過我們農民似乎用不著賣兒孫,大家的日子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
-
14 # 悠然見東山
今年閏四月,農村老人們覺得閏四月不怎麼好,拉長了夏季,天氣炎熱的日子,人們覺得陽氣足,火性大,脾氣也會不好,加上兩頭春,春代表著陽氣,兩個春就是陽氣過盛,更加大了火性和脾氣,因此農村老人認為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
其實閏四月、五月、六月,都是閏夏天,為什麼農村老人偏偏只說閏四月不好?那是因為四月四字不被農民喜歡,比如四月很少有娶親的,逢四不娶親,四日少串門。四的諧音字是死,不吉祥的諧音字就這樣被冠上了帶四的日子都不會很好。
其次是閏四月耽誤了小麥節氣,往年四月底五月初的時候,農民們就醒來了麥收季節,今年閏四月,活脫脫多出了一個四月,因此小麥並不著急生長,前四月底就別想著收小麥了,還是要在端午節前後,不過能稍微提前幾天。
這樣一來,往年把糧食精打細算、好不容易能堅持到麥收時,趕緊接上茬吃新麥子的計劃被拖了一個月,一個月很難捱,有多少農民會因此餓肚子,賣兒賣女,過去的農民太難了。
最關鍵的是,雙春年和閏四月本來都不稀奇,但是雙春年遇到閏四月,就是年頭堪憂的象徵了,老農民講,有可能出現各種災害。比如天旱,澇災,蝗災,以及瘟疫,就是不讓人好好活的年頭。
那時候醫療條件不好,假如遇到今年疫情,必定是死傷一大片一大片,什麼自然災害後面都有可能發生瘟疫,過去和現在真是沒法比,如今我們面對困難,會及時想出研究對策,儘可能的減輕損害,所以雙春年閏四月沒那麼可怕了,疫情我們能夠抗戰,糧食可以進口,一切都會有最好的解決方案。
-
15 # 三六五平凡之路
俗話“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你怎麼看?這句話說的有點誇張,但是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
今年是2020年,是庚子鼠年,俗話說“耗子年,兩頭春,帶殼貴如金”。這句話很形象的說明了今年的年景。“耗子年”說的就是鼠年,“兩頭春”說的是今年有兩個立春節氣,今年農曆年頭和年尾各有一個立春節氣,這主要是因為今年農曆閏了一個四月,這樣才能有兩個立春節氣。“帶殼貴如金”什麼是帶殼的,其實,農民種植的所有莊稼都是帶殼的吧,所以說今年糧食產量低,物以稀為貴,貴如金。
2020年是雙閏雙春年,今年既閏年又閏月,閏月閏四月。俗話說“閏四月,吃樹葉”,“閏四月,逃荒年”。這兩句話說得很清楚,閏四月農民沒有糧食吃,只好吃樹葉來充飢,閏四月,沒有糧食,人們只好四處流浪找吃的。
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閏四月,倒春寒”這個倒春寒大家都見識到它的厲害了,在四月份的時候,我國出現了三次大規模的倒春寒天氣,最後一次還出現在立夏節氣之後,這是很罕見的。倒春寒天氣帶來極端降溫,下冰雹、下暴雪,這給已經發芽的農作物帶來凍害。油菜、小麥等農作物也收到很大影響,收成減少。
題主說到的“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說的是:今年閏四月,並且頭尾有兩個立春節氣,這樣的年景不好,吃吃樹葉,逃荒都有可能,老農民無力扶養自己的兒孫,只好賣給有糧食吃的大戶人家。
這句話從本質上說明,農民種植莊稼與大自然緊密相連的,但是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了,今年雖說是閏四月,兩頭春,但是今年還是一個豐收年。
-
16 # 逆境求生存
這隻能是很早以前的流言,在今天,有習主席黨中央的英明領導,有優越的社會制度,龐大嚴重的新冦疫情都已經完全控制了,何談農民賣兒孫?在大的災難也難不倒威武不屈的華夏民族!
-
17 # 指尖三農
俗話“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你怎麼看?
2020年可謂是特殊的年份,無論有沒有這句俗語存在,都讓人感受到了年景不好。先不說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光是非洲大規模蝗災,國內早些時候的倒春寒,五月下起了冰雹,包括河北、廣東、浙江、甘肅等地,果樹莊稼都有影響;五月天有六月熱,氣象部門預測雨水多過往年,要提防洪澇災害;還有涼山森林大火。不得不說,今年確實是“不平凡”之年。
而發生這一切的一切,農村老人就會說,今年是閏四月,又是兩頭春,年景不好要提防啊!更有俗語說“閏四月,兩頭春,老農們,賣兒孫”的說法,可見閏四月和雙春年,都預示著多災年。那麼,真的如俗語那般嗎?雙春年和閏四月真的不好嗎?到底有何說法呢?
2020年有兩個四月,也有兩個立春我們通常所說的某某年,主要按照公曆日期來計算,但是農村很多說法都按照農曆來計算的。閏四月主要是,2020年有兩個農曆四月,產生的原因是公曆的太陽曆和農曆的朔望月之間,存在著時間差異,久而久之相差越來越大,為了保證公曆和農曆的差距不那麼大,就產生了閏月,每3-5年會有一次閏月,而今年正好是閏四月,這是其一。
二十四節氣的計算,是按照公曆時間來,那麼2020年的立春和2021年的立春,分別在今年農曆正月十一和臘月二十一,公曆時間上,立春大多都2月3-4號,但是換算成農曆時間,就產生了這樣的差異。也就是說,今年和明年的立春,都位於農曆庚子鼠年,一個年頭一個年尾,有兩個立春。
閏四月、雙春年,都不好嗎?根據農村的俗語,閏四月也好,鼠年雙春年也罷,都不是好年景。農村有“閏四月,兆荒年;閏四月,吃樹葉”的說法,就是說出現了閏四月,當年收成會有影響,這是老農們長期以來的總結。因為,在老農眼中,閏月出現的機率不大,屬於典型的“反常年”,年份反常莊稼恐有影響,“閏月不種韭,種韭傷人口。閏年種了十月麥,來年吃糠又咽菜。”,也是這個含義。同時,農村人還流行“閏月鞋閏月穿,閏月的老人活一千”,以送閏月鞋的方式,保佑老人平平安安。
雙春年也是如此,不知道你們是否聽過“一年兩個春,豆子貴如金”,這是因為“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農村人看來,一年之中有兩個立春,那麼冬季就是暖春,難以凍死害蟲,來年病蟲害大量繁殖,導致莊稼受損。自然就有了“豆子貴如金”、“賣兒又賣女”的說法。
-
18 # 一品小十六
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句俗話,“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我是頭一次聽說,現在細細的琢磨琢磨,雖然說有點誇張,但是卻有那麼幾分屬實。今年閏四月,而且年頭一個立春,年尾一個立春,一年當中有兩個立春,按理說雙春年是好年頭,但鼠年碰上閏四月就不怎麼好了,難過的老農民要靠“賣兒孫”來維持生計了。
現在回想起今年的春節還恍若在眼前,因為整個上半年快要過去了,卻還沒有往年那種緊張工作的氣氛和感覺。記得我是去年臘月二十七那天晚上回的老家,當天還擠著大巴車坐長途回了家,車站裡人潮攢動,依舊是那幅熱鬧的景象。可到了第2天臘月二十八的時候,氣氛突然間緊張了起來,大家都在討論這種新型肺炎,本來想好好逛逛商場,後來擔心被傳染,乾脆回家先買口罩吧。回到家之後,周邊的十幾個藥店逛遍了一個口罩都沒有,緊張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開始了。
在全國人民共同的努力之下,現在基本上穩定了,到這個月底,我們膠東這裡大小中學都要開始開學了,神獸歸籠家長們好開心。可是今年的農民們卻不怎麼好過,開春之後就是一場倒春寒,一直到4月份,河南、河北、山東好多地方還在下雪下冰雹,這無疑給果樹和莊稼帶來了減產。
現在生活條件都好了,即使莊稼收成不是很好,農民們也不至於餓肚子,但在過去的農村,大家都是靠天吃飯,莊稼收成不好就意味著吃不飽飯,甚至還要變賣家當來填飽肚子,所以才有了“老農民,賣兒孫”的荒唐說法。
今年莊稼收成還算湊合,但是果農菜農們可能比較悲催了,啥啥都賣不上價格,雞蛋降價,大蒜降價,生豬的出欄價格也降到了十三四塊錢。全網都在搞直播帶貨,因為靠傳統的銷售模式,好多蔬菜水果都要爛在地裡了。河南新鄉的大蒜如今正是新上市的時候,批發才6毛錢一斤。大櫻桃馬上也要開賣了,第一批新鮮的大櫻桃也就才十一二塊錢一斤,這在往年是快要下市時候的價格。
今年的東西什麼都在降價,好像只有高速公路費漲價了,沒有辦法,誰讓我們趕上了這幾十年不遇的疫情呢,堅信挺過去一切都會好的。
-
19 # 餘一鬥
多年以後,如果人們再回想起來,肯定會感嘆,2020年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年份。這就像大家在想起2003年一樣,非典的流行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而2020年開春以來,在全世界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最終的影響程度比當年的非典還要更嚴重一些。在農村裡面對於一些特殊的年份,再加上一些特定的因素,總會總結出一些帶有恐慌性的民間俗語。比如說農村老人講“閏4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語句。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首先大家都知道,在農曆上每隔幾年都有閏月的說法。這是因為我們公曆和農曆因為不同的計時方式,導致在農曆上每年都會要少幾天,為了補足這幾天所以透過某個年份加一個月的情況來進行彌補,這就是所謂的閏月。一般來講是2~3年的時候會增加一個月,而在古代是採用19年7閏的方式來調節。
比如說2020年在農曆上就有一個閏月的月份,那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4月份。而兩頭村指的是在同一年裡面有兩個立春的節氣。同樣在二零一零年有兩個立春,所以說很多農民都覺得2020年這樣閏4月,然後又有兩個立春的年,淨是比較特殊的年景兒,在這樣的年景中總會發生一些大事情。而大部分人都認為,一般在這樣的年景可能都會發生比較不好的大事,所以呢,就會只有這樣的俗語出來。
老農民,賣兒孫是啥意思呢?其實大家都知道,這過去比較貧窮的年代,由於種的糧食不夠吃,家裡也沒有錢,經常會出現慢而慢的情況。特別是在饑荒年代更是容易發生。這是一種非常悲慘的生活現實,但又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因為過去農民家裡確實太窮了,自己家裡根本養不活那麼多兒女。將兒女賣給有錢的人家做工或者是直接賣給其他的富人家庭做奴婢,一方面可以換一點錢財來養活家裡剩下的人口,另外被賣出去的兒女雖然低人一等要做苦力,但至少可以在有錢人家吃上一口飯不至於餓死,這也是為他們找一個出路。
這是一件非常悲慘的事情,但是在特殊的年代,農民比較貧窮,在自己沒有辦法吃飯的情況下,又是一種為了活下去而做出的無奈選擇。那麼為什麼在閏4月而且是雙立春的情況下,更容易出現這樣的光景呢?
其實大家都知道,過去在每年的4月份的時候,基本上都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態。因為如果是水稻才剛剛進行種植,如果是小麥還沒有收穫,這個時候家裡沒有糧食了,根本吃不上飯。再加一個月的話,由於整個收成和年僅推遲,所以呢,可能捱餓的時間就更長了,這讓很多農民家庭更是沒有辦法。對於家中無米下鍋,但是孩子卻嗷嗷待哺的情況,在農村裡面,特別是在過去非常貧窮飢餓的年代,那是一種非常悲慘的事實。
所以才會出現我剛才所講的賣兒賣女的情況。我們翻開歷史文獻資料或者說一些古代的小說,裡面都能夠看到這樣的事實,而且也確實在那樣的年代裡面會有發生。當然對於生長的新社會的人來講,可能從來就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也不會想到會有這樣悲慘的事情發生。所以這樣的俗語是有更多的警示意義,其實,就是要告訴大家,即使在美好的年代,即使在相對溫飽能夠解決的年代,同樣也不要過分的浪費,糧食要珍惜現在的眼前的一切。
好的生活好的條件是來之不易的,如果一個人揮霍糟蹋,可能重新陷入貧窮的地步。雖然現在社會不至於說出現賣兒賣女的情況,但是當一個人窮困潦倒也是非常悲慘的。以上是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如果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或者想法,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感謝閱讀。
-
20 # 棒奔霸
在農村對於某一個年份,會有很多種的說法,其實很多這樣的說法並非是空穴來風,反而是多年這樣的週而復始。給大家烙下深深的烙印之後,慢慢的演變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直到今天。這些關於年份的俗語依然在農村廣為的傳頌,這些俗語老話也是經驗的傳承,是值得我們去借鑑和參考的。好的年份才能帶來好的年景,好的年景才有好的收成,好的收成才能讓村民不再因為糧食而憂愁。民以食為天,沒有了糧食一切都是無用。
對於雙春年,一點都不陌生,立春節氣由於節氣的更迭,有的年份會出現沒有立春的時候,這樣的年份大家稱之為無春年。沒有了立春的年,在民間認為是不好的年份,沒有也是少、寡的意思,所以也被無春年叫做寡年。但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居然演變成為了“寡婦年”,這是沒有道理的,除了無春年,平時最多見的是一年一個立春的單春年。還有出現次數比較少的雙春年,一年之中會出現兩個立春,今年就是一個雙春年。
不止是雙春年,其實閏年也並非什麼稀奇,但這閏四月,原本在農村就從來沒有什麼好感,也被稱之為:閏四月,吃樹葉。這也側面的說明閏四月的年景是相當差的,年景奇差,自然就會造成糧食減產,村民沒有了充足的糧食,不得已就會去摘樹葉。閏四月和雙春年原本都不稀奇,但這兩者遇到一塊,就當真的不多見了,這也有了民間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其實說的也是這樣的年份是相對不好的。雙春年立春較晚,這也就造成了“春脖子”長。春季天氣冷熱不定,而且出現倒春寒的機率相當大。
今年的天氣狀況確實令人堪憂,極端天氣頻發,四月份多地還下起了大雪。寒冷的天氣帶來的霜凍,讓很多農作物尤其是果樹都遭受到了損失,這也就應驗了那句: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冬季不冷,春季不熱,5月份伊始天氣又開始令人捉摸不透,先是氣溫高漲,一天逼近了38,在5月3號卻出現了大範圍的降雨,帶來了涼爽的空氣,隨著涼爽空氣餌料的還有大面積的冰雹,這讓上次原本就碩果僅存的果樹,徹底失去了希望。
民間認為雙春年加上閏四月,這樣的年份出現天氣異常的機率比較大,也是長久以來的經驗積累而來,對於這樣的年份,我們更要留言天氣的變化,做好未雨綢繆,儘量的減少損失。好在現在已經告別了靠天收的年代,天氣變化對於農業雖然會有很大的影響,但跟過去相比較,已經沒有了那麼大的威力,對於雙春年和閏四月,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
回覆列表
俗話說的“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到底有何道理呢?下面鳳炎忻就來說一下。
“閏四月”和“兩頭春”基本是一個意思。一年兩頭春,即農曆的一年中,正月一個立春,臘月一個立春,一年當中出現兩個立春日。一般來說,一年兩頭春是因為閏月年,農曆年份的比普通年份的天數要多一些,才會造成兩頭打春。
靠天吃飯的年代,農民會根據立春的時間來判斷農事,指導農業生產,而出現兩個立春的時候,農民們便不知道怎麼合理安排農事了。所以這種年份,農作物一般都會受災,收成也不會太好,農民便會捱餓。一捱餓就有可能會出現“賣兒孫”、“賣老婆”的情況。
關於一年打兩個春,民間也稱為兩頭大,農曆分大小月和平月,二月是平月28天,其他月份有時候是大月30天,有時候是小月29天。兩頭大,即農曆一年中正月和臘月都是大月,足額30天。而有兩頭大的年分,一般又是閏月年。
民間有“兩頭大,賣老婆”的說法,即這樣的年份農民年景不好,有時候會捱餓以至於賣老婆。
還有“一年打兩春,禾草貴如金”或者“一年打兩春,餓死老農民”,這些說法呢,在以前有可能真實發生過,但是,後來就演變成了百姓對於年景歉收的一種預測,成為農諺,一直傳續了下來。
像這種民諺、農諺還有很多,現在聽來依然覺得很有道理,擁有無限價值!希望它們可以被更多人瞭解和記得,能夠一直傳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