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杳杳無歸期
-
2 # 開新說事
答案是不會。安亂之亂之所以會爆發,絕對不是偶然,而是唐朝的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統治階級內部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嚴重的不均衡,最終才導致的,也就是說安祿山之所以能夠發動叛亂,就是因為中央戰鬥力已經嚴重削弱了,才給了他選擇的膽量。而面對來勢兇兇的叛軍,唐朝只有也只有依靠節度使的軍隊才能去與之對抗,中央軍的力量已經很有限了,所以才會形成後來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那麼唐朝中央政府怎麼由強到弱的,又是如何採用應對之策的,我們分步進行討論。
唐朝藩鎮
安祿山
1.唐朝初期的府兵到中期募兵制的轉變過程。
說起唐朝的政治軍事制度,就不得不提府兵制了。府兵制是由西魏的權臣宇文泰建立的,經過西魏、北周、隋朝三代的演變,傳到唐朝。府兵的大致模樣是,政府在統治範圍內設計軍府,軍府管轄足夠數量的軍戶,每個軍戶免除賦稅,只負責當兵,稱為府兵。府兵農忙時在家種地,農閒時訓練,有了戰事就出徵。府兵自帶武器和戰馬,能夠分享戰利品。木蘭詩裡面說的:“東市買駿馬,本市買鞍肩,南市買佩頭,北市買長鞭。”說的就是府兵制下軍人的生活和出征寫照。
軍府
這種制度是在西魏疆域較小的時候建立起來的,可以說非常符合當時的社會情況。事實也證明了府兵制的優越性,北周時滅掉了北齊統一了北方,隋朝時滅掉了南陳統一了天下,就是府兵制的條件下完成的。
到了唐朝的時候,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唐朝不斷地在擴充套件疆域,版圖一直在擴張,需要的軍隊越來越多,士兵在外征戰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在府兵制下,士兵不是專職軍人,他們一面要征戰,一面還要在家種地。在疆域和戰事較少的時候,府兵制是可以適合戰事。但是唐朝疆域後來深入了大漠幾千裡,當地沒有可耕之地,所以無法建立軍府。內地的府兵在外長期征戰,回到家後田地荒蕪,妻離子散,所以這就導致越來越無法適合唐朝戰事的需要。
唐軍
在這種情況下,募兵制就產生了。意思就是國家花錢招募願意當兵的人去當兵,這些士兵不用再種地,專門靠國家供養。這樣做的好處是提高了戰鬥力,但是壞處也比較明顯,就是國家的軍費開支大大增加。
府兵制和募兵制有一個非常重大的區別,那就是中央集權程度的不同。府兵制下,軍府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長安到洛陽一線周圍,精兵強將在國家的核心統治區,一旦有了戰事再臨時派將領集結士兵去奔赴戰場上,戰爭結束以後,將回朝,兵歸府,兵將之間沒有長期相處,不會造成對中央的離心。可是在募兵制下就不一樣了,唐朝疆域空前遼闊,邊境一直在戰事,將領和軍隊就得一直在邊境駐紮,造成了兵將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近,到了後來,唐玄宗為了方便管理,特別在邊鏡劃出了地域安置軍隊,就是藩鎮,藩鎮首領稱節度使,完全掌管了地方的軍權、財權、司法等權力,和中央的離心傾向越來越嚴重。安祿山就是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擁有十萬八精銳之師。
唐玄宗和楊貴妃
安史之亂還有一個導火索,就是楊國忠派7萬中央軍去征討大理,就是現在雲南,結果唐軍全軍覆沒。這更加讓安祿山看出唐中央政府空虛的家底。所以在第二年就發動了亂。
2.唐朝中央政府為什麼只能靠藩鎮去平定安史之亂。
到安史之亂時,唐朝的軍隊總共有49萬,中央軍只有5萬多,而且是老弱病殘,無法和叛軍抗衡。安祿山掌握18萬,剩下的軍隊主要在各藩鎮節度使手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唐朝中央政府別無選擇,只能依靠藩鎮去平叛了。
郭子儀
首先響應中央的是朔方軍,就是大名鼎鼎的郭子儀所在的軍隊。河北的官員大多是安祿山提拔任命的,所以在叛軍面前紛紛倒戈投降,毫無抵抗能力,叛軍很輕鬆地攻下了洛陽。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叫大燕皇帝。在叛軍西進長安的時候,到達潼關時,其實唐朝政府有個非常好的機會。名將哥舒翰將叛軍擋在了潼關。河北的民眾在顏真卿帶領下起義,在河北形成燎原的局面,郭子儀和李光弼在山西進軍,威脅叛軍的後方。正當軍官就要撲滅叛亂的時候,唐玄宗犯渾了,讓哥舒翰主動出擊攻打叛軍,結果大敗,叛軍攻破了潼頭直逼首都長安。唐玄宗於是趕快逃往蜀地,各地軍官也紛紛回撤保皇帝,大好的形勢一去不復返了。
李光弼
在唐玄宗逃到西川后,他的兒子太子李亨留了下來。在甘肅的天水,和郭子儀相遇,太子非常高興,說遇到你我終於安心了,於是太子稱帝,就是唐肅宗。唐肅宗徵用郭子儀、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亂,其他各藩鎮的節度使也一齊用力去平叛。
可是,在平叛過程中,有一個非常矛盾的地方。那就是皇帝在徵用藩鎮節度使平定叛亂的時候,也要防著節度使,不能讓他們成為第二個安祿山。比方說郭子儀和李光弼。往往是叛軍勢頭強的時候,唐肅宗忙著重用他們去平叛,而他們在節節勝利時,唐肅宗又要爭著召他們回來。有一次甚至出現了,郭子儀在軍中打仗,聖旨召他回京,士兵們攔著不讓他走的情形。郭子儀非常感動,但迫於皇命還是離開了。這就給了叛軍以休養生息的機會,於是雙方反覆拉距。
平定叛亂
安史之亂的平叛也非常有戲劇性,叛軍不是完全被唐軍打服的,而是朝廷連拉帶哄帶打征服的。叛軍最核心的河北三鎮,就是進行拉攏投降的,最後頭目史朝義自殺後,安史之亂被平定。原來三個叛軍將領田承嗣、李寶臣、李懷仙成了河北三鎮新的節度使,等於是進行承認了他們叛亂打下的成果。所以,這三鎮後來和中央離心離德也不足為奇了,中央也有過元和中興,可也是曇花一現。
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在安史之爆發開始,唐朝衰落的書面就已成定局,再也不可能恢復盛唐的輝煌了。
-
3 # 無月文化館
不能!因為已經不剩什麼中央軍了!
安史之亂,雖然不足以將唐朝徹底滅亡,卻徹底的揭去了唐帝國的遮羞布,將表面繁華,其實內裡千瘡百孔,正在傾頹的唐帝國真相展示了出來。
君王昏庸,李隆基晚年彷彿變了一個人,可能身為推翻武則天的統治,再造唐朝的有功皇帝,在榮譽面前變的自大和滿足。
李隆基以為自己治下的帝國是一個富庶繁華,生機勃勃的帝國,認為這個帝國將會一直這樣發展下去。
於是,唐玄宗李隆基開始沉迷於女色、歌樂,寵信那些擅長溜鬚拍馬,迎合唐玄宗的人,比如安祿山。
安祿山是一頭野獸,結果是唐玄宗自己養肥了這頭野獸。
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還是北方戰力較強的三個鎮。
於是乎,安祿山一反,天下震動。
唐帝國想要鎮壓,靠自身的軍隊實力是不夠的,因為大量的地區都由節度使把持,像郭子儀等再造功臣,也是節度使的身份,只是沒有那麼大的野心罷了,到了後期,郭子儀差不多就是朝廷的中央軍了。
但是當兵打仗,需要吃飯領餉,將大量地區給了節度使統領,唐帝國中央所轄的地區越來越少,相應的,可以享有的資源也越來越少,自然可以供養的軍隊也越來越少。
如果沒有其他的節度使支援,或者所有的節度使都一起造反,唐帝國是無法應對這樣的動亂的。
其實節度使就是國中國,這個制度就好比讓唐帝國回到了春秋戰國,所以到了晚唐,唐帝國在統治上越來越捉襟見肘,無法節制各鎮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回覆列表
即使單憑大唐的帝國中央軍隊平定了安史之亂,那麼然後呢?朝廷依舊面對的是納稅階層死傷慘重,甚至更多的平民被迫變成了奴僕佃戶,畢竟我們都知道,面對戰爭,傷亡更慘重的肯定是平民階層,這將導致帝國的經濟接近崩潰,接下來因為戰爭的創傷可能會維持一段虛假的平和,然後等土地矛盾再次尖銳的無法緩和,將爆發更加殘酷的戰爭。
我們都覺得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藩鎮軍隊強於帝國中央軍隊,我卻認為這只是一個催化因素,而其根本原因,我認為是軍制的劇烈變革和大唐日漸崩潰的財政體系。
唐玄宗時期,大唐初期征戰天下所向披靡的府兵制已經接近崩潰,大量府兵失去了土地變為佃戶甚至逃亡,朝廷無法徵收到足夠的兵源,只能轉而採用募兵制,而背後更嚴重的是,帝國的納稅人口在急劇減少,使得朝廷的經濟難以維繫,這才是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