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猩紅先生
-
2 # 歪史
之所以沒有聽說有人去協助周天子,那是因為真的沒有人去協助,所以沒有聽過就正常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以突擊的方式襲殺紂王帝辛,宣佈建立周朝,隨後大封天下,在武王、成王時期先後兩次分封了上百個諸侯國,加上原來夏商的封國歸附的,當時周天子的勢力版圖多達200多個諸侯國。留給周天子的領地沒有多少。
看起來規模龐大,但是呢,這一些諸侯國有自己的封地,在自己的領地上是君主,周天子實際上如同聯邦制元首一樣,雖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他沒有多少力量干涉諸侯國的內政。
此後,周人又因為功勳、血統一直分封,導致的結果就是周天子的直屬領地越來越少。
早先,雖然周天子的領地少了,但多年塑造的威望還在,所以周天子依然是天下之主,還是擁有實權的。
進入東周之後,周天子的榮光與日俱下,有三個反面導致他無法吸引人才。
周天子領地減少無法供養人才但是,轉折點就在平王東遷。因為犬戎之亂,周幽王被殺,周平王因為和周雋王爭位,在晉文侯的協助下東遷洛邑,晉文侯弒殺周雋王。東周開始。
平王東遷被視為周朝衰落的標誌,主要是因為東遷之後的周天子放棄了關中的領地,這一些後來被秦人佔領。
失去關中的周天子此後的直屬兵員、稅賦都大額減少,反而其他的諸侯國如楚國、晉國、齊國、秦國等憑藉靠近四夷,多次征戰之後領地大幅度增加,隨之帶來的是人口兵員和財富的增加,進而支撐更強大的擴張。
周天子則因為四周都是自己的封國無法擴張,而且還要一點點繼續分封宗室。
周天子威望降低無法吸引人才周平王死後,其孫周桓王即位,但是這個時候鄭莊公因為權力分配和周天子發生糾紛,周天子率軍討伐鄭國,但是被鄭軍射中桓王肩膀,後來周王室和鄭國互換人質。
這一箭直接讓周天子的臉面丟光光。神聖不可侵犯的周天子原來這樣慫包,於是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開始蔑視周天子,招攬人才。
當週天子威望掉光之後,又沒有多少可以使用人才的地方,加上其他的國家開始招攬人才,為了更好的發展出路,作為人才肯定去一個有發展前景的公司,而不是為了情懷去一個空殼公司。
周天子無法提供足夠的舞臺作為人才,肯定不甘寂寞,他需要一個舞臺,但是這個舞臺,周天子自己都沒有。
即使在春秋時代,周天子還是有一定的價值的,所以出現了尊王攘夷的活動,他是所有人不得不舉旗的旗幟。在變法開始的戰國周天子僅僅是一個象徵性的符號,有他沒他還是要一樣過活。
卸下包袱之後,誰給的福利待遇好肯定去哪裡,管你是周天子還是韓趙魏。沒有本質的區別。
說白了就是沒有利用價值了,需要舞臺的人才根本沒有條件在周天子這裡發展,這一些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不是為了濫竽充數混吃混喝,自然看不上週天子。
總結在周天子東遷之後,領地的縮小,兵員減少、稅賦減少、威望下降導致無法提供足夠的舞臺、足夠的報酬,所以人才肯定不會去周天子哪裡。
這個和現在求職應聘的一個道理,你是去有發展前景,可以施展抱負的公司還是去一個惶惶不可終日,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公司?
-
3 # 海量說歷史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為了稱霸,都積極招攬人才,吞併小國,壯大自己,特別是到了戰國時期,爭鬥就更加激烈,為了在爭鬥中獲勝,很多諸侯都實行了變法,得以迅速強大起來,好在各個諸侯中立於不敗之地,受人欺負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魏國首先實行了變法,任用李悝為相,獎勵農耕,興修水利,並制定了一套平衡糧食價格的系統,為平糴法,這套方法直到現在還有應用,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魏國很快成為了七國之中的第一經濟強國。
魏國在軍事方面大膽任用吳起為將,改革兵制,成立了武卒制,為魏國建立了一支無堅不催的軍隊,曾經以五萬大軍敗秦軍五十萬,讓秦軍聞風喪膽,攻取了秦國河套地區,為魏國立下了不世之功。
別國看到魏國變法的好處,紛紛效仿,齊國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以田忌、孫臏為將,整改軍隊,大敗不可一世的魏軍,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績。而秦國採用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把土地收歸國有,使稅收成倍增加,採用軍功制,讓士兵英勇殺敵,軍威大振,把秦軍變成了虎狼之師,秦始皇就是用這虎狼之師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
另外別的諸侯國也有過變法,不再一 一贅述。讓人困惑的是,為何做為天下老大的周天子不變法呢,因為那時的周天子已經成了擺設,和傀儡差不多,手裡沒有權力,只能聽從諸侯們擺佈,他即使有心變法,也無法實行,因為他要實行變法,就一定損害諸侯們的利益,那是諸侯們絕對不能答應的。
-
4 # 向文子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大變革的時代,各國開始為了爭奪霸權,後來為了攻城略地,都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以增強國力。最早的變革是齊桓公時期的管仲改革,後來有楚國的吳起變法,接著魏國的李悝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南韓的申不害變法等等。這些一時的人傑當然是瞭然當時天下大勢,周天子只是徒有虛名,完全沒有實力,自然不能夠實現他們的政治抱負。那麼下面就具體說一說當時的東周為什麼如此入不了各位英雄人物的法眼。
首先,周國所能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在西周滅亡之後大大減少,國家實力也大為削弱。在周室東遷洛邑之前,周朝控制著函谷關以西的大片土地和那裡的大量人口。自從西周末年,因為王室內部的權力鬥爭,讓犬戎有機可乘,這一大片肥沃的土地落入了犬戎的手中。後來由秦人收復,成為了秦人立國的基礎。西周初年雖然就開始營建東都洛邑,但是,函谷關以西的關中平原本是周人故地和大本營,如今丟失了,失去了天然屏障,自然是實力大損。
(圖中洛陽便是東周所在地,其立國規模即便和七國中最小的南韓相比也小得多)
其次,失去了西周故地,就失去了當時最為重要的戰略資源馬匹的供應地,因此西周的軍事力量便大為削弱。再加之人口的減少,兵源不足,軍事實力更是不濟。東周初年,周桓王有意鞏固朝廷的權力,把鄭莊公剔出到周朝的政治核心之外。鄭國不過剛傳到第三代的諸侯國,就敢不去朝見周天子了。當週天子率兵來討伐,鄭國軍隊還將其打敗,使得周天子的顏面掃地。
既然國家整體實力大為削弱,軍事上被鄭國這個諸侯國打敗後再也不敢舉兵,在政治上自然除了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外,其實就成為了之後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春秋五霸”的政治傀儡。這一點,當時人們看的是清清楚楚,自然沒人覺得周國有什麼希望了。
另外,周國秉承西周的禮樂文化,在文化上強調的是遵從古制,思想上不是向未來爭取發展空間,而是往過去求索。因此,整個統治階層的意識形態上普遍因循守舊,不敢改變祖制,不敢擁抱變化。周國也因為這一點文化傳承,才讓各國在名義上尊重他它。也就是說,這樣的價值取向反而是他們在亂世中的生存之道。因此,任何變法圖強的想法,在意識形態上都是與東周王朝的主流價值觀相違背,不可能被接受,更不可能被實施。
有意思的是,戰國時期傾動七國的蘇秦剛好是周華人,我們可以簡單考察他在周國的遭遇來看看天下人才為什麼不來這個小國。
蘇秦早年並不在周國完成學業,而是遠赴齊國向鬼谷子學習。可見,即便周國也許保留了周王朝最完整的文化典籍,但是那時的文化教育中心並不在周國,而在東方的齊國。當時齊國不僅有鬼谷子這樣的傳奇大師,還有著齊國王室支援的稷下學宮——戰國時期的全國的學術教育中心。
(稷下學宮——中國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
當蘇秦學成回家,卻英雄無用武之地,遭到了他嫂子的嘲笑:“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可見周國普通人早就沒有什麼大國情懷,只想著掙點錢,好好過日子。蘇秦雖然學就一身本事,在這樣的國家裡,統治者不敢用他,因為小國之君不敢因任用了這麼一個人而引得大國猜忌;就是在民間,普通人喜歡經商過日子,那種變法圖強的奮發向上的民氣民心在周國是看不到的。
後來蘇秦頭懸樑,錐刺股,苦心研讀《太公陰符》,心中有所得,以為可以說動天下任何有為的君主。於是,他去見了周天子,結果周王聽是聽了,卻一點也不相信他說的話。這樣以後,蘇秦才開始遊說各國,配六國相印,成為全天下都矚目的人物。
從蘇秦在周國的遭遇可以看出,一位真正願意變法圖強,改變現狀的人士,是不可能在周國可以很好的生活下去的,他的言論會被普通人嘲笑,他的見解會讓君主認為是誇誇其談,有悖周國立國之本。因為周國從國君到普通百姓都明白周國是小國,國力不行,已經失去了大國情懷。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好比一個企業,周天子是創始人兼原來最大的股東。但在企業逐步走上正軌之後,他卻把手裡的絕大部分股份分給了一眾兒子,自己只保留了一部分股份,而且這位老爺子還在不斷把手裡剩下的那點兒股份分給新出生的小兒子們……因為兒子眾多,每人分得的股份相對都比較少,其他小股東所持的股份也相對較少,所以剛開始老爺子依然是大股東,日子還是過得比較愜意的。
可後來不行了,經過一眾兒子和其他一些小股東之間的相互收購、兼併,最後原來的幾個小股東(楚、齊、秦)和他的一個兒子(姬姓諸侯燕)和幾個聯合外人(趙)瓜分了兒子股份的孫子(姬姓諸侯韓、魏)成為了企業的七個大股東。而周天子手裡的股份也基本被他全部送給了兒子,最後自己也不得不寄居在一個小股東兒子(西周公)家裡養老。幾個成為企業大股東的兒子到頭來只認他是爹,卻不盡任何贍養責任。至於其他幾位成為大股東的原小股東就更加不把他當回事了。這樣一個連自己養老的地方都沒了的“退休老頭兒”,您去那家企業工作後是投靠那幾位大股東呢,還是去投靠他?用腳趾頭恐怕都能想明白吧?
日漸式微的周天子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雖然一氣兒封了七十多家諸侯,但周天子憑藉著足以碾壓一眾諸侯的西六師、東八師和直屬虎賁,一直穩坐釣魚臺,享受著天下共主的榮光。雖然後來的周天子是“黃鼠狼下耗子——一窩不如一窩”,但還沒有哪家諸侯敢公然挑戰周天子的權威!
西周末年,周幽王玩起了廢嫡立庶、廢長立幼的遊戲,把廢太子直接逼向了對立面。廢太子成功逃亡之後索性與自己的姥爺申侯一起“裡通外國”、與異族犬戎聯手攻打鎬京。一戰下來,犬戎不僅攻陷了鎬京,而且還殺掉了周幽王。之後,與申國關係密切的幾個諸侯公推廢太子即位,即所謂“平王東遷”的那位周平王。忽然間,諸侯們發現,周天子的西六師、東八師和虎賁也不過如此嘛!周天子對諸侯的武力威懾瞬間化為了泡影……
這還不是最鬧心的,更讓周平王鬧心的是,與自己不對付的權臣石虢父父子索性把周平王的叔叔推了出去、也立為了周天子,史稱“周攜王”。一時間君權神授的周天子居然出現了兩位……不僅是世俗權力,周天子的神權地位也開始動搖了。
自周平王東遷開始,歷史進入春秋時期,開啟了禮崩樂壞的程序,諸侯們也越來越不把周天子當道菜了。首先竄出來的就是周天子家的近親鄭國!先是周鄭交質、繼而鄭莊公的一箭徹底把周天子拉下來神壇,周天子也變得越來越無足輕重。
春秋時期因為諸侯們還沒有形成一家獨大或數強並列的格局,周天子尚有存在的必要。遇到特殊情況,比如諸侯霸主要獲得稱霸的法理依據、“田氏代齊”“三家分晉”要取得合法諸侯身份等情況,諸侯們還是會假模假式“尊重”一下週天子的意見,周天子也勉強還可以藉機狠敲諸侯們一筆竹槓!雖然地位日漸衰落,但周天子的日子過得還算過得去。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戰國之後,七雄並立,誰也不再把周天子當回事了!用到時喚來撐撐場面,不需要時周天子有多遠您滾多遠……周天子再想想以前那樣向諸侯打秋風也非常困難了。但為了撐死天下共主的門面,周天子的分封還在繼續。到末代周天子周赧王在位時,周天子的土地已經分封殆盡,只剩下了王宮附近巴掌大的一塊地方。這個時候,西北的秦國已經崛起、漸成一家獨大之勢。因為周天子拒絕了秦武王舉鼎的無禮要求之後,秦武王的叔叔樗裡疾索性帶著兵馬把周天子趕出了王宮。自此,堂堂周天子連落腳之地都失去了,不得不寄居到西周公的地盤之上……後來,秦國索性滅掉了西周公國,周天子在受到秦國的羞辱之後鬱鬱而終。自此,周天子正式成為了史籍之中的一個符號。不久之後,秦取周天子象徵正統、權力的九鼎歸秦,事實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變法始於何時提問者說到,春秋戰國時期多國都有人才變法,為什麼沒有人去周天子那裡?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的變法最早始於何時已經無考,但有史料記錄的較早的變法是什麼時候?姜齊的管仲變法。管仲所侍奉的諸侯是誰?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齊桓公敢公然稱霸,至少說明彼時的周天子的權威已經微乎其微了……這還算是比較早的,諸如商鞅變法等等,都已經到了戰國後期,彼時的周天子早已淪為了可有可無的擺設!如果是您,您選擇諸侯中的強者還是早已淪為傀儡的周天子?不言而喻!
正如開篇所說,列國開始變法時。原來作為最大股東的周天子手裡的股份早已被他送人送得差不多了,尤其是戰國時期,周天子手裡已經基本沒有股份了,能夠左右企業運作的是七個大股東!您作為職業經理人,是選擇與七個大股東合作,還是與連養老的地方都沒有的“退休老頭”周天子合作?除非腦袋進水了,否則恐怕沒有誰會選擇周天子,不是嗎?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周天子已經淪為了“廢物”,甚至連“廢物利用”的價值都沒了,誰還會去搭理他?
-
6 # 淦就對了
想起《射鵰英雄傳》中黃蓉用黃老邪的詩來諷刺一燈大師漁樵耕讀裡“讀”的那個人的詩句
“乞丐尚能有二妻,
鄰家焉得許多雞。
當時尚有周天子,
何時紛紛說魏齊。”
這句詩是黃老邪諷刺孟子的,因為孟聖人一直講究忠君愛國,可是孟子卻去了魏國和齊國尋求發展。作為聖人的孟子都不去周天子哪裡,可見周天子是有多無能啊。
其實,自從周平王東遷洛陽之後,周天子的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可是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大的地方可以直接管轄了,作為大本營的鎬京已經被犬戎給打廢了,所以周平王直接把大本營分給了“秦”,相當於給秦一個空頭支票,只不過秦人比較厲害一點點的從犬戎手裡拿回了土地,也有了地盤。此時的周天子基本上已經沒有任何的土地了,除了洛陽的皇城之外。,周天子也無法再以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即便是發號施令也都是做的一些順水人情的事情,沒有實質性的意義,所以有志之士,也都明白這一點,就算去了周天子哪裡,有一些好的建議也都無法實施,所以也就沒人去了。此時的周天子只不過在苟延殘還而已。
-
7 # 知常容
有人去周天子那裡的,蘇秦就曾經去過周天子那裡,不過他連周天子的面都沒有見到。
求說周顯王。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弗信——《蘇秦列傳》
因為蘇秦可能“臭名”遠揚了,這個臭名指的是他四處碰壁,讓大家覺得這是一個無能之人。當然這個臭名必須要帶引號。
當諸侯對人才是求之若渴,為什麼周天子對人才去拒之門外呢?深究下去就是分封制的弊端
分封制是西周統御天下的一種方法,西周滅掉商之後,嚴格來說他只是打敗了商部落,並沒有滅掉,甚至連文化都沒有同化掉。
商的後代宋依舊保持著商的文化,很多人和宋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比如孟子,孔子,莊子等等。最後還是齊、楚、魏三國聯合才幹掉宋。
西周統一天下之後,天下還有很多沒有開發的地方,面對如此龐大的疆土,用什麼方法去管理呢?很自然就想到了分封制度。
分封制度的好處就是可以臨機決斷,因為在當時落後的交通,落後的生產力,風土人情不同等等不同的情況下,分封制是最合適的制度。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交通的便捷,人口的增加,還有各諸侯國的國土擴大,問題慢慢就顯現出來了。
周武王伐紂帶了800諸侯,三千戰車,此時的諸侯每家也就幾輛戰車。周王室戰車比較多,大約三百多輛,到了戰國時期,存在感並不太強的燕國戰車六百,趙國是上千乘。
諸侯的實力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
當諸侯的實力增加之後,周王室應該增加十餘倍的實力才可以鎮得住他們。
現實很殘酷,這得說一說分封制的一個壞處,那就是周王室的實力根本沒有機會增加,他只會越來越弱,因為他要將一些土地繼續分封給諸侯和功臣,而不能回收土地。
長久以往實力只會越來越弱。
有人說周王室為什麼不可以去奪取土地呢?因為整個天下名義上都是他的,他怎麼可以奪取自己的土地,從邏輯上說不通。
當週王室一敗落,諸侯就不聽話,開始各自為政,他們想當霸王,也就是諸侯長。
一方面是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權力的需要,這兩個需要一結合,使得諸侯對人才是求賢若渴。
相反周王室弄到人才沒有什麼用,因為再怎麼也強大不起來,地盤有限了。
他們不選擇讀書,因為讀了也沒有用。
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蘇秦列傳》
這是蘇秦的家裡人罵蘇秦時說的,周人就治產業,工商,不讀書,他們只要生活,不需要什麼追求。
周人這樣的習慣突顯了周王室的尷尬,實際上也可以回答春秋戰國時期多國都有人才變法,為何沒聽說過有人去周天子那裡?這個問題了。
回覆列表
其實讀過戰國策就知道,當時周天子底下其實擁有大批人才,但可惜周王室當時衰弱不堪,沒有充足的土地、人口,根本發展不起來。這些人才只能勉強延長周王室的壽命,無法變法圖強。甚至周王室自己還分裂成了兩個,實力就進一步削弱了。
所以那些人才相對於商鞅、吳起、李悝、申不害等人的名氣就小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