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會飛的野草

    聽到張儀這個名字,大家並不陌生。他是秦國的開府丞相,也是秦朝的第一位丞相。和他的師兄蘇秦一樣,他們都是大名鼎鼎—鬼谷子王詡的弟子。

    他們倆的命運可以說是一個磨子裡刻出來似的,當年張儀與蘇秦在蘇莊談論以後,兩人就各懷理想,各奔前程了。首站,張儀到魏國的安邑,他成長的地方,估計內心是想先報效自己的母國吧。但很不湊巧,他碰到了周遊列國的孟子,兩人估計因為信仰不同,一見面就互相對不上眼,吵得不可開交,道不同而不相為謀啊。可那時候張儀畢竟剛剛出師,怎麼能與大名鼎鼎的孟子相提並論呢?這可怎麼辦呢?退而求之,張儀轉戰去到了齊國,一舉幫助齊國解決了長期被越國的攻擊的問題,同時還幫助了楚威王佔領了大幅越國的土地,一時之間名聲大噪。但事情總是那麼不順人意,張儀雖然讓楚國得益,佔領了大面積越國土地,但也正也是由於這次行動,楚國出動了所有兵力去攻打越國,導致了後方不保,楚國糧倉房陵的失守,從而也使得楚國積攢多年的鉅額財富付之東流了。

    就這樣,張儀第一次周遊就剎翼而歸了。但這段經歷,讓張儀感悟良多,在田忌的莊園稍加修整後,他再次出山了。

    之後的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事件了。張儀去了他先前並不看好的秦國做了客卿,之後秦惠王為他特地設了宰相,還封他為大良造(此為最高勳級,商鞅當時就是左庶長封大良造的)。這主要原因是為了對抗蘇秦,當時蘇秦非常勇猛智慧,合縱了山東六國,集合三十多萬大軍堵在了秦國函谷關前,試圖對抗秦國。當然,後來在上將軍司馬錯的帶領下,三十萬大軍一鬨而散,各自逃亡。

    為了以防山東六國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善後工作還是要全力搞好的,也就是有名的以橫破縱。當然在拆分聯盟的過程中,也發生了一些小插曲,如張儀在楚國遭到襲擊,受傷變成了瘸子,他還以為是蘇秦搞得鬼,還和他吵了一架,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命運就是這樣的神奇,在參加蘇秦葬禮的時候,張儀竟然又和孟夫子再次遇上了。估計是孟夫子喝醉了,大罵了蘇秦和張儀,卻不知道張儀就在現場。這時候張儀火冒三丈,按捺不住,就不收斂了,對著孟子破口大罵。要知道孟夫子素有“大才雄辯,天下無對”出名,而張儀也有“天下第一利口”的名號。在一般人看來,年輕的張儀一定會敗下陣來。但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次張儀把孟軻所有的事情說了個通,大罵儒家的大偽,嬉笑怒罵,罵得痛快淋漓,孟子想回辯,但這算總賬的罵辭令他無處著地,想拂袖而去不理不睬,但皇皇儒家,赫赫孟子從未受到屈辱,當場吐血,暈倒在地。注意這裡並沒有用任何修辭。張儀仰天大笑,留下千古舌辯佳話。

    張儀在歷史上的地位十分顯赫,不同的人對他有不同的評價:

    蘇秦: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

    李斯: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在我心目中,其實張儀的一生並不像人們理解的那麼深奧—張儀是一個縱橫家,他讓蘇秦的合縱計劃泡湯了。他是使得秦國的光輝得以延續的人。他還是一個不安分的人,一年四季沒有多久是在秦國的,比起蘇秦,他少了一份穩重。他對自己的閱歷與學問具有十足的信心。

    張儀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雖然身在異國,但心未離別。雖然行若老翁,卻志若泰山。

    張儀雖已去,但是張儀二字千年之後依舊長存。

  • 2 # 每天都說說歷史

    張儀離開雲夢澤後欲求明主,遇見周室昭文君,二人曾酒館暢談,論天下大道。

    然昭文君雖答應為張儀引薦,卻也並未指出哪國君主可事,臨別之前只說天下亂世,無明主可尋。

    張儀為何就一聲吶喊,豪言壯語說要去秦國?

    第一部中衛鞅入秦之前先遍遊列國,從魏國逃出到齊國,感到齊國不可待之後又到了韓國,在韓國看到了秦公求賢令,稱讚其為“五百年一雄文也”,這才看到秦公求賢之心真真切切,於是便鐵心入秦。

  • 3 # 筆落墨卿訮

    蘇秦瞭解其張儀才能"張儀之才,勝秦十倍",就當時的形式來講,六國透過蘇秦的合縱已經聯合在一起,張儀過來再沒有更大的作為,但其入秦的話,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施展才能,另一方面張儀在秦國朝野取得認可後,會鑑於與蘇秦的關係而不會去破壞蘇秦的成就(合縱),所以當張儀發怒赴秦時蘇秦就派人將他的真實目的告訴張儀,所以張儀說:只要蘇秦在一天,張儀就不會使秦國進攻六國.從而最終達到蘇秦的目的.

  • 4 # 每日一謎語

    在大秦帝國之縱橫中張儀初入秦廷為最,使我久久難忘,這一段盡顯縱橫家之縱橫捭闔,那麼就讓我們再來回憶一下,當時張儀於秦廷是如何舌戰群儒的,盡顯雄辯之才的呢?

    張儀:魏人張儀拜見秦君——表明身份

    秦惠文王:不必多禮,先生入秦,為名為利?

    ——開門見山

    張儀:天下熙攘皆為利往,廟堂蠅營皆為名來,張儀為名利而來。

    ——設定懸念

    贏疾:既為名利而來,先生可有助秦之策?

    ——反問強調

    張儀:秦國以國士待我,當然有國策相贈。

    ——娓娓道來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贏疾:未曾建言,先談條件,先生很會做買賣嗎?

    ——委婉諷刺

    張儀:張儀韶華虛度,囊中羞澀家中老母仍居草廬,以縫補為生。張儀早一日做成這個買賣,早一日便可孝敬老母。

    ——回答自己最開始的懸念,以老母為論據,博取同情,而自己為名利而來就是為孝而來。

    贏疾:這時名,不是利。

    ——一言指出論據的弊端,犀利至極

    張儀:名也要,有名可換大利。

    ——巧妙在名與利之間轉換

    一大臣:先生竊玉之名,早有所聞。

    ——轉換話題,舉例論證

    張儀:既然大人再次提及,張儀在此再說一句,楚國令尹昭陽所丟之璧玉,不是我偷的,昭陽門下食客上千,唯獨張儀,一無人脈,二無分文,於是被汙指竊玉,因為窮就沒有操行,,此等繆見,張儀深惡痛絕。——說明原委,指明因為窮就沒有操行,這是繆見,從側面證明楚國對於人才的態度,而秦國卻重提,難道秦國也是這樣對待一無人脈,二無分文的人才。

    秦惠文王:先生,請恕秦廷失禮。

    ——委婉挽回局勢

    張儀:不敢,常言道和氣生財,做買賣的要有好脾氣,張儀不是為了鬥嘴來秦的。

    ——結合上面的先生好會做買賣,再次表明來意。

    秦惠文王:先生教我。

    ——禮賢下士,不拘小節

    張儀:張儀聽說,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為國之臣,有利國之言而不進言君上的,不是忠臣。若有所思,卻不審度查核便誇誇其談,會誤國。張儀遊學列國,感慨頗多,略有心得。說與國君聽怕有空洞膚淺之嫌。如若不說,又恐辜負秦君撥冗召見之恩。左右為難。還是斗膽說來,懇請秦君見諒!

    ——再次設下懸念

    贏駟:不必客套,願聞其詳。請講

    ——呼應上面的先生教我

    張儀:我聽說,治軍不嚴,師出無名,酷政不仁,專意殺伐擄掠,這樣的軍隊會失敗,這樣的國會滅亡。天下的國君大多知曉這樣的道理。然而天下的國君多是好戰之君。無論北邊的燕國,南邊的楚國,遑論齊魏趙韓。一味征伐,百姓怨苦,士卒畏死啊。

    ——分析六國國君,指明國君只為土地而好戰,引出下面橫強之策。

    犀首:犀首愚鈍,所見所聞與先生之言大相徑庭。齊國,齊國國力強盛,糧倉漫溢,武庫皆強弩堅矛;士卒不畏死,百姓安居樂業。楚國,楚國文昌武盛,君臣之間常有臥薪嚐膽之志。三晉雖弱也有招賢納士之舉啊。

    ——有理有據,也是一番強辯。

    張儀:犀首所講,也算一家之言。張儀饒舌稍作辯解。沒錯,齊國有傲視天下的實力,齊王亦有王霸天下的雄心,可是畢竟小家子氣。本可為盜偏要做賊。豪奪天下不敢,卻為竊取鄰邦寸土之地高興萬分。這樣的強國張儀瞧不起。

    ——先肯定你的見解,指出齊國國君無傲視天下雄心。

    犀首:楚國有吞吐天下之志,先生言之不堪,恐不屬實。

    ——再次質疑

    張儀:楚國可與齊國並強。楚國疆域遼闊,物產豐盛,兵源充足。敢戰亦常勝。然而淮泗與齊魏分戰,有了凱旋添了孤寡。無取地奪城之利,卻盡喪庫府之存。張儀竊玉之名有幸得於斯國,將來如遇明君必以竊國雪恥!

    ——分析楚國形勢現狀,再以自己被誣竊玉之事為例,表明自己的態度,遇明君竊國雪恥。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犀首:魏韓趙三國因戰事而國弱。若三國聯盟,東可攻齊,南可攻楚,西可攻秦,料無難事。

    ——對三國地理位置細緻分析

    張儀:犀首所言乃在下昔日合縱之論。名頭雖響卻難實施。且不說列國宿怨難消。聚兵合將便生紛爭。列國若以此策攻秦,秦國大可作壁上觀,待其自潰。

    ——先對犀首認可,然後直指弊端三國位置再好,人心不齊,無濟於事。

    贏疾:那秦國呢?

    ——轉移話題

    張儀:國為苦戰,民為戰苦。兵家雲上善伐謀,張儀說上善伐交。秦國不畏死,天下皆知。然而,秦不畏死卻不知活。秦君有鯤鵬之志,征伐頻頻。秦人有口腹之慾,捉襟見肘啊!

    ——指明秦國只會打仗,卻不知休養生息,秦君志向遠大,可是卻征戰頻頻,消耗自己國力

    贏疾:先生的意思是,秦人只知耕戰,苟活浮生?

    ——否認張儀之言

    張儀: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秦風也曾有過蒹葭,而今只剩無衣。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指明秦國曾經很有文化,但是現在卻只會打仗,分析秦國現狀。

    大臣甲:放肆!張儀,你敢笑我大秦嗜戰暴虐,無詩風雅!

    ——大臣們忍不住了

    張儀:張儀隨口一言,大人姑妄聽之。可是秦人好戰建功,秦君以戰奪地,天下皆知。張儀此來,並無止戰弘義之念。只是想提醒秦君,秦君初政便有開關東出,勤勘山東之論。東出不惟秦劍,還須橫強。

    ——劍鋒直指秦欲東出,但是通往強大的路不止有一條。

    贏駟:合縱又成橫強啦?

    ——開始感興趣了

    張儀:張儀昔日客居韓國,韓公相逼才有此策應付。

    ——解答原委

    贏駟:先生敷衍之作已驚得寡人一身冷汗。

    ——雖說敷衍,但是張儀目的達到了,震驚國君目的達到,張儀差不多可以撤退了,如若好才,國君必回再次拜訪。

    大陳家:先生之言,初聽奪人耳目,細想不過人云亦云。山東入秦的遊士多有述說,不足為奇。先生一時合縱,一時橫強;或以誘言惑君,或以媚言惑君。可見有奇謀卻無誠信。如此輔國,國之大患。

    ——表示張儀只為用奇謀誘惑國君重用,而不擇手段。

    張儀:本為獻策,卻成辯人。張儀有論道天下之心,實無自證自辯之癖。告辭。

    ——目的達到,全身而退,表明自己並非來爭辯,而是真心想幫秦國變強大。

    贏駟:咱們這位張先生,脾氣還挺大。

    ——再次感興趣

    大臣甲:出言不遜,狂狷無形。恐怕無實名啊。

    ——大臣真心話,有所疑慮。

    犀首:君上,諸位可曾想,且不論張儀是否真的有才華,如果張儀真的走了,秦國將被天下名士所不齒。士可殺,不可辱啊!今天廷議,我們已大大怠慢了張儀。望君上三思。

    ——看的出來張儀之才華,表明此事關係之厲害,希望國君不要當笑談,應該引起重視。

    目前所出大秦帝國三部曲,以第二部大秦帝國之縱橫為最,而大秦帝國之縱橫卻以這段張儀入秦,舌戰秦廷為極。從後續張儀被拜為丞相可知,張儀此段言論是極為成功的,既展現了自己才華,又吸引了國君興趣,古之有才華的人多如牛毛,然而被君王賞識,並且推心置腹的人卻寥寥無幾。

  • 5 # 8090不是後

    張儀入秦之前,蘇秦是去過秦國的,戰國策記載,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蘇秦、張儀同在鬼谷門下學習縱橫術,蘇秦的“兼天下之術”並沒有說動秦王。那麼憑什麼張儀就能再秦國扎穩腳跟呢?

    從當時秦國國情來看:這個時候的秦國,已經不是秦孝公時期“六國士子不肯入秦”,對於六國士子來者不拒。一方面秦國渴求那些身懷奇才的能臣幫助秦國變強據山東六國,另一方面商鞅十餘年嚴酷的變法,使得他們又對六國士子有一種抗拒,一種不信任。 《資治通鑑》記載:“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淪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他們不希望在商鞅死後,又來一個山東士子來破壞他們的利益集團。

    從秦國外部環境來看:彼時蘇秦去秦赴燕,開始實行“合縱抗秦”,六國彙集兵力於函谷關外,當時的秦國並沒有能力同時與六國抗衡,所以需要養精蓄銳,破壞六國的合縱,逐個擊破。而張儀提出的“連橫破天下之縱“正好獲得了秦王的信任

    所以張儀想要在秦國站穩腳跟必須做到兩條:

    第一張儀獲得了秦王的信任,向秦王展示自己的謀略和抱負;

    第二必須舌戰群儒。在朝堂之上說服群臣,告訴秦臣“我張儀來秦國不是過來跟你們過意不去的,我是要幫助秦國,破壞蘇秦的合縱策略,幫助秦國出山東,震六國的”,另一方面告訴秦王“我能夠說服秦國諸臣,留下我不會讓你得罪群臣”。

  • 6 # 胡亂看一點歷史東西

    張儀為何入秦舌戰群儒?

    張儀(?-前309年),姬姓,張氏,名儀,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王顯鄉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早年入於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

    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去寵信,出逃魏國,擔任相國,次年去世。

    影視人物張儀

    張儀,戰國時代的風雲人物,是諸子百家中"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關於他的事蹟,可以說許多都家喻戶曉。他憑藉如簧的巧舌和過人的膽識,開創了與蘇秦"合縱"理念相對應的"連橫"學說,主張"以橫破縱"。張儀主張秦國採取"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瓦解蘇秦所建立的六國抗秦聯盟。

    張儀石雕像

    根據《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張儀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四處遊說,併為秦國爭取到了許多的利益,於是地位尊崇,被封為"武信君"。但秦惠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去了國君的支援,無奈之下只得遠走魏國,並擔任了魏國相國,不久去世。那麼,《史記》對張儀這樣一個人生經歷非常豐富的人有何評價呢?

    張儀本是魏國人,"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年輕時,他和蘇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那裡學習辯論、遊說的學問,而蘇秦則認為自己比不上張儀。學成之後,二人分頭前往各國施展自己的才學。

    於是張儀前往趙國,呈上名帖,請求會見蘇秦。但是,蘇秦卻對張儀不理不睬,招待張儀的時候也只是用給僕人和侍女所吃的飯食,並且還當眾羞辱張儀,說張儀那麼有才能,竟弄得窮愁潦倒到這種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說完就把張儀打發走了。張儀這次來見蘇秦,本以為是舊交,可以求得好處,誰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氣之下,想到各國諸侯中只有秦國才能威脅趙國,於是便前往秦國。

    蘇秦

    蘇秦在張儀離去後,暗中派人資助張儀到達秦國,並且幫助他見到秦惠王。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張儀為客卿,與他共商攻打各國諸侯的大計。這時,幫助張儀的人才說是蘇秦故意激怒他,為的是張儀今後有更好的發展。

    張儀說:“唉呀,這些權謀本來都是我研習過的範圍而我卻沒有察覺到,我沒有蘇先生高明啊!況且我剛剛被任用,又怎麼能圖謀攻打趙國呢?請替我感謝蘇先生,蘇先生當權的時代,我張儀怎麼敢奢談攻趙呢?”

    秦國任相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派遣公子華和張儀圍攻魏國的蒲陽,攻打併佔領了蒲陽。張儀趁機勸說秦惠王把蒲陽歸還魏國,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去作人質。張儀又趁機勸說魏王道:“秦國對待魏國如此地寬厚,魏國不可不以禮相報。”

    魏國因此就把上郡十五縣和少梁獻給秦國,用以答謝秦惠王。於是,秦惠王就任命張儀為相(古代官名),位居百官之首,參與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

    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農曆四月,魏襄王、韓宣惠王為了對抗秦國,互尊為王。於是,秦惠王派張儀為將討伐並佔領了魏國的陝(今河南陝縣),把那裡的魏人全部交歸魏國。秦惠王命張儀修築了上郡要塞。

    秦惠文君十四年(公元前324年),張儀擁戴秦惠王正式稱王,更年號為秦惠王元年

    秦惠王二年(前323年),秦惠王派張儀和齊、楚兩國的相國在齧桑(地名)會盟。

    張儀從齧桑回到秦國,被免去相位,回到魏國任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集市擺攤理髮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