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日在古城聽雨聲
-
2 # 94310417小云
驕兵必敗,蜀國皇帝劉備自是甚高,目空一切,看不起江東孫權,不顧朝中眾大臣反對,起兵為關雲長報仇雪恨,犯了兵家大忌。出動百萬大軍,連營七百里,時正值盛夏,澡熱難當,隨初期攻城掠地聲勢浩大,此正中了白面書生陸遜的鬼計,時江東猛將如雲,戰心高昂,陸遜令不許開戰,令劉備著急上,心神不寧。加之盛夏天熱缺水,將士們苦不堪言,劉備隨軍士心移軍叢林,正中陸遜奸計。經幾個月的消磨,蜀軍以疲勞過度,軍心喚散。陸伯約,令帳下幾十員悍將精心準備,水陸並擊,以火攻大破劉備大軍,真乃天意。損失慘重光沖天,大耳賊劉備逃到白帝城,以是氣數已盡,無力迴天。陸遜不愧為江東才俊文武全才,運籌帷幄決勝與千里之外。
-
3 # 胡瑞嵐298
夷陵之戰非天意!劉備伐吳,戰略上對,戰術上錯!先說戰略,依《隆中對》策略,先取荊州為資本,再得益州為根基,內修政理,外結東吳,待北方有變,派上將自荊州直搗苑、洛,主公親率大軍取長安!因此荊州不能失,孫劉聯盟時,孫權把奪下的荊州借給劉備,劉備才有機會奪得西川,之後收東川(漢中:),然而,在魯肅任都督時,雙方已達成協議,以湘江為界平分荊州,到了219年,關羽討伐曹魏時,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擒殺關羽,違背盟約,劉備在理可伐吳!後說戰術,221年7月,劉備奪得關峽後,率兵已得夷陵,卻到後方拖延數月,以至東吳復奪夷陵,此一;劉備水陸並進後,遇陸遜抵抗,卻讓黃權率水軍上岸,此二;連營拒敵,疏忽防守,被吳火攻,此三!倘法正在,也許會好些,雙方對峙與曹魏有利。
-
4 # 路之意
夷陵之戰失敗不是天意,怪劉備自己!
劉備“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
夷陵之戰起因。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時期三大著名戰役的最後一場。公元221年七月,因東吳背信棄義從後偷襲荊州導致關羽戰死,張飛間接死亡,悲憤之下的漢昭烈帝劉備決定出兵攻打東吳,但在陸遜指揮應戰下,吳軍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當年關羽兵敗身死之後劉備為了復仇不顧所有大臣的勸阻便要舉兵伐吳,把諸葛亮,趙雲,魏延等一干人留在蜀中鎮守,自己和張飛親率大軍前往荊州。
張飛、關羽都是目中無人的人,比如張飛就經常鞭打自己手下計程車兵,而關羽就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感覺天上地下,只有他們三兄弟最厲害,而劉備也可能是這樣想的吧,聽到關羽死後,就下定決心要為關羽報仇,消滅東吳。
雖然趙雲、諸葛亮等人苦苦勸諫,可是都抵不上張飛的一句話:“哥哥,你莫非忘記了桃園結義?”於是劉備一意孤行帶領黃忠等人前去討伐東吳。可憐的黃忠,因為劉備的剛愎自用,最後身受重傷,病死在大營,後來劉備又自以為是把大營駐紮森林茂密之處,最後失敗也不足為奇。
夷陵之戰中蜀軍戰敗的原因是什麼呢?一、兵力不足
劉備急於給關羽報仇,稱帝后不久即起兵,沒有時間進行充分準備,首期出發的人馬只有兩路,劉備自己率一路,4萬人;張飛率一路,1萬人。這兩路人馬相加只有5萬人。
以後蜀軍還有一些人馬加入,再加上進軍到荊州境遇後一些少數部族在馬良等人策動下投靠蜀漢,蜀軍整體實力有所增加,但主力人馬總數不可能超過10萬人,少於諸葛亮北伐的兵力。有的史書說蜀軍戰敗後被殺的就有七、八萬人,這一點不準確。
吳軍方面,總兵力未超過蜀軍,前線直接投入的人馬大約有5萬多人,由陸遜指揮,後來步騭率一部人馬移屯長沙,約1萬人。雖然吳軍兵力略弱於蜀軍,但吳軍是守,蜀軍是攻,蜀軍的人馬並不佔優勢。
二、地形不利
蜀軍順長江東進,按理說是順水而下,是有利的,但交戰地區多高山峽谷,地勢複雜,吳軍依託有利地形組織起五道防線,一道失守,後面繼續抵抗,蜀軍要想直入荊州腹地,必須連過數關。
蜀軍初期尚順利,輕鬆破了第一道防線,但隨後就遇到了難啃的硬骨頭,劉備多次指揮攻城,但難以奏效,劉備想引誘吳軍出戰,但陸遜不上當。在易守難攻的情況下,蜀軍兵力不足、後勤保障困難等劣勢進一步暴露出來。
三、士氣不高
對於是不是馬上伐吳,蜀軍內部意見其實並未統一,有一些冷靜的人反對這麼做,除了文臣還有趙雲、黃權等重要將領,大家對伐吳持保留意見。大軍剛出發,又發生了張飛被殺事件,蜀軍士氣遭受打擊。
另外,劉備集團裡有相當一部分荊襄人士,他們到了益州,但在荊州仍有不少親戚、財產,隨著關羽的失敗這些都淪陷了,成了孫權手中的“人質”,打起仗來蜀軍將士難免心事重重,這種情況就像當初劉備在海西、關羽在麥城一樣,士氣難以高昂。
四、戰術失誤
劉備在吳軍第二道防線前遇挫,這時應站穩住腳跟,穩紮穩打,但劉備有些急躁,想盡快結束戰事,所以不斷挑釁吳軍,吳軍不理,劉備下令各軍就地屯紮,形成了所謂“七百里連營”,雖然這與史書記載可能略有出入,但劉備此時確實採取了分散兵力的戰法。
蜀軍兵力薄弱,應該集中優勢兵力而不是將人馬分散,結果被陸遜找著破綻,奮力反擊之下蜀軍大敗,由於地形的原因,加上資訊溝通不及時,蜀軍戰敗的情形迅速演變成“多米諾骨牌”,一發不可收拾。
結語這場戰役諸葛亮和趙雲都沒有參與,趙雲僅僅是在結束之時帶援兵救了劉備,而諸葛亮鎮守成都沒有參與。所以此次戰役劉備的手下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軍師也沒有趙雲這樣的勇將,可謂文沒什麼文,武沒什麼武。
-
5 # 千古張小花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前勝後敗
對於劉備所領導的蜀漢政權來說,夷陵之戰的失敗,可能象徵著劉備自己統一天下的可能性也就不復存在了。夷陵之戰給蜀漢政權所帶來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蜀漢最精銳的中央軍,基本上被徹底殲滅,而南方的蠻族部落也同樣在夷陵之戰之後,給整個蜀漢政權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和地理麻煩。但是在夷陵之戰初期,劉備所率領的蜀漢軍隊是獲得了絕對戰略優勢的,那麼,為什麼劉備會最後在夷陵之戰的關鍵時刻,輸掉了自己最後的家業呢?
在夷陵之戰之前,蜀漢軍隊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損失。要了解劉備的軍隊為什麼在夷陵之戰中會慘敗,最主要的就是要知道夷陵之戰時間點。這場戰役在爆發之前,劉備所率領的蜀漢軍隊已經與吳國打了一年的時間了。蜀漢軍隊的整體士氣已經出現了嚴重下滑,而且在後勤補給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缺乏。
在劉備討伐東吳以後,這支軍隊就基本上沒有得到任何的休息,雖說在戰爭前期因為戰略上的正確性,劉備所率領的軍隊近乎勢如破竹地收復了大半個荊州,但是這並不代表著劉備就可以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劉備是趁著孫吳的軍隊正在和曹魏進行軍事對峙的情況下,採取了突然襲擊的方式攻入到了吳國境內的。
對於蜀漢軍隊來說,如果沒有辦法在一年之內解決戰鬥,後續的拉鋸作戰中蜀漢是沒有任何優勢的。吳國可以憑藉著豐厚的物資補給和整體運輸能力,快速地將各種戰場所需的軍械物資補充到前線。而蜀國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國內的限制,根本沒有辦法滿足一支大軍在前線戰鬥如此長的時間。所以在夷陵之戰之前,蜀漢軍隊的整體作戰能力就已經削減到了一個較低的水平,所以才會一敗塗地。
作為蜀漢皇帝劉備自身的戰略指揮失誤。而除了蜀漢士兵在士氣上的整體下降以及補給不足以外,劉備自身的戰略判斷失誤,也給蜀漢軍隊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夷陵之戰的整體地理環境,基本上是處於山嶺,而附近又靠河流。而劉備軍隊的水軍要比對手強大不少,蜀漢不應該在一地和吳國消耗太多。
對劉備來說,他完全可以帶領軍隊橫穿夷陵,依靠自己在水軍上的優勢,不斷南下一口氣收復荊州甚至是攻入吳國境內,給吳國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他卻選擇的夷陵駐兵,這給了吳國集結部隊和相應的作戰準備時間,而這也被歷史證明所帶來的結果是災難性的。
而且劉備在發動夷陵之戰時,也採取了錯誤的指揮措施。他利用自己手中的蠻族部隊不斷去消耗吳國部隊的整體作戰實力。其目的首先是為了節省蜀漢兵力,同時也是為了消耗吳國軍隊的實力。但是此時,蜀漢已經在整體戰場上獲得了優勢,消耗戰只會白白浪費戰機。蜀國本身在物資補給上就有著一定的缺陷,四川之地地理位置優越但是卻是天險。想要從蜀漢腹地將物資運輸到前線,本身就面臨著困難。而劉備放棄自己在軍事上的戰略優勢,主動和吳國打消耗戰,是不符合當時的戰場整體走向的,這給了吳國更多的反應時間。
劉備在戰場上的猶豫,最後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徹底的軍事失敗。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所率領的蜀漢精銳部隊基本上被全殲,而劉備自己也在返回成都的途中病逝。這給蜀漢帶來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自此之後,蜀漢損失了自己最精銳的一支野戰部隊,也徹底失去了北伐中原可能。後來哪怕是天縱之才的諸葛亮,也只能維持局面,而想要北伐其實已經是不可能了。
後續的北伐,其實更多的是出於戰略角度自保罷了。所有人都知道以蜀國自身的國力,想要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可能性基本沒有。夷陵之戰給蜀國所帶來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而如果劉備在自己的戰略規劃中果斷一點的話,甚至有可能完成在南方地區的割據。當然,夷陵之戰畢竟已經結束了上千年的時間,現在說什麼也沒有用了,但是這場戰役的可惜程度卻依舊是我心中巔峰。
回覆列表
夷陵戰敗當然不是什麼天意,而是劉備自己對於陸遜的過分輕視。
在《三國演義》裡,夷陵之戰是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齊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真戰事超時,呂蒙已經病故,孫權遂任命年僅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統領駐軍抵禦蜀軍(當時劉備已稱帝)。
按長江地勢,荊州對楊州有上流之利,上流兵權關乎孫吳安危,素來以名震一時的宿將主持—周瑜、魯肅、呂蒙一脈相承。
陸遜受命為吳軍上流統帥,是江東大族首次染指此位,其象徵意義實在不言而喻。《三國演義》把陸遜出任大都督寫成一位毫無作戰經驗的書生“空降”大位,實在與史實相去甚遠了。
夷陵之戰,陸遜“排程有方”:先指揮吳軍接連退卻五六百里,避開蜀軍的鋒芒;再與蜀軍在夷陵對峙半年堅壁不戰,令劉備一籌莫展;最後“火燒連營”,攻破蜀軍40多座營寨。
《三國志》上說,蜀軍戰死數萬人。梟雄劉備趁著夜暗突圍逃走,僥倖生還。他極為痛心和慚愧地嘆道:“我竟然被陸遜打敗了,這難道不是天意麼?”
夷陵戰敗當然不是什麼天意,而是劉備自己對於陸遜的過分輕視。這位皇叔不但在戰場上不是陸伯言(陸遜字伯言)的對手,連筆墨官司也討不到便宜—畢竟陸遜的孫子陸機、陸雲都是名重一時的文學家。
夷陵之戰後不久,曹魏南下伐蜀。正駐在白帝城的劉備聞訊便寫信給陸遜,“如今曹丕已開拔進軍至江陵,若我再次向孫權用兵,將軍將如何應付呢?”
陸遜回信曰:“(蜀漢)剛才打了敗仗,元氣大傷,應當遣使求和,切勿窮兵黷武。若以殘兵敗將來犯,不過送死而已。”劉備得書,竟無言以對。
實際上,除了耿耿於懷的劉備之外,陸遜的軍事才能已經得到了當世公認。魏文帝曹丕曾經詢問太尉賈詡,要統一天下,先征伐吳國還是蜀國。
結果賈詡乾脆回答,應當“先文後武”。因為“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識,陸議(即陸遜)見兵勢”,所以吳蜀都不好打。
在這裡,賈詡竟將陸遜和蜀漢丞相諸葛亮等同論之,足見陸遜在其心目中地位之高。至於江東孫權,當然更對陸遜青睞有加,夷陵大獲全勝後加拜其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並改封江陵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