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某說歷史

    雖然東漢末年,各地勢力紛紛揭竿而起,各地混戰,中原戰火連天,但是中原整體的軍事力量缺未衰減,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三國時期,北方有曹操勢力,在202年曹操擊敗了南單于,其勢力被架空,之後單于就只是一個名號。有匈奴為鑑,當時的其他異族勢力,例如鮮卑、烏丸、羌族等都懼怕曹操,不敢造次。還有鎮守在邊疆的馬騰馬超父子二人,馬氏集團強大的軍事力量幾十年在邊境看著異族人。

  • 2 # 路小輝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後,朝廷以沒有經歷去應付叛亂,於是就將軍事權利下放到地方,允許地方招兵買馬以應付叛亂,雖然此舉大大提升了軍事實力,但是後來各地軍隊不斷壯大,軍閥割據,埋下了三國鼎立的種子。

    雖然在三國時期看似國家四分五裂,戰火不斷,但是個大軍閥手中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這也給外族形成了非常大的威懾力。

    公元187年,為了幫助漢朝鎮壓鮮卑族叛亂,於夫羅帶兵前往漢朝,不久之後,匈奴爆發內亂,於夫羅在了中原攻城略地、胡作非為,後來被袁紹驅逐,逃到了黃河地區。

    袁紹被曹操滅了之後,曹操威望越來越大,勢力也越來越強,便想要控制匈奴勢力。曹操抓住於夫羅後,兼併了於夫羅的匈奴騎兵。於夫羅的弟弟為了向曹操示忠,親自前往鄴城來向曹操進貢,結果也被曹操扣住做了人質。隨後,曹操趁機將南匈奴分裂為左、右、南、北、中五個部,各部之間各不相干,然後曹操分別向各部派去自己的親信對匈奴進行管理,此外,曹操還要求匈奴須要在中原派留人質。此舉之後,匈奴勢力逐漸衰弱。有匈奴為鑑,當時的其他異族勢力,例如鮮卑、烏丸、羌族等都怕了曹操,紛紛表示臣服,更加不敢有異動。

    還有就是馬騰,馬騰的家族勢力不懼這個外族,他們能在那個戰亂不斷時期防止匈奴入侵,同時還保證了家族的勢力不被削弱,他們也有可以囂張的資本。馬騰手下的兵力以騎兵為主,匈奴在騎射方面很擅長,馬騰的軍隊在這方面也不差,給戰士們的配置也不差,戰馬都是強壯健碩且敏捷迅猛的好馬,有好馬的相助,鎮守邊疆的防線自然就被拉長了,幾千公里的防禦陣線,不再是致命的缺點。在這樣有利的條件下,外族才沒能侵犯中國的領土,才讓各路人馬放心的謀劃自己的霸業。作為保家衛國的將士,馬騰無疑是盡職盡責的,中原戰亂四起,那些有那個能力追名逐利之人不在少數,馬騰卻從不理會這些“無謂”之事,只是盡忠職守的看著自己的邊疆,盯著外來的威脅,保全了中國國土的完整。他是亂世之中的英雄,他應當被人們所敬畏。

    所以總的來說,三國時期雖然中原地區政權分裂、軍閥格局、戰火不斷,但卻沒有外族侵犯確實是有原因的。首先,三國時期各國都兵力雄厚、英雄倍出,比如丁原、公孫瓚、夏侯淵、黃忠、韓遂、馬騰、趙雲、諸葛亮等等,各路英雄、謀士、文臣武將數不勝數,雖然大家內部相互爭鬥、戰火不斷,但是在遭受異族入侵時卻又能立刻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擁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抵禦外敵。另外,三國時期的各個異族族部落的生產力都比較落後,遠遠不能和中原地區的漢族人相比,他們的武器相對落後,人數也不佔優勢,軍事力量也遠遠落後於中原國家,所以各個異族部落也並沒有膽量和信心入侵中原地區,反而紛紛甘願臣服。

  • 3 # QQbaby兒童攝影蘇浩傑

    東漢末年,時局動盪,先是董卓亂政,引發的一系列諸侯討伐戰,緊接著就是各路諸侯紛紛割據混戰,初步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再後來就是三國分治,連年戰亂。按理說這個時候應該是外族入侵的最佳時期,趁火打劫,攻其不備,然而在整個三國時期,並沒有外族入侵的記錄,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很少見的。

    縱觀中國歷史,從秦朝開始,北方外族便不斷向南入侵,秦始皇曾派蒙恬率軍三十萬抗擊匈奴,並建立了萬里長城。西漢初期,漢匈戰爭不斷進行,前後歷經130餘年;東漢時期,匈奴內鬥分裂為南北匈奴,北匈奴被東漢所滅,南匈奴則歸附漢朝,除了匈奴之外,其它外族如烏桓、鮮卑、羌族、蠻族等都在不斷爭鬥。

    兩晉期間,“五胡亂華”更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之後隋唐先後建立,而突厥又成為了邊境大害,李世民登基之初甚至被突厥大軍攻至渭水河畔,直逼長安城。

    而到宋的時候,雖然科技文化繁榮,奈何軍事孱弱,周邊外族形成巨大威脅,遼、金、西夏輪流把宋虐了一遍,最終南宋被蒙古所滅,崖山海戰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明朝時期,蒙古分為了韃靼和瓦剌,蒙古騎兵始終對明朝北方邊境襲擾掠奪,雙方衝突不斷,爭鬥不休,終明一朝,也無法根除來自蒙古的巨大威脅。

    而清和元兩朝,則更不用說了。到了近代史的中國,日本侵華戰爭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屈辱史。

    整個中國歷史中,中原王朝一直都被外族侵擾,雙方戰爭互有勝負,可以說漢族也算是一個苦難的民族,然而,在三國時期,這些兇猛的外族卻像一隻只小綿羊一樣P都不敢亂放,不是他們不想打,而是不敢打,打不動,分析一下,就知道這是有原因的。

    首先,雙方實力懸殊。

    經過漢朝的快速發展,中原地帶不管是農業,工業還是軍隊武器都遠遠先進於周邊少數民族,再加上連年征戰,各國都屯兵幾十萬,根本不怕外族來侵擾。而且亂世出英雄,三國時魏蜀吳三國不論文官武將還是謀士都不缺。

    在漢朝時期,外族遭遇漢王朝嚴重打擊,基本都被分化,內部分裂,混亂不堪,沒有統一的戰鬥力,羯人、羌人,氐人也比較分散,各自為政,一盤散沙。而三國混戰時期,外族無論是人口,還是武器裝備,都很落後,沒有與中原各國爭戰的實力。

    其次,對外族一直強硬,打擊力度大。

    據記載,207年,三郡烏桓屢次侵擾邊境,擄掠人口財物,曹操親率大軍征討,結果烏桓軍大敗,死者被野,連單于也被斬殺。北方有曹操坐鎮,外族沒人能討得了便宜。

    而西蜀之地也有劉備諸葛亮坐鎮,據《三國志》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對於吳國來說,主要是山賊集團活躍對峙,後經孫吳數十年的殘酷征討,幾乎都被補充兵源或者編戶。

    不過要說到鎮守邊界,就不得不提那首屈一指的西涼馬家,他們所鎮守的防線自西北至東北綿延數千公里之長,馬家軍戰鬥力極強,外族遭遇善於騎射的馬家軍,那隻能是捱打的份。

    所以這個時候的外族最好的做法就是明哲保身,哪裡還敢惹是生非,相反,曹操還主動去惹事,他三番五次的去騷擾匈奴,時不時的抓點匈奴人過來當苦力,而且還向匈奴要糧食。

    所以,整個三國時期,外族基本上無力侵犯中原,而三分歸晉後,漢人則到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千里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不禁讓人感慨,曹操在哪?諸葛亮在哪?馬超在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不斷為美聯儲量化寬鬆印鈔洗地,美元不會敗,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