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天下

    漢武帝獨尊儒術,當時的諸子百家呢?以儒為主,以法為輔,採用內法外儒的治國體制漢武帝時期,在無為而治統治思想下的帝國政治已經出現了若干危機,積累的社會矛盾已呈爆發趨勢,這使得的漢王朝不得不對以往的治國理政觀念進行反思,也不得不採取相應的積極措施應對危機。在統治思想上逐漸擺脫黃老學說,轉向積極有為的儒家學說,成為漢代統治者一個必然的選擇。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採納丞相衛綰的奏議,凡是學習申不害商鞅、韓非、蘇秦、張儀學術的人不得被推選做官,這意味著法家縱橫家的思想被摒棄。公元前136年,漢武帝下令置《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儒家的各門經學,在官府中更加完備。一年後竇太后去,漢武帝得以大張旗鼓地重用儒生。劉徹在國家最高學府太學府五經博士,將儒家經典作為官方最高教育機構的教科書。劉徹還命令漢帝國中所有的郡國都設立學館,教授儒家學說,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統一的中央集權,得以穩固。統一的文化,使的民心得以凝聚。帝國的臣民渴望強盛的國家為他們帶來作為大漢子民的尊嚴和榮耀。

  • 2 # 湖北老衛

    西漢前期,當時指導政治的學說是黃老刑名之學、陰陽五行之學等各種學派雜用,儒學博士並不為朝廷所重視。如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好讀老子書,就與儒學博士互罵,說儒家是罪徒;儒家反過來罵道家是奴僕。儒道兩大學派的衝突,各種學術思想的不統一,已經對政治的統一產生了影響。

    漢武漢時期,他把學術統一作為任務之一,最終把道、名、法、陰陽五行等各家都統一在儒家裡面。

    漢武帝採用策問(考試)的方法,凡對策公開講黃老刑名縱橫的人,一律罷黜不取,獨取董仲舒、公孫弘等儒生。從此諸子百家被黜,儒家獨尊。

    董仲舒,廣川(河北棗強縣境內)人,景帝時博士。他對西漢之前的原始儒學進行了巨大的加工,使其原來被看作“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的儒學,一變而成為“霸(黃老刑名)王(儒)道雜之",成為合於漢家制度的儒學了。

    董仲舒的儒學,將“天人合一"說發展成為“天人感應"說,肯定自然界的萬物是“天"有意識安排的;將君、臣、父、子的宗法等級觀念發展成為“三綱"、“五常",用以調整道德規範;為統治階級的“永恆性"找根據,說“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等。

    經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完全成為了當時統治者所需要的思想武器,因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當時的統治者所採納。

  • 3 # 陸觀察

    歷史上稱西漢到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不是完全正確的評價。

    漢武帝很重視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築,梳理學說思想導向。

    西漢前期,雖然也立儒經博士,承認儒學的正統地位,但指導政治的卻還是黃老的刑名之學,儒生與黃老刑名學者,經常發生爭論,各強調各的理論的正確性,這種各學派之間無休止的爭鬥,顯然阻礙了統治階級內部的思想統一,對西漢的上層建築沒有什麼作用。

    漢武帝為什麼非常重視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董仲舒的學說?關鍵在於他把戰國以來各家學說和儒家各派歸在孔子名下,在《春秋公羊》學名義下統一起來;百家嘲弄其為雜學,但董仲舒的學說合於西漢制度,便成了漢家的儒學。

    董仲舒對《易經》的陰陽學和戰國以來盛行的陰陽五行學,加以改造和闡釋,融合成為《春秋公羊》學,如“五行相生”,依次叫作“五行相勝”;《易經》陰陽學的基本觀點為仁與義,董仲舒說陽是天之德,陰是天之刑,德主生,陰主殺。董仲舒的統一論就是百家學說的融合體,正是最適合西漢政治上需要的一種哲學;成為西漢思想文化的主要導向

    從這裡可以看出並非“獨尊儒術”,他需要的是能統一思想,鞏固漢王朝統治的哲學;諸子百家學說能為我所用,透過融合統一,也是漢武帝所希望的,董仲舒做到了漢武帝所想要的治世學問。西漢時期的“儒外法內”治世學問,也證明了這一點。

  • 4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所謂的“諸子百家”,事實上就是指對於先秦時期各學術流派的總稱。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先秦時期數得上名字學術流派的一共有189家。這還是有據可查的有名字的有學生的學術流派,就這已經不止一百家了。那些名聲不顯或者規模不大的學術流派還不知有多少。根據《隋書·經籍志》和《四庫全書總目》等書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由此可見先秦時期思想文化方面有多麼蓬勃發展。正因為有著無數的學術流派,他們相互之間文化學術思想的互通交流,這才有了後來璀璨的中華文明文化。事實上,中國歷史上學術思想最開放最鼎盛的時期也就是先秦時期了。後來漢武帝的獨尊儒術等於給思想文化套上了枷鎖。這也導致了此後數千年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停滯不前。

    雖然先秦時期存在了上百家,乃至上千家的學術流派。但真正流傳較廣,影響較大,非常著名的學術流派也不過幾十家罷了。而這些流派又經過融合貫通,事實上諸子百家中,真正為人所熟知的只有十二家。這十二家就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雖然有這十二家最厲害。但是他們所專長的也各不相同。亂世時期最盛行的還是縱橫家和兵家。而整體上講,諸子百家又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也就是說所謂的諸子百家,但真正會被統治者接受可以成為治國寶典的就只有孔子的儒家學說和老子的道家學說以及墨子的墨家學說。

    在這三大體系中,首先墨子所代表的墨家學說,本質上她更應該屬於科學家範疇領域。墨家在自然科學領域有著不俗的成就,甚至早於西方很多年之前,墨家就證明了小孔成像原理。但墨家的思想用於治國卻是不可行的。墨家思想主張兼愛、非攻、明鬼。所謂“兼愛”就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這是統治者根本不可能接受的。人人平等統治者奴役誰啊!“非攻”則是反對戰爭,這也是不可能實現的。畢竟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都必須要伴隨吞併擴張。光以上這兩個主要思想就表明了墨家思想不適合治國,因此墨家沒落也屬於正常。再加上漢朝獨尊儒術之後,諸子百家都受到了排擠,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畢竟它已經脫離了現實基礎。

    至於老子的道家事實上還是很有市場的。漢朝建立之初劉邦並不喜歡儒家學術,因此劉備推崇的是黃老之學,也就是道家的萬法自然。說白了漢朝休養生息的政策,十分符合道家無為而治的理念。因此道家事實上是漢朝初期的顯學。但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為了改變漢朝的無為而治的理念,再加上漢武帝需要加強皇權,維護自己的統治和合法地位。因此儒學就成為了漢武帝的首選。漢武帝時期也並沒有做到真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實際上乃是“法骨儒皮”。他的那一套更適合於儒家荀子的一派學說,也就是接近於法學的那一派。

    但自從儒家成為顯學之後,儒家就開始肆意打壓其他諸多學派。其他學派就更沒有出頭之日了。儒家當時實行的是官學勾結政策,向墨家、道家等學派都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而縱橫、兵家等學派的部分精髓則開始被儒家相容。再加上儒家成為了學習可靠為官的畢竟之路後。其他學派自然也就會更加快速的被學子拋棄。因此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也就標誌著諸子百家的沒落和滅絕。

  • 5 # 四象八卦

    漢武帝從來沒有搞過什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完全就是後世儒家在編寫史書的時候,給自己臉上貼金。

    漢武帝對儒家有沒有興趣?當然有興趣!

    漢武帝對董仲舒欣賞不欣賞?自然也欣賞!

    但也僅僅是欣賞和感興趣罷了,他從來沒有說過要獨尊儒術,更沒有實際操作過。

    否則,董仲舒就應該是留在中央當宰輔,而不是被漢武帝派去藩王那當老師了。

    漢武帝派他去當藩王的老師,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利用儒家那一套君臣父子的理論,來勸說藩王老實點,別想著搞事造反。

    實際上,漢武帝的核心執政團隊都是由主父偃這樣的縱橫家和桑弘羊這樣的理財專家組成的,外加衛青、霍去病這樣的武將功勳。

    哪怕是到了漢宣帝時期,儒家也壓根起不了主導作用,宣帝甚至還批評過太子劉奭喜歡儒術——咱們漢家自有制度, 本以霸王道雜之。

    整個漢朝,文官集團的地位其實並不高,皇帝主要還是仰仗軍事貴族。

    儒家真正崛起,要到隋朝開設科舉之後了,職業文官體制才日趨完善起來,儒家士大夫才真正形成了一股可以左右朝堂的勢力。

    公元739年,唐玄宗正式冊封孔子為“文宣王”,這個王不是親王郡王那種王,而是文王武王那種王,這幾乎是把孔子抬到跟皇帝一個級別了。

    從這一刻起,儒家思想正式成為了中國的官方意識形態,這才是獨尊儒術的開始。

  • 6 # 紫公山人

    先是趙綰、王臧之屬好儒學,武帝即位後,年紀輕輕,想幹一番事情,也有心於文化事業的發展。而當時好儒之風已經形成,武帝的舅舅田蚡當丞相的時候,就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專門聘請文學儒者。後來,武帝立五經博士,開讀經做官之途,經學遂大盛於有漢一朝。

    需要說明的有兩點

    第一,武帝本人不過藉助儒學點綴自己的政治事業。其本人所好其實頗雜,大抵還是喜刑名法家之說以及方術之類。董仲舒一代大儒,為人廉直,卻不得重用,最終還是以修學著書為事業,而公孫弘治《春秋》不如仲舒,不過會迎合武帝想法,“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最後位至公卿,以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侯拜相。由此亦可見武帝不過視儒術為粉飾太平之工具,為其所用罷了。順便說一下,漢代真正純用儒術是從漢元帝開始的。

    (董仲舒像)

    第二,漢代尊儒,是因為儒者能傳經。其實,儒家亦不過諸子之一。經學典籍自古代而流傳,儒者能進行整理研讀,掌握文化事業的基礎,所以受到重視。漢代的經學,是以六經為核心,吸收百家之言形成的一個系統學說。所以,武帝尊儒以後,對於諸子百家之言,不過是向上之路需要經過經學的浸潤。但如果你不想做官,在民間可以獨自發展。有漢一朝,諸子學說都有傳承與演變。西漢後期,劉歆等在校圖書時,把當時存在的典籍分為六個類別,分別是“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班固在後來修《漢書·藝文志》的時候沿用這個分類法,還說“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可見所存圖書頗為豐富,亦可從側面印證漢代諸子之說未曾絕滅。

    不過,形成以“六經”為核心的學術體系,畢竟與諸子百家爭鳴時期不同了。最初學問由合而分,如莊子所說,“道術將為天下裂”,百家之說彼此相爭,各有所長,時有所用。《呂氏春秋》、黃老道家都曾經想整合眾家學說,直到經學體系的出現,道術至此又由分而合,完成一統。漢以後,玄學興起,佛學東傳,學術又起爭辯,而這一期的綜合一直要等到宋明理學的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川崎z900和鈴木DL650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