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國大多數皇帝都譭譽參半,“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劉禪永遠取不下來的帽子,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好皇帝的標準是什麼?
12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詳細回答。

    劉禪被黑的太慘了,有些人為了拔高劉備和諸葛亮,非要將蜀國滅亡的鍋給阿斗。劉禪個人認為在皇帝中排中等水平吧。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沒有拖諸葛亮後腿,這份全心全意相信諸葛亮的精神試問能有幾個皇帝做到。劉禪感覺還是遺傳了劉備仁德的特點的,只能說是個庸主吧。《三國志·後主傳》注引王隱《蜀記》記載:蜀亡時,府藏有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可見蜀漢的經濟狀況還沒有糟糕到要亡國的地步。

    諸葛亮: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司馬昭: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被滅是大勢所趨,但是如果當時蜀漢能夠上下齊心,一致對外,應該還是可以在多堅持幾年的,只要再堅持兩年司馬昭就完了。不北伐內部鬥爭會更加激烈就和東吳一樣,只有北伐能讓各大黨派一致對外,但是也避免不了有鴿派和鷹派。兩漢大統一的時代幾百年了,百姓心理對於朝廷的統一根深蒂固,不喊克復中原,不騷擾魏境,就劉禪那樣的人格魅力,位子能坐穩多久?李密: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周壽昌:五丈原頭大星夜隕,至千載下猶有餘恫。廖元儉、李正方俱為武侯貶退,侯死皆痛泣而卒。李邈何人敢為此疏,直是全無心肝。使非後主之明斷,則讒慝生心,乘間構釁,恐唐魏元成僕碑之禍,明張太嶽籍沒之慘,不待死肉寒而君心早變矣。見疏生怒,立正刑誅,君子謂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分時期,劉禪用人不疑但是識人不明,趕上遇見諸葛亮這種他就是典型的明主,蔣琬費禕時期也算不錯,他們都掛了趕上黃皓亂政時期那就是典型的昏君,綜合起來是中等庸主沒毛病。諸葛活著的時候,劉禪說他是庸主還行。但是諸葛死後他又精明瞭一會,取消了丞相一職。後期完全就是昏庸,蔣琬費禕死後,重用宦官不說,內政上宦官把持朝政,軍事上姜維無節制的北伐,你別告訴我劉禪沒權利壓著姜維最後魏國進軍蜀國姜維進言的東西還無視。裴松之: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

    可見,蜀之亡,大勢所趨,群臣無力,不在阿斗一人!

  • 2 # 深城網史

    劉禪要是能算的好皇帝的話,那麼中國自秦始皇開始到宣統皇帝,總共幾百個皇帝算來起碼有三分之二的皇帝都能稱的上好皇帝。

    劉備的一哭二拜三上門好不容易打下來的三分之一天下硬是讓他玩完了,他現成基業都守不住,連守成之主都算不上。

    不過蠢人有蠢福,也正是因為他夠蠢,才沒被人砍腦殼[捂臉]。

    最後來句“此處樂、何思蜀”[摳鼻][酷拽]。不管他是真蠢還是假蠢,江山都丟了,還留條狗命還有啥用?

  • 3 # 新莽傳奇

    應該說劉禪投降後,失落感最大的是他。他從皇帝的寶座下來以後等待他的命運無非兩種一種就是苟且的活著,另一種就被賜死。而且根據之前的歷史教訓來看,從皇帝變為臣子之後的結局是很悲慘的。新王朝的皇帝總是會時刻提防他,即使開國皇帝可以寬容對待,也很難保證後代帝王能忠實執行懷柔政策。例如:秦始皇將六國貴族遷移到咸陽加以監視、宋太宗對待李煜等等,舉不勝數。

    劉禪的“樂不思蜀”可以說是被後世最為貶低嘲弄的。可是隨著對歷史認知的發展,有一部分人說劉禪是大智若愚的代表。在新王朝的監視下,若想活下去。裝傻充愣是為數不多的上佳選擇。

    蜀漢在三個國家中,實力最為弱小,堅持抵抗最終戰禍之苦還是由百姓承擔。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劉禪堅持抵抗直至戰死,他的個人英雄主義會被史書大加褒獎。可是這都是用無數百姓、無數將士的生命換來的。

    所以從之後歷史的發展來看,劉禪對於國家最終實現統一還是有貢獻的。畢竟他的投降避免了老百姓苦難。

  • 4 # 偶是莎姐vlog

    劉禪是個好皇帝,你贊成嗎?為什麼?

    我既不贊成,也不反對。

    個人覺得主要是諸葛亮太強勢了,朝中都是他集團的人,阿斗想有所作為,但被諸葛亮的光輝掩蓋了。就這樣十幾年吧,直到諸葛亮死,阿斗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已經被“溺愛”的什麼都依賴別人,無法自我決斷。

    而且諸葛亮也安排好了後事,有蔣琬、姜維等名臣繼續輔佐,阿斗的能力不能得到培養,在身邊佞臣的引導下,不斷墮落,最終亡國。

    在蜀國,裝瘋賣傻,做出樂不思蜀的假象,其實也是一種對生存的嚮往,要活下去只能如此。阿斗可以說是一個悲劇,在三國群雄爭霸的年代,他的父親和仲父(諸葛亮),甚至於二叔關羽、三叔張飛等都實力太強了,他的存在感太低了。在強大的歷史推動下,只能苟活於世了!

  • 5 # 過盡飛鴻矣

    劉禪雖然沒有傳說中的那麼昏庸,可他的確也算不上一個好皇帝

    據記載,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禪繼位初期也確實聽從父親的遺命,“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放權給諸葛亮處理軍政大事。

    隨著劉禪對軍國治理的深入瞭解,開始對諸葛亮窮兵黷武的進行獨力北伐導致國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於劉備訂立的北伐統一恢復宗師室的既定政策和諸葛亮在國內的崇高威望,劉禪在諸葛亮主政期間,以團結為重,全力支援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後,據《三國志》記載,劉禪壽: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後來“乃自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修養生息,積蓄力量後從長計議再北伐的政策,親自處理除了對外戰爭領域之外的國內軍政事務。對於繼承了諸葛亮職務的姜維也諸多制衡,嚴重的拖慢了北伐的進度。可是由於劉禪對軍隊沒有可靠的控制權,不敢對主張急於北伐的軍方將領太過壓迫,導致施政方針混亂。最後於263年亡國。

    蜀亡後,劉禪移居都城。留下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名句。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據史料記載,劉禪知人善任,頗有其父遺風。在接到魏延謀反的報告時,反問“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在魏延死後,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既已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雖說不一定正確,但從史書記載來分析,劉禪絕對不是歷史小說中描述的那樣昏庸低能。但從他解決不了國家內部危機,還有寵信黃皓這種小人 ,都看出來他最多隻能算是中人之姿

    陳壽: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對於劉禪,我們不必貶低他,也不必矯枉過正的抬高他,他就是個普通人的資質,一方面他既沒有像別的亡國之君一樣殘暴不仁,荒淫無度,花樣作死,也沒有大肆屠戮忠良,欺壓百姓,天怒人怨;另一方面他既沒有獨自安邦定國的大才,也沒有發掘人才,辨別忠奸的能力,若是運氣好,遇到麾下有一幫文武賢才,那就是個明君,若是遇到身邊全是奸詐小人 ,那就成了昏君

    他就跟我們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一樣,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

  • 6 # 合拍講堂

    我是拍拍,非常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阿斗的不佳名聲,主要來自於《三國演義》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形象,有意貶低了小名阿斗的後主劉禪。讓讀者覺得後主劉禪是一個昏聵無能、不理朝政、嬌寵宦官、荒淫無度的末代之君,由此對於他的亡國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當然了,拍拍這裡並不是批判羅老爺子,但拍拍縱觀這劉禪的一生,是被誤解、被刻意妖魔化的一生。

    公元 223 年春,17歲的阿斗受父親劉備臨終之命,成為蜀漢皇帝。這是在一個偏僻弱小國家的困難、危機時期,接任了一個很不好乾的角色。而輔佐他的是才能過人的諸葛亮,面對此情此景劉禪迅速的找準自己的定位。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阿斗首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沒有從政的資歷和經驗,更沒有雄才大略,也無法駕馭全域性;而同時,阿斗又有知人之智,他對諸葛亮的道德、才能、人品都深信不疑,所以登上帝位之後,阿斗就立即決定“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

    “無為而無不”拍拍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縱觀劉禪四十多年的皇帝史,他看起來幾乎是無所作為,但是,他又是有所作為的,他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證明了自己,將蜀漢政權延續了將近半個世紀。

    當蜀國走向盡頭時,劉禪第五子北地王劉諶要背城一戰、同死社稷,劉禪說:“今大臣皆議當降,汝獨仗血氣之勇,欲令滿城流血耶?”又說:“汝小兒豈識天時!”此時的劉禪審時度勢,在生死存亡關頭,他捨棄小我,寧負亡國之君的罵名,卻保護了蜀國百姓。

    有人可能要說拍拍了,一個亡國之君只是苟且偷生而已。但拍拍覺得蜀“國”雖亡於阿斗,但這更是大勢所趨,誰也無法改變,即使劉備、諸葛亮尚在,也未必能力挽狂瀾,起死回生。畢竟劉備“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而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最為世人所詬病的就是他“樂不思蜀”,然而拍拍覺得阿斗更可能是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的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這影帝級的演技,估計時遺傳他老爹了。估計比他爹當年和曹操煮酒論英雄時,假裝“失匕箸”還要精湛。

    再看看其他的皇二代們,曹家的江山最終被司馬家取代,東吳的老孫家內訌的亂了套,反倒是這位扶不起的阿斗,最終得以安養天年。

    或許古文名篇《陳情表》的作者李密對阿斗的評價最為準確,“劉禪之為君也,有大智,可次齊桓”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隱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

  • 7 # 簡運書生

    好皇帝的標準應該是治國有方,愛民如子,外合萬邦,內安百姓。百業欣榮,萬家和順。

    劉禪,對外既不能開疆擴土,也不能保境安民,對內沒什麼建樹,不過也沒有橫徵暴斂。

    劉禪主動開城投降,至於是為了百姓還是他自己,只有他自己知道。

    綜合來看,劉禪不壞,僅此而已。他算不上好皇帝。

  • 8 # 小編虎哥

    過去我們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總認為劉備是英雄,劉阿斗是狗熊;劉備是開國之君,劉阿斗是繼位之君;劉阿斗從父親手上接受了江山社稷,沒有管好,所以最後垮了臺,亡了國。因此大家才說他是“扶不起的劉阿斗”。歷史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我們不妨分為兩個問題來回答。第一個問題是:劉阿斗從他父親手上接下的是各什麼樣的攤子?答案是:很難收拾的爛攤子。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一開頭就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說明建國大計連一半也沒有完成。又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說明在三國之中,蜀漢最為貧窮困苦,隨時有被別人吞併的危險。當時三國力量的對比,不妨用以下一些數字來說明。魏有州13,郡91;吳有州5,郡45;蜀漢只有州2,郡22。就人力、財力而言,魏約佔天下的65%,吳約佔25%,蜀漢只佔10%,以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力財力來對付魏吳兩大對手,劉阿斗在繼位之後的處境萬分艱難。從他父親手中接下的絕不是金窩銀窩,而是爛攤子。

    第二個問題是:劉阿斗接受了這份家業以後,究竟管好了沒有?答案是:可以給一個及格的分數。或曰:劉阿斗之能坐得穩帝位,是靠諸葛亮扶持,那是當然。就連當年已經48歲的劉備能夠登上帝位,也全靠諸葛亮的扶持,更何況是還沒有成年的劉阿斗。劉阿斗一輩子做了40年皇帝,諸葛亮並非一扶到底,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于軍中之後,劉阿斗還做了29年的皇帝。在這29年中,遇事他就得自己拿主意。皇帝的位置不是那麼好坐的,一年到頭,總有人覬覦這個位子,你一不小心,別人就會來搶奪,把你橇下來。諸葛亮在世,可以說天塌下來有大個子頂著;諸葛亮去世後的29年,有事就得自己頂著,頂不住就會垮臺。劉阿斗一頂就是29年,你能說他沒有一點能耐麼!只不過他這個人很內向,很低調,拙於言辭,不善於自我宣傳而已。

    劉阿斗頗有自知之明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比較而言,知人不易,自知更難。很多人評論別人說得頭頭是道,對自己則缺少起碼的自知。好像聰明人遍地都是,多少有點自知之明的人卻少之又少。因此,頗能自知的劉阿斗就顯得難能可貴。諸葛亮其人一無大學文憑,二無高階職稱,但無疑是一位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高階知識分子。劉阿斗深知自己在任何一方面都比不上他,因此對他十分信賴,把一切軍國大事全部託付給他,十分放心,毫不制肘。諸葛亮不幸病故,他又把一切軍國大事都託付給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蔣琬、費禕、姜維等人。有權者大膽放權,垂拱而治;有能者人盡其才,放手辦事,雙方互信,人心安定。拿現在的話說,劉阿斗還很能重視知識,尊重知識分子,大膽用人,放手辦事。如果劉阿斗缺少這一點自知之明,蜀漢以後的發展就大不一樣。他若自不量力,自以為是,要想遙控前線大軍作戰,那就會使前方戰事打得一塌糊塗;他若想過“權癮”,定出許多清規戒律,要求諸葛亮一一遵守,事事請示彙報,捆住其手腳,則諸葛亮將無所作為,等不到病死,早就被氣死或者拖死。

    劉阿斗是有道明君

    要問劉阿斗有道還是無道?首先要看對這個“道”作何解釋。如果把“道”解釋為“客觀規律”,能按客觀規律辦事就是有道,那麼劉阿斗何嘗不可以稱為有道之君!

    歷史上有些大皇帝一旦登上帝位,唯恐別人要搶他的位子,就時時疑人、防人,防之不足,常常先發制人、整人、殺人。鬧得許多臣下惶惶不可終日,他自己疑神疑鬼,也惶惶不可終日,最後不免鬧出大亂子來。還有不少皇帝,一旦登上帝位,就像暴發戶發了橫財似的,大肆揮霍,聲色犬馬,窮奢極欲,儘量從物質上滿足自己;或則好大喜功,興師動眾,逼迫臣民,歌功頌德,儘量從精神上滿足自己。至於老百姓的死活,他是不管的。但是過於折騰,最後還是會垮臺。

    劉阿斗在這一方面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他自知“益州疲敝”,蜀漢貧弱,一直愛惜民力,從不大肆折騰,既不擺闊,又不逞強,成天兢兢業業,做他份內的事。從老百姓這個角度來說,與其在那些無限“英明”的大皇帝治下被折騰得死去活來,倒不如在這位貌似“無能”的阿斗皇帝治下能過平安日子。然則,劉阿斗既有自知之明,又有治國之道,稱之為“有道明君”,誰曰不宜!

    在扶得起扶不起這個問題上,若以劉氏父子相比,諸葛亮扶了劉皇叔14年,才登上了帝位,但他自己折騰了一年多,就垮了臺。諸葛亮扶了劉阿斗11年(比扶劉備還少3年),這位阿斗皇帝就坐穩了,一坐29年,這不是扶起了嗎,怎麼還能說“扶不起”呢?最後是魏蜀吳三國幾乎同時為晉所吞,蜀漢之亡,是力竭計窮,油幹燈盡,雖諸葛亮不死,也難以挽回,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苛責這位本非英雄的劉阿斗呢!

    對於劉阿斗,最後還想囉嗦兩句,就是劉阿斗有沒有政績的問題。或者有人會說,劉阿斗既是個無用的人,大概都會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哪裡會有什麼政績!但是在《三國志·蜀志》中居然記載著,建興十四年(公元236年)四月,正當農田用水十分緊張的季節,這位阿斗皇帝離開成都皇宮,登上“觀坂”(都江堰水利工程樞紐附近)視察水情。他不帶嬪妃宮女,獨自在那裡住了10天。當時諸葛亮已死了一年多,看來這位年輕的阿斗皇帝還是很懂事的,知道關心國計民生,農田水利,並不是花花公子,糊塗蟲。只不過當時的人不會炒作。如果阿斗會吹、會炒的話,他的這些“親民”事蹟,“感人”行動,早就炒的沸沸揚揚,說成是一位古今少有的愛民皇帝,這一頂“扶不起的劉阿斗”的帽子早就被揭掉了。

  • 9 # 春秋73439

    是不是好皇帝不能靠主觀臆斷,而要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去衡量。認為劉禪是好皇帝的人,無非是認為劉禪能識時務,沒有拿蜀國人民的生命去同魏國相拼,而選擇了投降。要知道三國時期是一個戰亂多發的年代,魏蜀吳都想兼併其他國家。而蜀國地裡位置偏僻,交通落後,經濟相比魏吳兩國落後。雖然軍師諸葛亮雄才大略,蜀主劉備的任人唯賢,關羽、張飛、趙雲等大將的輔助,由於常年征戰,未能統一中原,消滅吳國。所以說到了劉禪統治時期,在三國中蜀國最差。他繼位後又未能有其父劉備的才能,又不能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所以至使大好的局面傷失。才導致蜀國先亡。所以說我的認為劉禪既不能說是完全昏君,也不說是賢明的皇帝,只是一個一般的皇帝。他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更是歷史的趨勢。

  • 10 # 花非花夜非葉

    劉禪接手的是一個危急存亡之秋的益州,雖然有諸葛亮劇盡心輔助,但實力終究相差太大,在這種情況下劉禪還能在位40年,肯定是有過人之處的 ,所謂扶不起的阿斗和劉禪的樂不思蜀有關,但樂不思蜀是一個非常聰明的表現。南唐後主李煜整天思念故國,結果被宋太宗搞死了。劉禪樂不思蜀,就使的司馬昭放下了對他的殺心,從而保住了性命。與其說扶不起的阿斗,倒不如說扶不起的蜀國,蜀國和魏國實力差距太大,縱使諸葛亮天縱奇才,也無力迴天

  • 11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劉禪確實不是一個好皇帝,雖然他在三國時期在位的時間最長,雖然有肯定之處,但他確實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也確實是個亡國之君,《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應該是中肯的,“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

    他的肯定之處就是對諸葛亮等輔政大臣們能夠放手使用,除了對於諸葛亮明確表態,"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即使對繼任者蔣琬、費禕等人完全放手,充分發揮才智。但是也要看到在蔣琬去世、費禕被魏國刺客刺殺後,劉禪寵信宦官黃皓,蜀國就是開始走下坡路了。所以,身邊人對劉禪影響很大,太過於“循理”,沒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前期嚴格遵循劉備、諸葛亮的安排,後期出現了空擋,自己的能力就跟不上了。蜀國前期政治清明,完全可以歸功於劉備、諸葛亮識人之準,為劉禪作的安排。

    劉禪為人懦弱,完全沒有應有的血性,雖然寵愛宦官,但是他卻沒有成為像吳國孫皓那樣的暴君,或許也可以說,劉禪是連當暴君的勇氣也沒有。當然,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在政治上並沒有太多訴求。劉禪毫無進取之心,可以看到在《三國志 後主傳》記載中,都部分都是諸葛亮、蔣琬、費禕、姜維等人,而劉禪的具體事蹟甚少,這樣的人,連自己的本傳都把他略了。特別是面對鄧艾的2萬疲兵居然下令投降。成都最初有四萬大軍,假使諸葛瞻帶走一半,仍然還有2萬,再加上成都糧草充足,城池堅固,面對鄧艾沒有後援的2萬疲兵,即使堅壁清野,也足矣迫使鄧艾退兵。但卻偏偏舉國投降。

    可以說,劉禪既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沒有面對問題的魄力,他既不是好皇帝,也不是十惡不赦的昏君,只是一個無能的庸君。說出“樂不思蜀”,固然可能是保命之舉,但對無能的劉禪來說,何嘗不是從北伐的壓力、繁雜的國務、紛亂的關係中解脫出來的快樂。

  • 12 # 影視尋歷史

    《三國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把劉禪刻畫成了懦弱,扶不起的阿斗。人們想到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仍舊領導蜀國29年,又認為他是韜光養晦,大智若愚。

    但我認為劉禪真的只是個老實人!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蜀漢末代皇帝(223年6月10日-263年12月23日)。

    劉禪繼位初期,根據劉備遺詔,由丞相諸葛亮輔政,“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致力發展農業生產,維持蜀境安定,支援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逝去,劉禪獨掌朝政,在姜維輔助下努力維繫,但後期不理朝政,寵信宦官黃皓,國力走向衰弱。

    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派鍾會和鄧艾分兵攻蜀,劉禪投降鄧艾,蜀漢滅亡。劉禪帶著蜀漢大臣被進入洛陽,受封安樂公。271年,劉禪在洛陽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為什麼說劉禪是老實人,因為他很安分,聽話,不瞎搞。身邊是賢臣,他就是明君;身邊是奸佞,他就是昏君。其實歷史還是傾向於這個安分的老實人,諸葛亮有才華且忠於蜀漢。姜維有才華也忠於蜀漢。後來寵信宦官黃皓,還沒來得及昏庸,投降了,安度晚年。在那個年代有此結局不可謂之不幸!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第三》:“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

    一塊沒有顏色的白絲,只取決於它所沾染的顏料。但是他本身沒有能力衍生出五彩斑斕的色彩。

  • 13 # 文史學徒夢九霄

    人無完人,何況帝王將相,劉禪作為扶不起的阿斗,歷來被不少史料尤其是《三國演義》所詬病,但如果從好皇帝這個角度分析的話,劉禪就算不是明主,但也絕非庸主,原因如下:

    一、被演義和部分史料誤解的劉禪

    《三國演義》第一百九十回講到了劉禪的樂不思蜀,並作詩諷刺到“追歡作樂笑顏開,不念危亡半點衰。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後主是庸才。”

    《漢晉春秋》也提到了這件事,甚至作為曾經蜀國臣子《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評價劉禪“惑閹豎則為混合之後”。加上劉禪親小人,選賢臣,寵信宦官黃皓,看起來好像真是庸主一名。

    但是仔細分析會發現,陳壽本來和自己的老師譙周一樣都對蜀國的政權不怎麼滿意,寫《三國志》的時候已經在晉朝為官了,說劉禪不免有落井下石的嫌疑,至於樂不思蜀,這裡面有個關鍵人物,郤正,這個人不少人分析是司馬家族派到蜀國的臥底,臥底面前劉禪要是想多活幾年,我認為是不可能說實話的,所以真正的樂不思蜀其實有待斟酌,那麼真實的劉禪是什麼樣子呢?

    二、劉禪必有過人之處,且有大智

    劉禪是甘夫人生的,甘夫人正史上不過是劉備的一個妾,所以劉禪除了長子的身份並不比他的兩個兄弟劉永和劉理高出多少,作為統治者的劉備對所謂的廢長立幼那套道理其實心裡並不一定完全認同,劉禪能在三個兄弟裡面被立為太子,出了“庶長子”的身份外,一定在某些方面得到了劉備的信任和肯定。

    最先對劉禪的才智提出讚賞的人是諸葛亮,諸葛亮認為劉禪這個人天資聰慧,是不可多得的明主。

    《與杜微書》記載:朝廷(指劉禪)今年始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漢室,欲與君因天順民,輔此明主,以隆季興之功,著勳於竹帛也。

    以諸葛亮的才智為人,就算言過其實,也不可能以這樣的溢美之詞讚賞一個真正的庸主,何況除了諸葛亮,還有個人對劉禪地評價更高也更客觀。

    《晉書.李密傳》記載:劉禪之為君,可次齊桓,齊桓得管仲而霸,(劉禪)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劉禪或許達不到齊桓公那樣的水平,但是由此可見,絕非庸才。

    三、劉禪善於用人,以百姓為重

    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之後,劉禪按照諸葛亮曾經對他說的“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於是封蔣琬為大司馬,代替以前的諸葛亮執政,最主要的是劉禪從此取消了丞相的職位,這樣的決策不是一般的庸主帝王可以做到的。

    蔣琬為人豁達大度,清正廉明,此外蔣琬之後,諸葛亮祖孫三代,降將姜維,夏侯霸都忠於蜀漢,誓死方休,如果劉禪真的是一個庸主,這些人怎麼可能一直忠於劉禪。

    反觀其他的曹魏,東吳權臣,奸臣如司馬懿父子,鍾會,諸葛恪,孫俊無不是食君之祿反而乾的事反君之事。

    此外對於劉禪面對鄧艾攻進成都時候不戰而降的詬病,《蜀記》曾專門做出評論,認為這是劉禪寧可揹負罵名也不做辯解的一次投降,因為當時的蜀國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諸葛亮死後,黃皓弄權,姜維屯田避禍,危機四伏的蜀國哪怕和魏國抗爭到底一樣避免不了滅亡的命運。

    既然是這樣,無謂的戰爭只會死傷更多,受苦倒黴的都是老百姓,劉禪不願意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而讓老百姓保守戰爭之苦,這點上看劉禪絕對稱的上仁德之君。

    總結:智者有進取之策,庸者有生存之道,劉禪絕對不是一個昏庸之輩,除了寵信宦官黃皓之外,對蜀國人才的任用,對老百姓的關心,都顯示出劉禪作為一個合格君主應該做的,而且劉禪最後屬於善終,這樣的人就像諸葛亮說的那樣,是個有智慧的人,所以片面的認為劉禪就是庸主的觀點其實站不住腳。

  • 14 # 瞎說1818

    劉禪其實不是個傻子。他也有自己的策略。比如說:

    1廢除宰相:在諸葛亮去世後。便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廢除,加強了君權。

    2掣肘百官:廢除宰相後,提拔蔣琬為中書令,主管政務,兼管軍事。提拔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政務。讓兩人相互掣肘,相互制衡。

    3外交正確: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外交策略:須吳舉動,東西犄角,以乘其釁。意思是:不要輕舉妄動,看吳國動向,兩方夾擊。是沒有錯誤的。

    雖然劉禪有頭腦有策略。但後期昏庸導致蜀國滅亡是不容置疑的

  • 15 # 廣西隔壁老王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援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劉禪在洛陽一直生活到六十四歲才去世的,後來還是劉淵給他追封了孝懷皇帝。這個劉禪雖然是歷史上一個比較平庸無能的皇帝,但是在他在位的時候並沒有殘暴的統治,還知道集中手裡的權利,但是他並沒有隨意的使用這些權利。但是劉禪選擇了安逸的人生別人又能說什麼呢?

    公元263年,劉禪輿櫬自縛,開城投降,只求百姓不受難於戰爭而流離失所,骨肉分離。在劉禪心中,皇位再好也抵不過百姓一家之口的天倫之樂。若是殊死抵抗,也許會換來後世的一點英雄美名,但是這背後的代價卻是無數鮮活的生命啊!劉禪做不到,他於心不忍,寧願做個樂不思蜀的安樂公,被後人所唾棄,也不願看到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

    用大智若愚來形容劉禪是很合適的!劉禪降晉後,得以保全,在洛陽做了個安樂公。一日劉禪與司馬昭飲酒作樂,伴以蜀樂歌舞,猶如四面楚歌,眾人皆聞麴生情,唯獨劉禪嬉笑自若。司馬昭問:“頗思蜀否?”,劉禪回道:“此間樂,不思蜀。”眾人皆見其樂不思蜀,卻未察其大智若愚。其猶如戰國孫臏,越王勾踐,宣宗李忱等人,這樣的生存智慧不是常人所有的!

  • 16 # 國內ERP專題

    劉禪是庸君,不是昏君,更不是暴君,當然也不是好皇帝

    因為劉備死了之後,一蜀國的軍政實權實際掌握在諸葛亮手裡,劉禪也只是負責走個流程,蓋個章,這也是導致他在治國上沒有什麼突出表現的原因之一。

    說他是一個好皇帝,也有誇張的成分在裡,理由僅僅是鄧艾兵臨城下,自己投降就算了,還寫命令姜維投降。被 人認為是為了使成都的百姓免遭戰亂。這個理由其實是有點牽強的。

    歷史上投降的皇帝很多,降後百姓的命運掌握在攻城的部隊手裡,在於他們一念之差,

    而劉禪的投降的主觀並不是為民所想,而是實在拿不出什麼對策,找大臣商量,被譙周這個蜀奸大力勸說下投降,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可見庸到什麼程度。

    如果說投降是好皇帝,那當初曹丕即位,攻蜀時,直接投降得了,就沒有諸葛亮、司馬懿後面什麼事了。

    也有人說,諸葛亮去世後,維持了蜀國那麼久,說明劉禪如何如何

    首先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前期有將琬等人在輔政,基本上是按照諸葛亮制訂的治國方針執行。

    後期是姜維在力撐著蜀國,力保不被外侵,可是這哥們竟然庸到信任太監黃皓,把姜逼出了權力中心。好在魏的內部也不消停,司馬氏與曹家在起內訌,沒有精力大舉進攻蜀漢。才讓蜀苟活了那麼多年。

    而君臣在諸葛亮的影響下,包括黃皓都不覬覦劉禪的位置,所以他才安穩地當了幾年太平皇帝。

    最後自取滅亡

    景元三年(262),已經掌握魏國實權的司馬昭(司馬懿次子)終於決心攻打蜀國。姜維得知這個訊息後上表後主建議加強防備。但宦官黃皓只信巫鬼,故意把姜維的奏書按下不報,使蜀國上下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魏國將要襲來的訊息

    第二年,景元四年八月,魏大舉伐蜀,三路大軍從洛陽出發,徵西將軍鄧艾率領三萬精兵,繞道最西邊的狄道直指姜維軍駐屯地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同樣率三萬精兵從祁山進入武都以斷絕姜維退路;鎮西將軍鍾會率領十萬大軍,分頭從褒斜道、駱穀道、子午穀道挺進漢中。

    總結

    無論如何,劉禪都算不上一位好皇帝。

  • 17 # 史海劃舟

    感覺劉禪被黑的太慘了,有些人為了拔高劉備和諸葛亮,非要將蜀國滅亡的鍋給阿斗。劉禪個人認為在皇帝中排中等水平吧。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沒有拖諸葛亮後腿,這份全心全意相信諸葛亮的精神試問能有幾個皇帝做到。劉禪感覺還是遺傳了劉備仁德的特點的,只能說是個庸主吧。

    被滅是大勢所趨,但是如果當時蜀漢能夠上下齊心,一致對外,應該還是可以在多堅持幾年的,只要再堅持兩年司馬昭就完了。不北伐內部鬥爭會更加激烈就和東吳一樣,只有北伐能讓各大黨派一致對外,但是也避免不了有黨爭。兩漢大統一的時代幾百年了,百姓心理對於朝廷的統一根深蒂固,不喊克復中原,不騷擾魏境,就劉禪那樣的人格魅力,位子能坐穩多久?

  • 18 # 入總

    劉禪其實很聰明,諸葛亮在的時候,他就事事依靠著諸葛亮,等諸葛亮死後他知道打不過就讓自己能保住性命,富貴終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雷楊本賽季打什麼位置?進攻端的優勢和短板分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