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貳一橙
-
2 # 天山月3
這個問題很無聊,猥褻的不僅是關羽,也是對忠義的不敬,因為關羽就是忠義的化身。桃園結義的誓言是同心協力共扶漢室,解救天下蒼生,為這個目的的實現,誓願同死。遵守這個誓言就踐行了大義,違背這個誓言就不恥於人世。古人把名節看的很重,項羽不肯過江東,蘇武牧羊十九年,皆是為了名節。作為孤傲的關羽,熟讀春秋,深知大義,怎能夠忘卻了誓言,苟且偷生,去投降一項看不起的孫權呢?當初曹操待他如何?上馬金,下馬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拜印,美女十二,千里追風赤兔馬。這些都不能動其心,可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皆是為了當初一諾千金的誓言。這些孫權即使能做到,亦不能動搖其心,請問關羽有什麼理由投降孫權呢?
-
3 # 多臻貴
作為戰略家,劉備會慶幸關羽帶來伐吳良機,單純作為戰友,張飛會怒斥他背叛桃園之義!
劉備是優秀的政治家,數十年的交情劉備知道,關羽性格不會真正臣服,且在荊州有極強號召力,迴歸之時必將重創東吳復仇;若關羽投降後仍被誅殺,東吳將再無叛將敢於投奔,東吳將受到世人的唾棄;因此關羽降吳反倒令孫權難以安枕。
關羽畢竟是蜀國將領,降吳等同直接開戰,荊州三郡剛易手,民眾對蜀漢還算擁護,劉備則已消除漢中方向威脅,若能夠集結精銳奪回荊州,徹底消除東吳在荊州壓力,將實現“隆中對”時兩路北伐戰略,同時戰略壓制東吳,絕對是蜀漢最好的良機。
至少在《三國演義》中,張飛是魯莽衝動的性格,甚至最終死在懲治部將,張飛與關羽在徐州戰敗時就有誤解,曹操南下時張飛也有抱怨,兩者間存在著嫌隙,關羽之死張飛悲痛欲絕,國家失去重臣,張飛失去戰友,若關羽降吳則形勢逆轉,關於成為叛國叛兄弟情的罪人。
張飛也許不懂劉備長遠戰略,卻知道東吳偷襲荊州,已經由盟友轉變為敵人,且註定成為蜀漢威脅,關羽投降東吳洩露蜀漢佈防,必須在東吳與關羽並未造成影響前,利用曹操息兵的間歇征討關羽,消減張飛心中怒火,懲治對關羽曾經信任。
綜述:劉備更具全域性戰略意識,而張飛則更快意恩仇,但毋庸置疑都會快速反應,避免關羽被東吳利用。
當然,這都是假設,關羽忠於漢室,輕視怠慢孫權,重視名譽絕不可能投降孫權。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如果是以三國正史為背景的話,孫權想奪回荊州的意圖早就存在了,自從魯肅去世後,孫權早就在暗中改變了東吳的戰略,把聯劉抗曹改為聯曹奪荊,也就是孫權想聯合曹魏,奪取關羽鎮守的荊州,從某種意義上說,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是孫權偷襲荊州求之不得的機會。
孫權想奪取荊州的主意可不是一時衝動,而是長久計劃,計劃早就制定好了,只等出現一個可以偷襲荊州的機會,因為關羽鎮守的荊州,孫權是不敢正面攻打,也因為打不過,關羽在三國正史中,是蜀漢唯一的名將,整個三國唯二的萬人敵和熊虎之將。
孫權一直想奪荊州
孫權等待的這個機會終於來了,這就是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孫權為了減少奪取荊州的阻力,還與呂蒙演了一出瞞天過海之計,呂蒙裝病把名不見經傳的陸遜任命為關羽交蜀的東吳將軍,同時陸遜也加入了欺騙關羽的戰略,寫信恭維關羽,等一切欺騙行為奏效後,關羽把本用來防守東吳軍隊的蜀漢軍全部調到襄樊前線,這樣一來,荊州就空虛了,這樣一來,孫權的偷襲行動就更加有效果了。
孫權在偷襲荊州前,早就制定瞭如何處理關羽的計劃,這就是斬殺關羽,根本沒有留給關羽投降的機會,因為孫權非常清楚,一生忠義的關羽是絕對不可能投降自己的,當年曹操想要招降關羽,關羽都不肯留下,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曹操手中有皇帝,代表了朝廷,又不斷給關羽財富和官爵位,曹操都留不住關羽,孫權能招降關羽嗎?與其在關羽身上浪費時間,不如就制定斬殺關羽的計劃。
關羽不願嫁女給孫權兒子
所以,孫權在戰前就制定好了斬殺關羽的計劃,這從關羽被俘虜後,很快就被斬首也能看出,然後關羽的首級迅速被送給了曹操,孫權這一舉動的根本目的是嫁禍曹操,讓劉備以為孫權是聽從了曹操的命令才斬首關羽的,所以孫權壓根就沒有留給關羽投降的機會,事實上,關羽也不可能投降,關羽可是三國時期最忠義的名將,沒有之一。
但是,三國演義中卻有孫權幾次派人要求關羽投降的情節,第一次是關羽敗走麥城時,孫權派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來勸降關羽,但關羽誓死不降,諸葛瑾多說了幾句,站在一邊的關平就想拔劍殺諸葛瑾了,但被關羽制止,畢竟是諸葛亮的哥哥,然後關羽拒絕了諸葛瑾,根本不願意投降。諸葛瑾回報孫權,孫權還誇獎關羽是忠臣。
關羽看東吳全是鼠輩
第二次是關羽從麥城出逃時被東吳馬忠俘虜,馬忠用長鉤套索絆倒了關羽的老赤兔馬,然後俘虜了關羽,之後關羽被押送到孫權面前,到了這個時候孫權還想勸降關羽,可是關羽就開始破口大罵,然後孫權身邊的主薄左鹹向孫權建議說到當年的曹操對關羽那麼好,關羽都不願意投降,結果在襄樊之戰中,關羽把曹軍打得要遷都避其鋒芒,絕對不能把關羽放走,既然他不會投降,就應該殺了他,不然將來會是禍患。
然後孫權考慮了一會,才決定斬殺了關羽,一代名將關羽就這樣被殺,當然了,這只是三國演義中的情節,並不是歷史上的真相,在這裡,做個假設,如果關羽真的投降了孫權,歷史會如何發展?劉備與張飛會如何對待關羽?
此處還是以三國演義為背景。
呂蒙白衣渡江
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是結拜兄弟,而且情同手足,感情深厚,三人關係幾乎是沒有人能拆得散的,如果關羽一旦變節投降孫權,那麼桃園三結義就變成了笑話,整個天下看劉備就會非常失望,蜀漢政權誰都可以投降,唯獨關羽投降不得。
關羽在蜀漢的地位,相當於曹操手下的夏侯惇一樣,與夏侯惇不一樣的是,關羽更有權力和能力,關羽如果投降東吳,那麼荊州淪陷的主要責任全在關羽身上,劉備與張飛一定會對關羽恨得牙癢癢的,一定會發兵攻打叛徒關羽,一定會將所有關羽留在益州的家屬全部關押起來治罪。
劉關張三人情同手足
同時,劉備和張飛還會大罵關羽背信棄義,是個奸詐無恥之徒,而關羽身上表現出來的忠義全被奸詐所代替,關羽個人的名聲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劉備和關羽恨不得立即發兵殺了關羽。
為什麼會這樣呢?
要知道劉備以仁義著稱,劉備政權的最初核心就是劉關張三人的結拜,劉備靠著仁義與這個核心,不斷地吸引人才加入,甚至劉備還有拉趙雲一起結拜,想拜趙雲為老四,這是劉備安家立命的原則和魅力,如果劉備連這個也沒有了,那他拿什麼來立足呢?拿什麼面對天下英雄與百姓?
劉備與張飛
所以,劉備與張飛會立即發動一場針對孫權和關羽的大戰,一是想奪回荊州,二是想斬殺關羽,這個時候劉備與張飛對關羽的仇恨甚至超過了孫權,因為在所有的仇恨中,叛徒最可恨的,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名滿天下的關羽會當叛徒。
而當劉備與關羽發動戰爭時,事實上他們是打不贏關羽和孫權的,夷陵之戰的結局還會繼續重演,歷史將會重複昨天的故事,就是張飛被殺,劉備在夷陵大敗,如果是那樣的話,反而是關羽還活著,就像投降東吳的糜芳一樣,但是,即使關羽活著,也不過是行屍走肉一樣,因為關羽身上所有的光環都因為他的投降而沒有了,最終關羽會在東吳鬱鬱而終,這就是如果關羽投降東吳這個假設問題的最後結局。
回覆列表
兩者皆有吧,但最後恐怕感性會戰勝理性,也就是怒斥他背叛了桃園之義,勝過了慶幸關羽不死。原因有二:
一、荊州的丟失對劉備集團來說損失實在太大要知道荊州是劉備在益州未穩、強敵環繞之時的安身立命之本,不但是一個很好的戰略要地,荊南三郡更是集團要緊的後勤保障基地,向北可以北伐曹魏,復興漢室,向東可以威亞江東,作為劉備和孫權的緩衝地帶,向西可以馳援益州,作為益州屏障,向南可以控制交州,擴大集團戰略領土和縱深,可以說荊州的丟失對劉備集團來說是致命的一擊,是隆中戰略規劃的破口之處。
荊州丟失的責任任誰都背不起,就算是關羽也不行,所以對劉備、張飛等人來說,關羽作為荊州地區最高長官,不管是麋芳還是傅士仁,也不管他們是主動投降還是被動投降,反正關羽都要揹負主要原因的,而劉備首先是一個政治家,其次才是一個兄長,在危機時期連孩子都能不要的劉備,他對關羽的感情是不可能比得上整個集團的未來。
而且從歷史來看,關羽最後也確實戰死在荊州戰場上,可是蜀漢給他的定調是什麼呢?壯繆侯,這是一個好壞參半的諡號,所謂“勝敵克亂、死於原野、武而不遂”等都可以用“壯”字來解諡,而“名與實爽”則謂之“繆”,蜀漢上下對關羽的一個定調還是在於他丟失了荊州的失誤。政治不是講感情的地方。
如果關羽真的戰敗投降的話,沒人會管他是不是無奈的,引刀成一快是難事嗎?于禁又有人理過嗎?恐怕日後關羽的諡號裡“壯”字可能就沒了,只能淪落到和于禁一樣,被冠上個“厲”字的惡諡號了。
所以就算劉備願意照顧關羽的感受,沒說太多的狠話,可是以張飛形如烈火的個性,他自己不屑投降,也看不起投降之人,呂布的“三姓家奴”,趙雲的長坂坡,關羽的“古城會”都是很明顯的例子,張飛寧願兄長戰死沙場也不願他寄人籬下、卑躬屈膝地過活,到死後還得被人抨擊的。
二、死關羽比活關羽要好,政治作用要高這其實有點腹黑論了,當關羽戰死之後,劉備有足夠的資本來折騰,像東征孫權啥的,實際上就是要奪回荊州,可以的話順勢拿下江東而已,可是表面上還是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畢竟荊州治所江陵是借的,“拿到涼州歸還荊州”也是劉備向孫權保證過的,現在孫權只是提早拿回荊州而已,劉備並沒有什麼口號出兵的。
要是孫權後面再出兵幫劉備奪取涼州的話呢?那劉備就處於十分被動的地步了,一方面他當時正緊張平定益州的反對勢力,出兵涼州至少要數年之後,另一方面孫權殷勤奉獻,也讓劉備沒了藉口攻打荊州,而孫權在鞏固了荊州之後就成為了劉備東邊的強鄰,東有孫權北有曹操,一弱夾在兩強之間,這對劉備集團日後的各種部署都很不利,所以劉備在荊州丟失後必須立刻奪回荊州,而關羽戰死就是一個很好的藉口了。
細想一下,要是關羽沒死的話,那孫權會如何處理關羽這頭猛虎呢?當然我認為孫權最後肯定會放關羽的,但絕對是有條件地放,最低限度至少讓劉備不攻打荊州,這就讓劉備沒了討伐江東的藉口,也讓劉備臉上無光,畢竟自己最倚重的二弟居然兩次投降敵人,而且還是曹操、孫權這樣的強鄰勁敵,都是劉備害怕、討厭的人,那他要如何面對這位曾經同生共死的兄弟呢?
這還是最低限度的,要是孫權得寸進尺,要求劉備割地賠錢呢?那劉備給不給,給,本來荊州的丟失就已經損耗到筋骨了,再割地再賠款無疑是雪上加霜了,不給,那劉備用來收攏人心的仁義面孔就蕩然無存了,所以劉備不管是給不給,孫權不管是放不放,反正關羽不死,劉備就一直處在被動的處境之中。
當政治成本蓋過兄弟感情的時候,關羽就算最後能回去,也得遭遇集團上下的眼色,其軍事的錯誤還會禍及子孫後代,就連劉備可能也不會太待見他了,所以其實關羽能夠戰死沙場,這是他的福氣,他如果真的投降並被放回益州的話,那才是他後半生噩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