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一道子
-
2 # 圓通菩提
“人情真味”,都是自己跟自己,哪有“人情真味”?都是自己跟自己表演而己!
比如說,我講“人情真味”這四個字,在講出、想出之前,這四個字在不在?一定是在,否則,我怎能想起來?雖然在。有沒有任何形相?沒有。方便說,那就是我們的真心。那我講出來以後,“人情真味”四個字當下是不是"真心”變出來的啊?是。那麼“人情真味”四個字講完以後,這四個字滅了沒有?沒有。如果滅了的話,我以後再也講不出它了。我什麼時候願意講,它什麼時候就現出來;我什麼時候不講,它就歇下來。所以“人情真味”這四個字,它有沒有生和滅?沒有。
-
3 # 雲想伊償花想容
人之真情,莫過於人情。人情冷暖自知,讓每個人類都有人情味是愛莫能助的。人情味中七情六慾可謂儘可包攬。
七情按《禮記》的觀點指喜、怒、哀、懼、愛、惡、欲,按儒家的說法是喜、怒、哀、懼、愛、惡、欲,按佛教的說法則是喜、怒、憂、懼、愛、憎、欲,而醫家的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
《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三字經》:“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中醫理論中,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六慾按《呂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慾望,佛教認為是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相欲,也有說法是求生欲、求知慾、表達欲、表現欲、舒適欲、情慾。
《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慾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者。”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註釋:“六慾,生、死、耳、目、口、鼻也。”後人將六慾概括為: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
《大智度論》認為六慾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基本上把“六慾”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
人情真味,知之甚少。
-
4 # 春城草木生
人情真“味”,無非是親情;人間大愛,無非母愛。人情真味,即人間真情。
唯有我們品嚐了人情百味,才會懂得真“味”的真正含義。
人自幼至老,在快樂中長大,在孤單中成長,在成熟中步入壯年,及至老了,在百味中才品嚐到人情真“味”。其實,那是一種感悟,是在比較中得到的真正感悟。
親情乃血緣之情,"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就是親情中產生的巨大凝聚力。父母與子女間的情感,是真情大愛。從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唯有父母對兒女愛至深、愛之長、愛之久,及至下一代,下下一代,也是十指連心般的呵護,關愛。
-
5 # 秀雲涵天
生為凡人,情緣未了。圄於紅塵,情絲難斷。情之所至,如春江之水,東流難遏 ,疏之者為情所悅,堵之者為情所困。雖全在一念,但不可輕心。
一 奉獻親情
親情是人倫諸情中第一要務,血濃於水,情大於天。只應諄諄付出,切勿斤斤計較。
對長輩,只管盡心付出,生為人子,勿忘本源,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務求安享晚年,力避老來有難。2.對平輩,兄弟姐妹如人十指,實難整齊劃一。切勿自掃門前雪,拋卻親情如路人。能幫則幫,能助則助,有錢幫錢場,沒錢幫人場,最忌斤斤計較,瑣事看開看遠。
3.對子女,奉獻是必須的,但不為後人做馬牛。
二 回報恩情
我們大多數人,都可能接受過別人的恩惠,受人滴水之恩,不說湧泉相報吧,起碼應該沒齒難忘,盡力回報。逢年過節,走動走動,說小了是心安,說大了是傳遞正能量。
三 經營愛情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夫妻本是有緣人,相濡以沫共凡塵。愛情之花常澆灌,耄耋之年仍需新。愛情需要用心經營,需要忠心呵護,需要真心相伴,需要良心澆灌。別怕付出,愛情是真正的績優股,高投入高回報,信不信由你!
四 淡泊友情
君子之交淡如水。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交貴在適性,貴在投緣。不必取悅,不需攀比,無意迎合,不可脫俗。行當行,喜新不厭舊;止當止,子非吾友也!
五 揮灑溫情
力所能及,常做善事。送人玫瑰,手留餘香。不求回報,內心安詳。人間自有溫情在,我輩豈可置惘聞。滴水匯溪齊聚力 ,能阻瘟神欲害人。
六 陶冶性情
質縱為玉仍需琢 ,腹有詩書氣自華。人間至味是清歡,讀書銷得不耐煩。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愚鈍如我輩,豈可錯過。
七 拒絕孽情
我輩修為一般,唯有主動免疫。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勿聽。
小結:情本是常,非悟即妄,自有真人生裡面藏,識到了,即是幸,即是福!
-
6 # 呼喊與細語
人情真味,盡心、盡力而已,不可求真,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是錯。
人間至味是清歡,清淡才能長久,就像日常飲食一般,白米飯、麵條、饅頭,每日、常年吃都不厭倦,人情也是如此,保持距離感,一定的界限,才能長久,一旦過於親近,容易生嫌隙,失去真味。
回覆列表
人間親情乃真情,
拋卻親情何處真?
親情親親又親民,
仁民愛物一視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