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達學創始人陳利民導師

    王陽明既不是知先,也不是行先。王陽明是先悟達,先立志要當聖人,這是先達!小時候格竹子與龍場悟道是先悟,悟達通了才有他的知行!知行合一是他悟達合一後得出的!他是悟達合一者講了這知行合一觀。悟達合一是他知行合一的底牌及始終,知行合一是悟達合一的面牌及中間過程。原創《達學》思想系列創始人陳利民導師寄語。

  • 2 # 老崧

    題主這話,有爭議。

    平常心即道心,

    道是系統化的理。

    可以說,理即心;不能說,心即理。

    如同白馬是馬,馬非白馬。

    知與行,都是心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是知行合一。

    但是,知與行動是兩回事,知是行的內因,行是知的外因。這內因與外因是互動的。

  • 3 # 俊叔侃易學

    心即理,用心去認知世界,這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強調自我在認知的重要。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文化的學習強調的是“引經據典”的模仿,從意義上扼殺後來學者思考的獨立。

    心即理也有明顯的佛教色差。佛教強調不能依賴我們的感官去認知世界變化。因為我們感受的表象並不一定是事物的本質。但是每個人透過內心感知的理,還需要驗證。就好比佛法禪宗裡面悟到了什麼必須去找已經開悟的老師去驗證,驗證這種悟的正確與否。

    知心合一和心即理講的是不同層面的事。所謂知行合一,強調的是行為的準則和方法。知而不行,等於不知。對於以前一些假道學的偽善,這不視為一個照妖鏡。不要滿嘴仁義道德,肚裡男盜女娼。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這就違背了知行合一的準則。

  • 4 # 走上光明之路

    王陽明的心學關鍵是要理解他,心即理就是說,心就是宇宙,心就有良知,每個人都有良知,這個良知不用向外求(王陽明曾經格竹7日而不得),它其實就在每個人的心裡,就是心即理,怎麼樣致(達到)良知?就要靠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心學的核心。

  • 5 # 弟砣

    “道”通“真理”,

    “心”即“往之”,

    有“心”向“道”,

    “知”“行”合一。

  • 6 # 使用者4133810620833

    理客觀存在,王明陽格竹,不是格在先,是竹在先。心離不開理,這理有先驗的也有後驗,致是判斷,用心去判斷得良知,曉得了,明白了,就要知行合一,就是要把自己知道的東西落實到具體的事物中去。

  • 7 # 嘎藏

    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心外無理”確定了“知行合一”的理論性質,把"知行合一"與常識所謂的知與行的一致區分開來;而"心之本體"的呈現也正是"知行本體"的呈現。陽明哲學在以"心外無理"為基礎展開的本體追問中,"知行合一"是存在的澄明境地,知和行在本體上是一體的,但如何達到知行合一,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狂印鈔票,貶值不談,是否會影響美國的商品價格?例如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