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老師數學
-
2 # 山水看教育
教育機構給學生貼標籤,沒樓上說的那麼嚇人,用網際網路的術語來講,這件事本質是進行使用者的分類,把核心使用者群體和非核心使用者群體區分開來。
一般來講,教育機構越大,對他們的使用者群體分類就會越詳細,這種分類有兩種層面的劃分:
1.目標使用者是誰?
這個分類應該在創立機構前就要想好:你要賺誰的錢?(別不好意思,教育機構並不是公益組織,給社會創造就業機會養活員工)
目標使用者是誰?家庭環境好不好(富裕、小康還是貧困)?基礎好不好(優生、中等生還是差生)?年齡多大?(幼兒、青少年還是成人等)
篩選目標使用者直接決定著教育機構的商業模式,以學生的基礎這一維度來講,把差生的成績提升上去是最難的,掐尖則是最容易的。
2.目前學生處於哪個階段?
這屬於機構內部教學過程監控的指標,粗略的劃分可以把學生分為三個階段:付費前,付費中和付費後。
(1)付費前,主要是想辦法建立流量池和提升池子裡的轉化率。
(2)付費中,主要是老師課時的消耗,到課和完課的情況。
(2)付費後,主要是評估老師教學和學生之間的關係維護,通常由續費和轉介紹兩個指標構成。
-
3 # 星空住
現在老師給學生進行標籤管理我覺得可以試試“裡德助手”,現在一個班學生太多,老師就得給學生貼標籤更好的記住每一個學生,裡面群發功能也挺棒的,老師也可以群發學習資料給學生。
我不贊同教育機構給孩子貼標籤,所謂標籤,就是把孩子固化成一個刻板的印象。我們在心理學上就有這樣的效應,叫做貼標籤的效益。也可以叫做「暗示效應」。
[太陽]如果我們總是對著孩子吼:“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事情,你都不會做。”“你這孩子做事總是磨磨蹭蹭太拖拉了。”“你這還是真懶。”“自己的書包都不會整理。”這樣的一些類似的語言,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真的會變成我們眼中的樣子。
同樣的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所以我對機構貼標籤真是不贊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