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蛋生活記

    十載風雨回頭看過來,感謝那段歲月孤身一人流落京城,上無片瓦遮身下無落腳之地,身無分文舉目無親,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窮人耍十把剛勾 勾不著親人骨肉,富人深山老林拎刀槍棍棒打不散無義的賓朋,大將軍手中槍 翻江倒海,擋不住飢 寒 窮 這三個字,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英雄至此未必英雄,一步步的苦熬苦掖終於我們也看到了花團錦簇,那一夜我夢到百萬雄兵。

  • 2 # FEICHEN蒲公英

    自己的立場和原則不會輕易改變,喜歡做的事情無論時間怎麼更改,依然會堅持去做。正所謂立場不同、理念不同,不是一起的最終還是會各走一邊。

  • 3 # 年輕從中年開始

    認識他人很簡單,一件事一句話一杯酒就可以,認識自己很難,因為別人不可能經常騙你,但是人會自己騙自己很多次,甚至一輩子

  • 4 # 紫苑文塢

    如何認識自己

    忙是一種工作狀態。但忙一定要忙到點子上,絕不能瞎“盲”。忙要有目標、有方法。凡事要抓關鍵,分清輕重緩急。如果你一味地蠻幹,只顧低頭拉車,卻不知抬頭看路,那你也許會永遠到不了自己的目的地。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數成功的範例告訴我們,做人做事成功的起點就是認識自己。銘刻在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的著名箴言“認識你自己”!已成為希臘以及哲學家喜歡引用來規勸世人的名言。怎麼才能讀懂自己呢?早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似乎領會了箴言的真諦,便經常自謙地說自己一無所知。所以,認識自己是做人做事的第一要義。

    但古語說:“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難知心”。人心難測。知人難,為人知更難。而要知己,則是難上加難。因為認識他人時,我們容易站在理性的角度,做出較為公允的判斷。然而對於自身,因為太過於熟悉,我們習慣用感性的眼光審視自我,再加上時常受到外界資訊的困擾,我們在心中勾勒出的自我形象, 往往與真實的自己相去甚遠。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藉助外界的資訊來評判自己,經常得出與事實不符的結論。或許你原本就是一隻極具天賦的“白天鵝”,只是因為才能還未發揮出來,卻因為別人不公正的評判而妄自菲薄,認為自己是一隻“醜小鴨”;在與異性交往時,對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止都會在心頭掀起漣漪,成為自身魅力的重要評判依據;或許因為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話,便認為對方不尊重自己,對自己有成見,無端生出惱怒、嫉恨等情緒,影響了自己的心緒等。有些時候,我們不僅將別人的評判當做窺視自我的鏡子,更將大眾的特徵當做自己的特質。

    比如,一位算命先生說你近日出門頗為不順,應少外出,下月開始就會財運逼門。如此,你就會把近日裡發生的一切不幸的小事都歸位到頗為不順,最後得出一個結論,算命先生說的可真準。

    又比如:一位心理學家根據大多數人的心理特徵,寫下了這樣一段描述性文字:“你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有自我批判的意識。你有很多特殊的能力,有望成為你的優勢,但還沒有全部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輕鬆地克服它們。你喜歡獨立思考,並因此而自豪,有時也會聽取別人的建議,但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你是不會斷然接受的。你不大喜歡過於坦率地表露,展示真實的自己,認為這是不明智的舉動。你時而外向、友善、喜歡交朋友,時而內向、謹慎、沉默寡言。你有夢想和抱負,有些往往是不現實的。”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很多人看過這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文字後,絕大多數都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活靈活現。

    處於群居的我們難免不受他人的影響,但我們要學會從多種渠道蒐集與自己有關的資訊,與自己身邊的人相比較,經常問問“我是誰?”“我將來要怎樣?”“我應當怎樣做?”等一系列涉及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問題。惟有如此,我們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進而不斷地完善自己。

    那麼一個人該如何做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呢?專家給我們指出了以下幾種方法:

    (1)在和別人的比較中認識自己。還記得在高中的語文課本里,有一篇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章,在文章中,鄒忌不斷地拿自己與美男子徐公比較,從妻、妾、客等人的不同回答中,正確地認識自己,從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從而突破了矇蔽,超越了自我。

    (2)從別人的評價中認識自己。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自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時,你可以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綜合起來,經過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得出比較全面而公允的結論。這樣,你就可以清楚地認識你自己了。

    (3)從實踐中認識自己。人們經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因此,你可以在生活中,透過反覆實踐,反覆回顧來總結人生道路上的點點滴滴。這是正確認識自己的最主要的方法和途徑。

    正確認識自己的才能,把自己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這樣你和別人的關係會更融洽,你的事業會更順利,進而你的人生也會是最順利的。

    正確認識自己,它是夢想之石,去擊出理想之火;它是理想之火,去點亮創造之燈;它是創造之燈,去照亮成功的路;它是成功之路,通向四面八方而不迷途!

    做事成功的起點就是認識自己,只有正確地認識了自己,我們才能理解生活,認識人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感悟:反省,是人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對整個人生乃至人類所走過的全部歷程的洞察和解剖,是對人自身品行的檢閱。反省,是理性的表現,是智者的心態,是構想的梳理。反省者的心境應清澈如泉水,皎潔如明月,淡雅如清風。一片澄明。才能清醒認識自己的方向,正確評估自己的言行,把握好追逐的全過程。任何狂妄自大,自命清高的心態,都與反省的定位格格不入,都與反省的目標背道而馳……

    如何認識別人

    格物的第一個層面,認識自己,包括如何修情、欲、念,前面講修心的時候都已經講過,這裡開始講格物的第二個層面,理解他人。

    【推測法】

    理解他人最常用的方法是推己及人,就是將心比心。要想了解他人面對特定事情時的感受、想法,先反求諸己,想明白自己面對同樣的事情時會有什麼樣的情感、想法,那麼,在同樣的場景下,大多數人會有與你相同的情感和想法。

    當然,人與人之間會有差異的,真正瞭解他人,還要注意細節,注意他人給出的暗示。再比如,公司最近經營狀況不好要給業務員降薪,做為老闆想知道業務員怎麼想、怎麼做嗎?那就靜靜心,想想如果你是員工,老闆以買賣不好、節省支出為理由給你降薪,你會怎麼想、會怎麼做?大部分人會覺得公司效益不好,與自己無關,為什麼要給我降薪?如此不講理的老闆跟著他幹有什麼前途?我不能吊死在這棵樹上,辭職不幹了,或者是,給多少錢幹多少活,以後少管閒事。那麼,你應該很清楚,會有員工辭職,留下來的員工工作熱情也會受影響,你還要這麼做嗎?當然,我的意思不是絕對不可以降薪,但要事先想好讓員工滿意的說辭。

    以上兩個例子,前一個是用將心比心的方法去理解他人的“情”,後一個是理解他人的“念”和“欲”;前一個是交友,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後一個是處事,是處理問題。能把這些想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自然有了。

    要了解他人的“情”,當然也可以直接問,只不過很多場合不方便直接問,另外,中國人是比較含蓄的,希望理解和被理解,而不願直接的表達。如果在社交場合,總是問,“你到底什麼意思?”“你到底怎麼想的?”這樣的人,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不是有點愚鈍?《詩經》上講:“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更多的時候,對於他人怎麼想,我們沒有辦法問,只能是猜測、理解。其實,我是個很懶的人,至少我懶得去格物,去“忖度”他人怎麼想。將心比心,我也想給他人省點兒事,什麼話都明說,不用人家去猜、去想,也免得人家猜錯,給自己惹麻煩。所以,我才反覆對弟子們講,對於我的話,你們就從字面意思理解,這樣我也省心,你們也省事。

    不要說謊話、不要言不由衷,是為自己好,免得被人誤解。小叔第一次吃嫂子做的菜,儘管做的是他最不愛吃的一種菜,出於禮貌,還是誇了幾句,這就是言不由衷。嫂子“忖度”的結果是:“看來小叔子喜歡吃這個。”結果只要小叔來家吃飯,必做這個菜。言不由衷就只能自食其果,還不如實話實說:“嫂子做菜真有一手,色香味俱全。可是忘了告訴嫂子了,我不愛吃這個,來,把這個菜端我哥那邊去,把燉肉換我這邊來,這個我喜歡。”你會發現,真誠是使自己日子過得滋潤的方法,至少去哥家蹭飯總能蹭到最喜歡吃的。

    也許有人會說,被別人誤解只能證明對方不會格物,責任不在我。但儒家講究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我被誤解?我怎樣做才能不被誤解?讓別人正確理解自己,不是我們應該做的嗎?

    【調查與觀察】

    實話實說、直來直去,可以使自己少被誤解,但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如此,所以還要練格物、學習理解他人。

    首先要格物,就要判斷他說的是真心話,還是客氣話。遇到這種情況,將心比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論是拿你自己的心、還是拿我的心,都比不出來他心裡真實想法。

    常用的方法是兩個:調查、觀察。以第一次和客人吃飯為例,側面打聽一下這位客人的飲食習慣,這叫調查。暗中留心客人對其他事情的態度,以推測他對午餐的態度,這叫觀察。將心比心可以稱之為推測法,那麼,理解他人我們至少得掌握三種常用方法:推測、調查、觀察。

    【誠意正心】

    在將心比心的過程中,誠意、正心很重要,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誠,一個是正。誠是要真正理解自己,不要欺騙自己;正是要保證自己內心的想法是正確的,是正能量的。做不到這兩個字,將心比心就容易變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比如,開車追尾撞了人家,對方下車仔細認真地檢察車況,這時心裡想:“不就是碰了一下嗎,有必要這麼細緻嗎,要是我,就不會像他這樣,太小心眼兒了吧。”你真的已經修到人家撞你車你都不動心的境界了嗎?在我看來,這已經是修心的較高的境界了。如果沒有,這麼想就已經不誠了。接下來心裡又冒出來個念頭:“這傢伙這麼仔細,是不是打算訛我一筆錢啊?”典型的歹猜,心已經不正了。好不容易對方看完了車,抬起頭來說:“也沒怎麼樣,走吧。”如果是這麼個結果,該是多麼的慚愧啊!如果對方沒有這麼高姿態,接下來確實想跟你這兒要個說法,你先存這麼兩個念,心已經不誠、不正了,接下來你倆的溝通恐怕就不會順暢了。究其原因,不僅事故的責任在你,解決不好的責任還在你,如果心不正,最後你還可能覺得很憋屈、很氣憤,事後對人講:“可別提了,就給他的車蹭了一下,也沒怎麼樣啊,這個不依不饒,又報警、又找保險,折騰半天,不就為訛我倆錢嗎!真是頭一回遇到這種人,憋氣!”知道這件事為什麼會有這麼憋氣的結果嗎?這就是沒有誠意、正心而給自己帶來的麻煩。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可以說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在用,只不過沒有上升到方法論的高度,另外,就是不見得能做到誠和正,就使這種方法的效果大大地打折扣了,一旦出現歹猜,更糟糕,看人看事完全是扭曲的,人際關係不可能處明白,事情也不可能辦明白了。

    內心是否誠、正,身邊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很難掩飾,這跟演技沒關係,何況更多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內心已經不誠、不正了,自然也就不會刻意掩飾。想一想,我在臺上講課,誰聽的認真、誰聽的不認真,誰聽懂了、誰聽瞢了,我看得一清二楚。在社交場合,我們心中的不耐煩、不高興、腹誹、怒氣等負面的情緒,相信大家也都能感覺得到。與人交往時,總能讓人家感受到內心的負面情緒,久而久之,誰還願意跟我們交往,那還有朋友嗎?

    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解決?不是掩飾,而是修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內心沒有這些負面情緒。這時候如果本著一個“誠”字反思,往往還會發現自己修行中的大問題呢。

    比如,今天的聚會我為什麼不耐煩、盼著趕緊結束?答案一:他們聊的都是我不感興趣的內容。反思:我感興趣的內容人家也不感興趣,我聊的很高興的時候,人家可都耐心地聽了,我為什麼不能耐心聽?答案二:氛圍不了。反思:那我為什麼不想辦法調節一下氛圍?答案三:他們怎麼都顯得那麼幼稚,或那麼沒品味,甚至是那麼齷齪。反思:我就比大家都成熟、有品味,比大家都高尚嗎?這是典型的念上三大病的傲慢!答案四:我還有事。這個才可能是真實的原因。有事說事,別往其他方面想,但這個事多半構不成早退的理由吧,要不早說了、早走了,還坐在這兒胡思亂想!本來想到這兒待一會兒就去趕另一個聚會,沒想到這裡一時結束不了。如果不是誠心與大家聚,就是私慾作怪。因為這裡沒有按預期的時間結束,影響兩面討好的計劃,所以不高興。可是,大家哪能都圍著自己轉、一切都如己意!這樣不能兩全,就做個取捨,要麼痛快地走,別管大家滿意不滿意,因為另一場更重要,如果覺得這裡重要,那就別想其他,拿出快樂的心態來。答案可能還有很多種,但反思下去會發現,問題都出在自己身上,若真的像上面說的,是傲慢心導致的,那正是修行中要克服的大問題!

    【理解他人的感受】

    理解他人最重要的方面是理解他人的感受,這樣才可能將事情辦明白。

    有一次在某企業會議室與幾位企業家喝茶聊天,當地的老總覺得我講的內容很好,把公司的高層都叫來聽,屋裡坐的滿滿的。後來我有點兒內急,但沒有通道,如果我去洗手間,很多人都得站出來給我讓路,我怕麻煩,就想忍一忍。這時,一位企業家問我:“老師,去一下洗手間嗎?”我馬上同意了。

    雖然是件小事,但很說明問題。其一,這位企業家一直陪我喝茶,他想去洗手間了,因此想到我可能也有同樣的需求,這是典型的將心比心。其二,他一提,大家都站起來讓路,解決了我的尷尬,我對他的好感立即直線上升。其三,大家給我讓路,他跟在我後面輕鬆出來去了洗手間,他自己的問題也得到圓滿解決。可以說,這是透過將心比心把事情辦明白的典型案例。設想,如果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只考慮自己的感受,他會怎麼樣?他起身去洗手間,站起來半屋子的人給他讓路,我為他擾亂課堂秩序而不爽,讓路的人因他耽誤自己聽講而不悅,他自己為下面的內容聽不到而惋惜,還為大家都看他而尷尬。兩種結果一對照,就可以發現理解他人的重要性了。

    理解他人才能將事情辦明白,而理解他人的前提是重視他人的感受,很簡單,不能從思想上重視這個人,你是不會考慮他的感受的。落實孝、悌,是要從理解父母、兄弟姐妹的感受的角度去把握。由此推廣開去,處理任何的人際關係都是如此。

    【換位思考】

    其實,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都不一樣,要理解他人,就要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立場來看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將心比心。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不論怎麼格物,都是覺得他人理虧,自己有理;換位思考,從他人的角度出發,才能發現自己的毛病,看問題才能客觀。

    就老闆和員工的關係而言,如果老闆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這個企業的管理會永遠存在問題,想搞好管理,老闆必須學會從自己和員工兩個不同的角度出發思考同一個問題。

    比如,做為公司老闆的你,聽了《大學》,認為非常好,這是人生走向成功的關鍵,希望員工成長、成功,因此利用週末組織一起學習《大學》。這僅僅是從自己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你知不知道員工們是怎麼看這件事的。你是為他們好,但有幾個員工是這麼認為的。有多少員工為老闆佔用自己的休息時間而氣憤,卻又不敢表達,不敢不來;有多少員工認為《大學》的內容與他們沒有一點關係,純粹是浪費他們的時間。如果老闆不會站在員工的角度思考這件事,看到員工聽課不認真,他怎麼想,此時不論他怎麼格物,都會覺得員工們不對。若是員工公開表達:“我也沒有成為大人物的夢想,安安穩穩上班領工資就很滿足了,我就想這麼過一輩子,老闆你為什麼非得逼著我修煉成為大人物呢?”你怎麼回答?人家沒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力麼?那你硬要改變他人選擇的生活方式,有道理嗎?這樣思考下來,不要責怪員工聽課不認真,因為你沒有徵求大家的意見就要求他們聽《大學》,這種做法是欠考慮的。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著作的《復活》中的一個情節,主人公聶赫留朵夫想把自己的土地分給農民,由租種他土地的農民們成立村社來管理。結果,有一半農民開始懷疑他是想用更狡猾的手段來欺騙他們,以便更多地榨取他們。若不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儘管出發點是好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千萬不要歹猜】

    理解他人,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犯念上三大病的歹猜。當我們不能確定他人的想法時,要善意的猜測,往好處想,而不要把人往壞處想,那是誤解、誤會的根源。舉個例子,兒媳婦一早出去挑水,婆婆在家做飯。兒媳婦的想法是,早起家裡就這兩件活,她要麼挑水、要麼做飯,無法兼顧,婆婆年紀大了、腿腳又不好,應該留婆婆在家做飯,因此她主動出去挑水。結果呢,兒媳婦走後,婆婆開始對著兒子罵了:“你媳婦真滑,放著家裡的活兒不做,專門挑外面的活兒做,這是出去表現,好讓村裡人都誇她是好媳婦、孝順是不是?”這就是典型的歹猜了吧。兒子當然不能無動於衷,於是讓媳婦在家做飯,他自己去挑水。可是這家的兒子也不會辦事,跟媳婦說他去挑水,還把婆婆不高興的事情說了,結果媳婦也很不高興:“我真是好心沒好報。以後讓我幹什麼我幹什麼,不指派我,我就什麼都不幹。”最終這家的婆媳關係緊張了十幾年。一念歹猜,造成十幾年家庭不和諧。當然,這個事例中還存在另一方面的問題,溝通。

  • 5 # 西海水鹹

    每一個人對自己都會不俗與世的感覺,所以往往最不能認識的是自己,也包括我,能在不同的環境和狀態下認識到自己的人就成為高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復課的老師去擺攤算違規違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