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竹國人1
-
2 # 檬妹侃娛樂
四爺雍正的cosplay和“朕知道了”。
四爺雍正是什麼人?
他是《九五至尊》裡面的狠心擔當。他心狠手辣,為了奪嫡,竟然逼死自己的偏心老媽,勒死自己的老爸康熙,最後登上皇位。可以說是皇帝圈中的“心狠手辣擔當”了。
(勒死那段是多少人的童年陰影啊5555)
《九五至尊》江華飾 雍正
而歷史上似乎也有雍正皇位來歷不明的的傳聞,最常見的有“毒死康熙說”、“篡改詔書說”。
但我認為他的皇位是名正言順的。首先,清朝皇帝的繼位詔書是用其中語言書寫的,傳聞中的改“傳位十四爺”成“傳位於四爺”說法是不成立的,因為簡體的“於”和繁體的“於”差別很大,是沒辦法增改的。
傳位給雍正的傳位詔書,收藏於故宮▼
《雍正王朝》中篡改詔書畫面,此為想象畫面▼
他是《雍正王朝》裡的“勞模擔當”。心機深層,步步為營,靠扮豬吃老虎最後成功奪嫡的皇帝。他不被兄弟大臣所理解,但是是一個勵精圖治,最後積勞成疾而去世。可以說是皇帝圈的“勞模擔當”了。
《雍正王朝》劇照 唐國強飾 雍正▼
他是在《宮鎖心玉》《步步驚心》裡的“痴情擔當”。劇中的四爺和從現代穿越而來的女子晴川、若曦愛得撕心裂肺,但同樣醉心皇位,心裡深沉的陰謀家,但似乎愛情在他心中佔很大的地位,他至死都懷念那些女子,所以是皇帝圈中的“痴情擔當”。
《宮鎖心玉》四爺劇照▼
《步步驚心》四爺和若曦劇照▼
(ps當年若曦的死騙了我好多眼淚,555)
他是《甄嬛傳》裡的渣男擔當。在劇中,表面對純元皇后用情至深念念不忘的他,卻是個利用女人感情來玩弄權術,鞏固皇威的心機腹黑男。
但是他也是皇帝中的“悲催(綠帽)擔當”,甄嬛、沈眉莊,葉瀾依紛紛給他戴上了鮮豔的綠帽子,最後被氣而亡。。
那麼,歷史上的雍正四爺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我覺得他是個“可愛擔當”、“真性情擔當”。
首先,看他同大臣之間的書信往來和硃批,你敢相信,“朕知道了”“朕就是這樣的漢子”之類的語句出自我們的冷麵四爺之手嗎?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朕坦坦蕩蕩,無愧於心”。▼
“朕甚想你”▼
一個活生生的,傲嬌又霸氣的四爺雍正躍然於紙上,是不是讓人耳目一新?
-
3 # 想做巴菲特的男人
莊子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強詞奪理的說法,把他的性格顯得更生動。而不是我們想象中那個嚴肅刻板的大學者。
-
4 # 琴心李老師
東漢時期有一個大學問家叫蔡邕,文史、辭賦、音樂、天文無不精通。他在皇室中任右中郎將職位,但他平易近人,從不擺架子,待人誠懇有禮,很善於和人交往,所以結交了很多好朋友。有一次,朋友王粲來拜訪他,恰好蔡邕正在睡午覺。家人來向他稟告,說王粲來拜訪。蔡邕聽到後,迅速起身跳下床來,急急忙忙披上衣服,穿上鞋子就往門外跑。由於太慌忙,把右腳的鞋子穿到了左腳上,把左腳的鞋子穿到了右腳上。但他怕王粲已經進了宅門,怕是來不及把鞋子換回來,就將錯就錯,跑出去迎接王粲。王粲未見到蔡邕之前,還有些膽怯拘謹。當他看到這位德高望眾的蔡先生原來也會反穿著鞋子跑出門來接客,不禁笑了。由此便有了“倒履相迎”的典故傳世,意思就是倒穿鞋子出來迎接賓客,藉以比喻對朋友的熱情與誠意。
那麼,古人出門迎接客人僅僅需要熱情就夠了麼?
迎來送往是自古以來都是社交中常見的一種禮節,在古代是有很多講究的。主人首先要迎於門外,向客人施禮,互致問候後,再由主人引客人進入門內,這就是古人常用的“見面禮”。凡和客人一道進門,每到一個門口都要讓客人先入。客人來至主人內室門口,主人要請客人稍等,而自己先進去鋪好席位,然後再出來迎接客人,主人請客先入,客人要推辭兩次,主人這才引導客人入室。
引客人進屋如果遇有臺階,在登臺階時,還有“拾級聚足”的禮節。主人進門後向右走,客人入門後向左走,主人走向東階,客人走向西階。如果客人身份較主人卑下,就應隨主人走向東階,要等主人一再謙讓,然後客人才又拐回西階。到了階前,主客又互相謙讓誰先登階。謙讓的結果主人先登,客人跟著,主人登上一階,客人跟著登上一階,每階都是先舉一足,而後舉另一足與前足併攏,如此這般地一步接著一步地上去。上東階的主人應先舉右足,上西階的客人應先舉左足。
古人的“拾級聚足”之禮實在有些繁瑣,未必原樣傳承。但從中可見古人迎接來訪客人的恭敬熱情,這是應當傳承的。
-
5 # Canace域
《世說新語》主要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虛清談,裡面有蠻多有趣的小故事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王藍田吃雞蛋的故事。
原文: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齧破即吐之。王右軍聞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一毫可論,況藍田邪?”
王藍田即藍田侯王述。有一次,在吃雞蛋的時候,他用筷子去戳,但是沒有戳進去,他非常生氣。他把雞蛋直接扔到了地上,讓雞蛋在地上轉個不停,他下地用木屐齒去踩雞蛋,但是沒有踩到。他就更加生氣了,再把雞蛋從地上撿起來放進自己的嘴裡,咬破後就吐了出來。
王藍田此人脾氣急躁。這個吃雞蛋的過程相當有趣,這脾氣就跟個小孩子似的,也太可愛了。
-
6 # 安娜蘭馨
大文豪蘇東坡先生一生跌宕起伏,但總能以樂觀曠達之心來對待。他風趣幽默,留下許多趣談。
1、東坡吃草有一次,蘇東坡閒來無事,去金山寺拜訪佛印和尚,當時佛印不在,一個小沙彌出來迎接。蘇東坡開玩笑喝道:“禿驢何在?”小沙彌不慌不忙,一指遠方,答道:“東坡吃草!” 2、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有段時間蘇東坡與佛印大師隔江而居。他經常坐船渡過長江去拜訪佛印,他們在一起談禪論道。一日,蘇東坡覺得自己有所覺悟,於是作詩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詩完成後,他自我陶醉了半天,又派遣書童乘船過江,將詩送給佛印欣賞。佛印拿到詩稿,看了看,遂即拿起筆來,寫了“屁”字,讓書童帶回。蘇東坡接到回函,本以為會得到一番稱讚的,卻是這樣的評價,不禁大怒。蘇東坡怒氣衝衝地坐船過江,找到佛印,當面質問他為何如此出言不遜。 佛印呵呵一笑,反問他:“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我寫個‘屁’字,就讓你過江來了?” 蘇東坡聽後慚愧不已。
不畏人言,不懼困苦,不為讚譽迷惑,不忘初心,真正做到“八風不動”,才能成為一個頂天立地自由自在之人。
-
7 # 我愛團團349
劉義慶在《世說世語》卷二十五中記載: 原文:郝隆於七月七日,見鄰人皆曬衣服。隆仰臥庭中,以腹曝日。人問其故,答曰:“曬我腹中書”。 譯文:農曆的七月初七,家家戶戶,婦女們要曬衣,文人們要曬書。那天,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平躺著,人家問他幹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樣變相誇耀自己的才學的古人還是蠻可愛的。相信在當下,便是文學大家也不敢如此高調顯擺了。
-
8 # 聽風看海讀夕陽
東晉名臣王述(王藍田)性格急躁,動不動就發火,《世說新語》中記述王藍田跟一個雞蛋較勁的故事,很有意思。
原文是這樣的: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履齒碾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齧破,即吐之。王右軍聞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況藍田邪!"
故事的一開頭,就說“王藍田性急”,怎麼個性急法呢?有一次王藍田吃雞蛋,用一根筷子去刺,一下沒有刺住,你想啊,剝了皮的雞蛋滑溜溜的,怎麼可能一下子刺穿,王藍田就開始大發脾氣,“舉以擲地”,就拿雞蛋並高高舉起來,扔到地上,看樣子是要把雞蛋摔碎。
哪知這個雞蛋彈性極好,扔到地上也沒碎,就在地上骨碌亂轉,好像故意在氣他,王藍田馬上去用腳碾碎雞蛋。
恰好那天王藍田穿了一雙木屐,也就是現在日本人穿的那種傳統鞋,前後都有跟,中間是空的。王藍田去踩,雞蛋正好卡在鞋底中間,又沒碎。
這時候,王藍田的火更大了,彎腰拿起地上的雞蛋,放在嘴裡嚼碎,然後又立即吐了出來。
和他關係不好的王羲之聽說了,笑話他:“即使王安期有這樣急躁的脾氣,也沒有一絲一毫可以稱道的。更何況比他還地一等的王藍田呢?”
王藍田出身於魏晉豪門太原王氏,接父親的班任藍田候,後來慢慢升到散騎常侍、尚書令,地位和聲望都不小,他的爺爺、父親以及兒子王坦之都是魏晉“一流人物”,與他們相比,王藍田還算不上當時的“雅士”。
但王藍田說話做事向來是直言不諱,他成名比較晚,當時人甚至以為他有點缺心眼,王導因為他父親的關係,就在自己手下給他安排了一個小官。平時,王導一發言,底下的人都開始讚美他,最下座的王藍田卻說:長官又不是堯舜,怎麼可能說的都是對的?”
在別人手下做事,還這樣說,自然是一個不會偽裝的人,所以謝安稱讚他說他“掇皮皆真”,意思是剝掉王藍田的皮全都是剛直直率。
晉簡文帝也曾經這樣評價過他:“才即不長,與榮立又不淡,直以真率少許。”是的,王藍田算不上雅士,也脫不開名利,但很多人比不上他的“真”。
這也從他與雞蛋較勁的故事也看的出來,吃雞蛋的過程儘管可笑,但不可厭,率性而為的人,總比虛偽的雅士好玩。
-
9 # 另類文史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魏文帝曹丕的一件趣事。
一個叫王仲宣的大臣掛了,在葬禮上,曹丕心情沉痛,表情冷峻的告訴大家“王仲宣活著的時候喜歡聽驢叫的聲音,現在他死了,大家都學一聲驢叫為他送行吧。”
說完,他率先垂範,學了幾聲驢叫,大臣們面面相覷,但皇帝已經做了示範動作,大臣們焉敢不從,於是一個個都學了驢叫。
這個事情出自於劉義慶的筆記體小說集《世說新語》。這本書記載了許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逸聞趣事,作者出身於高官世家,耳濡目染了許多諸如此類的事件,讀來饒有趣味,讓人浮想聯翩。
我們慣常印象中的古人,大都是忠臣良將,君子淑女,或者是姦夫淫婦,男盜女娼,一個個都趨向於臉譜。
然而這則故事中,一個活生生的調皮的皇帝形象讓我們大開眼界,還有這樣的皇帝,還有這樣的大臣!
這說明,古代人也並非刻板僵化如雕塑般一個個面無表情或如同面癱,他們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喜怒哀樂,甚至還有自己各種各樣的“惡趣味”。
這算是我讀過的古書中比較有意思的而且非常可愛的一個典故吧。
-
10 # 簡牘青史
對這個問題,我想分成兩個部分作答:第一部分回答我認為能夠體現古人很可愛的歷史典故是哪個;第二部分則對“典故”這一詞做一個知識性的補充。
首先,出自《世說新語·任誕》篇的“乘興而來,興盡而去”這一典故,讓我感覺到古人可愛的一面。
它主要是說王子猷(you三聲)的一件在尋常人眼中看為奇特,不能理解的事:王子猷在山陰居住的時候,適逢天降大雪,雪花紛紛,猶如春風的柳絮不絕。寒冷的天氣使得王子猷想起好友戴安道,而這時的戴安道在剡(shan 四聲)溪隱居。王子猷不顧僕人的勸告,執意要乘船前去剡溪尋戴安道。由暮色四合直至天色方曉,才堪堪到達剡溪,眼看就能見到戴安道了,王子猷卻吩咐船伕駕船離開,船伕不解,詢問原因,王子猷解釋道:“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反,何必見戴?”
這樣一個“乘興而來,興盡而去”的典故,被後來人在詩詞中使用,主要表現詩人那種隨意,不被世俗所拘的性情。如唐代元結就在《欸乃曲》中所用這一典故:“下瀧船似入深淵,上瀧船似欲昇天。瀧南始到九疑郡,應絕高人乘興船。”這裡的“高人乘興船”就是指王子猷一事。這個典故用在這裡正正表現了元結那種試圖安慰自己,希望不與流俗的心理,可謂是恰得其分、名副其實。
“典故”一詞,很早就已經出現,《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中宮親拜,事過典故。”是最早出現“典故”兩個字的句子,但是這裡的“典故”二字只是“典章制度”的含義。《辭海》中為“典故”下的定義是:典制和掌故。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我們經常使用的《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典故”的解釋只有“詩文裡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
典故有兩種型別:一是引用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這些典故被稱為事典;二是引用有來歷出處的詞語,這被稱為語典。這個問題所說的歷史典故,應該屬於第一種事典。
最後,典故經常會被用在詩詞文中,總結典故運用情況,可以發現,運用典故大概有6種方法: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化用和借用。
-
11 # 一墨雲水
發生在春秋早期的許多故事都是極為不可思議的,當看到這些故事,不由得覺得我們的古聖先賢是多麼可愛。
春秋早期崇尚禮儀,所以中華民族被稱作禮儀之邦。那時候人們都非常講信用。打仗的時候都不例外。孔子的學生子路在一次混戰中系帽子的緞帶被砍斷了,他於是放下手中的劍,重新系好帽子,結果被敵方亂劍砍死。死都不怕,但是怕不講禮儀而死去。這就是古人的風骨錚錚。有一次,楚國和晉國交戰,晉國不禁打,失敗了。那時候戰敗只要跑出作戰區50步,敵方就不可以再追趕了,等於進入了安全區域。話說晉國士兵跑啊跑,跑了三十步了,發現戰車軲轆掉了,怎麼辦呢?修唄!這時候楚國士兵追上來了,一看車子壞了,於是都過來幫忙修車子,修好了,楚國士兵說,跑吧。晉國士兵接著跑,楚國士兵接著追,晉國士兵跑過50步了,然後朝楚國士兵揮揮手,謝謝了哥們,再見呦!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或者打仗就得一對一等規矩都是最起碼的。每每讀到這裡我就想笑,我們的古人有多可愛,這哪裡是兩國交戰,分明是競技體育賽嘛!如今的體育賽都是勾心鬥角劍拔弩張的。
從春秋末期戰國初期開始以後的戰爭就是血淋淋的馬革裹屍了。不得不讓我們懷想當初的禮儀。回不到從前的感慨再發也沒有用了,時代的車輪碾壓者歷朝歷代將士們的鮮血一路走來,血腥也罷,和平也罷,都成為過去。科技越進步,武器殺傷力越大,人性的溫暖純良越被踐踏。
-
12 # 爾雅書友
讀到這些故事,甚覺古人親切可愛,不僅欽佩他們的才華,更加敬佩他們的人格。
先說兩個畫扇子的故事,分別是王羲之和蘇東坡題字: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居蕺山時,見一老嫗賣六角竹扇 ,買者甚少。於是王羲之取扇各書五字。老嫗初嘆息,王羲之對她說:“無若,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金價。”老嫗按此雲宣傳,人們都爭著買大書法家的竹扇。不一會便搶購一空。書聖的題辭使老嫗脫了貧。
傳說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曾畫扇救人一難。當時有一個制扇者,因還不清兩萬枚大錢的債,被人控告。素來愛扇的蘇東坡十分同情制扇人。叫他取來二十把扇子,在上面畫了幾幅畫。然後叫那人去賣。一出門,那二十把扇子被人們高價搶購一空。從而使制扇人還清了債務。
我們都知道嵇康是竹林七賢之一,而鍾會則是三國時期的魏國大將,他們之間有什麼關聯呢,估計知道的人就少了,今天分享他們之間的一些趣事。先大概瞭解一下兩位吧。
再來看看嵇康與鍾會的趣事吧。
嵇康,竹林七賢之一,三國時期曹魏的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嵇康為曹操的曾孫女婿,官至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司馬家族掌權後,辭官隱居。
鍾會,魏國大書法家鍾繇之子,少年得志,十九歲入仕,為秘書郎。司馬氏上臺後,即俯首依附,成為司馬集團的重要人物,《三國演義》裡的戲份還是不少的。雖說出身高貴,官位顯赫,可在文學才情方面,對於僅比他長兩歲的嵇康敬佩有加,早些年可能到了自慚形穢的地步。
瞭解了他倆的基本情況,聽聽他們的故事:
鍾會一直對玄學頗有研究,年輕時專門還寫了一本書,叫《四本論》,頗有些得意。鍾會很想讓自己的偶像點評一番,於是就到嵇康家裡拜會。到了嵇康家後,看到嵇康在院子裡的樹下光著膀子打鐵,鍾會就在門外猶豫要不要進去,嵇康手起錘落,乒乒乓乓,就當沒看見鍾會似的。在偶像面前,鍾會忐忑不安,進去也不是,一走了之又不甘,於是在院子外面把書直接扔到院子裡,掉頭就跑,像不像中學生給初戀同學手裡塞情書一樣?《世說新語》的原文記載是“於戶外遙擲,便回怠走”。
鍾會後來做了高官,想著再次造訪嵇康,也不知道上次從牆外扔進去的那本《四本論》嵇康先生看過沒。這次他比較自信了,備上貴禮,坐下寶馬,且帶了文化圈裡的名仕和隨從。到嵇康家後,發現嵇康又在打鐵。
見面後,嵇康依然對鍾會不理不睬,專心打鐵。話說鍾會這時還是比較有誠意的,據說對於嵇康的漠視也是不以為然,垂手默立一旁。兩小時後,鍾會估計也有點無聊了,起身準備打道回府。這時,嵇康默默的說了一句“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大致的意思是“真是好笑,你是來看我打鐵的,看滿意了,這就走了?”。鍾會又不傻,立馬聽出了其中的冷嘲熱諷,回了一句“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拂袖而去,大致意思估計是“對,就是看你打鐵來的,嗯,鐵打的還不錯”。
虞世南和褚遂良書法
書法史上,大書法家的故事也是很可愛的呢。
《國史異纂》記載:遂良問虞監曰:“某書何如永師?”日:“吾聞彼一字直五萬,官豈得若此者?”日:“何如歐陽詢。”虞日:“聞詢不擇紙筆,皆能如志,官豈得若此?”褚日:“既然,某何更留意於此。”虞日:“若使手和筆調,遇合作者,亦深可貴尚。”褚喜而退。
褚遂良和虞世南都是唐代初期的書法大家,現在白話文來了解一下故事:
褚遂良問虞世南:“我的書法跟智永禪師比較,誰的更好些?”虞世南說:“我聽說智永禪師的書法一字值五萬錢,你的字能賣到這個價嗎?”褚遂良又問:“跟歐陽詢比較又怎麼樣呢?”虞世南說:“我聽說歐陽詢不挑選紙筆。不論用什麼樣的紙和筆,都能隨心所欲地書寫。你能做到這樣嗎?”褚遂良說:“既然如此,我為什麼偏要講求對筆、紙的選擇呢。”虞世南說:“要使手、筆相協調,互相配合,這是最難能可貴的啊!”褚遂良高高興興地告辭了。
不知道你讀完上面這些故事,是不是覺得古人,特別是那些大才子,書法家,他們都很可愛呢?不僅有書法作品遺留下來供我們欣賞,還有美的文章和詩詞,滋養著後世的人們。
-
13 # 水一白聊歷史
話說有一天,大教育家孔子向東遊歷途中,碰巧遇到兩個小孩子正在爭辯,便一時八卦,湊上前去了解一二。
兩個小孩倒也聽說過孔子的名頭,便將爭辯原因說了出來。
一小孩說:”我認為早上太陽離得近,早上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大得像車蓋子,而中午卻看起來像個盤子,這不就是因為遠時看起來小,近時看起來大嘛。“
另一個小說卻說:”我認為中午太陽離得近,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還挺涼,中午明顯暖和多了,這不就是近時熱、遠時涼嘛。“
說完,兩個小孩眼巴巴望著孔子,問道:”您老說說到底我們誰說得對。“
孔子聽罷,也是直撓頭,原來他也分不出來誰對誰錯。
這時,兩個小孩不再爭辯了,反而笑著對孔子說:”誰說您見多識廣來著?“
-
14 # 扯葫蘆瓢
《世說新語》中記錄魏文帝曹丕的行為:
說曹丕的臣子王仲宣有個奇怪的癖好,就是喜歡學驢子叫喚。老王去世後,曹丕來參加他的葬禮。曹丕回頭看了看來客,發話說老王生前喜歡學驢叫,我們大家每人學一聲驢子叫喚,送一送他吧。於是來客都學驢子叫了一聲。
原文: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與同遊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南齊書·輿服志》中嘲笑晉朝皇帝沒有傳國玉璽,讓人感覺記錄歷史的史官也很幽默。當傳國玉璽是秦始皇時期製作的,傳到西漢、東漢、曹魏。晉朝永嘉之亂後,國璽落入北方政權的統治者前趙劉氏、後趙石氏、冉魏冉氏之手。
南方的晉朝相當一段時間內沒有傳國璽,雖然他們自稱是正統。很是尷尬。《南齊書》中說北方人把晉朝皇帝稱為“白板天子”。
原文:乘輿傳國璽,秦璽也。晉中原亂沒胡,江左初無之,北方人呼晉家為白板天子。
-
15 # 惜橙圓
蘇軾和佛印的趣事,至今印象深刻。
蘇軾有一好友,名佛印禪師,有一天,蘇軾問佛印,“大師,你覺得我的樣子怎麼樣?”
佛印說:“在我眼中,居士像一尊佛像”
佛印反問蘇軾“居士,你看我的樣子是什麼樣的?”
蘇軾道:“像堆牛糞”
佛印對於蘇軾的言論,並不生氣,置之一笑。蘇軾覺得自己贏了佛印,暗暗自喜,回去得意洋洋地告訴了妹妹蘇小妹。
蘇小妹聽完之後說:“哥哥,其實你輸了,佛家有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見,佛印看到你是一尊佛像,說明他心中有佛,而你看到佛印是一堆牛屎,說明你心中也是一堆牛屎”
蘇軾聽完羞愧不已,沒有尊重佛印。
這個小故事蘊含了古代的哲學,你心中是什麼,你看到的就是什麼,正所謂境由心生,相由心生。
回覆列表
守株待兔;此地無銀三百兩;杯虧蛇影;畫蛇添足;人心不足蛇吞象;望梅止渴;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黔驢技窮等好多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