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風學詩
-
2 # 百味寫春秋
曾鞏,字子固,是北宋的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他的文學成就最高的是其文章,被後人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南豐先生”。
不過,他的詩也有很高的水平,這首《詠柳》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一般的寫詠柳,常常用來寄託相思、嘆息離別等。但是,曾鞏的詠柳卻別具一格,獨樹一幟,把寫楊柳的意向、意境轉為諷刺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
清深婉約,是詩人之“風旨”。下面我們來看看曾鞏是如何在這首詩中體現“風旨”二字的: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倚得東風勢便狂”,這七個字寫出了柳樹的姿態,暗中諷刺“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而且,在“亂條猶未變初黃”的時候,你就想猖狂,羽翼未豐就想不可一世,將來是不是要上天?
第三句,“解把飛花蒙日月”,你只知道可以把自己的柳絮散發的漫天都是,矇蔽了日月。第四句,接著說,難道你不知道天地之間還有清霜嗎?
整首詩的意思,是第四句結束後的留白,言外之意為: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等到了那個時候,你咋辦?別看今天蹦得歡,早晚一天是要倒黴的。小心點吧。這就是詩的境界。結語詠物詩常常人與物合一,是詠物也是詠人,曾鞏的《詠柳》就是借詠物來說理的一首詩。
解題至此。
-
3 # 墨藍飄香
曾鞏~北宋神宗時期的文學大家,江西南豐人,是個孝廉並舉的好官,體察民情,勤政務實又嫉惡如仇。他的文風雍容平易,不露鋒芒而又曲盡事理。但官場上暗流洶湧,小人得志,自己又無可奈何,故寫下這首《詠柳》詩來借物抒懷,抨擊那些得勢小人,諷刺邪惡勢力以排解心中的憤懣,同時警告那些小人會有因果報應的,日月不可能總被遮蔽。
《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
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
4 # 一言文化
【宅一凡文化社】回答!
< 圖:曾鞏畫像 >
曾鞏——不止是年十二便能成文,還是亦能詩的北宋文學家1019年曾鞏生於在書香門第家族世家,是北宋文、史、政治家,祖上幾代都是;從小天資聰穎,天賦過人,再加上勤奮努力,十二歲時便能寫作《六論》文章,文筆極佳;
在政績上兢兢業業,愛戴擁護百姓;任地方官時,注意除民害,還平了100多號人的大冤獄,又治疫救災、興修水利等福利了一方百姓。
20歲入太學便已盛名遠赫,曾鞏以散文見長,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人物;散文風格主要受他愛好中庸之道,保持中性理性的文風以及他對正直的人生態度的看法,還有他的人生履歷的影響,散文風格中正平和。
世人皆知曾鞏主要成就是以散文見長,但其實他的詩作也是有著非凡的意境,他遺留下來的存詩就有400餘首,只不過是被散文的風頭蓋過了而已;
曾鞏的詩作中以七言絕句詩造詣最高,比如寫景抒情的詩作《詠柳》等佳作,還有《西樓》與《城南》等,他的詩還曾被翻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 圖:曾鞏看柳 >
《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不止抒情更甚有批判意境的《詠柳》!能夠意會到這首詩把柳絮紛飛的景象描述的活靈活現,東風徐來,滿天地的胡亂飛舞在天空中;一種猖狂的形象呼之欲出,更是以不知天地有清霜加以嘲諷之意,明顯對柳樹帶有貶低輕蔑的味道;
用“亂條”“狂”等字眼表示對柳樹的厭惡之情,這是把柳樹人格化了,用柳樹暗喻人去指桑罵槐,暗指哪些得志小人的猖狂且愚昧無知;用“東風”比作奸佞小人所倚仗的靠山,而“日月、清霜”象徵著公正廉明的形象,其中託物言志的意境,身心合一的去體會,寓意深遠;再結合曾鞏的為人處世,品性便更能理解這其中的意境,公正清廉的曾鞏是極其唾棄奸佞小人,並以“日月”警醒黑暗勢力是活不過明天的。< 圖:曾鞏《詠柳》畫 >
賀知章與曾鞏:同是《詠柳》不同風古代文人極其喜愛讚頌柳樹,敬仰柳樹的品性已律自身。
關於七言絕句的《詠柳》有兩首,曾鞏的《詠柳》是其二,這其一就算賀知章的《詠柳》了,它與曾鞏的《詠柳》截然相反。
《詠柳》其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十條。不知細葉誰栽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就單純得多了,他的《詠柳》清新脫俗,把春天裡的柳樹融入到了一個多美妙的境地啊!柳樹的形象在他的筆下變得婀娜多姿、清新脫俗意境非凡,讚頌了柳樹春天的美好可愛、脫穎而出的意境極具匠心。
< 圖:賀知章《詠柳》>
曾鞏的《詠柳》表達了自己對奸佞臣子小人般心胸的唾棄輕蔑,這也符合他的為人處世的性格態度;自小立志報效國家、福利百姓,入朝為官也不曾變更初心,一心為民,心之誠懇詩中可見。
【宅一凡文化社】
-
5 # 阿斌abin
2020 0606
曾鞏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八大家中,曾鞏不是最光輝燦爛的,他的名氣雖然沒有其他人那麼高,但“他的光芒是自己發出的”[i]。曾鞏他立朝剛毅,公忠謀國,堅守士節,心繫民生;他清正廉潔,纖介不取,躬耕隴畝,自動減薪;他復興儒學,挽救文運,獨喜讀書,重視教育;他開辦義莊,賙濟貧民,母慈子孝,兄友弟恭。曾鞏的人品值得稱道。
一、曾鞏《詠柳》表現的意境
1.原詩
《詠柳》
宋·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2.涵義
曾鞏的《詠柳》這首詩是一首託物言志之作,不是吟詠大自然中的柳樹,而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涵義。
詩的表面意思是:雜亂無章的柳枝條還沒有變黃,倚仗著東風狂飛亂舞,它的柳絮鋪天蓋地,漫天飛舞,想要遮天蔽日,但它不知道天地之間還會有秋霜。
詩人抓住了柳樹枝隨風飄蕩的特點,用擬人化的寫法,生動地描繪了柳樹枝在風中狂舞的狀態。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透過對柳樹形象的描繪,深刻地體會到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
詩的前三句是寫小人得志的猖狂狀態,他們張牙舞爪,肆意妄為,妄圖一手遮天。第四句中“不知”一詞,對柳樹的愚蠢、可笑加以貶斥與嘲諷,他們不知秋季到來時,天地間還有一場又一場的嚴寒霜凍,到那時這些“柳樹”們就要被凍的枯萎凋零。
3.意境
意境,是作品中呈現出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簡單地說,意境就是文藝作品藉助形象傳達出的意蘊和境界。
在曾鞏的這首詩《詠柳》中,意境在於情景交融,作者不露鋒芒,看似在寫初春柳樹的景象,實則是將哲理蘊含在借物之中,寓意深刻,令人深思。抒發了作者諷刺倚仗權勢,得志便猖狂的邪惡勢力。“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在全詩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是詩人對那些得志一時的小人提出了嚴正的警告,振聾發聵,令人警醒。
4.比較
我們再來看一下同題《詠柳》賀知章是如何寫的。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詩是真正歌頌大自然的詩。作者也是透過對柳樹的生動描繪,讚美了春天帶來的勃勃生機。詩的前兩句把柳樹剛剛長出的嫩葉比作是碧玉,把千條萬縷的柳條比作綠絲帶,形象地描繪了柳樹枝條細柔、修長、搖擺於風中的迷人姿態。“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比喻成剪刀,讓讀者看到了春風的神奇和靈巧,和作者對大自然的締造者春風的讚美。作者想象力豐富,構思精巧,表達了詩人對柳樹、春天、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兩首同題詩,可以鮮明地看出,一首是諷刺,一首是歌頌,一首是對社會醜惡現象的鞭笞,一首是對大自然欣欣向榮景色的讚美。曾鞏的這首詩有他在為官中得罪了小人,讓他看到人性的醜陋,因此發出的憤感。
二、曾鞏其人
1.自幼聰穎。曾鞏生於1019年(天禧三年),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建昌南豐(今江西)人。曾鞏祖上世代為學者,祖父曾致堯作過尚書戶部郎中,父親曾易佔為太常博士。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強,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十二歲時,曾嘗試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
2.清廉為官。1057年曾鞏中進士後,先任太平州司法參軍,1060年經歐陽修舉薦,歷任太平州司法參軍、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兼判官告院,在京九年,一直從事古籍整理工作。後經本人要求,先後任越州通判,知齊、襄、洪、福、明、亳諸州。任地方長官十二年。一心為民,所到之處,都關心和幫助解決人民疾苦。他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在他離任後,當地人在大明湖畔建了座“南豐祠”來紀念他。
3.神宗賞識。1080年,曾鞏奉命在滄州任職,路過汴京時,神宗聽取了曾鞏對財政的看法,覺得他很有才能,將其留在京城,在三班院供職。1082年,曾鞏任中書舍人,1083年病逝。
4.同代評價
曾鞏是歐陽修最欣賞的弟子,當時文壇對曾鞏評價很高,但也有些小人誹謗曾鞏。
王安石對曾鞏的評價有詩為證: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
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
意思是說曾鞏的文章無人能比,像天上的星斗、陸地上的江海一樣。雖然現在曾鞏雖被小人誹謗、輕視,不幸死去,但日後曾鞏將會像漢代的班固和揚雄一樣青史留名,千古光耀!給予曾鞏極高的評價。
蘇軾對曾鞏的評價也有詩為證:
醉翁門下土,雜遝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意思是說,在歐陽修的門下有許多水平很高的門生,但曾鞏的水平是最高的,他這朵花一綻放,其它的就花就沒法看了。
三、曾鞏在文學上的成就
1. 文以明道
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
曾鞏的散文按文體分為三大類,記敘性散文、議論性散文和寫景議理散文。
1)記敘性散文,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例如《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
2)議論性散文,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例如:《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茅坤曰:“大旨與《新序》相近,有根本,有法度。”(《唐宋八大家文鈔·南豐文鈔》四)王道思雲:“何等謹嚴,而雍容敦博之氣宛然。”(姚鼐《古文辭類纂》九引)[ii]
3)寫景議理散文,既寫景,又議理,融記事、議論、抒情於一體。例如:《道山亭記》、《墨池記》,深刻有力,通情達理。
曾鞏的文章按內容分為:人事雜記類、工程營造類、寺院記和學記類等。其中,人事雜記類所佔篇數最多,最能表現出曾鞏散文的特點。
曾鞏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豐類稿》和《隆平集》傳世,從他傳世的文集來看,他的興趣主要在於史傳、策論一類的應用文。尤其是他從事史書編纂工作多年,對史傳碑誌的寫作較有研究。對他有關應用文的理論進行研究和總結,對現代應用文的發展有指導意義。
2.以詩抒懷
曾鞏能文,亦能詩。存詩400餘首,其詩特點是自然質樸,雄渾超逸,字句清新,含義深刻。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的成就最高,如《西樓》、《城南》、《詠柳》等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
曾鞏的詩分為三類,紀實詩、詠史詩和離別詩。
1)紀實詩。曾鞏的紀實詩繼承和發揚了唐代杜甫現實主義詩歌文學傳統,以反映社會現實、關注民間疾苦、揭弊政、評國事為主要內容,表現了他關注民生、濟世興邦的儒家思想。例如:在《追租》中,“山下窮割剝”一句,寫出了饑荒之年農民還要被層層盤剝的悲慘境遇,抨擊地方官吏。有力地增強了文學在中國古代政治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2)詠史詩。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多偏好以詠史來借古諷今和抒發情懷。曾鞏的詩歌也經常以緬懷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事件來表情達意。例如在《揚顏》一詩中,曾鞏敬慕揚雄的立言不朽和顏回的立德不朽,以兩人執著求道精神激勵自己進業修德。詩文以歷史諷喻現實,以史諫言北宋統治者,體現了救民濟世的儒家仁義思想。
3)離別詩。離別愁緒是古代詩人借詩所抒之情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情懷。在《曾鞏集》中有100餘首詩歌蘊含離別之情。曾鞏看望身在滁州的歐陽修返回時,離愁別緒頓生,對歐陽修的才學與人品大加讚賞。離別詩也是曾鞏本人各個重要人生階段與思想狀態的真實記錄。
3.儒學體系
曾鞏的思想屬儒學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對兼併政策,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時,以“仁”為懷。
透過我們對曾鞏其人的瞭解,及其對曾鞏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的認識,我們就不能理解曾鞏創作《詠柳》的當時的心境和他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
總之,曾鞏的這首《詠柳》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現實,讓讀者看到奸佞小人倚仗權勢的嘴臉,同時曾鞏點醒這些人,不要太猖狂,早晚會得到報應的。
[i] 北京師範大學康震語。
[ii]茅坤、王道思的議論引自《八大家古文選注集評》
回覆列表
《詠柳》是宋代詩人曾鞏的一首託物言志詩。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南豐七曾”之一(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文風雍容,不露鋒芒,曲盡事理。
《詠柳》的原文“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翻譯過來就是:當春天剛到來的時候,零亂的柳條還沒來得及轉變為淺淡的青黃色,倚仗著東風吹拂而飄忽搖擺,氣勢更加猖狂。柳條只會使柳絮飛上半天,企圖遮蔽日月的光輝,卻不知秋季來臨,天地間還將有一場又一場的嚴寒霜凍。
這首詩將狀物與哲理交融,寓意很深,把春天的柳樹比喻成得勢猖狂的小人或者邪惡團體,倚仗勢力,張牙舞爪,企圖一手遮天,但惡有惡報,終將走向滅亡。
大部分讀者對這首詩都是這樣理解的,也代表了詩人寫這首詩的一個意境,可以說是直解。
從另一個方面,我的理解是把柳樹比喻成“根基不牢的人”。一個人理解力很強,學東西很快,又有別人的扶持,但是如果急於求成,沒學會走就想著跑,基礎不牢固,盲目自大,勢必會半途而廢,被別人超越,所以說,只有踏踏實實,把基礎打牢,才能取得大的成果。
有這樣一個故事:魯班有個徒弟叫張半,學手藝數他最快,別人學三年才出師,他只學了兩年就差不多了。因此,魯班少不了誇獎他兩句。誰知道這張半經不住誇獎,日子長了,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左右方圓的木匠他都不放在眼裡啦。魯班師傅為了教育他,讓他幾次做一方一圓兩張桌子,始終達不到要求,最後魯班師傅對他說“木工這行手藝,要淺有淺,要深有深,只有打牢基礎,才能做的完美”。從這以後,張半老實多了,一直到出師都很虛心,最後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