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豆史館
-
2 # 貓史天下
因為在漢地中原,習慣認為留鳥是本地的,例如麻雀,喜鵲,斑鳩(一年四季看得見)。而鴻雁這種相比於四季常在的留鳥,只是在漢地越冬,而其他大部分時間見不到的這類鳥,自然認為是外來的所謂“客人”了。
而繼承在在文化上,依然就認為它不屬於這裡,是要回去的,也就您提到的“北歸”了。
-
3 # 王玉潔507
大雁是一種候鳥,夏天在北方產蛋孵卵,冬天適應不了北方寒冷的氣溫,所以古代就有了大雁南徙、大雁北歸的說法。
古人利用大雁北飛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和人生不能如願的痛苦。
-
4 # 園丁慢生活
歸雁——唐·錢起
瀟湘何事等閒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絃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古人認為,秋雁南飛,不越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們飛到峰北就棲息在湘江下游,過了冬天再飛回北方。
雁是候鳥,深秋飛到南方過冬,春暖又飛回北方。冬季,北方都被冰雪覆蓋,食物銳減,而南方的天氣相較於北方,更加溫暖,也有利於大雁的覓食,秋冬季節,它們就從老家西伯利亞一帶,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飛到我國的南方過冬。第二年春天,它們經過長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亞,因為北方的西伯利亞在夏季時,棲息在沼澤地和水邊,水生植物和魚蝦蟹等的數量都十分豐富,很利於產卵繁殖。
大雁回北方產卵繁殖安家,雁寶寶都在這裡出生,長大,所以古人認為北方才是雁真正的家。因而稱大雁北歸。
-
5 # 鑫旭線上
(1)
今日,一“80後”同事說,他完全不知道這首歌的背景,但一聽眼淚就抑不住流了出來。
這首老歌我也會唱,每次看到天上雁陣飛過,都會想起這首歌,禁不止吟唱——
雁南飛/雁南飛/雁叫聲聲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來歸/已盼春來歸。
今日去/願為春來歸/盼歸/莫把心揉碎/莫把心揉碎/且等春來歸。
雁南飛原本是一種候鳥現象。每年秋天來時,我國北方天氣轉涼,大雁就飛越萬里到南方越冬。過了秋冬,大雁又長途跋涉飛回故鄉。
大雁一去一回,如同約定,被人賦予情感的意象。北雁南飛,人會聯想到離鄉背井或有情人忍痛別離。大雁北歸,羈旅的遊子觸景生情而思鄉懷親,悲歡離合的有情人更加思念遠隔千山萬水而“欲問歸期未有期”的情人。
漢代蘇武“鴻雁傳書”的傳說,給大雁賦予信使的角色,“鴻雁”因此也成為書信的代稱。
千百年來,鴻雁作為古代詩文中最常用的意象,承載人最豐富也最深厚的情感。古人或被調遣異地為官而遠離故土,或常年戍邊征戰而思念家鄉,或山河破碎而流離失所,留下大量借大雁寄託情思的詩詞。
歷代借大雁讚美忠貞愛情,傾訴苦澀離情,第一高手非金代詩人元好問莫屬。元好問從家鄉赴幷州(今山西太原)應試途中,遇見捕雁者告知一隻雁被殺,另一隻雁鳴而不去,投地而死。元好問為之感動,買下兩隻雁,安葬在汾水邊,壘石為識,命名為“雁丘”,寫下千古絕唱《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從此,“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成為世間痴情男人追問人生所愛、情感歸宿的經典。
蕭颯秋天,仰視寥廓的天空,時常見到自北向南飛的雁群,文人墨客最易感傷。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目睹北雁南來,感觸孤單淒涼,相思透骨,淚水浸透在《一剪梅》中。我認為此作足稱由大雁寫相思的最催淚之作: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情感細膩 ,其《憶秦娥》也是一首相思的佳作:
暮雲碧,佳人不見愁如織。愁如織,兩行徵雁,數聲羌笛。
錦書難寄西飛翼,無言只是空相憶。空相憶,紗窗月淡,影雙人只。
在唐詩中,以大雁為意象,由目睹雁飛雁歸而生相思之情的詩作更是汗牛充棟——
王維《秋思贈遠二首》:
當年只自守空帷,夢裡關山覺別離。
不見鄉書傳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沈如筠《閨怨》: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
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溫庭筠《瑤瑟怨》: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雲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2)
人無不渴望一家人團團圓圓,少些離別之痛和相思之苦,但很多時候不能如人所願。
大雁棲息不定,來回遷徙,萬里征程,給予古代詩人豐富的想象空間。在唐詩宋詞中,有不少緣於大雁遷徙而誘發文人羈旅愁緒、思鄉苦情之作。
王昌齡《從軍行二首》之二(節選):
四起愁邊聲,南庭時佇立。
斷蓬孤自轉,寒雁飛相及。
萬里雲沙漲,平原冰霰澀。
惟聞漢使還,獨向刀環泣。
孟浩然《早寒有懷》: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韋應物《聞雁》: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錢起《送徵雁》:
秋空萬里淨,嘹唳獨南征。
風急翻霜冷,雲開見月驚。
塞長怯去翼,影滅有餘聲。
悵望遙天外,鄉愁滿目生。
王灣《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趙嘏《秋望》:
雲物淒涼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歐陽修《戲答元珍》: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晏殊《訴衷情》:
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
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3)
雁飛雁鳴,總是讓人為之傷情。在唐詩宋詞中,以大雁為意象的友人送別、思念故人之作也不少——
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杜甫《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李涉《送魏簡能東遊》:
獻賦論兵命未通,卻乘羸馬出關東。
灞陵原上重回首,十載長安似夢中。
燕市悲歌又送君,目隨徵雁過寒雲。
孤亭宿處時看劍,莫使塵埃蔽鬥文。
蘇東坡《送陳睦知潭州》(節選):
我得生還雪髯滿,君亦老嫌金帶重。
有如社燕與秋鴻,相逢未穩還相送。
洞庭青草渺無際,天柱紫蓋森欲動。
湖南萬古一長嗟,付與騷人發嘲弄。
(4)
相對於成群結隊的大雁,孤雁最是讓人感懷。孤雁通常被文人賦予孤獨無助、寂寞彷徨的意象,寄託失意之感和哀傷之情——
曹丕《雜詩二首》(節選):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樑。
杜甫《孤雁》: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然而,蘇東坡對於孤雁卻另有一番感悟。蘇東坡被貶黃州時,人生跌落最低谷,他在《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鴻託物寓懷,抒寫自己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把鴻雁年年南來北往從不懈怠視之為守信,是蘇東坡的另一種超凡脫俗的想象力。經歷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後,蘇東坡由鴻雁及人及事,寫入《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一詩中: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春。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大雁引發的想象還可以有更多樣。王維名作《使至塞上》借描繪塞外大雁、孤煙等奇特壯麗的風光,抒發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將士的讚美: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李商隱《霜月》即景寓情,因象寄興,被認為是一首豔情詩:
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
《詩經·小雅·鴻雁》以鴻雁于飛起興或自比,渲染悲鳴低徊的氣氛,寫出流民被迫服勞役、顛沛流離、無處安身、遭貴族富人譏笑的悲慘和怨憤: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徵,劬勞於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鴻雁于飛,集於中澤。之子於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5)
雁如人,人如雁,這是古代文學作品以鴻雁為意象的精髓所在。
雁群飛行時一般都組成整齊的行列,單行橫空宛如“一”字,雙行相交則形成“人”字,並定時交換左右位置,古人稱之為雁陣、雁字、雁序。
此中有個奧秘,就是這一飛行陣勢能夠使雁群飛得最快最省力。因為領頭雁一般都是最有力量和有經驗的大雁,其扇動翅膀帶動氣流,身後形成一個低氣壓區,緊跟其後的同伴飛行時可以利用低氣壓區減少阻力。在長途跋涉中時而交換左右位置,則可使另一側的羽翼也能借助於空氣動力緩解疲勞,飛得更遠。還有一點,就是不讓個別同伴中途掉隊。生物學家研究發現,大雁每小時能飛68~90公里,幾千公里的漫長旅途得飛上一兩個月。
古人對雁陣中的奧秘未必完全知道,而更多是感觸於大雁結伴而飛,不捨不離。今人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比古人更知道一個人孤獨就像離群之雁那樣的孤單無助。這種孤獨不僅是人生路上孤單前行,還有在遭遇艱難險阻的時候沒人給你力量,沒有人與你一起抵擋風霜雪雨,沒有人與你分享喜怒哀樂。
最後,再聽一曲《雁南飛》,分享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中的唱詞: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
總是離人淚。
天地任遨遊
-
6 # 混遛烏拉拉
古人不十分了解大雁的生活情況,並不清楚大雁從那裡來,也不知道飛到那裡去。認為它們飛到湖南衡陽縣就不飛了,生活到第二年春天就往北返回,人們把這裡的一坐山峰就稱為回雁峰。把北飛的雁稱為歸雁也就基於這種識認。
真正讓歸雁一詞成名的,還是古今文人對歸雁的描寫。使歸雁一詞超出了其自然屬性,成為人們寄託情思的載體,或言旅途疲憊,或言歸鄉心切,或喻千里佳音,或喻男女愛情等等。
古今很多文人在作品中都描寫過大雁,然而專們寫大雁的作品不多,廣為流傳的還是唐朝錢起寫的《歸雁》一詩。
瀟湘何事等閒回,水碧沙明兩岸苔,二十五絃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這首詩乾脆把大雁寫成了通曉音樂和多愁善感、富於情感的生靈了。正是這首詩把歸雁一詞賦予了更加優美的靈魂。
-
7 # 楚塞江郎
雁是具有鮮明代表性的候鳥,每年隨著季節的變化,都會有兩次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活動。每年深秋季節,寒露交節之後,隨著天氣轉冷,北方尤其是西伯利亞等地區氣溫急劇下降,地面很快就會結冰,不僅使難耐高寒低溫的大雁無法存身,而且地面、水面完全冰封后也必然導致覓食困難,無法存活。此時,迫於生存適應性的要求,大量生活於西伯利亞一線的雁群,便不得不選擇集體遷徙,飛向中國廣大的南方地區就食越冬,躲避嚴寒!
中國南方地區區域廣闊,地大物博,氣候溫暖溼潤,河湖密佈,水草豐荗,蝦鮮魚肥,冬季生存環境十分良好,極其適宜於大雁南遷越冬,尤其是湖南中南部地區,更是不加雕飾的天然大雁越冬樂園!據古人考證,大雁秋季的南遷活動,有一個較有代表性的最南端點,那就是湖南南嶽衡山的回雁峰!大雁南飛最遠只會到達此峰,然後就不再向南飛,會停留於回雁峰以北,休養生息,覓食過冬。
直至第二年春天,春分節氣之前,遷徙到南方的大雁就會準時返回北方區域,隨著夏天的臨近、氣溫的升高,休養了幾個月後精力旺盛、精神飽滿的大雁便開始交配、產卵、孵雛,繁衍生息。而廣袤北方大地上豐富的生物資源,也給大雁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生活物質保障!這樣直到寒露節後再開始下一輪的遷徙!
在古人的思維意識觀念之中,最為重要且無可替代的就是家的觀念,家是一切一切的基礎與根本!而何為家呢?其實古人關於家的概念非常質樸,那就是:吃飯、休息、活動尤其是生兒育女養孩子的地方,就是家!也因為大雁每年在北方生存、活動的時間多於南方,且交配、產卵、孵雛都是在北方,幼雁也都是每年在北方出生、長大,符合古人對家的所有界定條件,故而古人據此把大雁劃分為北方鳥類,認定北方是它們的家!也正因此,人們才把每年大雁的向南遷徙稱之為“南去”或“南飛”,而把每年春季大雁的向北遷徙稱之為“北歸”、“迴歸”、“回來”、“北迴”等。
-
8 # 槐蔭樹下6
相對來講,大雁在北方的居住時間要長一些。去南方躲避寒冷的冬天。就像現在的土豪一樣,南方有景房,北方有金礦,一年四季,兩頭亂逛[捂臉]
-
9 # 沈毅
古人正確。雁之故土在北,產卵孵化雛鳥生長亦在北。只因冬太寒少食且雁有長飛之體能,故有南飛度冬。古人講"徵鴻""徵雁",即指南飛之雁,而春日由南飛北,即為"歸"。
-
10 # 易學點悟
大雁是一種南來北往的候鳥,南歸或北歸的說法都不正確。
錢起的《歸雁》把北飛的大雁稱為歸雁。估計是錢起看到雁在北方生活的時間比南方長,所以認為雁的“家”在北方。於是就有“南飛”和“北歸”的概念。
然而,從下面這兩句詩中看,人們也許就沒有這麼認為了。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韋應物)“孟春之月鴻雁北,孟秋之月鴻雁來”(《呂氏春秋》)。
詩中的”南去““北飛”以及“北”“來”只是說明雁是一種南來北往的鳥類,即候鳥。
杜甫的《歸雁》“聞道今春雁,南歸自廣州”則認為大雁的”家“在廣州。
按照雁的生活習性來看,大雁是典型的食植性群集類水禽,主食嫩葉、細根、種子,間或啄食農田穀物。雁對生活地和繁殖地的氣侯和食物的要求十分嚴格。哪個氣節哪個地方適合生活或繁殖就往那個地方飛去,沒有家的概念。
中國古人認為大雁的”家“在西伯利亞。美國的奧爾多·利奧波德也寫了一篇《大雁歸來》。奧爾多·利奧波德生活在美國的愛荷華州伯靈頓。愛荷華州伯靈頓在美國的中西部,那麼奧爾多·利奧波德是不是也認為大雁的“家”在美國的中西部呢?
其實,大雁與燕子一樣,只是一種南來北往的候鳥,哪裡適合那裡就是它們的家,不分東南西北,只看春夏秋冬。
-
11 # David雜談
這個涉及到古代的哲學理念。
《黃帝內經》講:“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大雁是春夏北飛,秋冬南飛,這在古人眼中就成了春夏在北方成長,秋冬回南方修養。所以古人才會把生長的地方作為大雁的故鄉,修養的地方作為大雁臨時過度地。
-
12 # 田野愚人
雁是一種具有鮮明代表性的侯鳥,每年隨著季節的變化,都會有大規模,遠距離的迀徒活動。每大年深秋季節,寒霜交節之後,隨著天氣的轉冷,北方尤其是西伯利亞等地區氣溫急劇下降,地面全部結冰,不僅使難耐高寒低溫的鴻雁無法生存,而且陸地水面都全都冰封無法覓食,因此迫於適應生存條件,這時大量生話在西伯利亞的鴻雁,不得不成群遷徒,飛向中國南方地區就食。
-
13 # 別山居士
古人認為大雁是北方的鳥,因為冬季北方食物匱乏,不得已才飛向南方過冬。有詩為證:碧雲天,黃花地,寒風起,北雁南飛。寒露節到成群大雁便飛向南邊,到湖南衡陽回雁峰就停止了。明代黃娥:雁飛曾不度衡陽,錦字何從寄永昌。大雁為什麼不過衡陽呢?主要是過衡陽便是嶺南,平原不適合大雁生存,大概氣候對北方鳥類也不適應吧!
-
14 # 老漢口鄉里人
大雁生活繁育都在西伯利亞一帶。每年冬天到來以前,為了避免冬季食物短缺,大雁會成群結隊到南方生活,這就是常見的候鳥南飛。等到春暖花開時節,大雁會再次回到北方生活繁育。所以人們就稱北飛的大雁叫歸雁。
-
15 # 霜鬥寒
這是因為,中國古代大多數朝代的統治中心都在北方,主要是在黃河流域。所以中國古代文化所反映的自然變遷等現象,也具有這種以北方為中心的特點。
例如,我國古代的歷法,以及二十四節氣等,都是反映的北方地區的自然物候特點。比如說,驚蟄一到,冬眠的動物開始出巢活動,就是指北方地區,而南方地區很多動物根本不冬眠,他們不用到驚蟄就在外面活動了。穀雨播種也是類似。因此 ,我國古代的歷法在南方地區其實是不適用的。
實際上,從夏、商、西周、東周,一直到兩漢,中國多數的國家都建在北方,南方地區曾長期處於所謂的蠻夷狀態。即便後來北方居民和文明不斷向南方擴充套件,整個國家的重心仍然在北方地區。中國多數朝代的首都都在北方,如長安、洛陽、開封、北京等,也說明了這一點。
這種特點,也就造成了我國古代文化敘事上自然而然地以北方為中心。因此,北飛的大雁會被稱為歸雁,而不是南飛的大雁被稱為歸雁。
-
16 # 雅賊文抄
大雁,在古時又叫鴻雁,大者叫鴻,小者叫雁。
鴻雁入詩最早見於詩經中的小雅: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徵,劬勞於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要說古人確實很有想象,也很多愁善感,他們看到大雁一年裡飛來飛去的,想到整天漂泊四方受苦受難的人們。
所以鴻雁就成了一種哀鳥。
到了漢朝,漢武帝時期。蘇武出使匈奴被流放到北海放羊,一呆就是整整十九年。漢昭帝接著匈奴求和的機會要求釋放蘇武,但匈奴始終宣告蘇武已死。漢朝使臣在買通單于手下後得知真相,於是謊稱漢昭帝打獵時射下一隻南來飛雁,其腳上綁有蘇武求援的字條。單于聞聽大驚,認為是蘇武的節義感動上天,特命飛鳥傳書,急忙傳令釋放蘇武。
這個故事日後演變成了條成語,就是鴻雁傳書。
因此,大雁也成了信使的代名詞,揹負上了“滿載希望”的使命。
遍數中國曆朝歷代,無論是強漢,還是盛唐亦或是宋跟明。它們雖然有的也是身處現在的北方,但在它們更北的地方都存在著極其強大的敵人,反倒是更南的地方雖然地處偏僻,崎嶇難行,而且毒蟲猛獸肆虐,卻始終在可控中。
因此,所有被貶的官員或者被流放的罪犯都會往南發配,而且號稱是九死一生。
所以他們對天上的大雁極其羨慕,認為它們雖然年年都會在春去秋來的,但它們的走的方向正是這些在外之人家的方向,又或者是他們嚮往能再次一展抱負的方向。
所以他們把大雁的北飛當成了歸而不是去,同時也希望大雁能把自己的現狀還有訴求都能帶回去給家人......還有皇帝。
再有,中國很早的時候曆法上只有“春秋”,沒有“冬夏”,所以一年的代名詞就是春秋。古人把春定義成一年的開始。
大雁作為候鳥,習性就是天涼了去南方避寒,天熱了又回到北方避暑(這是不過是一種通俗的說法,真正原因絕不是這麼簡單),正好迎合了秋來南去,春來北遷。
按照古人的習慣就是人可以離開家去遊蕩,但每年的春天一定要回家,這裡有句被突然之間炒起來的情話‘陌上花開,可以緩緩歸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假如一個人要是在春天回來,豈不正好跟天上的大雁同路?
因此大雁也是回家,自然就是歸了。
-
17 # 邱邱先生養兒日記
小學課本里就有對大雁遷徙的描寫,它們一會排成一字,一會排成人字。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它們就又飛回來了等等……為啥我們把大雁向南方的遷徙叫做南去,春天暖和了飛回來叫做北歸呢?
大雁是我國非常常見的候鳥。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生存。我們之所以把南飛的大雁叫做離開完全是現在我們自己所處的位置來看待事物。
要知道古代中國的統治重心和人民生活的區域是比較偏北方的,現在的南方多省那時候都還沒有開發。那麼好了,當我們看到身邊的大雁向南飛走,就像朋友離開一樣。當春天來了,它們回來就像是回來一樣。我們潛意識裡就已經把大雁當成我們這裡所有的動物。
同樣道理的還有,天圓地方說呀,天空像倒扣的大鍋呀,太陽圍著地球轉呀。這不過都是我們古人的慣性認識罷了。
-
18 # 布衣聊歷史
大雁是一種候鳥,秋季飛往南方越冬,春季飛回北方繁殖。在古人的詩詞和文學作品中,多有借物抒懷,以大雁南飛和北歸比喻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因為大雁是夏季在北方繁殖,小雁的出生地就是它們的家了。冬季北方天氣寒冷,不利於大雁的生存和覓食,小雁在羽翼豐滿後,就要在秋天跟隨父母飛往南方越冬。像極了那些為了生活而背井離鄉的人們。
第二年的春天,小雁們又和父母一同向北飛回自己的家園,就像是在外漂泊的遊子重回故鄉一樣,所以人們稱之為“歸雁”。
再有就是,中華文明最早發源興盛於北方,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古代的文人認為我們的根就在北方,無論是宦遊四海還是求學千里,都有濃濃的思鄉之情,要寄予歸雁帶回故鄉。
-
19 # 俚言雜談
這是大雁的生活習性所決定的。在春暖花開之時,南來的大雁北飛,離家的遊子思歸。雖然,兩者的執行軌跡,也許恰恰相反,不過,卻由此勾起了人們的淡淡的思鄉之情。雁南飛,雁南飛,雁叫聲聲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來歸。
(大雁也叫鴻雁,是典型的候鳥)
大雁也叫鴻雁,是典型的候鳥。古人早就發現,鴻雁每年有規律地長途跋涉兩次,並且,往往是一隻頭雁率先,然後,帶領群雁集體行動。一般來說,還擺成人字形的雁陣,這個生動的畫面,給人以歸心似箭的強烈的視覺衝擊。可以看出,這一習性,與古人離鄉與歸家的情形極其相似。所以,文人騷客就喜歡拿大雁詠懷了。
先秦古籍《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組織編撰的雜家著作的合集。一開頭是《孟春紀》,第一句就是,孟春之月,......,候雁北。後續的《仲秋紀》又云,仲秋之月,......,鴻雁來。可見,古人早已瞭解了大雁的南北遷徙的習性。
再往前看,《詩經·小雅·鴻雁》已經把鴻雁的南來北往,與征戰或者服勞役的人們的離家之苦與思鄉之情,聯絡在了一起。因此,詠物抒懷,就是自然而然之事了。原詩如下: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徵,劬勞於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鴻雁于飛,集於中澤。之子於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振翅高飛的大雁,勾起了人們對於顛沛流離、無處安身的感嘆。那麼,為什麼把北飛的,稱為歸雁?因為古人明白,北飛的大雁才是回家呀。
此時此刻的情緒宣洩,與離家的遊子所處的地理位置無關。比如,在塞北征戰的將士和在江南徜徉的墨客,一旦抬頭見到北歸的大雁,其內心泛起的波瀾,都會湧向遙遠的故鄉的堤岸。
幾千年以來,無數的詩人鍾情於大雁,元代戴良的《鴻雁生塞北行》就是其中的一首。該詩的結尾,是點睛之筆:
此邦雖樂土,故鄉焉可忘?
-
20 # 銘記恩澤方
北雁南飛,南方是大雁的家。
回覆列表
唐代和北宋,經濟中心一直在北方,詩人們自然大多都是北方人。而大雁又是一種候鳥,天冷後往南方飛去過冬。春暖花開之後,又返回北方。這種現象在多愁善感的詩人眼裡,是一種遊子回家的象徵。具體我以下面杜甫的一首《歸雁》做個說明。
東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
從這首詩裡可看出,安史之亂平定後,杜甫羈旅蜀地,不能及時返鄉,當詩人為鄉情所苦、愁思百結的時候,看見隊隊大雁向北歸飛向中原地帶,詩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鄉,而自己卻多年滯留異地,不禁愁思縷縷。
綜上,歸雁指從南向北飛的大雁,一般由古代詩人表達了一種漂泊遊子的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