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碧綠的樹林

    你說的是反坦克三角錐把,這個東西是二戰的產物,混泥土製成的四面體三角錐,大概一米高吧,立陣地前沿,主要目的是防止坦克直接衝到防禦陣地,對進攻方坦克起阻擋作用。一般還有反坦克壕溝,反坦克樁,反坦克地雷等一起使用,在配合反坦克武器。能很好的對坦克起殺傷作用。現代戰爭,如果步兵大規模作戰,還是起一定作用。大不了把反坦克錐製作大一點。現代部隊的破障礙能力很強,作用沒有二戰時強了。現代作戰,設想進攻方肯定一頓狂轟濫炸,打的你抬不了頭,然後工兵速度破壞障礙打通通道。有機降,快速機動等手段,前沿的概念很模糊了。基本上都是全縱深作戰,所以這個東東作用很有限了。據說臺灣省海邊有很多。

  • 2 # 五嶽掩赤城

    捷克刺蝟早就不行了,龍齒還可以,但效費比太低

    關於反坦克堆,著名的有兩種型別,一種是叫“捷克刺蝟”,另一種叫“龍齒”。捷克刺蝟在二戰後期,面對重型坦克就已經表現不佳,現在主要對付輪式車輛,以警用方式存在為主。龍齒依舊堅挺,但是花費太大,週期太長,投入和收效幾乎不成正比。

    捷克刺蝟是用三段角鐵或工字鋼交叉焊接一起,二戰前捷克大量部署用於防範德軍而得名,捷克刺蝟本質上看是現代版的大號“拒馬”。這種反坦克裝置在對抗二戰早期的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效果非常顯著,特別是像斯大林格勒這樣的城市巷戰中,捷克刺蝟在封鎖道路時有著非常出色的效果。

    但是捷克刺蝟對抗坦克衝擊有著上限,在面對重型坦克表現相當無力。二戰後期,德軍評估測試過,捷克刺蝟在對抗IS-2(戰鬥全重45噸)、ISU-152(戰鬥全重46噸)這些重型車輛阻擋機率都只有40%。所以指望捷克刺蝟去對抗現代的戰鬥全重可以達到70噸,動力功率可以是IS-2的3倍的主戰坦克,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諾曼底登陸,德軍在海灘上大量設定“捷克刺蝟”,用於阻擋兩棲坦克以及登陸艇,這些輕型船隻和坦克無法突破捷克刺蝟的防禦,盟軍為此付出慘痛的傷亡。

    另一種反坦克設施,龍齒帶則要強的多,他是一種鋼筋混凝土結構,這種防禦體系最著名的要數德軍為防範西線盟軍而建造的齊格菲防線。關於龍齒,最大的誤區就是他其實是一種組合式、永久性防禦體系,看似雜亂的水泥墩實際上是有基座帶相連,基座帶埋在地下三米,只有金字塔型的“牙齒”露出地面。

    齊格菲防線的龍齒帶

    龍齒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反坦克障礙物,他更像是一種陷進。前面兩排龍齒露出高度約1米,允許坦克翻過,但所成角度可以卡主坦克無法倒退透過,而後面幾排高度可以達到2~3米,負責阻擋。當坦克卡在龍齒帶中間時,後方碉堡裡的反坦克炮負責一個個的敲掉,同時龍齒間還佈置有反坦克地雷,當自作聰明的坦克試圖嘗試看似能夠翻過的角度和方向時,履帶會恰好壓到地雷上。

    所以龍齒這種防禦體系,即使是現代坦克也無法透過。但是這種防禦體系建設週期很長,花費巨大。二戰德國動用50萬奴工,耗費大量鋼筋水泥,花了兩年多時間修建的齊格菲防線,依然無法挽救敗亡命運。盟軍用重炮、重型轟炸機覆蓋式轟炸,炸癱個突破缺口,整個龍齒帶也就形同虛設。到現代突破火力更加猛烈且精準情況下,龍齒的價值很少,目前世界上也就韓國在三八線軍事分界線附近修建有類似的反坦克帶。

    美軍工兵設定爆炸物,在龍齒帶中炸出缺口

  • 3 # 薩沙

    反坦克堆的樣式有很多,它的本質是將坦克搞得不能行動。

    常見的是瑞士巧克力,今天大家去瑞士旅遊,在一些地方還可以看到。

    這是瑞士在30年代發現的一種反坦克堆,用水泥製作,外形有些像瑞士的巧克力。

    當然,它也有個其他的外號叫做龍牙。

    坦克如果遇到瑞士巧克力,是無法繞過去的,因為會連續部署一排。

    如果兩個瑞士巧克力中間有距離,一般都會埋著地雷。

    如果強行從瑞士巧克力上面開過去,會被這個障礙物會將坦克頂在半空,導致履帶失效,不能倒車,必須用牽引車或者吊車才能拖回來。

    一些瑞士巧克力還是尖頂,會刺破坦克底部裝甲。

    這種防禦工事後來遍佈歐洲地區,大西洋壁壘和齊格菲防線,以及馬奇諾防線(德軍佔領後),甚至是義大利北方的阿爾卑斯山防線都有部署。

    瑞士巧克力的樣式又有很多中演變,沒有統一規格,但主旨相同。

    瑞士巧克力並不是單純的水泥結構,因為這很容易被炮彈摧毀。它是由鋼筋加上水泥建造,由於需要挖設地基,因此無法在後方工廠製作;打造工事是在防線設定現場澆灌鋼筋混凝土完成,鋼筋混凝土密度為一立方米2.4噸。

    另外一種反坦克堆叫做捷克刺蝟,也叫作反坦克拒馬。

    一說這是捷克人最早發明的,部署在捷克和德國邊境。

    捷克刺蝟更為簡單,只是單純的金屬焊接物,不澆築水泥。

    這主要是用於一些敵人步兵也可能攻擊的地點,比如著名的諾曼底灘頭。

    因為瑞士巧克力是很大的一坨,可能會被敵人步兵用於作為防禦物。

    而捷克刺蝟本質和瑞士巧克力差不多。坦克如果強行碾壓,會導致被拒馬頂到半空中。

    同時,捷克刺蝟因為是幾條金屬梁,所以敵人步兵不能用於作為防禦物。

    大家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躲在捷克刺蝟後面的美國大兵,也是死路一條。

  • 4 # 度度狼gg

    半神不神的抗日連續劇《雪豹》應該有不少朋友看過,黃埔畢業(中央軍校)的嫡系部隊團長周衛國,無奈之下落草為寇,成為了黑風寨二當家,率領一幫綠林好漢大戰日本正規軍。周衛國在伏擊戰鬥中為了迷惑日軍坦克兵,就曾經使用了假的“反坦克錐”,看來人家留學德國的洋墨水沒有白喝。

    確實,為了保證反坦克椎的使用效果,它應該是混凝土構造,否則被坦克履帶碾壓上去就碎了自然沒有鳥用。可問題是抗戰時期的山東土八路或者土匪,哪裡來的大批次鋼筋水泥?所以周衛國是用土堆製成,然後在外面刷上一層“洋灰”來蒙鬼子,再然後陸士畢業的日軍少佐居然也就信了,暴汗。

    所以這個橋段是不成立的,日本軍官不會蠢到這種程度,即便有所懷疑,開上一炮也真假立判,無非是編劇或者導演想賣弄下自己的軍事知識,其實反而是弄巧成拙。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導演既然告訴我們日軍坦克能如此重視這個玩意兒,說明“反坦克椎”確實是有效的反坦克障礙。

    在地面戰爭中對付坦克裝甲車輛,戰史上無非是兩種方式,其一是“反坦克武器”,包括反坦克槍、戰車防禦炮、火箭筒、重炮以及燃燒瓶等等,其二就是“反坦克障礙”,包括反坦克壕、反坦克拒馬(捷克刺蝟)和題目中的“反坦克錐”等,注意,反坦克障礙只能限制和阻礙敵裝甲車輛的機動,卻不能對其實施打擊,除非與反坦克火力相配合。

    作為一種戰術障礙物,反坦克椎顧名思義,就是形狀為類似金字塔的一種“三稜錐體”,以混凝土澆鑄或者堆砌而成,當然單個的反坦克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坦克輕易就可以繞開它。真正的反坦克錐障礙地帶,必須是一片相當面積的網狀錐體陣地,封鎖敵方坦克的所有陸地通道,如此反坦克錐才能發生作用。

    這玩意兒怎麼欺負坦克的呢?它被設計成為三稜柱是有原因的,這樣三個方向都會形成光滑斜面,使動力強勁的坦克輕易就會順著一個斜面開上了它的頂端,這時坦克的受力點會越來越小,並且大部分履帶已經離開了地面,然後反坦克錐就成為了一具“千斤頂”,讓坦克既上不去也下不來,活活卡在錐網裡。即便坦克把它軋倒了,其特殊的形狀仍然可以繼續賴在坦克底部,仍能達到讓坦克翹起來的狀態。因此除了炸飛它,還真沒有什麼好辦法。

    那麼如果面對的是一大片的反坦克錐陣地,裝甲兵確實很撓頭,再如果守軍利用坦克被限制機動的時機,用反坦克炮、榴彈炮或者反坦克手雷一頓招呼,那裝甲部隊損失就大了。在二戰的蘇德戰場上,雙方多次形成戰線的對峙,為了防止對手的裝甲突破,反坦克壕、反坦克錐和雷區的“三位一體”佈置司空見慣,所以任何一方發起進攻前,都必須派出工兵部隊清除這些麻煩。

    由於反坦克錐排列起來後令人毛骨悚然的外觀,所以又被軍迷戲稱為“龍牙”,在準備時間充分的防禦作戰中,固定“龍牙”都是現場用混凝土澆築的,不光在下面打樁用以加固,有些還用混凝土底座把幾個龍牙連在一起以增加牢固性,所以“龍牙”其實是分為兩種的,即臨時性和永備性的,尤其是後者還真是非常難以破壞的。

    臨時性的“龍牙”承擔了反坦克拒馬的功能,一般擺在在交通路口或者陣地缺口上,可以用推土機推來完成障礙設定,當然在不需要時也可以推開。但永備式反坦克錐清除至為困難,並且是與反坦克火力搭配使用的,對叢集坦克確實具備一定阻礙能力,坦克前端就算裝上特殊裝置也不太靈光。1944年以後,德軍由於在西線兵力不足,其重金打造的西部壁壘“齊格菲防線”,就大量使用了反坦克錐網狀陣地。

    但是在高強度陸地戰爭中,其實反坦克錐的作用是比較有限的,所以在實戰中不可能有多大的成果,二戰後期無論是盟軍的地毯式轟炸還是蘇軍的喀秋莎,都可以把大面積反坦克錐炸成一堆瓦礪,所以筆者才將其稱為“戰術障礙”。也就是說,反坦克錐真正的用武之地,是在小規模攻防戰鬥期間,多用於佈置在意想不到軍事要地,用以遲滯敵方裝甲分隊的前進和突破。

    而在大規模的戰役比如庫爾斯克會戰中,反坦克障礙仍以大面積雷區、多道反坦克壕和反坦克陷阱構成,加之時間倉促,所以反坦克錐的使用並不廣泛,遍查戰史,都沒有德國戰鬥工兵清除反坦克錐的記錄。而在現代戰爭中,一架對地攻擊機、或者一架武裝直升機的的火力,已經足可以粉碎一塊反坦克錐陣地,所以其實戰價值更加有限,並且隨著行動式反坦克障礙的大量使用,費時費力費料的反坦克錐已基本退出戰爭舞臺。

  • 5 # 雷姐的機械空間

    這個應該叫反坦克錐,是反坦克的一種形式之一。自從坦克誕生以來,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誕生了不少知名的坦克。最具代表的是德國的閃電戰,二戰初期德國就是透過強大的地面裝甲部隊來實現的,作戰速度之快,而蘇聯也在二戰末期和冷戰時期打造了自己強大的“鋼鐵洪流”,併成為蘇聯陸軍裝甲力量的主力。這兩國的部隊在當時是非常具有威懾力的。坦克作為叢集作戰的中堅力量,一旦大批次進行攻擊時,鋼鐵洪流的攻擊力量幾乎無人可擋。

    (二戰時期,坦克叢集是一個龐大的進攻力量)

    但是,自古有一句老話,叫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了先進的武器,自然就要有與之對應剋制的武器,反坦克一直是人們研究的方向,除了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炮,反坦克槍,地雷這些反坦克武器之外,如果有辦法讓坦克在攻擊時慢下來甚至改道,就可以抵禦坦克的攻擊了,於是,反坦克錐這種看似原始笨拙,卻極其有效的方法就出爐了。

    反坦克錐,其實就是一個混凝土塊,其外表為三稜錐形狀,形似小型金字塔,一般為半米高。由於反坦克錐的構造非常簡單,成本非常低,因此,將它佈置在作戰區域之後,能夠有效阻止坦克的進攻。

    由於反坦克錐有三個平面,當坦克想透過爬坡的方式來翻越這個看起來不大的混凝土塊時,反坦克錐是三面光滑的側面,坦克動力強勁,可以很輕鬆地向上滑動,當坦克底盤到達三稜面的頂部,也就是頂部的邊緣時,由於沒有著力點,坦克的底部就很容易卡死。因為兩個履帶都在三角錐上,根本沒有角力點,就是被卡在上面。

    坦克這時就像被千斤頂給頂起來了一樣,就算是坦克偶爾有著力點可以加速,但是,由於坦克履帶的轉動,反坦克錐會不斷轉動,總會有一個稜角翻上來,坦克最終會被卡住,無法前進,儘管坦克履帶怎麼轉動,都不行。舉個簡單形象的例子,一個高個子大漢和一個矮子打架,高個子大漢揪起矮子的衣領,矮子雖然下面的腿一直在蹬,但是怎麼蹬腿都跑不開。

    這傢伙結構就是那種三角菱形形狀,比較堅固,無論怎麼擺放,上面的三角柱字都是有的,所以說擺放和製作也比較隨意,再就是這玩意用混凝土澆鑄的,這玩意人都搬不走,用火炮打吧,又打不過來,只能是工兵爆破,因此那個時候用反坦克錐的價效比很高的,畢竟用混凝土澆鑄就完事了,這東西的價值不體現在擊毀坦克的戰果上,而是拖延敵方裝甲部隊的進攻時間,甚至纏住坦克,進而嚴重削弱敵方的進攻力量。因此用反坦克錐佈置防禦的價效比是真心的高。

    最初的反坦克錐的,就是德國想要閃擊的目標:捷克斯洛伐克。在約翰·基根編著的二戰史權威著作《二戰史》中記載,德軍在開始進行“閃電戰”之後,本來想閃擊捷克斯洛伐克的,但是,對方一夜之間就在陣前修築了一道鋼鐵防線——反坦克錐。這些裝置由四根鋼管焊接而成,就像一個一個的小型金字塔一樣,坦克想要正常透過,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德軍使用炮兵對這個區域進行了狂轟濫炸,耗費了數不清的彈藥,才打通了這條防線。

    二戰時期著名的齊格菲防線,反坦克錐名聲大噪,玩坦克世界的夥伴們在這張地圖上清晰可見德軍把這種防禦椎大量部署在齊格菲防線上,反坦克錐之間還埋設了大量地雷,不遠處的碉堡還有反坦克炮和機槍,坦克只要被困在上面,地雷爆炸先來以擊,還有反坦克炮在後面瞄準,這條防線對阻止美軍強大的裝甲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軍發動幾次進攻才突破,當然自己也損失慘重。

    其它國家一看,捷克斯洛法克的反坦克錐效果非常不錯,紛紛進行仿效。並且各國在鋼鐵反坦克錐的基礎上,研發出了成本更低、生產效率更高的水泥“反坦克錐”,命名為“龍牙”。尤其是盟軍,對於反坦克錐的依賴性更高。因為當時德國的裝甲叢集閃電戰策略,令人根本無法應對。尤其是德國的重型“虎”式坦克,綜合作戰能力非常強悍,盟軍根本無力抵擋,只好寄希望於反坦克錐這種笨拙但是非常有效的“武器”。

    盟軍還專門結合“虎”式坦克的相關引數,將反坦克錐按照一定間距排列成為行和列,在陣地前沿形成一個廣闊的反坦克區域,阻擋“虎”式坦克的進攻。就連“虎王”坦克也無可奈何的反坦克堆,多次迫使德軍改變作戰路線,為盟軍贏得反擊時間與空間。

    當然,隨著新型武器的發展,針對反坦克錐的武器也被開發出來了。比如美軍的“灰熊”破障車,就是以M1坦克為底盤進行改裝而來。它不但具備超強的動力,而且專用清障裝備可以迅速將反坦克錐推開,從而為坦克快速開闢一條通道。因此,屬於反坦克錐的輝煌時代已經結束了。

  • 6 # 小約翰

    戰爭催生了軍事科技的發展,軍事科技的發展又誕生了一大批武器,讓戰爭更加殘酷和血腥,變成了絞肉機。

    坦克這個怪獸就是戰爭的產物,它自一戰誕生後,在戰場上橫衝直闖、摧枯拉朽勢不可擋,成為步兵聞之色變的鋼鐵怪獸,叫人拿它毫無辦法,成為名副其實的陸戰之王。

    有矛就有盾,面對這個鋼鐵怪獸,人們想出了很多高招對付它,發明了很多反坦克武器。

    在那麼多的反坦克武器中,最叫坦克發怵的還數反坦克錐(堆)。所謂的什克堆,就是各種材料製成的金字塔形的三菱錐,材料不一,規格不一;但是它都無一例外地佈置在坦克的必經之路,成為一個個路障,專門用來對付窮兇極惡的坦克。

    而那些兇猛無比的坦克,到了這些奇形怪狀的攔路虎跟前也乾著急動彈不得,沒有了一點脾氣。

    這些反坦克堆種類很多,材料各異。最常見的是水泥反坦克堆,它最大的優點就是製作方便,代價低廉,省時省工,效率非常高。

    這種水泥反坦克堆,一般都是在戰區現場澆築,混凝土結構。樣子很像古埃及的金字塔,有三個平面,高在50公分左右。

    當坦克透過這個路段的時候,一旦遇到了混凝土反坦克堆,企圖翻越的時候就會傻眼。

    因為反坦克錐星羅棋佈,密密麻麻,坦克想爬過去的時候,兩條履帶大多都會在三角錐上,沒有著力點,被牢牢卡在上面寸步難行。就像老虎掉在井裡頭,縱然渾身是力氣也用不上,只能在原地打轉。

    即使是坦克的兩條履帶沒有被同時卡住,一側能找到著力點加速,想擺脫反坦克錐的支撐也是不是那麼容易;因為坦克在行進中它下面的反坦克錐也會滾動,稜角不斷翻滾,阻礙著坦克寸步難行。

    要想過去,除非下來搬動,或者一個一個爆破,這顯然是不可行的,拿性命在開玩笑。

    因為反坦克錐不遠處,說不定就有一個個槍口對準自己,槍口後面是憤怒的目光。一旦離開坦克,分分鐘就會被幹掉,純粹是找死。再說了,即使坦克四周沒有來自敵方軍事人員的威脅,面對著星羅棋佈、不計其數的反坦克堆,想全部清除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二戰中使用反坦克最多的國家,就是蘇聯和德國。反坦克堆是防禦性“武器”,哪個國家處於防守態勢,哪個國家就使用最多。

    蘇聯是蘇德戰爭的主戰場,在戰爭初期蘇軍節節敗退、喪師失地,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為了阻止勢如破竹的德軍,特別是以閃電戰見長的,德國機械化部隊,蘇聯人只能用這種怪招。

    風水輪流轉,二戰後期,德國法西斯沒有了燃油,輪到自己節節敗退,蘇軍開始反攻,戰場到了德國本土。而盟軍在1944年夏天又開始醞釀在諾曼底登陸,眼看德國人的老窩就要被端。

    為了阻止蘇軍在德國本土推進和盟軍登陸,德國人不得不把蘇聯對付自己的坦克堆辦法用上。德國人做事嚴謹,所做的反坦克堆也比較統一。大多是水泥澆築,規格一致,形狀相同,就像一個模子出來的一樣。

    但是德國人在西線的齊格菲佈置的反坦克障礙物就不是這個樣子,而是由地雷場、刺鐵絲網、防坦克壕以及陷到地面下兩米左右的“龍牙"即反坦克堆構成的三位一體的反坦克工程。

    主防禦地帶的最前緣位於障礙地帶後方數十至數百米處,配備鋼筋混凝土和鋼鐵裝甲的機槍,蘇聯人可沒有德國人那麼死板,蘇聯人做的反坦克堆材料什麼都有,有的是方鋼和角鐵,有的是廢棄的鐵軌,用電焊機把它們焊接在一起;有的是水泥澆築,還有的是方木釘在一起。不管是什麼材料和什麼形狀構成的反坦克堆,在當時對付坦克還是非常奏效的。尤其是德國人佈置的“龍牙”,在諾曼底登陸的時候,對登陸盟軍造成了一定威脅,阻礙了盟軍登陸步伐,對盟軍造成了極大傷亡。

    但這些人造的反坦克堆在地面炮火和空中火力的雙重打擊下,還是顯得太柔弱、太不堪一擊了。最終還是沒有阻擋住盟軍登陸,更不能挽救敗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有一個唯利是圖的親媽,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