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賀故事
-
2 # 使用者104473102127
家人欺負你?包括你的父母嗎?要真是這樣的話,你需要反思,為什麼?人生就是一碗酸甜苦辣或五味俱全的湯,可每種滋味,你都喝下,這就是選擇。從目前來看,你需要調整心態,改變自己,重新獲取愛!
-
3 # 我是藝術家1
我能理解你無助的心情,與人相處要做到“以誠相待,做好自己,讓自己強大起起來,不抱怨,不像任何人索取,相信自己給自己樹立自信心。常言道“吃虧是福,好人有好報”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加油!
-
4 # 靳家申
致謝邀請,多讀:增廣賢文,我經常拿出來讀,你邀我答的,發現吃虧上當受騙了我剛又轉出來,自己剛剛又讀了一遍,希望你帶著問題去讀書,自己解決,我給你答的,每天讀五遍,你蠻煩人,自己不學習,問題很大,幫人幫上頭,殺人殺進喉;這是古語,求人不如求己,不學習,想當神仙,神仙的背後淚多少,說到此!
-
5 # 明貞
我也曾長時間的覺著處於這種快態下,覺著社會和家庭都在胡作非為欺騙傷害!現在我走出來了,有一天我南屋老頭和他兒子在吵架,大體他兒子在說誰誰在欺騙他!老頭子很大聲的說了一句:少說沒用的,你為什麼受他騙?你明明知道他在騙你你還叫他騙?是的,人大都在私性和物慾中沉淪,我們覺察到了,痛苦和鬱悶沒用,只能使事情更糟!幹他媽的,要麼就放下順其自然!天道中的芮小丹在決定幹他媽的時,丁元瑛為什麼不阻止?生死不過是一過程,既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是開始也是結束!有些人活著但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仍然活著!生死不僅是客觀也在於抉擇!人人都有劣根性,都迷於私性物慾!有輕有重而已,不服就幹管他天王老子,辦不了就放下繼續努力!。
生老病死成敗順逆苦樂是非,是二元對立世界的必然,不光我們,大智大能大愛者亦如此,超脫放下轉化改變是每個人的使命!
最聰明的做人之道
轉賀俊傑文庫一篇文章
讓跟你交往的人覺得放心,舒服,這才是最聰明的做人之道。
讓人對你放心,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這意味著這個人厚道,靠譜。
曾國藩出身農家,最終卻成為“千古第一完人”。他進入仕途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整個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並在晚清惡劣、劇變的政治環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時獲得清廷國葬的最高優待,還讓子子孫孫都能獲福。毛澤東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
縱觀曾國藩一生經歷,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成就,這與他做人做事之道有緊密關係,曾國藩深諳為人之道,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對方感覺舒服,放心,這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要讓家人對你放心,上級對你放心,下級對你放心,朋友對你放心,也要讓敵人對你不“放心”,得人心者得天下,“放心”蘊含著一個人的品格,也體現著一個人的修養。
話不多,我放心
揭露別人的短處與誇耀自己的長處,本質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優勢,惡意貶低別人。這種行為是心胸狹隘的體現,在人際中最易遭人記恨。
曾國藩的“戒多言”源於一件小事,當時他剛進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風得意,一次在給父親過生日時,對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誇誇其談,有些得意忘形,結果引起鄭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後曾國藩後悔萬分,他在日記裡反思自己有三大錯。
一是平常就自以為是;
二是嘴上說話沒把門的,想到哪兒說到哪兒;
三是明明說話得罪了人,還跟人強辯,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總結這三點,曾國藩說自己作為一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連《禮記》裡說的“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的道理都參不透,連語言這一關都過不了,還能成什麼大事呢?
曾國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僅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也經常反問自己“言多諧謔,又不出自心中之誠”,這種言語習慣、個性缺點,“何時能拔此根株?”他不僅對自己有這個“戒多言”的要求,還把它當成家訓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內容,尤其是對他的兩個兒子和幾個弟弟反覆灌輸、強調這一點。
“立身以不妄語為本”,俗話說,“禍從口出”,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輕浮和自滿,從而說出一些不恰當的話,或者為了自我誇耀而撒謊吹牛。因為這樣一來可能會給自己招致災禍,二來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誰還會放心任用你?所以,喜歡逞一時口舌之快的人,最終都難成大事。
聰明的人,懂得讓功
1853年,曾國藩書生治軍,建立了湘軍。他自己都沒想到,湘軍竟能屢建奇功,最終將燒了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烈焰撲滅。曾國藩是如何打造與管理湘軍的?管理湘軍,其實就這兩個字,讓部下對他“放心”,相信自己。
曾國藩有句名言:“功不獨居,過不推諉。”湘軍在攻克太平天國都城南京之前,打下的最後一個重要城市是安慶。
按理說,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在這一戰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特別是曾國荃,如果不是他在安慶城下穩穩地挺住,這一戰,湘軍絕對贏不了。
可是,曾國藩在給朝廷的奏章中,卻把這一戰的謀劃、統籌之功讓給了胡林翼,把前線血戰之功讓給了多隆阿,這令曾國荃十分氣憤。
“安慶是我冒著生命危險,血戰一年多才拿下的,憑什麼把戰功讓給別人?”曾國荃質問他的哥哥。
對此,曾國藩只是捏須一笑,不做聲。他的智謀,豈是曾國荃這種莽夫所能理解的。
對於曾國藩來說,讓功有兩重好處。一重是可以贏得別人的擁護。別人的功勞,得到了超出期望的肯定,自然會擁護曾國藩。
更為重要的好處是可以消除朝廷的猜忌,讓朝廷對曾國藩放心。歷史上,手握重兵的權臣大多不得善終。只有懂得謙讓,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
讓功給多隆阿尤其重要。多隆阿是八旗貴胄,他在朝廷面前給曾國藩說幾句好話,是能一語定乾坤的。
曾國藩的這一智慧,也適用於當今的職場。把功勞讓給同事,主動承擔錯誤的員工,老闆都很喜歡。想要成功的朋友,都應該這麼做。
聰明的人,不佔便宜
佔便宜,無論哪一種形式,哪一種性質,哪一種目的,都可以一言以蔽之:便宜好佔,或者難堪,或者麻煩。
李嘉誠曾叮囑其子:“你和別人合作,假如利潤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那我們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曾國藩也有句名言:“利可共而不可獨。”
1861年,湘軍名將鮑超打了勝仗後,借給曾國藩賀壽之機,送來十六大包“戰利品”。其中許多是珍貴的珠寶古玩之類。曾國藩說:“你開啟,我都看一看。”細看一遍後,他取出一頂繡花小帽:“我喜歡這個帽子,其他的,你都帶回去去。”鮑超素來剛毅勇猛,此時眼圈卻紅了。
曾國藩派容閎去美國採購機器,這是一個肥差,按慣例,容閎必會送禮。但此時,曾國藩已離開南京,北上剿捻。所以,他特意寫信給兒子說:“容閎送的東西,價值不超過二十兩白銀,就收下,要是超過,就退掉。”
收下小禮,那是不拂人面子。拒絕大禮,既是堅守原則,又是仗義輕財。曾國藩說得好:“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他輕財,所以留住了人才。這樣的領導誰不願意跟隨,誰又不放心呢?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一些人,做事丟三落四、沒頭沒尾,每當交辦事情到他們手上時,難免會感到擔心和焦慮,這就是讓人不放心的表現。
孔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所謂“泰”,就是穩如泰山,就是處事嚴謹,處事為人上謹言行,輕財貴,氣量寬,謙讓功,這樣的人才是能夠讓他人信任之人,才能得人心,這樣的人才是能夠讓他人放心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