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嗨喲讀歷史

    一般來說,大家認為三國的起點廣義上來說就是黃巾起義;狹義上來說就是曹丕接受漢獻帝禪位的公元220年。

    首先,黃巾起義後,東漢的中央政權名存實亡,已經無法完全控制地方,各地的太守、刺史和州牧等等實權人物紛紛轉變為了諸侯軍閥,他們擁兵自重爭搶地盤和劃分勢力範圍。其次這些軍閥諸侯往往是自封官職,或者上個表章給朝廷通報一下,就自己對手下的人員進行任命,儼然是一個個小王國一般。最後,東漢朝廷不得不依靠曹操這類實權人物來進行表面的運轉,但是東漢皇帝已經沒有實權,東漢皇帝如同古代的周天子一般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天下共主。雖然說東漢在公元220年由漢獻帝禪位後才正式滅亡,但在之前已經只是個象徵了,而導致東漢成為一個象徵般的政權就是黃巾起義,並且從此逐步進入了三國時代。所以廣義上來說,黃巾起義就是三國時代的開端,而且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雛形形成,曹丕接受漢獻帝禪位從此正式進入了三國時代。

  • 2 # 鳳凰西遊

    黃巾軍不是三國的起點,而是《三國演義》的起點

    東漢末年,民不聊生,才引發了黃巾之亂。黃巾之亂,是東漢衰敗的起點,但它不是三國的起點。黃巾軍這個引子,是《三國演義》的起點,由黃巾軍引出了劉備,引出了劉關張桃園結義,引出了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並最終描繪成一副波瀾壯闊的藝術畫卷。

    董卓進京不是三國的起點,而是群雄並起的起點

    董卓進京,靠三千鐵騎而迅速總攬大權,殘暴不仁,作威作福,最終提出廢立少帝,袁紹率先不服,第一個站出來和董卓硬剛;曹操招兵買馬,發檄文討伐董卓,各路諸侯群雄並起,紛紛響應。我們看一下都有哪些英雄聯盟,分別為:

    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董卓之死不是三國的起點,而是群雄逐鹿的起點

    董卓被王允算計,在受禪臺上被呂布刺死。董卓死後,李傕郭汜劫持天子,奔破流離,最後天子這個香餑餑被曹操攥在了手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各路英雄紛紛不服。先後有呂布、張繡、袁術、公孫瓚、袁紹、孫策、劉表、張魯、馬騰、馬超、等輩與曹操糾纏周旋,各方勢力來回拉鋸戰,互有勝負,你方唱罷我登臺,群雄逐鹿多達幾十年,後來草根劉備和二代孫權在群雄逐鹿中突圍出來,和曹操三足鼎立,爭奪天下。

    真正三國的起點,是公元229年5月23日。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在洛陽稱帝,歷史稱為曹魏。曹魏的領地,幾乎涵蓋長江以北所有領域。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歷史稱為蜀漢。蜀漢的疆域,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公元229年5月23日,孫權在建業稱帝(江蘇南京),歷史稱為孫吳。孫吳全盛時期的疆域,包括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

    因此,真正的三國起點,是孫權稱帝的那一天,即公元229年5月23日。

  • 3 # TonyDeng

    三國的起點是魏蜀吳建國。黃巾軍開始那段,只是東漢末年的歷史,不是三國史,但卻是三國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到了真正的三國時代,那是沒意思了。

  • 4 # 二斤牛肉

    東漢末年,外部有西涼的羌人叛亂,百姓的黃巾起義,內部宮廷中也有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但是這一階段整個中央集權還是在手,朝廷的召命依然能夠號令地方。

    真正開始中央失去對地方的管理能力,各地開始擁兵自重,群雄割據,一個很重要的起點是劉焉建議漢靈帝設立州牧這一事件。

    以前各個州只有州刺史,州刺史只有監察權沒有管轄權。各地的行政長官是太守,但是每個太守只負責自己的一個郡,所以實力是有限的。州牧的設立則把一個州的軍、政大權集中在了一個人的身上。從這時起就開始了群雄割據。

    董卓進京廢除漢少帝立漢獻帝,十幾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這一舉動標誌著群雄割據的正式形成。因為董卓這時候其實是代表皇帝和中央的,地方可以在沒有皇帝詔命的情況下直接調動軍隊進攻中央。

    從這時起漢朝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有關這一段歷史的詳細內容,可以參考我寫的文章:《東漢末年大背景》

    https://m.toutiaocdn.com/i6822270929352000004/?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89558822&req_id=202005160007020101310751322A2F39B8&group_id=6822270929352000004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起自曹操南下無果而歸,劉備佔據荊州為轉折,詐取益州後退曹軍於漢中開始。

    至於什麼黃巾亂,董卓什麼的,那隻能稱為東漢末年,群雄崛起,割據。

    天下三分,各自為政,互為聯盟或相互攻殺的時期應該才是真正三國時期。

    需要說明的是,古代的國同今日的國不一樣,古代的國只是諸侯國,尊稱也只能是王爵。

    因此,三國又分前後三國。

    分水嶺在曹丕滅漢,作為漢室代表的皇帝下臺了,所有王爵者皆可求上進,這時候屬於後三國,期許自家能一統天下。

    當然啦,也有人用人物老去,離世,新一輩接替劃分前後三國。

    但我比較傾向於漢室下臺作為前後分水嶺。

  • 6 # 小嚴說歷史

    三國時代始於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公元189年,東漢在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又發生了董卓之亂。各地諸侯紛起討伐,形成割據自立的局面,中央王朝名存實亡。曹操、劉備、孫權三大軍事集團在戰亂中強勢崛起,各自在北方、西南、東南地區悉心經營,完成了區域性統一。自220年至229年,曹魏、蜀漢、孫吳先後建國稱帝,正式形成了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

    (如果覺得有用,請點一波關注)

  • 7 # 玩家終極

    嚴格來說起點應該是 曹丕接受禪讓稱帝。按歷史發展來說應該是赤壁之後,或者是劉備入川開始。按演繹精彩度來說應該是漢末黃巾軍起義。

  • 8 # 原度拾趣

    我個人認為三國的起點,不是黃巾軍,也不是董卓進京,而是赤壁一戰。

    三國,顧名思義是三個政治集團同時並立的局面,即曹操的魏國,劉備的蜀國和孫權的吳國。

    黃巾軍起事時,曹操、劉備的勢力都很弱,孫權僅為兩歲大的小朋友,即便他的父親孫堅也是跟曹操和劉備一樣也剛剛開始招兵買馬。

    到了董卓進京,很快便權傾朝野,但他統治手段殘酷,又濫殺無辜,還想僭越為帝,於是又很快引起各地諸侯的不滿,諸侯們進而開始清君側,討董卓。而這個時候,勢力最大的袁紹,曹操的勢力只能算二流或者三流,劉備僅有關羽、張飛兩員戰將,其勢力根本不入流,勉強靠著自己的出身在一眾諸侯中佔據一席。未來的吳國國主孫權僅僅是個七八歲的孩童,其父孫堅在討伐董卓期間其勢力被嚴重削弱,且還死在了回撤途中。

    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最後因各懷心事而以鬧劇收場。曹操因在追擊董卓時,遭到伏擊而使本就不多兵力進一步減少。而此時的袁紹和袁術勢力卻是如日中天,甚至連公孫瓚的勢力都不容小覷。此時的曹操、劉備和江東的孫氏勢力都很弱。

    也就是說後董卓時代屬於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時期,袁紹、袁術、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劉備、江東孫氏以及烏桓等多路軍閥為了各自的地盤互相利用,你爭我奪,連年征戰。在這期間,曹操在征戰中不斷擴大勢力,可以說是成長最快的軍閥,江東孫氏一心經營東南一隅也穩步發展,只有劉備居無定所,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根據地,但是劉備勢力最弱但人員可靠精悍。所以,這段時期只能是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時期,曹劉孫還沒有凸顯出來。

    經過官渡之戰,消滅袁紹,擒呂布,滅袁術,平定北部邊境,曹操的勢力無人能比,下一步自然是拿下江東的孫氏地盤,實現他一統天下的夢想。曹操南下目標貌似是劉備,其實是孫權的江東。此時的劉備仍然居無定所,曹操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裡,討伐劉備只不過是為攻取江東打掩護。

    令曹操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分化瓦解的如意算盤,被劉備和孫權識破了,二人非但沒有互毆反而聯起手來。即便孫劉聯盟,曹操仍然有必勝的把握。沒有想到赤壁一戰,曹操一敗塗地,值得帶著殘兵敗將倉皇逃回老巢。

    赤壁一戰,得意最大的是劉備。劉備出力小,卻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地盤——荊州。大戰後,戰敗的曹操需要休養生息,戰勝的孫權也需要整頓軍馬,唯有得到地盤的劉備勢力有了質的變化,一鼓作氣,攻城略地。

    其實,曹操在赤壁大戰前,消滅中原大小軍閥,統一北方,為三國局面的開啟創造了機會。假如赤壁一戰曹操勝利,他的夢想自然會實現。但是,結果卻是曹操沒想到的,赤壁慘敗,局面出現了反轉。北方只有曹操一方勢力,江東只有孫權,劉備取得荊州有了根據地,三方勢力各有千秋。

    劉備在荊州穩定下來後,馬上便實施了奪取成都的戰役,並且很快便如願以償。這樣一來,中華大地上再也沒有人能跟曹操、劉備和孫權抗衡了,於是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確立。

    假如沒有赤壁一戰勝利的機會,劉備還不知道要征戰到幾時,而孫權不是被曹操消滅,就是俯首稱臣,三國鼎立的歷史大幕自然也就不可能開啟了。

    所以,東漢自赤壁而名存實亡,三國自赤壁而開啟大幕。

  • 9 # 品味書齋

    歷史上的三國,起止時間一般認為是從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

    這個時間段,是從魏國建立開始,到吳國滅亡結束。

    公元220年10月,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建立魏國,東漢滅亡。魏國存在至公元265年12月,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魏國滅亡。

    公元221年4月,劉備稱帝,建立蜀國。公元263年,魏國三路伐蜀。蜀後主劉禪投降,蜀國滅亡。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公元279年,西晉六路兵馬攻打吳國。公元280年,吳國孫皓投降,吳國滅亡。

    而黃金軍起義、董卓進京、董卓死亡都發生在東漢末期,那時候東漢政權雖然衰弱,但沒有滅亡,還沒有正式進入三國時期。

    從魏、蜀、吳三個國家建立、滅亡的時間來看,魏國取代東漢最早建立;蜀國第二個建立,但是滅亡最早;東吳孫權稱帝最晚,吳國滅亡的也最晚。

    總之,在歷史上把曹丕稱帝作為三國的開始,東吳滅亡作為三國的結束。@品味文化創作

  • 10 # 昭明離行

    如果是說三國時期是什麼時候開始的,那就是公元220年曹丕登基,成為魏國的開國皇帝。是的,魏國的開國皇帝不是曹操,而是曹丕。因為曹操他並不是皇帝。曹操遷漢獻帝至許昌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從這時起在漢獻帝已經成為一個傀儡。但是曹操仍然是以漢臣的身份活動的。

    到了公元220年11月25日,漢獻帝退位,12月11日,曹丕稱帝。三國時期才正式開始。

    曹操圖

    曹丕圖

    漢獻帝圖

  • 11 # 蘋說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

    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

    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因此三國的起點是赤壁之戰,正式成立於229年孫權稱帝后,可正式稱為“三國”。

    之前的只能稱之為東漢末年,而後則為“晉”。

    當然也有人認為三國從,220年曹丕逼東漢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使東漢滅亡開始。或者184年黃巾起義開始。
  • 12 # 世界全史羅銳

    如果說歷史上那個時期的人物,是最為大家熟知的,問一百個人,會有九十九個人會說是三國。因為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讓歷史上的這個時期,成了中國歷史上大家最最熟悉的一段歷史時期。不過,如果稍微較真一下,三國演義的重頭戲講的並不是220年曹丕代漢建魏之後的那段時期,而是董卓進京之後的群雄爭霸,這才是整部三國演義裡戲份最重的時間段。確實歷史不應該簡單按照朝代來切分,【概述史】就遵循這個原則,以實際的歷史事件來切分歷史。

    圖1、董卓與袁紹的對峙(《董卓進京》)

    不過我們準確切分三國,以董卓進京之後的190年作為三國的起點,而不是三國演義所講的184年的黃巾起義平定。之所以選擇190年是因為董卓進京之後廢帝遷都,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諸侯舉兵討伐,從36年劉秀統一天下之後,大一統的局面在這一年徹底崩盤,再一次大一統一直要到280年西晉滅吳。【概述史】這一期我們用三千字左右的篇幅概述從190年到280年這將近90年的三國曆史。

    圖2、董卓與關東諸侯的對峙

    (一)整體脈絡

    三國演義讓我們熟悉了三國曆史,但在很多地方也誤導了我們。特別是三國演義為了迎合大家傳統理念,刻意追求的忠臣、奸臣刻畫,讓我們對很多人物有誤讀。而且三國演義為了喜劇效果,淡化了很多真實的歷史人物,而將這些人物的事情嫁接到主人公身上。【概述史】短短三千字的篇幅,很難完全“撥亂反正”,不過我們試圖透過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文字,為大家講真實的三國曆史梳理清楚。

    圖3、曹操統一北方地圖

    從190年到280年,如果按照時間段切分的話,可以這麼簡單做一個劃分:190年董卓將東漢的都城從洛陽遷到長安,至196年曹操迎奉漢獻帝到許都為止,算第一個階段,可以簡稱為東漢崩盤階段;196年開始,一直到208年赤壁之戰曹操戰敗為止,算作一個階段,統稱為曹操崛起;208年開始,至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稱帝為止,算作一個階段,統稱為三國格局形成;從220年至280年,算作一個階段,統稱為三國鼎立。

    (二)東漢崩盤(190-196)

    東漢的崩盤要從漢靈帝之死說起。189年名聲奇差的漢靈帝忽然間去世,當時他只有三十五歲,留下了兩個兒子。漢靈帝本意是要立小兒子劉協為帝的,無奈他死後外戚何家的勢力太強,迅速的將劉協的支持者全部滅掉。

    漢少帝劉辯即位之後,屠戶出身的大將軍何進以及他的妹妹何太后把持了東漢朝政。依照東漢一直的輪迴,如果這倆人能穩得住,等漢少帝成年之後依仗宦官力量,將外戚何家趕跑。可偏偏這兄妹倆意見不一致,何進著急要屠殺宦官,而何太后卻一直護著。於是何進密詔董卓進京,接下來就發生了何進被宦官殺害,而宦官被何進部下全部屠殺的悲劇。可惜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守在京城外邊,等待局勢變化的董卓乘機掌控了東漢中央朝廷。

    圖4、就宦官問題爭執的何進兄妹(《董卓進京》)

    董卓可以算得上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專權的軍閥。雖然他不完全明白軍人政治的本質,但卻有軍人專政的一切特點、蠻橫、霸道、說一不二,於是就有了廢漢少帝劉辯立漢獻帝劉協的事。因為廢立皇帝董卓惹惱了世家大族,士族在外的刺史、郡守們以袁紹為首討伐董卓。而董卓以此為藉口,脅迫東漢朝廷將都城從洛陽遷到了長安。遷都一下子將東漢運行了150年以上的一套地方管理制度徹底打亂,東漢從此陷入了諸侯割據的局面。董卓遷都的時間是190年,東漢崩潰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的。

    圖5、接到何進密令的董卓(《董卓進京》)

    先是袁紹為首的諸侯軍討伐董卓,不過沒有發生實質的戰鬥,董卓早就想好了退守長安,走之前還一把大火火燒洛陽,多災多難的洛陽經受了一場人間浩劫。討伐董卓的諸侯們很快就把董卓放在一邊,開始了相互之間地盤的爭奪。

    一開始的主線是鬧掰了的袁紹和袁術兩兄弟,192年袁紹、劉表一邊,袁術、公孫瓚一邊,相互打的不可開交。就在袁家兄弟打得不亦樂乎的時候,王允、呂布發動政變,誅殺了權臣董卓。不過很快被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戰敗,王允被殺,呂布逃出長安。漢獻帝落入了比董卓更武力、更粗暴的李傕、郭汜之手長達四年。一直到195年,才因為李傕與郭汜的內鬥,漢獻帝得以有機會逃離長安。

    圖6、袁紹袁術兄弟

    在中央亂做一團的時候,地方諸侯之間更是殺伐不斷。曹操一開始依附在袁紹之下,在袁紹、袁術兄弟爭鋒的時候,曹操還是一個小不點。因為平定東漢末年的農民武裝黑山賊有功,而被袁紹封為東郡太守。之後又在192年,因兗州刺史劉岱被黑山賊殺害,被部下推舉當上了兗州牧。193年因為曹操父親曹嵩被徐州牧陶謙的部下殺害,曹操在討伐陶謙的時候,自己的大本營兗州發動叛亂,地盤被陳宮等人獻給了從長安逃出來的呂布。195年,頹勢中的曹操積攢力量,戰勝呂布,立住了腳跟。196年,曹操迎奉從長安逃出來,但無處可去的漢獻帝,從此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旅程。

    圖7、196年地圖

    總覽196年的東漢,亂做一團,遼東有公孫度、幽州有公孫瓚,黃河以北有袁紹、豫州有張繡,再往西是董卓涼州的部屬李傕、郭汜等等,西南邊漢中有張魯、益州有劉璋、徐州有呂布,再往南荊州有劉表、揚州有袁術等等。

    (三)曹操崛起(196-208)

    之前的那段時間如果看作一片諸侯之間混戰一團的話,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可以看作曹操打怪除妖一路升級的階段。有了漢獻帝在手上,曹操從此成了名義上的中央,雖然此時曹操的力量稱不上多雄厚。

    圖8、漢獻帝

    197年曹操平定張繡,雖然因為張繡降而復,曹操長子曹昂戰死,猛將典韋也戰死,但基本將司隸東邊、豫州一帶納入自己的地盤。198年,先是消滅了董卓的部將李傕,之後又東征徐州滅掉了呂布。199年,又擊敗了張楊舊部眭固,與雄踞河北的袁紹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圖9、官渡之戰

    從199年開始,曹操和袁紹之間的戰爭就已經不可避免。200年的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一舉逆轉一直在袁紹面前的弱勢。官渡之戰,基本奠定了曹操平定北方的勢頭。雖然官渡之戰之後的袁紹還有相當的勢力,但接下來只是時間問題。

    圖10、206年東漢地圖

    202年袁紹病逝,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之間不和,給曹操平定黃河以北留下了機會。204年,佔據袁紹一直的大本營鄴城;205年,攻滅袁譚;206年攻滅高幹,平定幷州;207年,肅清袁家殘餘力量,並遠征烏桓。到208年的時候,曹操已基本平定北方,準備向南,一統天下。

    (四)三國格局形成(208-220)

    208年的赤壁之戰,是三國演義中最為精彩的戲份,什麼舌戰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蔣幹盜書,一幕一幕真的很少有歷史事件是如此的鮮活。雖然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沒有演義中的這麼戲劇化,但赤壁之戰,確實一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割據,一舉將曹操一統天下的勢頭打住。

    圖11、赤壁之戰之前地圖

    在曹操發動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還依附在劉表之下,除了身邊的鐵哥們關羽、張飛、趙雲,以及三顧茅廬請來的諸葛亮之外並沒有太大的勢力。而此時劉表病重,劉表的兩個兒子不堪重要,劉備和另一邊的孫權都打著劉表地盤的主意。可劉表統治依靠的主要力量,襄陽蔡氏等卻對曹操心嚮往之。

    圖12、赤壁之戰那一年的地圖

    孫權的政權穩定已有一段時間。從195年孫策從袁術手中要回來父親孫堅的軍隊,孫策就帶著這幫人一直在江東打拼,先是擊敗揚州刺史劉繇,之後又活捉會稽太守王朗。在197年袁術稱帝后,孫策和袁術徹底決裂,完完全全成了一支獨立力量。之後孫策又拿下廬江、大敗黃祖、取得豫章。到孫策戰死的200年,已基本平定江東。孫權即位一直到赤壁之戰,孫吳的政權一直很穩定,除了和劉表之間互有討伐之外。

    圖13、赤壁戰後地圖

    208年赤壁之戰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曹操大敗而歸,劉備從此有了獨立的地盤,而孫權則在江東徹底站穩,同時還覬覦著荊州。赤壁之戰之後,劉備在211年趁著劉璋邀請自己去平定漢中張魯的時候,開始謀劃奪取蜀地。從212年到214年,劉備平定蜀地用了三年的時間。

    在劉備取得蜀地的同時,孫權也在210年拿下了交州。曹操赤壁戰敗之後也沒閒著,211年,開始對關中用兵,不到兩年的時間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涼州基本平定。

    圖14、劉備奪取蜀漢之後的地圖

    從215年開始,劉備和曹操的重心都轉向了漢中的張魯。雖然漢中的所有者張魯投降曹操,但漢中最後還是留在了劉備手中。在劉備剛剛拿下漢中的時候,身在荊州的關羽又乘機進攻襄陽、樊城,關羽雖然大勝。可背後被孫權下了黑手,關羽敗走麥城。劉備也因此丟了荊州。

    (五)三國鼎立(220-280)

    在220年三國鼎立之勢已經形成,但一直到220年,曹操去世之後,三國才既有了實,又有了名。曹操在世的時候,權位雖然大,但並沒有代漢的衝動,或者是說他一直壓抑這稱帝的衝動。曹操深知,稱帝要復出的代價。讓漢獻帝在前面當皇帝,而實際的主宰者是自己沒什麼不好的。不過他的兒子曹丕可就不這麼想了,曹丕代漢最重要的原因,分析下來可能是年齡上的,他年歲要比漢獻帝小。曹操基本是漢獻帝父親一輩,曹操比漢獻帝的父親漢靈帝都要大三歲,而且江山是自己一手打下來的,不愁因為沒有名分而控不住盤。可年齡比漢獻帝小的曹丕可就不這麼想了。

    圖15、曹丕

    於是,220年冬天,曹操去世不到一年,曹丕就逼漢獻帝禪讓帝位給自己,建立了魏。漢獻帝得到了很好的安排,被封為山陽公,有自己的地盤,而且一切都按皇帝的禮儀來。不過劉備在聽到這個訊息之後,馬上宣稱漢獻帝被殺,自己很快接過了漢的正統,稱帝。在稱帝之方面,孫權比較剋制,一直接受曹魏的吳王封號,一直到229年才稱帝。

    圖16、孫權稱帝時的地圖

    220年之後,魏蜀吳三國之間雖然一直互有攻伐,但相對都比較穩定。中間最出名的戰役就是劉備伐孫吳的夷陵之戰,被火燒連營之後,劉備病逝白帝城,時間是223年。三國的實際建立者孫權活的更長一些,一直活到了252年。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伐中原、姜維九出祁山,不過這三國的這段時期,比起190年之後的那段時期要穩定的多。

    圖17、西晉滅吳

    263年,魏滅蜀。265年,司馬炎篡魏。280年,西晉滅吳。三國歸晉,又實現了短暫的大一統。不過西晉的統一併沒能持續太長時間。

  • 13 # 五雲照水

    三國的起點應該是曹丕代漢,劉備進位漢中王,孫權稱帝 從這一天起才真正標誌著新的國家的成立,在此之前都只是一個國家下的不同的割劇勢力

  • 14 # 秦四少

    史學家最多認同的.三國時期應是220年(曹魏篡漢)——280年(晉滅吳)

    也有人認為是184年(黃巾之亂)——280年,

    也有人認為是190年(董卓遷都,群雄並起)——280年,

    也有人認為是208年(曹操稱相)——280年。

    對於三國時期,結點都是280年毫無爭議,但起點的時間爭論不休。

    現在普遍認為的是,220-280算狹義上的三國時期

    這點基本上沒有疑義了。

    但廣義上的三國時期的起點就各說各話誰也說服不了誰了。

    和修橋一樣.河道部分為正橋.引橋部分也要算為橋的一部分.

    各有道理,沒必要去爭議.

  • 15 # 強朋友

    應該從220年10月曹丕稱帝開始,治獻帝被迫退位開始。赤壁之戰只是形成三國鼎立的開始,那時劉備還沒立足西蜀,沒有立國的條件,那時還有名義上的漢朝,漢獻帝。漢獻帝退位,漢朝結束,才劃為進入三國時代。

  • 16 # 以史為鑑

    三國真正的起點應該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半年後曹丕逼漢獻帝禪讓,曹魏正式取代漢朝,隨後曹丕封權為吳王。

    這也標誌著三國時期正式開始。

    在此之後漢中王劉備為了繼承漢統,在成都自稱漢朝皇帝,史稱蜀漢。

    劉備、曹丕死後,孫權才自稱皇帝。

    有人肯定要問了,曹操關羽都死了,後面那還叫什麼三國?

    但是歷史就是這樣,正式的三國時期就應該是從曹魏建立政權開始算。

    之前無論曹操的戰績有多麼的輝煌,湧現出的英雄豪傑有多麼的眾多,那也只能算作東漢末期,不能稱之為三國。

    但是在民間,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許多人都認為三國的開始應該是董卓進京,天下大亂。

    其實這也不是三國的開始,畢竟這個時候劉備和孫權還沒有登上歷史舞臺呢。

    此時的大漢天下,已經被各大豪族,各州刺史所分別管理統治,儼然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如果從這時候算起,別說三國,30國都有可能。

    如果從三股勢力開始頂鼎足而立算起,三國的標誌也應該是劉備佔據益州,而不是所謂的赤壁之戰。

    誠然,曹操在赤壁戰敗後返回北方,孫權佔據江東,劉備割據荊州(部分)。但是此時還有西北的馬,超漢中的張魯,益州的劉璋,交趾計程車燮,遼東的公孫等許多豪強割據一方。

    在赤壁之戰兩年之後,曹操擊敗馬超,劉備佔據益州,孫權搞定士燮……

    這個時候才真正的天下三足鼎立之勢已成。

    當然,如果三國故事從劉備佔據益州開始,或者說曹丕逼漢獻帝禪讓開始,沒有了前面的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討董,諸侯混戰、赤壁鏖兵……這些精彩情節,那整個三國故事就索然乏味了,也不會讓千年以後的我們依然為這段歷史憤怒、感動、感嘆了。

  • 17 # 雲鋒電影剪輯

    我們先來看一下三國各個國家的建立時間,曹丕於220年建立魏國後,劉備於221年在益州稱帝,一直到229年孫權才稱帝,按照常理來說應該是從229年孫權稱帝后才是三國的開始,但是由於三國志、三國演義等書影響較大,故而三國起點一般定義為漢末黃巾之亂。

  • 18 # 濤哥談古論今

    所謂起點這種問題,往往是沒有特別明確的統一認識的。因為三國鼎立的真正形成,其實是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時候開始,雖然名號上劉備還沒有獨立,但是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三方割據。但從傳統認知的角度來看,其實這個時候已經進展到三國時期的中後期了。

    從這個時點向前推,關東諸侯徵董卓這個時點,正式形成了中央號令不行的局面,從此皇帝成了一個標準擺設,至此天下正式大亂,諸侯並起爭雄,說是三國的正式起點也未嘗不可。但是這時候漢朝的皇統在繼續,諸侯不管心裡服不服,表面上還是沿用漢的國號、年號的,所以你說這時候是三國正式開始,好象於理也有偏頗。

    董卓進京造成了權臣控制都城的局面,並且透過操弄廢立,極大地打擊了皇帝的權威,從此漢朝的政令基本上無人執行。

    黃巾軍的影響,則是中央沒有足夠的力量進行平叛,不得不授權各地州牧自建武裝,抑御與征討黃巾,因為說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央正式承認控制力不夠,授權各地地方長官進行高度自治,中央也從這個時候喪失對地方的完全掌握,導致了漢末的亂局。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還是把黃巾起義看做三國亂世的正式起點,是比較有道理的。自從黃巾起義開始,基本上中央就喪失了對於地方的人事任免、軍政大事的控制 ,地方上也開始有能力與中央進行抗衡,從此天下走向不可收拾的局面。

  • 19 # 送歷史個放大鏡

    趁著這個問題,我順道解決下有關三國時期時間的一些問題。

    老規矩,先上答案:我認為三國應該應該是從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這90年間為三國時期。

    很多人會很不爽這種言亂,為什麼呢?因為曹操死後,曹丕脅迫漢獻帝退位稱帝時是公元220年;劉備得到稱帝是221年;孫權稱帝是公元222年。按道理來說,應該是天下已經三分,各個國家已經確立,這才算是三國時期,也就是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才是。那麼這種說法真的可靠嗎?

    我認為是不可靠的。原因如下

    1、幾乎所有的史學家寫三國的歷史的時候,都不會忘卻公元190年至公元220年前發生的事情。

    那是一個怎麼樣年代呢,是亂世,是各個諸侯割據,相互碾壓和合作,最後劉備、孫權和曹操勝出,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開始了鼎立之勢。這段時間發生了很多歷史事件,比如董卓進京、劉備桃園三結義、赤壁之戰、官渡之戰、貂蟬美色間離董卓父子、三英戰呂布、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火燒博望坡、趙子龍單騎救主、張飛大鬧長板橋、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夏侯惇拔矢啖睛、呂布轅門射戟、隆中對、郭嘉遺計定遼東等等,區間凋零的人才和武將有:曹操、典韋、周瑜、呂布、孫堅、郭嘉、關羽、龐德等等,假如我說這些事情和這些人不是發生在三國,你們認同嗎?絕對不認同吧,對不對?

    無論是正史,比如《三國志》,就是從董卓之亂開始寫起,還是《三國演義》,都是從董卓之亂或者更早一點開始寫起。所以如果三國的歷史從公元220年開始算起是不對的。

    2、為什麼要從“十常侍亂政”開始講起

    在董卓之亂前,那時東漢末年,中央的權力越來越小,地方權力也逐漸增大。同時在朝廷,皇權也是在逐漸的衰落過程中,具體事件就是厲歷史上著名的“十常侍”,朝廷官員不敢管,他們又深深的影響了朝局。因為亂政,才有了後面董卓進京,結果引狼入室,反而使事情向著更加壞的方向發展。中央政府被架空,那麼才會有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這個時候,曹操、織蓆販履的劉備、江東官員孫堅等才逐漸登上舞臺。再然後就是各個諸侯相互碾壓,袁術稱帝,官渡之戰,陶謙讓徐州等等,曹操逐漸統一了北方,劉備在顛沛流離的依附生涯中逐漸擁有了自己的核心團隊和勢力,江東經過孫堅、孫策、孫權的治理逐漸穩固。這是一系列的成長史,這個也算做的是三國曆史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假如哪一天有人問,曹操是三國的人,周瑜是三國的人嗎?你能說不是嗎?但是他們確實是在公元前220年前去世的。

    總的來說,三國曆史應該是從董卓之亂或者更前一點的歷史,比如“十常侍亂政”開始講起,時間的話就是公元190年前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世界懷舊服“藍裝”狂暴戰小紅龍打出3200秒傷,是否表示世界BUFF比BIS裝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