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極寄暢
-
2 # 上品茶道
就是幾個有袋動物物種,在澳洲這樣一個獨立活動區域,適合它們繁殖,其區域裡的天敵,對它們沒有絕對的追殺,沒有被天敵消滅。
-
3 # 小虎幾
你看地圖,澳洲的國土就象袋,所以在那土地出生的物類就是袋的形狀,連其人也象袋鼠:頭小肚大,然哉,笨哉…
-
4 # 真正鱷魚不哭
其實有袋類動物曾廣泛分佈於全球,但絕大部分滅絕了。
因為它是相對原始的哺乳動物,其幼仔在母體內發育不完全,出生後還需要在母體育兒袋中生活較長時間。這就意味著其幼仔身體比較脆弱,死亡率必然較高,在生存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澳洲大陸較早與其他大陸分離,形成一個比較封閉的生態系統,因為大洋隔絕了絕大部分物種入侵,這些結構相對原始的動物才得以儲存。其實澳洲還有更原始的哺乳動物,如卵生的鴨嘴獸和針鼴,就得益於這獨特環境。
附帶說一下,南美洲的負鼠也屬於有袋類,而南北美洲的陸地連線也比較晚,所以才有這些遺存。
-
5 # 百科千尋君
感謝邀請。有袋類動物並不只生活在澳洲,也許是樹袋熊(考拉)和袋鼠太出名了,以致於很多人都覺得有袋類動物只有它們,實際上,有袋類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廣泛分佈於新大陸(大洋洲、北美、南美),只不過它們當中的大多數成員都默默無聞,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首先來看一張餵雞百科上的有袋類分佈圖。藍色就是有袋類現存分佈區,分佈範圍非常廣。可能這個視角的世界地圖很多不認識了,最左側就是澳洲,他的右邊是新幾內亞島、蘇拉威西島等眾多島嶼。最右邊是南極大陸,他的左上側就是南美大陸,接著是北美大陸。
所以,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有袋類分佈在澳洲及附近島嶼、北美洲西部和東南部、拉丁美洲的絕大部分地區。
之前將有袋類籠統的歸為一個目,即有袋目,但後來逐漸細化,分為負鼠目、鼩負鼠目、智魯負鼠目(微獸目)、袋鼴目、袋狸目、袋鼬目、雙門齒目(袋鼠目)。現存的有袋類大約有334個物種,超過200種生活在澳洲及其附近島嶼。在美洲地區也有約100個現存物種,多數生活於南美洲。中美洲有13個物種,北美洲只有1個物種。
下面來講講各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有袋類動物。
澳洲的有袋類代表首先就是大名鼎鼎的考拉,也就是樹袋熊,這是澳洲的特有物種,也是澳洲國寶級別的動物。其次是袋鼠,一般是指四種體型巨大的地棲型袋鼠,如果算上所有的袋鼠有50多種。最大的是紅袋鼠,也就是那種肌肉勁爆的巨大袋鼠。袋熊,共有三種,袋熊身體肥胖,外貌可愛,性格溫和,而且它拉出的便便是方形的,非常奇葩。去年澳洲大火時,袋熊成了網紅,它挖掘的洞穴成為很多動物的避難所,幫助一些動物躲過了火災,名噪一時。袋獾,現存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最大可以長到12公斤,雖然還是很小,但它性格兇猛,咬合商很高,可以捕殺體重是自己6倍的袋熊,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
新幾內亞島的有袋類代表新幾內亞島的有袋類主要是袋貂科和袋鼯科。金色帚尾袋貂,渾身金黃色。斑袋貂,頭部有點像靈長類。羽尾袋貂。蜜袋鼯,極少數會滑翔的哺乳動物。
拉丁洲的有袋類代表拉丁美洲的有袋類就是負鼠目、鼩負鼠目和智魯負鼠目(微獸目)。智利袋鼠,也叫長鼻鼩負鼠,是現存六種鼩負鼠之一。南猊,又稱智魯負鼠,是一種生活在智利和阿根廷的小型有袋哺乳類,也是智魯負鼠目現存唯一的物種。
北美洲的有袋類北美洲的有袋類動物只有一種,那就是北美負鼠,也是最大的負鼠,可以長到6公斤。北美負鼠擁有兩大絕技,一是遇到危險會裝死,在極度驚慌之下就會進入裝死模式,身體會發出臭氣,令捕食者噁心走開。二是對北美洲所有毒蛇的毒液都有免疫能力,曾對一隻北美負鼠注射1379mg的西部菱斑響尾蛇的毒液,它撐了兩個小時才死,抗毒能力遠遠強於蜜獾。
有袋類動物還有很多,這個古老的大群體值得人類盡全力去保護。
回覆列表
這可能源於大陸板塊漂移,人們曾在南美髮現過有袋類動物化石,這說明有袋類動物在大陸上也有分佈,後來澳洲因大陸板塊漂移脫離了大陸成為一個海洋孤島,因沒有天敵干擾,使有袋類動物得以在澳洲繁衍。而大陸上的有袋類動物因其挑剔的生存方式和低繁殖率而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