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08333710132
-
2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詳細回答。
據2018《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中國35歲以下的年輕一代,有56%的人未開始儲蓄,開始儲蓄的44%的人中,每月平均儲蓄僅1389元。”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存錢了嗎?
與父母一輩“有錢就要存銀行”的觀念不同,現下不少年輕人奉行的是“今朝有錢今朝買”、“早買早享受”的消費觀念。比起省吃儉用,他們更傾向透過“買買買”在衣食住行上讓自己變得更精緻,讓生活更加的舒適愜意。
日 常 消 費
“馬上到夏天了,我又沒衣服穿了,這週末去逛商場。”
“今天碰到一位小姐姐,她穿的鞋好好看,感覺好適合我,買它。”
“同事買的新款手機不錯,就是有點貴,卡里錢不夠了,花唄分期吧。”
“像我一個月除了吃喝、買護膚品和化妝品,還要定期美容、按摩。拿去美容院為例,每月大概就需要5千塊的花費,根本存不了錢。”
沒有存款,只有花唄欠款。這樣“月月光”的上班族不在少數。在女性受訪者中,衣服、化妝品、美容,幾乎成了這些月光族的必須項。
旅遊、健身、提升自己
除了必須項消費之外,各方機構的資料也顯示,年輕一代崇尚“及時行樂”,正成為旅遊消費的“主力軍”。
以今年的清明假期為例,驢媽媽資料顯示:
20-29歲的遊客群體佔比40.9%,30-39歲的遊客群體佔比36.6%,青年遊客是清明出遊的“消費擔當”。
另飛豬《2018國民旅遊消費新趨勢洞察報告》指出:
年輕人的出行愈發頻繁,境內與境外每年出行3次及以上的人群比例顯著增長,尤其是“90後”和“95後”的年輕群體。
“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不能出去旅遊的平時,不少年輕人會利用一部分收入來豐富和投資自己,提升自我價值,比如健身、報名網課,學習音樂等等。
買 奢 侈 品
“及時行樂”的年輕人還願意拿更多錢買奢侈品。
麥肯錫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消費者的高階鞋、包、時裝、珠寶和手錶等奢侈品消費額達到7700億元,佔全球奢侈品消費總額的三分之一。每戶消費奢侈品的家庭平均支出近8萬元人民幣購買奢侈品。
“80後”、“90後”是奢侈品消費主力
從年齡看,“80後”每人每年平均花4.1萬元購買奢侈品,“90後”為2.5萬元。
據麥肯錫資料,2018年,共計2390萬中國人在為奢侈品消費額“貢獻力量”。其中,“90後”和“80後”人群的佔比最高,達71%,是“65後”和“70後”的2倍多。
購買現場“真相”:看中品牌
近7成“80後”和“90後”選購奢侈品的首要原因是看中品牌。除此之外,其購買也受到門店體驗、官方宣傳等資訊傳播渠道的影響。
相比網店,更愛去實體店
現如今網購雖然盛行,但奢侈品線上購買的潛力尚未被激發。據麥肯錫報告,超9成的消費者選擇線下購買奢侈品。其中,高階購物中心和品牌門店是“80後”和“90後”的最愛。
靠父母出錢
在奢侈品面前,“80後”和“90後”消費理性“迷失”。據麥肯錫資料,約六成購買者1周內可以考慮清楚“買還是不買”問題。
貝恩諮詢資料顯示,近六成消費者(23至38歲),買奢侈品的錢,是父母資助。
一筆筆支出下,不少年輕人餘錢沒有,還透支消費,“背上了”債務。
艾瑞諮詢調查稱:
50.7%的大學生使用過分期產品;
39.3%的大學生在網際網路金融平臺(花唄、京東白條等)申請過分期;
7.6%的大學生使用過現金貸產品。
另據智聯招聘《2018白領滿意度指數調研報告》顯示:
2018年度存款超過3萬元的白領僅佔3成;
21.89%的白領不僅沒有存下錢,還欠了債務;
存款餘額為“1萬-3萬”的白領也只佔20.15%。
一位廣州的年輕白領小姚分享了自己每個月的“還款日曆”:
9日還3000元的服飾消費貸款;
17日還500元的租房貸款;
30日還1500元的家電、手機消費貸款。
光是這三個日子所需要還的貸款,她每個月的固定債務就達到了5000元。
工作三年的她,不僅沒有存款,反而欠下不少債,她自嘲自己這三年是“窮忙”。
據瞭解,像小姚這樣的“月欠族”並不少見,小編身邊就有很多年輕人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感覺每個月所賺的錢都不夠用來償還自己的貸款,於是為了還貸而繼續借貸,一直如此惡性迴圈下去。“花錢的時候沒什麼感覺,還錢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欠了不少債。”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選擇超前消費?有網友回答:主要還是因為想要買的東西的太多,掙的錢又太少,自己的賺錢能力和消費水平不符,所以很多時候只能靠借貸來解決“燃眉之急”。
有人為了買衣服、買化妝品、買手機是,有人為了吃飯、出行、租房、買房,也有人是為了看病……每個人選擇超前消費的理由可能都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消費方式替他們解決了很多問題,哪怕只是暫時性的。
買房一族也不好過:
“我鼓勵存錢,但真的沒法存錢,作為一個買房的女人,每月工資一到賬,大部分都被划走了,剩下的還要作為生活開支。”
“身邊有攢錢買房的同學。像隔壁寢室的莉莉,平時有兼職輔導工作,每月會有4000-5000元的工資和學生補貼,因為廈門房價貴,現在就已開始攢錢,為買房做準備。”
受房價上漲影響,年輕人購房負擔加重,很大一部分年輕人買房,不僅要花光積蓄,還要向銀行貸款。
58同城聯合安居客今年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2018年,80後、90後在總體購房人群中佔比達到70%,成為買房路上的主力。”
隨著更多80後、90後加入買房大軍,銀行的新增房貸也在不斷增加。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8大銀行2018年新增貸款總量中,47%是房貸。”
他舉例說,以個人住房貸款餘額最高的建行為例,2018年,個人住房貸款餘額較上年新增5405.28億元,增幅12.83%。從投放比例看,2018年新增貸款中投向個人住房貸款的比例是61.45%,較上年增長6.7個百分點。
不過,貝殼研究院釋出的《2018年全國購房調查報告》指出,80後及90後貸款成交佔比分別為90.7%和85.2%,明顯高於80前。“年齡越小,月供負擔越大。”
比起把錢放在銀行,很多年輕人更樂於“花錢”去做出借。
他們有了閒錢也不會存起來,而是透過炒股、基金等各種出借方式“生財”。
對他們而言,在現實通脹水平和低利率政策下,把錢存進銀行,等於錢每年都在縮水,不如拿去出借。
某平臺去年釋出相關報告指出,目前出借使用者正呈年輕化趨勢。90後首度超越70、80後成為該平臺使用者數最多的群體,佔比高達38%。
那麼,年輕人該不該存錢呢?
對於這一話題,年輕網友主要分“及時行樂派”、“存錢派”和“掙錢派”。
“及時行樂派”奉行消費主義,為了“存錢”,逼著自己這不能買那不能花,會覺得工作和生活沒有意義。
“掙錢派”則認為,“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掙出來的。”即使要存錢也不要存銀行,可以拿來投資理財,以獲取更多的財富。甚至有網友引用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話證明自己的觀點:“要存本事不存錢,存人脈不存錢,沒本事有人脈也白搭。”
其實,年輕人消費觀念和生活態度變化的背後,也反映了現代經濟形態的改變。無論是置辦房產,還是大件消費,支撐著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個現代化的金融體系。
現代經濟形態是信貸活動、信用消費更加成熟的社會,投資渠道更加多元,保險業的繁榮也意味著人們未必需要儲備現金來應對不時之需。因此,錢始終處於流轉當中,未必需要“存起來”。以小見大,從“有錢就存”到“花錢消費投資”的觀念變化,是年輕人的變化,也是時代面貌的變化。
當然,從個人來講,存錢與否,代表的只是不同的生活態度,跟收入高低、支出多少沒有直接的關聯。
存錢讓人在生活上多了些規劃和節制,增加安全感,畢竟“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願意存錢也是好事。
同時,從社會層面說,如果可以提供“不存錢”的選項,讓人們心裡有底,可以在快意的消費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那自然也是極好的。
回覆列表
因為這些年輕人沒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總想著這個月花光了、下個月又掙來了,只有經歷過坎坷、艱難,才有存錢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