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這部電影真的是意義非凡,給人衝擊感就像昨天看的TED演講,窮人不缺智商,不缺努力,缺得只是現金而已。貧窮是最大的浪費。
12
回覆列表
  • 1 # 教育學院

    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一直在好奇房子一共有多少層。最底層的生存者有多悽慘。然而到最後房子的層數依然多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不過後來恍然了。其實下層有多少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男主抗爭到最後,也沒有傳達出正確的資訊給最上層。看著管家拿著蛋糕上的頭髮對手下大發雷霆的時候。我已經意識到。他離下層的距離太遠了。永遠想象不到下層人的生活有多殘酷與悲哀。這才是本片給我感觸最深的地方。因為在管家的思維裡。那些關在房子裡的人,總會留下些殘羹剩飯給更下一層的人吃。如果連最底層的人都不碰那個義大利蛋糕。就是對權威最大的嘲諷。管家的斥責只能讓手下分配資源的人小心翼翼。改變不了高層的浪費,也改變不了下層因為沒有資源而選擇人吃人的殘酷。可嘆的是這與善惡無關,想生存下去,就得面臨上層的揮霍與浪費。還要拼命的佔有資源以確保自己的利益。這其中為了活著而活著的人還好一點,那些有責任心,想要改變的人才更痛苦,比如男主,比如女瘋子,還有得了癌症才鼓起勇氣選擇改變的,最後在失望中選擇自殺的帶狗女人。

  • 2 # 憤怒的小宇宙

    《飢餓站臺》,一部顯而易見的政治隱喻片。

    或許都稱不上隱喻了,就是明示。就差用大白話把大道理講給你們聽。

    這麼用力的表達,其實很打動我,讓我看到銀幕後面,那一顆孩子般天真的心。

    無論是333層的監獄坑所象徵的社會階層,還是平臺上的食物所象徵的人類慾望,無論是帶刀老頭所象徵的精緻利己主義者,還是帶狗女人所象徵的和平改良主義者,抑或是帶繩子的黑人所象徵的階層跨越嘗試者,都像是一本平鋪直敘的政治教科書裡的文字:清楚、直接、明確、凜冽。但,對於現實,仍然無奈。無論是影片中的那個現實,還是現實中的這個現實。

    影片的主題很明顯指向共產主義的理想——按需分配。

    但就像男主角從頭到尾拿著的那本書——《堂吉訶德》一樣,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鴻溝永遠不可能被填滿。

    假如333層的666個人,都按需領取自己所需要的食物,這666個人是否能夠全部活下來?我覺得是否。因為顯然,即便是在一個極其完善的制度中,每個人都拿出人性最大的善意,這個所謂的“需”,仍然是主觀的、有差別的。

    像帶狗女那樣溫和地講理,按照統一標準的“需”去分配,分分鐘就被暴力的“需”所碾壓。因為顯而易見,“需”是太主觀的東西,性別不同,年齡不同,高矮胖瘦不同,肢體髮膚不同,別人究竟需要什麼、需要多少,無法由你去定義、去安排。能夠維持制度的唯一方法,就是手持武器,自上而下,暴力執法。用暴力對抗慾望。

    影片中那個長得像印度人的“智者”對兩名執法者說,你們要講理,要循循善誘,要使人們發自內心地去遵守制度。他們聽了他的話,結果失敗了。

    就像我前面說的,“需”是主觀的,每個人的“需”是不一樣的。有差異就會有交換,有交換就會形成市場,形成市場,共產主義的實質就瓦解了。

    整部影片,拋開政治隱喻,對於生活最大的啟發,也許是:

    人際關係的根本不是講道理。

    人際關係的根本是爾虞我詐。

    以及,暴力比講理管用。

    以及,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不可能再有信任與合作。

    真是一部令人絕望的黑色電影,所謂的開放式結局,其實也並不開放。答案早就有了。自上而下的改革破滅。改革者死在了最底層。暴力執法者也死了。崇尚講道理的理想主義者也死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也死了。傳道的智者也死了。

    然而這一切,處在0層的人們根本就不知道。

    他們更不知道的是,當食物的總量是不夠的時候,平均分配根本就沒有意義。再完善的制度,也沒有意義。

  • 3 # 24時撩熱點

    這部影片最吸引觀眾的看點就是站臺的設計,因為這個站臺引起了許多讓人驚悚的事情,但相比電影畫面帶給觀眾感官上的血腥和驚悚外,更吸引人的是站臺所隱喻的看不到的,對人性的思考所帶來的驚悚感。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反烏托邦社會實驗題材的電影。

    《飢餓站臺》的核心設定非常的簡單,一個叫做中心管理局的機構,被建立者們稱為“垂直自我管理中心”,裡面的人有的是因為犯罪被迫進入,有的則是因為個人原因進入。站臺是位於一座塔式建築裡的中間,這個建築有數百層之高,而站臺的任務是將0層的食物逐層運送到最底層,到達最底層的時候,再快速返回0層,每天都是這樣週而復始地執行著,只有1-3層的人才可享用完整精緻的美味,越往下食物越少越骯髒。這個站臺還有一個執行機制,比如該層沒有活人的話,那麼就不會停留,繼續降到下一層。更可怕的是,每隔一個月,會被隨機換到其他樓層。

    電影的男主角最初帶著一本《唐吉坷德》進來,經歷了上層不用捱餓的生活,也經歷了202層面臨死亡被同層獄友吃掉的絕望。一開始的男主還飽含尊嚴不吃別人的剩飯而遭到獄友無情的嘲笑,到最後為了生存不得不分食屍體。在男主抗變得過程中,他曾嘗試讓所有人能夠平均分配食物,打破這種可怕的執行機制,但無奈他失敗了。

    但其實,這個站臺不過是所謂中心管理局的一次實驗,其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證明,人可以戰勝利己主義從而自發團結,讓所有人獲得美好的生活,一旦站臺中發生自發性的團結,那麼就會結束這場實驗。

    與其設定相似的還有大家所熟知的《雪國列車》。這類的影視作品贏在設定清奇。同樣,《飢餓站臺》其劇本和導演想反映出的關於人性、社會階層的課題在電影裡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電影開始,就點明瞭主旨,這個世界上只有三種人,上層人、底層人和掉下來的人,如果每一層的人都只是拿走能讓自己活下去的食物,那333層每一層都會有東西吃。但電影很直白地表達了人性的貪婪—上層的人永遠暴飲暴食,不管底層的死活,而下層的人換到上層也會用同樣無恥貪婪的手段。除了對人性矛盾的描述,電影還暗喻了階層的固化,揭示了體制帶來的弊端——永遠不可能共產,上層人享有下層人沒有的特權與資源。體制不斷最佳化,可人性的惡卻深不見底。

    整部電影清冷的畫風,劇情十分緊湊,整部電影將深度和看點結合得特別好,電影中的其他人物,比如尋找孩子的女瘋子、患了癌症鼓起勇氣做出改變的女人等等都值得我們細細揣摩。電影中男主和黑人站在餐桌上到每一層進行食物分配,其實代表了一場革命,而革命的目的是美好的,剝奪上層的資源,共享給下層的人,以求共產。革命的代價就是在保護資源以求共產的過程中傷害了別人也被別人傷害到。

    電影的結局有兩個,一個是理想,一個是現實,可謂是該電影的點睛之筆,用戲劇化的方式表達了理想和現實之間強烈的矛盾。社會有社會的黑暗殘酷,但就像影片最後那道光一樣,希望屬於我們心中的那道光永遠不會熄滅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龍蝦養殖,用井水可以養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