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飛雪觀歷史

    石鼓文字帖,世面上流通的比較少,一般都是書法家手裡會有一些,平時書店裡這種成冊子的字帖也很難見到。

    主要有幾點:

    1、主要是銷量比較小,現代人練習柳公權、顏真卿、王羲之字帖的人比較多。

    2、這種字帖書法家對這種字型比較偏愛的,有近代的吳稚暉,吳昌碩等人。基本都是手抄搞比較多。

    3.石鼓文是秦朝篆體文字和古文的一種結合體,鑑於二者之間。近代研究的人也比較少,總之各種文化都有一定愛好的追求者一直在堅持。

  • 2 # 黑夜野玫瑰

    《石鼓文》被歷代書法家所重視,近代書法家吳昌碩、吳稚暉等人都是從石鼓文的臨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面貌。然而不管是他們的臨作,還是對於石鼓文的理解,對於我們來說都顯得相對嚴肅和正式。

  • 3 # 靈魂有趣先生

    石鼓文, 亦稱“獵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已無法考證具體創作年月,唐代韓愈和韋應物都認為是周宣王時期的刻石。近人羅振玉《石鼓文考釋》和馬敘倫《石鼓文疏記》都認為是秦文公時物,與韓、韋說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據郭沫若考證,石鼓作於秦襄公八年,距周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於宣王時史籀手筆或秦臣手筆罷了。

    石鼓於唐初出土於天興三疇原(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三疇原),後來被遷入鳳翔孔廟。五代戰亂,石鼓散落於民間,至宋代幾經周折,終又收齊,放置於鳳翔學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歡石鼓,於大觀二年(1108年),將其遷到汴京國學,用金符字嵌起來。後因宋金戰爭,復遷石鼓於臨安(今杭州),金兵進入汴京後,見到石鼓以為是“奇物”,將其運回燕京(今北京)。此後,石鼓又歷經了數百年的風雨滄桑。至抗日戰爭爆發時,為防止國寶被日寇掠走,由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主持,將石鼓遷到江南,抗戰勝利後又運回北京,1956年 在北京故宮展出。

    二、藝術特點 《石鼓文》因其文字殊今異古,故在唐代發現以來,就受到文壇和書壇的廣泛關注和交口讚譽。張懷瓘<書斷〉雲: “其書法變化之佳妙,如彼江海,大波洪濤; 如彼音樂,干鏚羽毛。”《法書要錄》雲:“籀文折直勁迅,有如鏤鐵,而端姿旁逸,兼婉潤焉。”趙宦光雲:“石鼓文信體結構,自成篇章,小大正蘞,不律而和,至若鉤引紛披,作輕雲卷舒,依倚磊落,如危巖乍缺。施用無定方,立旁有成法。圓不致規,方不致矩。遂為書家指歸。”《石鼓文)是大篆、小篆之間承前啟後的代表。它書刻在平滑寬廣的鼓形石頭上,不受鐘鼎的弧彎侷限,行格基本整齊;筆畫大體以橫平豎直為基調,間以參差錯落,筆觸圓渾,平整而不板滯,參差愈覺雍容。

    三、技法概要 筆線橫平豎直、粗細均勻的篆字,書寫時需要逆入平出,挫鋒執行,至收鋒向線中提起。執行時務使筆毫與紙摩擦前進,透過宣紙纖維吸水生澀等因素自然產生微妙的變化,加以疾徐頓挫,達到線條圓渾飽滿的韻味;還須掌握好水墨,燥潤得當,方能產生筋、骨、血、肉等藝術感染力。

    左右外廓筆線的字,弧彎切忌太強、太明顯,以免流於習氣。如“同”字,對稱弧筆,上窄下寬,實則上下垂直,僅將弧背向內微彎,收鋒時筆尖貼外線執行,給人以敞開的感覺。上橫平正,下橫微仰,左右豎筆微具弧意,弧背向外,以呈飽滿。方框可先寫一橫,左右兩豎圓轉至中心會合,用三筆寫成,也可寫兩豎後末橫兩頭銜接,但銜接處不可漲墨。三條豎線往相同的方向弧彎的字,要同步取勢,但需注意間隙均衡,筆線迴盪舒暢, 以見流麗雄強。此類形體筆線,連線處宜輕快, 以免滲化漲墨。“草”字頭、字,上下分支中間保就難免有壅塞之虞。圓環組合的造型,運筆飽滿均勻,不疾不遲。內含筋骨,而具靜穆風神,乃為佳妙。

    四、臨習提要

    《石鼓文》雍容靜穆、圓渾端莊、瀟灑流麗、氣勢雄強。要把這種神韻協調融和,須要下一定的工夫,初學首先應從掌握字形著手,若字形寫不準,則神韻無由產生。但若只偏重形似,又易流於遲滯而缺乏生氣,更談不上神韻了。故初學須多看、多記、多寫、多對照。在掌握好字形後,應加強對筆勢的把握。一件書法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線條。線條雄渾流暢,精神飽滿,乃有氣勢,有了氣勢同時必須具有理性的造型,乃能具備美的感染力。

  • 4 # 三點水981

    學習石鼓文最好的範本字帖有:

    1 . 秦 · 石鼓文(後勁本全本)

    2 . 石鼓文 · 明拓本選

    3 . 清拓《石鼓文》

    4 .《石鼓文》先鋒本

    5 . 阮元 《重橅天一閣北宋石鼓文》

    6 .《周宣王石鼓文》(中權本)

    7 . 吳昌碩臨《石鼓文》附釋文字

    石鼓文也就是刻有籀文的鼓形石,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世稱“石刻之祖”。石鼓文為四言詩,是我國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石鼓文記述的是秦朝國君外出遊獵之事,又稱"獵碣"。石鼓文是學習篆法的珍貴資料,石鼓文的字型,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石鼓文的字形方正豐厚,行筆圓中寓方,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展現了秦朝那股強悍的霸主氣勢與皇家氣象,字型古茂雄秀,冠絕古今。

    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學習篆書的重要範本,康有為稱石鼓文為"書家第一法則"。

    圖片為《周宣王石鼓文》(中權本)節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羅志祥還能C位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