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芽晞盛夏戀秋的鐵柱

    一、五律七律。

    研究五律七律,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律詩??律詩是如何形成的?

    律詩: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盛行於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其常見的型別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律詩通常每首八句,超過八句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二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尾聯。每聯的上句稱為出句,下句稱為對句,兩句構成對句關係;前聯的對句和後聯的出句的關係則稱為鄰句關係。律詩句子字數整齊劃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別稱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律規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字。還有每句六字,全首四十八字的,稱六言律詩,傳世作品極少。

    (一)五律:五言律詩是從五言古詩中脫胎出來的新詩體,它繼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押韻的原則,並且借鑑了駢體文的聲律和對偶原則,又有多方面的發展。

    其格律特徵主要表現在: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須對仗;平仄必須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聯內講對,兩聯間講粘。只能押平聲韻,並且押韻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數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不可換韻;節奏形式是嚴格的兩個雙音步加一個單音步,並且單音步只能出現在句子的中間或者末尾,不能出現在開頭,兩個相鄰的雙音步的平仄必須相反。(附)唐詩中的十大五言律詩。

    1.《春夜喜雨》杜甫(何為詩歌,這就是)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是唐詩中的名篇之一,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所作,創作於公元7年。在這首詩中,詩人懷著喜悅的心情描寫了春夜喜雨的美妙情景,是寫雨詩中難得的佳作,被譽為描摩精工、獨具風采、通體精妙的一首五言律詩。全詩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繪聲繪形,是一首入化傳神,別具風韻的詠雨詩,為千古傳誦的佳作。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2.《春望》·杜甫(經典五律之一)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具有愛國愛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識,以及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他的詩歌境界是雄渾壯闊的,可是這種雄渾壯闊的境界往往是透過刻畫眼前具體細緻的景物和表現內心情感的細微波動來達到的。這首詩全篇先感時,後念家,再及己,顯示詩人憂國憂民的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鬱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本詩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3.《登岳陽樓》杜甫(盛唐五律第一)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詩聖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登岳陽樓》被譽為古今“登樓第一詩”,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寫景雖只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然,毫不費力。全詩對仗工整用韻謹嚴,前後映襯,渾然一體。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一。

    4.《山居秋暝》王維(山水詩的代表作)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描繪自然風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此詩為王維一“流”,可謂意態橫生,妙趣無窮!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山居秋暝》是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不世經典)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傑”之首王勃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彷彿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著無數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該詩是送別詩的名作,千古傳誦,有口皆碑。從文學史的角度欣賞這首詩,不難感到它有一股新鮮的氣息。王勃詩文俱佳,不愧為四傑之首,有“詩傑”之稱。

    6.《次北固山下》王灣(學習詩範)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傳頌的名篇,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讚的名句。全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旅居外地時深切的思鄉之情。“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讚賞,並親自書寫懸掛於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範。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表達出極度欽羨之情。

    7.《望月懷遠》張九齡(千古明月佳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這首詩是月夜懷人之作,情深意永,細膩入微。起句高華渾融,歷來被人傳誦。詩的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細細品味,如嘗橄欖,餘甘無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查了資料,有人將其歸進五律,有人將其歸進“五言古詩”)

    8.《送友人》李白(聲韻名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李白這首詩,歷來被詩家推為五言律詩的代表作。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李白的送友詩,除絕句《贈汪倫》之外,以這首五言律詩最為有名。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緻,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

    9.《使至塞上》王維(千古傳唱)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詩現存不滿首。《使至塞上》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於77年(開元二十五年)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途中所見所感。這是一首五言律詩,王維擅長五言詩,又因他精通音樂,故其所作五言詩容易合樂,傳播既廣,聲名亦高。接下來便是那千古傳唱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香菱學詩時曾以此為例,可見其膾炙人口。

    10.《贈孟浩然》李白(高古自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贈孟浩然》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直抒胸臆,透 出一股飄逸之氣。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但格調高古,蕭散簡遠。前人稱“太白於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 (《李詩緯》)該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說明:杜甫的名篇《望嶽》是五言古詩,故不列入。李白七律不怎麼樣,但五律成就巨大,甚至有人也稱其“五律聖手”。經典的五律還有: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李白《渡荊門送別》《聽蜀僧浚彈琴》、王維《終南山》《酬張少府》《觀獵》、杜甫《天末懷李白》《旅夜書懷》、馬戴《楚江懷古》、賈島《憶江上吳處士》等等。

    (二)七律:七言律詩,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詩歌,簡稱七律,是律詩的一種。律詩屬於近體詩範疇,因其格律嚴密,故名。

    七言律詩其押韻嚴格。全篇四韻或五韻,一般逢偶數句押韻,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後的一個字要同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還要求按韻書中的字押韻。原則上只能用本韻,不能用鄰韻;即使稍微松一點,也只允許入韻的首句可以用鄰韻,叫作“借韻”。七言律詩其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七言律詩的興起,晚於五言律詩。它起源於南北朝,萌芽於齊梁新體詩,定型於初盛唐之間。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李嶠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維、李頎、岑參、賈至諸人刻意錘鍊,方使它在體制上達到純熟,而崔顥、李白仍有駢散交雜、半古半律之作。到了杜甫,七言律詩展示其詩體潛力而開啟藝術天地。杜甫全面開闢了律詩的境界,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土人情、文物古蹟,一概熔鑄於精嚴的格律之中,把這一詩體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並立相峙的高度。杜甫以下至中唐時期,七言律體未能推陳出新。晚唐時期,七言律詩則打開了新局面。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這幾位七律聖手不僅修整了律詩的形體,而且改造了律詩的氣質,把律詩藝術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七言律詩代表作品有崔顥的《黃鶴樓》、杜甫的《登高》、李商隱的《安定城樓》等。唐代的七律詩,杜甫和李商隱是兩座難以逾越的高峰。杜甫貴在賅博醇厚,李商隱貴在精微幽深。(附)七律佳作,一起來體會誦讀品析。

    1、《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亭濁酒杯。

    點評:無需多言的偉大作品,將天地萬物之蕭瑟、苦悶、悲憤、衰病之態寫到了極致。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

    2、《黃鶴樓》【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悽悽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點評:有人評價這首詩:氣格音調,千載獨步。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名氣實在是太大。說實話,寫的也是真好。

    3、《錦瑟》【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點評:貌似晦澀難懂、不知所云,其實相信每個人都會讀出不同的感受。反覆吟詠,總會被擊中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4、《登金陵鳳凰臺》【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點評:《登金陵鳳凰臺》是李白登臨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此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體現了李白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色。

    5、《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點評:同是吟詠諸葛亮,李商隱的《籌筆驛》其實也不遑多讓,但老杜更悲悽感人,末聯猶催人淚下。

    6、《無題》【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點評:全詩無一句不經典。愛情詩的極品之作。

    7、《閣夜》【唐】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點評:此詩向來被譽為杜律中的典範性作品,氣象雄闊,彷彿把宇宙寵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胡應麟稱讚此詩:“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並說它是七言律詩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唐詩直解》雲:“光芒四射,令人不敢正視”。《批點唐詩正聲》雲:“全首悲壯慷慨,無不適意。中二聯皆將明之景,首聯雄渾動盪,卓冠千古。”

    8、《客至》【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餐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點評:把客人的到來寫得清新明麗,把鄉居生活寫得恬淡誠樸的,舍杜甫其誰?這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讓人陶醉。

    9、《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點評:奔放跳躍,感情真摯濃烈,顯示杜甫少有的爛漫氣息,一氣呵成之神作。

    10、《無題》【唐】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松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點評:品讀李義山的作品,方能完完全全感覺到漢文字之美也。頜聯妙到毫巔。

    二、絕句(傳統詩歌體裁)又稱截句、斷句、短句、絕詩,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各家對其解釋並不一致,有人以為“擷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絕句由四句組成,分為律絕和古絕,其中律絕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六言絕句較為少見。絕句起源於漢魏六朝的樂府短章,其名稱可能來自六朝文人的“聯句”。文獻記載,六朝時期文人宴集,有聯章作詩的風氣,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詩。如果將各人所作的割斷開來,單獨成篇,就叫“一絕”,而絕句的稱呼即由此而立。絕句一詞在六朝初起時,僅指五言四句的小詩,推廣到七言,是唐代及以後的事。唐代由於音樂曲調的變化,舊的樂府詩往往不能配樂,於是樂工們常將文人創作的絕句拿來合樂歌唱,這是絕句盛行於唐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發展情況而言,五言絕句成長在先。初唐四傑以及沈佺期、宋之問、李嶠、崔湜等人,已經寫出了大量情景交融、音節和婉並具有一定個性色彩的優美篇什。到盛唐,一大批名家出現。李白、王維、崔國輔構成了盛唐五絕的三鼎足,致使這一詩體日後的發展也很少能超出其範圍。七言絕句起自南朝樂府歌行。初唐時七絕數量很少,藝術上也不夠成熟。進入盛唐之後,七絕有了長足的進步,完全可以與五絕並駕齊驅。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齡,李俊爽,王深婉,李清疏,王濃密,風格不同。而李白更能體現盛唐絕句的典型風格,王昌齡彷彿開了中晚唐絕句的先河。杜甫則是絕句藝術變革出新的推動者。中唐詩壇,絕句名家不乏其人。但如盧綸、李益學李白、王昌齡的詩風,劉長卿、韋應物承王維、孟浩然的統緒,雖各具個性,互有佳作,但基本路子並未突破前人。韓愈、白居易等元和詩人雖然進一步發揚的杜甫的創新精神,但總體上並未能真正克服杜甫創新時所面臨的矛盾。境太實,意太露,工形似,少遠韻,是許多中唐作品在不同程度的弊病。晚唐絕句發展出了兩種新的體式:一是尖新明快的議論體,一是委婉深曲的抒情體。兩者都以李商隱、杜牧為主要代表。宋元時代,通行把“絕句”稱為“截句”。他們以為“絕句”是從律詩中擷取一半。宋代以來人們所熟知的絕句,近體風貌佔有壓倒性的優勢,元明的詩論家有絕句乃“截律”之說。按照詩歌格律,絕句分為古絕和律絕。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出現的。

    (一)五言絕句。五絕是中國傳統詩歌體裁之一,屬於絕句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源於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成熟定型於唐代。全篇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幅清新的畫圖,傳達一種種真切的意境。

    因小見大,以少總多,在短章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是其最大特色。五言絕句有仄起、平起二格。代表作品有王維的《鳥鳴澗》、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八陣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等。盛唐以前,五言絕句不但沒有對仗,而且平仄也不講究;自盛唐起,五言絕句通常嚴格遵守格律詩之規定。雖然盛唐之後也有極少數按古詩的作法寫的不講究平仄與對仗的“古體詩”,但此時絕大多數五言絕句已經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體詩。(附)五言絕句經典作品【畫】唐·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風】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雪】唐·羅隱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山中】唐·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山中】唐·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鹿柴】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相思】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送別】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行宮】唐·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桃花】唐·元稹

    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

    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

    【劍客】唐·賈島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口號】唐·賈島

    中夜忽自起,汲此百尺泉。

    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

    【怨情】唐·李白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

    【聽箏】唐·李端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宮詞】唐·張祜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歸雁】唐·杜甫

    東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

    【蠶婦】宋·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四時】晉·陶淵明

    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

    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寒松。

    【春曉】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夜雪】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秋夕】唐·白居易

    葉聲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獨臥,誰為拂塵床。

    【早春】唐·白居易

    雪散因和氣,冰開得暖光。

    春銷不得處,唯有鬢邊霜。

    【送別】唐·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中秋】唐·司空圖

    閒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

    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

    【元日】唐·司空圖

    甲子今重數,生涯只自憐。

    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憶梅】唐·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春怨】唐·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聞雁】唐·韋應物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春雪】唐·劉方平

    飛雪帶春風,徘徊亂繞空。

    君看似花處,偏在洛陽東。

    【春曉】唐·陸龜蒙

    春庭曉景別,清露花邐迤。

    黃蜂一過慵,夜夜棲香蕊。

    【梅花】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江上】宋·王安石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紅梅】宋·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猶餘雪霜態,未肯十分紅。

    【陶者】宋·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絕句】元·王庭筠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秋雁】元·揭傒斯

    寒向江南暖,飢向江南飽。

    莫道江南惡,須道江南好。

    【青松】現代·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靜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淥水曲】唐·李白

    淥水明秋月,南湖採白蘋。

    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

    【勞勞亭】唐·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竹裡館】唐·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鳥鳴澗】唐·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辛夷塢】唐·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臨湖亭】唐·王維

    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

    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

    【八陣圖】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題詩後】唐·賈島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塞下曲】唐·許渾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

    【涼州詞】唐·韓琮

    樹發花如錦,鶯啼柳若絲。

    更遊歡宴地,悲見別離時。

    【哥舒歌】唐·佚名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詠華山】宋·寇凖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南浦別】唐·白居易

    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遺愛寺】唐·白居易

    弄石臨溪坐,尋花繞寺行。

    時時聞鳥語,處處是泉聲。

    【樂遊原】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渡漢江】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秋風引】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曲池荷】唐·盧照鄰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聽彈琴】唐·劉長卿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西施灘】唐·崔道融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就義詩】明·楊繼盛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

    【夏日山中】唐·李白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新嫁娘詞】唐·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長安秋望】唐·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登鸛雀樓】唐·暢當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山村詠懷】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中秋玩月】明·佚名

    團團離海角,漸漸入雲衢。

    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人日思歸】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問劉十九】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微雨夜行】唐·白居易

    漠漠秋雲起,稍稍夜寒生。

    但覺衣裳溼,無點亦無聲。

    【過三閭廟】唐·戴叔倫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夏日絕句】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獨坐敬亭山】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尋隱者不遇】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終南望餘雪】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送靈澈上人】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送方外上人】唐·劉長卿

    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於易水送人】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送朱大入秦】唐·孟浩然

    遊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憫農二首·其一】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二首·其二】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絕句二首·其一】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絕句二首·其二】唐·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秋夜寄邱員外】唐·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中秋月二首·其二】唐·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從軍行二首·其一】唐·王昌齡

    大將軍出戰,白日暗榆關。

    三面黃金甲,單于破膽還。

    【馬詩二十三首·其四】唐·李賀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唐·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二】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三】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

    (二)七言絕句。七絕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絕,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於唐代。

    七言絕句,由於可以不拘對偶,故構寫自由;由於篇幅短小,故語句精煉含蓄,多言外之音;由於講究聲律,故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宜於低吟高誦。自唐代以來,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是詩歌各種體式中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七言絕句屬於格律要求比較嚴格的近體詩。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詩四句,每句七字,總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韻嚴格,表現為通常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還要講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互動安排。根據首句頭兩字的平仄,七言絕句分為平起式和仄起式兩大類。其中平起式又分兩種: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韻;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仄起式也分兩種: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韻;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附)七言絕句名家代表作品50首一、“詩仙”李白

    1、《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5.、《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6、.《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7、《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二、“詩聖”杜甫

    8、《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9、《贈花卿 》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10《 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11、《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12、《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 》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三、“詩魔”白居易

    13、《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14、《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 後宮詞》

    淚溼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

    16、《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綠野堂開佔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17《白雲泉》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閒。

    何必奔衝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四、“七絕聖手”王昌齡

    18、《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9、《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20《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21《出塞行》

    白花原頭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

    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五、“詩佛”王維

    22、《少年行》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

    2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4、《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5、《送沈子福之江東》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六、“詩豪”——劉禹錫

    26、《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27、《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28、《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29、《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30、《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七、“杜紫薇”——杜牧

    31《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32、《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33《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34、《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35、《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36、《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37、《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8、《紫薇花》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佔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豔陽人。

    八、“小李杜”——李商隱

    39、《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40、《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41、《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42、《暮秋獨遊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43、《霜月》

    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

    44、《端居》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九、“詩鬼"——李賀

    45、《南園十三首之一》

    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

    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

    46、《南園十三首之五》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十、詩人——羅隱

    47、《贈妓雲英》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48、《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49、《柳》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50、《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 2 # 律界詩者

    說到格律詩的形成,要追溯到永明體,永明體的形成是古風、古體詩走向格律詩、近體詩的標誌。永明體的創制人以沈約、謝朓、王融等南齊詩人為代表。至初唐時沈佺期、宋之問等詩人進一步將其發展定型為格律體,盛行於唐宋時期,流傳於今。

    一、永明體的形成

    永明體是中國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出現的詩風。又稱新體詩。當時的音韻學家周顒發現並創立以平上去入制韻的四聲說,沈約等人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的聲、韻、調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正紐、旁紐)必須避免之說。永明體,即以講究四聲、避免八病、強調聲韻格律為其主要特徵。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的八位文學家:謝朓、沈約、王融、蕭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合稱竟陵八友),都是永明體詩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歷來認為是謝朓、沈約和王融。從齊永明至梁陳100餘年間, 包括吳均、何遜、陰鏗、徐陵、庾信等人在內的九十餘人對新體詩進行過有益的嘗試,從而為唐代格律詩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南齊永明年間(483-493),社會政治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為作家們潛心創作,鑽研聲律和詩歌創作規律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蕭賾自幼跟隨其父齊高帝蕭道成東征西討,擔任過縣州郡的地方長官,有比較豐富的統治經驗。他即位後,特別注意調節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以及和北齊政權的矛盾,又注意調和統治階級內部的關係。因此,他在位的11年間,社會比較穩定,生產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士民富庶。《南齊書·良政傳序》說:“永明之世,十許年中,百姓無雞鳴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聲舞節,袨服華妝,桃花綠水之間,秋月春風之下,蓋以百數。”作者蕭子顯是南齊宗室,雖然不無溢美之詞,但多少反映了當時的現實。其次,統治階級對文學的重視以及文學集團的活動,大大促進了詩歌創作的繁榮和寫作技巧的提高。南朝從劉宋以來,文學的獨立性大大加強,元嘉十六年(440),宋文帝在儒學、玄學、史學三館外,別立文學館;嗣後,宋明帝立總明觀,分儒、道、文、史、陰陽為五部。從此,文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與經史等分開來了。幾十年間,經幾代人的不斷努力,終於將文學從封建統治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來,使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了南齊永明年間,由於統治階級的重視,文士們經常受到統治集團高層人物的徵召而集中到他們的門下,除擔任一定工作之外,還集體進行文學創作,切磋技藝,共同探索文學內部的發展規律,為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據史籍記載,永明年間至少有四個比較大型的文學集團存在,依次是:衛軍將軍王儉集團、竟陵王蕭子良集團、豫章王蕭疑集團、隨王蕭子隆集團。其中蕭子良集團存在的時間最長,人數最多,規模最大,影響最大。“永明體”詩人絕大多數出自該集團。

    二、永明體的主要特徵

    第一,講求聲律,用韻已相當考究,其主要表現為押平聲韻者居多,押本韻很嚴,至於通韻,很多已接近唐人。

    第二,詩的篇幅已大大縮短,句式漸趨於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第三,講求寫作技巧,講求駢偶、對仗,律句已大量出現,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詩中。

    第四,革除了劉宋時元嘉體詩痴重板滯的風氣,追求流轉圓美、通俗易懂的詩風和寫景抒情有機地融為一體。

    第五,講求詩首尾的完整性,講求構思的巧妙,追求詩的意境。

    發展過程

    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所謂新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其主要特徵是講究聲律和對偶。因為這種新體詩最初形成於南朝齊永明(齊武帝蕭賾年號,483~493)間,故又稱“永明體”。對偶的詩句,《詩經》中已有,魏晉以來漸漸增多;宋齊之際,詩人更著意追求,形成了“儷采百字之偶”(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的風氣。新體詩產生的關鍵是聲律論的提出。《南齊書·陸厥傳》載:

    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可見,發現四聲,並將它運用到詩歌創作之中而成為一種人為規定的聲韻,這就是永明體產生的過程。四聲是根據漢字發聲的高低、長短而定的。音樂中按宮商角徵羽的組合變化,可以演奏出各種優秀動聽的樂曲;而詩歌則可以根據字聲調的組合變化,使聲調按照一定的規則排列起來,以達到鏗鏘、和諧,富有音樂美的效果。即所謂“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沈約《宋書·謝靈運》),或“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南史·陸厥傳》)。

    在永明體產生的過程中,沈約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南史·沈約傳》載沈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然而關於“此秘未睹”之說,陸厥與沈約曾有過爭論,後來鍾嶸對此也有過異議,其實問題的關鍵即在於是否將聲律的知識自覺地運用到實際創作之中。

    在齊梁聲律論產生之前,詩賦創作並非不講聲韻,但那時講的是自然的聲韻,而且又多與音樂有關。從詩歌自身的發展來看,隨著文人五言詩創作的不斷繁榮,五言古詩已逐步脫離樂府而獨立發展成為不入樂的徒歌,即鍾嶸所說“不備管絃”(《詩品序》)的五言詩,那麼擺脫對於樂律的依附而創造符合詩之聲律的要求,已經成為必然之勢。與此同時,隨著佛教的傳入和佛經翻譯的逐漸繁榮,也進一步促進了中國音韻學的發生與發展。漢末發明的反切注音之法即與此有關。這對後來音韻學的發展是關鍵的一步。此外,三國時孫炎的《爾雅音義》,魏李登的《聲類》,晉代呂靜的《韻集》,這些韻書的研究成果,推動了當時人們對於聲韻學的認識。

    晉代陸機和(南朝)宋范曄就已經提出了文學語言要音聲變化和諧的要求,但他們所講的都還屬於自然的聲韻;直到齊梁聲律論提出,才人為地總結並規定了一套五言詩創作的聲律韻調。而聲律論的提出,又以四聲的發現為前提。如《南史》所載:“(周顒)始著《四聲切韻》行於時”(《周顒傳》);“(沈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而獨得胸襟,窮妙其旨,自謂人神之作”(《沈約傳》);“時有王斌者,……著《四聲論》行於時”(《陸厥傳》);“齊永明中,王融、謝朓、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至是轉拘聲韻,彌為麗靡,復逾往時”(《庾肩吾傳》)。四聲得以在這個時期發現,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傳統音韻學的自然發展、詩賦創作中聲調音韻運用的經驗積累等,均對四聲的發明有促進的作用。而更為重要的,則是與當時佛經翻譯中考文審音的工作有著直接的關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曾指出過:“音韻之學,自沈約為四聲,及天竺梵學入中國,其術漸密。”同時,沈約等人將四聲的區辨同傳統的詩賦音韻知識相結合,研究詩句中聲、韻、調的配合,並規定了一套五言詩應避免的聲律上的毛病,即“病犯”,也就是後人所記述的“八病”。

    三、代表詩人

    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毅,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除了以上三人之外,範雲、丘遲等人也都寫過不少好詩,詩風也近於謝、沈。到梁代才成名的何遜、吳均、柳惲和劉孝綽等人也都各自成家。何遜詩風也接近謝朓,吳均較有古氣,很具特色。竟陵八友之一、後成了梁朝開國皇帝的蕭衍也寫過一些清麗可讀的詩歌,但不贊成“四聲八病”之說。

    創作狀況

    “永明體”的代表作家,歷來認為是沈約、謝朓、王融三人。沈約的詩數量最多,而且他在理論上的闡述代表著“永明體”的主張,但實際創作成就不如謝朓。謝朓的詩風上承曹植,善於以警句發端,在寫景抒情方面,兼取謝靈運、鮑照兩家之長,而避免了艱澀之弊。謝朓的五言詩,今存130多首,其中新體詩佔三分之一左右。這些詩都已具有五言律詩的雛型,只是有用仄聲作韻的。句和篇的聲律還不確定。儘管他的這些詩篇在聲律上還表現得有些混亂,但也可看到已漸有了些眉目。

    沈約在永明體的詩人之中,沈約在當時甚有名望,詩歌成就也較為突出。鍾嶸《詩品》以“長於清怨”概括沈約詩歌的風格。這種特徵主要表現在他的山水詩和離別哀傷詩之中。永明詩人,不僅有理論,而且還有大量的詩歌創作。《南齊書·陸厥傳》說:“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研王融以氣類相推毅,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沈約與同時代的二謝等人相比,沈約的山水詩並不算多,但也同樣具有清新之氣,不過其中又往往透露出一種哀怨感傷的情調。如《登玄暢樓》詩:

    危峰帶北阜,高頂出南岑。中有陵風榭,回望川之陰。岸險每增減,湍平互淺深。水流本三派,臺高乃四臨。上有離群客,客有慕歸心。落暉映長浦,煥景燭中潯。雲生嶺乍黑,日下溪半陰。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寫景清新而又自然流暢,尤其是對於景物變化的捕捉與描摹,使得詩歌境界具有一種動態之勢。詩人以登高臨眺之所見來烘托“離群客”的孤獨形象,從而將眼前之景同“歸心”融為一處。

    沈約的離別詩也同樣有“清怨”的特點,如最為後人所稱道的《別範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爾同衰暮,非復別離時。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

    將少年時的分別同如今暮年時的分別相對比,已經蘊含了深沉濃郁的感傷之情;末二句又用戰國時張敏和高惠的典故(見《文選》李善注引《韓非子》),更加重了黯然離別的色彩。全詩語言淺顯平易,但情感表達得真摯、深沉而又委婉,在藝術技巧上具有獨創性。沈德潛評此詩:“一片真氣流出,句句轉,字字厚,去‘十九首’不遠。”(《古詩源》卷十二)

    謝朓

    永明體的代表詩人謝朓,不僅在“竟陵八友”中最為突出,而且也是齊梁時期最為傑出的詩人。他雖然出身於世家大族,但由於沉浮於政治旋渦之中,目睹仕途的險惡和現實的黑暗,因此常常在詩中表現仕宦的憂懼和人生的苦悶。如《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引領見京室,宮雉正相望。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驅車鼎門外,思見昭丘陽。馳暉不可接,何況隔兩鄉。風煙有鳥路,江漢限無樑。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

    謝朓當時在荊州任隨王府文學,深得隨王蕭子隆的賞識。但因遭讒言而被召還都。這首詩就是自荊州赴京邑建業途中所作。發端二句氣勢磅礴,情思浩蕩,堪稱絕唱。中間“徒念”至“江漢”一大段將寫景、敘事與抒情結合在一起,既表達了對西府的眷戀之情,也突出了其悲涼的心境。末四句以比興的手法,深婉地傳達出憂懼憤慨的情緒。謝朓對當時動盪不安的局勢深有感觸:“蒼江忽渺渺,驅馬復悠悠。京洛多塵霧,淮濟未安流。豈不思撫劍,惜哉無輕舟。”(《和江丞北戍琅邪城》)這與曹植詩的慷慨之氣頗為接近。

    謝朓最突出的貢獻,是對山水詩的發展和對新詩體的探索。在山水詩方面,他繼承了謝靈運山水詩細緻、清新的特點,但又不同於謝靈運那種對山水景物作客觀描摹的手法,而是透過山水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情感意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從而避免了大謝詩的晦澀、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時還擺脫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種清新流麗的風格。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州,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詩人以自然流暢的語言,將眼前層出不窮、清麗多姿的自然景觀編織成一幅色彩鮮明而又和諧完美的圖畫,使讀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春天的聲音和春天的氣息;而這明媚秀麗的景物又與詩人思鄉的情思自然融合,顯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李白在《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詩中就讚歎道:“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希。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足見其感人之深。

    謝朓曾說“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南史·王曇首傳》附《王筠傳》),他的詩歌創作就體現了這一審美觀念。要達到“圓美流轉”,語言的清新流暢與聲韻的鏗鏘婉轉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謝朓是“永明體”的積極參與者,他將講究平仄四聲的永明聲律運用於詩歌創作之中,因此他的詩音調流暢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鏗鏘悅耳。如其《遊東田》:

    慼慼苦無悰,攜手共行樂。尋雲陟累榭,隨山望菌閣。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

    同謝靈運一樣,謝朓也是一位善於熔裁警句的好手,他筆下的警句對仗工整,和諧流暢,清新雋永,體現了“新體詩”的特點。如上引詩中的“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等皆為其警絕之句外,還有如“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觀朝雨》);“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宣城郡內登望》);“蒼翠望寒山,崢嶸瞰平陸”(《冬日晚郡事隙》);“餘雪映青山,寒霧開白日。暖暖江村見,離離海樹出”(《高齋視事》);“窗中列遠岫,庭際俯喬林。日出眾鳥散,山暝孤猿吟”(《郡內高齋閒望答呂法曹》)等等,皆似一幅幅蕭疏淡遠的水墨畫,高雅閒淡而又富於思致,難怪鍾嶸說他:“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足使叔源失步,明遠變色。”(《詩品》卷中)

    謝朓是永明體的代表詩人,他不僅在當時就享有盛名,而且對後來唐詩的繁榮也有著相當深刻的影響,甚至像李白和杜甫那樣的詩歌巨匠也為之傾倒。李白在《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詩中已對謝朓作過高度的評價。此外他還說:“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州謝朓樓餞別書叔雲》)“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颯颯吹飛雨。謝朓已沒青山空,後來繼之有殷公。”(《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杜甫也說:“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陪裴使君登岳陽樓》)“謝朓每篇堪諷誦,馮唐已老吹聽噓。”(《寄岑嘉州》)這些既說明謝朓對唐代詩人的深刻影響,也足以說明他在中國詩史上的重要地位。

    王融

    另一位積極參與創制“永明體”的王融,也是頗有才華的詩人。鍾嶸說他“有盛才,詞美英淨”(《詩品》卷下)。《南齊書》本傳也說:“融文辭辯捷,尤善倉卒屬綴,有所造作,援筆可待。”王融詩歌的主要特點是構思含蓄而有韻致,寫景細膩而清新自然,語言華美而平易流暢,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與謝朓相近似的風格。如他的《臨高臺》:遊人欲騁望,積步上高臺。井蓮當夏吐,窗桂逐秋開。花飛低不入,鳥散遠時來。還看雲棟影,含月共徘徊。

    寫景清新細膩,造語清新精巧,並表現出一種含婉不露的情韻。

    在南朝作家中,如範雲、江淹、何遜、吳均、陰鏗等人,都深受“永明體”的影響,而其中詩歌成就較為突出的,則是梁朝的何遜和陳朝的陰鏗。

    何遜

    何遜在當時甚有詩名,曾深得沈約、蕭繹等人的讚賞。何遜的詩,善於用平易曉暢的語言寫景抒情,辭意雋美,意境清幽,在風格上與謝朓比較接近。而其中表現最多、寫得最好的,是那些酬答、傷別之作。如《相送》:

    客心已百念,孤遊重千里。江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

    淒寒蒼茫的背景,映襯著孤獨漂泊、滿面愁容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尤其是“江暗”二字,對景物的變化捕捉得很細膩。何遜尤擅長於狀物傳神,他對於自然景物的描繪,體物細膩,意態橫生,畫面鮮麗。同時,語言清新省淨而又精彩,尤其注重審音煉字、工偶精對,這是對“永明體”的進一步發展,因而他的不少詩篇已具唐代律詩的規模。如《慈姥磯》:

    暮煙起遙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賞夕,暫解去鄉憂。野岸平沙合,連山遠霧浮。客悲不自己,江上望歸舟。

    不僅境界清遠,情景相生,而且對仗工整,音韻和諧,讀來頗有韻味。“野岸平沙合,連山遠霧浮”一聯,已直逼唐詩氣象。這首詩除首尾聲律外,其餘都已符合五律的要求。至於他的那些常為後人所稱道的寫景諸聯,如“露溼寒塘草,月映清淮流”(《與胡興安夜別》);“草光天際合,霞影水中浮”(《春夕早泊和劉諮議落日望水》);“薄雲巖際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水底見行雲,天邊看遠樹”(《曉發》);“游魚亂水葉,輕燕逐飛花” (《贈王左丞》)等,都是體物細貼、對仗精工、婉麗新巧的寫景佳句。宋代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曾誤把何遜《閨怨》等14首五言詩作為唐人絕句收入,可見何遜詩已酷似近體詩了。

    何遜的詩歌在藝術形式和技巧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不僅進一步發展了“永明體”,為律詩走向成熟做出了貢獻,而且在狀物抒情、意境創造以及藝術風格等方面的成就與特點,也使得他在齊梁之際成為獨樹一幟的優秀詩人。

    四、四聲八病

    南朝齊永明年間,周頤著《四聲切韻》,提出平上去入四聲,而沈約將四聲的區辨同傳統的詩賦音韻知識相結合,規定了一套五言詩創作時應避免的聲律上的毛病,就是後人所記之“八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鈕、正鈕等八種聲病。“四聲八病”用於永明體詩歌的創作中,對於增加詩歌藝術形式的美感,增強詩歌的藝術效果,是有積極意義的,但要求過分苛刻,也帶來了一定的弊病。

    詩歌的聲律、病犯說是南朝齊時沈約等人最早開始研究的。《南史·陸厥傳》雲:

    “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彀。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四聲

    四聲:指平、上、去、入四聲,對於現代人來說,其調值已無從查考,只能透過韻譜來估略。根據元和韻譜和玉鑰匙歌訣中的說法,推斷出:平聲可能是一個平調,上聲是一個升調,去聲是一個降調,入聲是一個促調。

    八病

    八病:指作五言詩時,在運用四聲方面所產生的毛病。

    1.平頭:五言詩的第一、二字不能與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聲調相同。不然就犯了平頭的毛病。如: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芳時、提壺同是平音字,這就是平頭。

    2.上尾:五言詩的第五字(出句最後一字)與第十字(對句最後一字)不能聲調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如樂府中: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草、柳都是上聲,犯了上尾的毛病。如古詩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樓齊不同韻而同音是。

    3.蜂腰:顧名思義是兩頭大,中間小。五字句若首尾皆濁音,中一字獨清,則兩頭大中間小矣。如張衡詩“邂逅承際會”,以濁夾清者是。

    4.鶴膝:五字句若首尾皆清音,中一字獨濁,則兩頭細中間粗矣。如傅玄詩“徽音冠青雲”,以清夾濁者是。

    5.大韻:指五言詩上句首一字,與下句尾一字同韻,如阮詩微風照羅袂,明月耀清輝,微輝同韻者是。

    6.小韻:五言詩兩句中,上句第四字與下句第一字同韻,如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明、清同韻者是。

    7.旁紐:五言詩兩句中,不能有相同韻母(聲調相同)的字出現,如長梁同韻,長字上聲為丈,上句首用丈字,下句首用梁字,若丈夫且安坐,梁塵將欲起者是。

    8.正紐:五言詩兩句中,不能有相同的聲母和韻母(聲調不同)字出現,如溪起憩為一紐,詩云:朝濟清溪岸,夕憩五龍泉,溪憩二字同用。又家假嫁為一紐,詩云:我本漢家女,來嫁單于庭。家嫁二字同用者是。

    凡此八忌,於聲律一道剖析毫芒,但製為聲調譜則可,不得以此限初學也。王漁洋答劉大勤曰:蜂腰鶴膝雙聲疊韻之類,一時記不能全,須檢書乃可條答。然則詩家對於八忌,亦不甚注重矣。

    五、永明體的歷史地位

    永明體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詩歌從原始自然藝術的產物——“古體”詩,開始走向人為藝術的“近體詩”。永明體,也就成為近體詩形成的前奏,成為人為藝術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合理地調配運用詩歌的音節,使之具有和諧流暢的音韻美,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如果要求過分苛細,則勢必會帶來一定的弊病。從現存的一些資料中,可以看出沈約等人對聲律的要求是相當精細繁瑣並十分嚴格的,連沈約自己也難以達到要求,可見其難度之大了。永明體對聲律的苛細要求,無疑會給詩歌創作帶來一些弊病,前人已多有指出。然而前人的評價,一般只是充分注意了永明體給詩壇帶來的消極因素的一面。而文學史發展的事實證明,四聲的發現和永明體的產生,使詩人具有了掌握和運用聲律的自覺意識,它對於增加詩歌藝術形式的美感、增強詩歌的藝術效果,是有積極意義的。永明體的詩人,即不乏優秀之作;更何況後來格律詩的成熟也正是以此為基礎的!可以想見,如果沒有四聲的發明和永明體的出現,唐代的詩歌恐怕也就不會那樣輝煌。總之,永明體的產生,標誌著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大進步。經過許多詩人的不斷探索,在詩的格律聲韻、對仗排偶、遣詞用句以及構思、意境等方面,都較古體詩更為工巧華美、嚴整精練。當然,由於過分追求形式的華美,再加上聲病的限制,未免產生“文貴形似”(劉勰《文心雕龍·物色》)之偏和“文多拘忌,傷其真美”(鍾嶸《詩品序》)之弊。不過他們的優秀之作,畢竟為當時的詩壇注入了新的氣息,樹立了新的美學風範;他們所積累的豐富的藝術經驗,也為後來律詩的成熟及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在“永明體”以前,詩壇上流行的是“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每篇句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不求對仗,平仄和用韻也比較自由。唐代以後,形成了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亦稱“今體詩”。這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而這“近體詩”的雛形,就是“新體詩”,即“永明體”詩。“永明體”的出現,標誌著古體詩已暫告一段落,預示著“近體詩”的即將出現。因此,即使後人對“永明體”詩提出了這樣那樣的批評,“永明體”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應該予以肯定,並給予恰當的評價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唐宋三代任用了哪些少數民族人士擔任文職武官,有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