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哇塞奇案大偵探

    孫堅是東吳的開山鼻祖,這貨得到漢朝玉璽後攢足了政治資本,聚攏東吳的經濟和人力財富建立私人武裝和地下政權。

    孫策是東吳實際建立者,這貨平定了東吳7郡,基本劃定了政治版圖,建立了軍政分立的政府結構,並確定了積極擴張為主的戰略方針,(曹操收復荊州劉表之前,孫策一直都在與劉表打仗,而且孫策本人也死於黃祖神箭;劉備得益州前,孫權也前前後後跟曹操打了10年的拉鋸戰),由此可見東吳政權強烈的侵略性和政治野心。

    孫權是東吳政權的鞏固者,這貨接手之後,東吳逐漸進入孫家專權的階段,周瑜死後魯肅繼任都督一職(相當於國防部長),而後有啟用自己女婿陸遜當都督,由於孫權是庶出(他不是孫堅大老婆的孩子),所以,孫權死後的繼任者在東吳孫家引發了非常激烈的家族競爭,並最終導致了逐漸沒落的結果。

  • 2 # 萊恩校尉

    歷史上的吳國指的是哪一個呢?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小霸主吳王夫差所在的那個吳國,也有孫權建立的吳國。

    如果是春秋戰國時的小霸主吳國,以一個小國竟然一度滅掉了楚國,雖然輝煌的很短暫,結局也很悲慘可也不失精彩。

    如果是孫權建立的吳國那就沒什麼建樹了,運氣好享受了一陣當皇帝的風光,其實根本就談不上威風。

  • 3 # 猩紅先生

    從發展的歷史觀去評價的話,三國吳的功績非常大。

    一是大力開發了江南的經濟文化,為後來南方的繁榮作了鋪墊。

    二是讓本來鬆散的地方豪強,相對統一了一些,有利於國家統一。

  • 4 # 尼古拉斯奇異果

    不論是翻閱《三國演義》,還是追看三國影視,我們的關注點始終都在“正統”與“反賊”,也就是蜀國與魏國兩方的爭鬥之上,好像從頭至尾都沒有吳國什麼事,頂多就是哪一方打不過了,請求聯合吳國共同攻克。歷史上的吳國當然不可能這麼沒有存在感,畢竟也是當時雖弱於魏國但強於蜀國的存在。那又是為什麼,在《三國演義》中,戲份被削弱到了這種地步呢?

    吳國也是三國時期的霸主,為什麼在《三國演義》裡沒什麼存在感?

    先來看看吳國的歷史。吳國的歷史,不如就說是孫家從孫堅開始的發家史。吳國的開國皇帝是孫權,他的父親即孫堅,是春秋孫武、戰國孫臏的後人。果然血緣傳承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孫武的後人呢?黃巾起義的時候,孫堅參與鎮壓,後又平定西北地區邊境的戰亂,受任長沙太守之後又轉移陣地到了江南諸郡,並在討伐董卓的時候立下不少戰功。

    孫堅是一個看的明白,心胸也比別人寬大的人,討伐董卓時候別人都不肯先動手,只有他一直在對抗董卓,並且取得了重大勝利,可以說是孤軍奮戰。然而他的這種舉動和精神並沒有讓其他人醒悟過來,該遲疑的還是遲疑,該內鬥的一刻也不停,孤軍奮戰哪裡抵得過?浩浩蕩蕩的討伐董卓行動就這樣匆匆結束了,想來孫堅心裡很是憋屈吧。

    吳國也是三國時期的霸主,為什麼在《三國演義》裡沒什麼存在感?

    191年,袁術派孫堅攻打劉表,不料中了暗箭,一代名將就此隕落。而後,孫堅的長子孫策投奔袁術,討回父親一部分的舊部,不斷髮展自己的實力,得到許多人的協助,年紀輕輕就可以統一江東六郡,正當他準備北上之時,卻在狩獵中被刺客所傷,不久後身故,死時才只有二十六歲,典型的英年早逝。雖然很多人懷疑孫策的死因,但是目前還是沒能有一個統一的結果。

    孫策臨死前,將江東大業交給了弟弟孫權,孫權平定廬江太守李術、討伐黃祖、得大將甘寧、討伐各郡山賊。208年,曹操所向披靡,多次勝利,佔領重要地區荊州之後,意欲拿下孫吳。孫權對於形勢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堅定地站在了主戰派的一方,諸葛亮也隨魯肅來到東吳,周瑜分析曹軍的種種劣勢,於是,就有了著名的赤壁之戰。此戰之後,三國的局勢便清晰明瞭了。

    229年,在與魏、蜀稱帝后相隔近十年,孫權也在武昌稱帝,即今日的湖北鄂州,後來遷都建業,即今日的江蘇南京。

    吳國也是三國時期的霸主,為什麼在《三國演義》裡沒什麼存在感?

    吳國的勢力在三國中處於中等,比不過曹魏,卻比得過蜀漢。這一時期,很多人都知道,蜀漢一直在努力攻打魏國,儘管總是以失敗告終,可畢竟還是有所行動的,反觀吳國,卻似乎什麼都沒幹。這當然是《三國演義》帶來的感受,而實際上,就算孫權不想打,別人也不會同意。

    吳國多是水地,因此吳國軍隊水戰佔據絕對優勢,可是到了陸地上卻成了“戰五渣”。再看蜀國,蜀國雖然國力不強,但正因如此,才善於發掘士兵的潛力,擅長野戰,戰場又在漢中,非常適合蜀軍作戰。至於魏國,地處平原,陸戰自然是不在話下,可是一旦開到吳國,水戰就只能被吳國打了。

    真實的情況是,儘管魏國與吳國之間的戰爭也不少,但是基本上佔不到什麼便宜,吳國雖然能扛,可是在進攻方面又不行,因此打得再多也難以前進更不易後退。可以說,如果不是吳國自己內部出了問題,絕對還能再多活幾年,甚至其他的結果,也未可知。至於蜀國,說白了就是窮兵黷武,其結果不言而喻,沒多久國力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時日自然也就無多。

    吳國也是三國時期的霸主,為什麼在《三國演義》裡沒什麼存在感?

    這種情況下,人們的關注點自然而然就落到了魏國和蜀國身上,再加上《三國演義》尊劉貶曹,重點全在蜀國和魏國身上,褒貶先不說,就算是整天唸叨一個名字,念上幾天,又怎麼可能記不住?這才造成了吳國給人一種存在感很弱的結果。而在《三國志》中,吳國和魏國的戰爭絕對是更多的,畢竟對於魏國來說,蜀國算不上什麼對手,更強大的敵人,是東吳。

  • 5 # 水泊之聲

    有這樣幾句話和大家做個分享:

    東吳控蘿莉,

    曹魏愛人妻,

    蜀漢全是基。

    開個玩笑,迴歸正題。

    在現在的各個遊戲或者說小說同人當中,對孫吳的評價都偏向於猥瑣,下陰招的形象。

    在厚黑學的影響下,繼承父兄基業的孫權似乎更成了厚黑學大師。

    那麼到底如何評價孫吳呢?

    我嘗試從幾個角度做闡述:

    1、經濟文化:在三國時代,戰亂四起,北方大量人口為了躲避戰亂南遷,給南方的經濟文化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文化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也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2、政治、軍事影響力:從孫權開始,孫吳剿撫山越,深入浙江、福建江西的山區,將山越編為戶口,墾荒屯田,然後收取交州,南北縱深從南京直到越南。

    孫權從孫策手中繼承的只有六個郡,最後發展出四州四十五郡,能夠建號帝王抗衡中原。

    3、開疆拓土:除了第一條提到的,相信各位小夥伴還記得書上提到過孫吳派人去夷洲,也就是現在的臺灣地區去開荒。

    說難聽點麼就是搶人,為什麼要去搶人?就算有大量人口南遷,但擋不住世家大族胃口大,藏人,沒辦法,只能不斷想辦法。

    往北不行,往西又難,只能往南和往東,這也是孫吳的貢獻。

    建立一個持續這麼長時間的政權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拋開《三國演義》種種對孫吳猥瑣形象的加工,孫吳對現在的民族融合和邊遠地區的文化經濟發展還是有著重大作用的。

    特別是,宣誓了對臺灣的控制力,這點黑不了。

  • 6 # 勝話野史

    前有孫堅,孫文臺,中有小霸王,孫伯符,後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稱的孫權,自古都有守業更比創業難之說,孫權這位吳國皇帝,用現在話來形容,是相當給力了!

    據三國志記載,對吳國的描述並不多,吳國前中後期也算是人才濟濟!

    相信很多人對吳國的評價並不好,我相信這些人應該是受到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影響比較大,其實不然,歷史都是勝者書寫!

    漢朝,這個隨著秦這個大一統帝國以後,我華夏民族第二個一統帝國滅亡後!能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吳國的強大是不可忽視的!

    孫堅是東吳最初掌權者,在得到漢朝玉璽後積蓄政治資本,聚攏東吳的經濟和人力財富建立私人武裝和地下政權。

    孫策是東吳中期建立者,在位期間平定了東吳郡領土,劃定了政治版圖,建立了軍政分立的政府結構,定下以擴張為主的戰略方向。

    孫權是東吳政權的鞏固及守護者,東吳逐漸進入孫家專權的階段,周瑜死後魯肅繼任都督一職,而後又啟用自己女婿陸遜當都督,後期孫權死後的繼任者在東吳孫家引發了非常激烈的家族競爭,並最終導致了逐漸沒落。

    吳國,大爭之世,英雄輩出!三國鼎立,群雄逐鹿!亡國之時,國無能人!

  • 7 # 老K談歷史

    歷史上吳國要從一下幾點分析:

    第一,國力。三國時江東開發程度低,財富和人口均無法與北方相比。一場戰役的勝利或可取決於軍隊素養、指揮者能力等等,但國與國之間相持爭勝,比拼的只能是國力,說穿了就是財富和人口。雖然孫吳下交州,求夷州,逼出山越訓練成軍,無奈江東底子實在太薄,沒有數百年的開發和積澱,根本比不上北方。歷史上江東之地,要歷經五胡亂華、隋末大亂、五代十國,大量北人南遷並帶來先進的農業技術,加上南方歷代割據政權逐步開發,才終於在宋朝以後在人口、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上逐漸追上北方。

    第二,地利。東吳有長江天塹,亂世之時吞併荊州,全據長江,則足以自守。但天塹從來只能用來割據和防守,若要進取則遠遠不夠。所謂“北人善馬,南人善船”實則是地利之對映。南方水系發達,吳國能夠發揮水軍優勢,北方則道路通衢,利於騎兵。南方少馬,儘管孫權大開腦洞,向遼東公孫家買馬,但要大量繁殖飼養馬匹、訓練成規模的精騎,吳國沒這個能力,因此也就沒有了北上爭霸的一大本錢。(《三國志》中周瑜、程普、韓當的傳記裡三人都有跟隨孫策征討江東有功“增兵兩千,騎五十匹”的記載,其實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早期江東軍馬匹的匱乏。)

    第三,名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曹丕得以代漢,行的是一本正經的“堯舜之事”。蜀漢打著“興復漢室”的大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聽著就激動人心。這兩國,各有大義名分在手,而吳國卻先天性的沒有任何能夠喊得響的口號,舉得高的大旗(這也是孫權稱帝最遲的原因之一)。於是我們只看到孫權時而結盟劉備,時而稱臣曹丕。在亂世圖存,這或許尚能成為靈活的優勢,但欲一統天下,這就是嚴重的短板。千萬不要小看大義(名分)的力量。例如赤壁之戰前,曹操頂著大漢丞相的光環,荊州不戰而降,孫吳勢力中投降的聲音也很響亮,因為在這些人看來:我本漢臣,歸附曹丞相,理所應當啊!

    第四,內鬥。孫策短短數年內就掃平江東,手段迅捷猛烈,但同時也埋下隱患——“所誅皆英豪雄傑”,終於死於刺客之手。在他臨終前,沒有選擇被認為性格與其更接近的三弟孫翊作為接班人,而選擇了孫權,並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這段話代表了孫策治理江東基本政策的轉變。當年他或許真的考慮過千里襲許以迎獻帝(這樣就有大義在手,解決前一個問題了)與天下爭衡,但臨終前他終於意識到孫氏在江東根基的淺薄以及面臨的嚴重內患。於是孫權繼位後,化了七八年時間,統合內部,鞏固統治,理順了和江東豪門的關係,而此時曹操也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孫吳勢力北上擴張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到了孫權晚期,孫吳政權完成了本土化,根基已穩,相對應的則是淮泗派凋零,本土豪門勢力大興,孫權為加強集權,開始了無休止的內鬥...

    後來的東晉政權,遇到北方大亂,又有大義在手,也未能統一,有些地方與東吳差可比擬:創立之初,根本無力北上,首先要穩定內部,拉攏本土豪強,明確蛋糕該怎麼分;等到內部穩定了,蛋糕也分好了,誰還有北上的動力?對於皇帝來說,出了恆溫、劉裕這種“北伐功臣”,絕非社稷之福;對於諸豪門世家來說,守著自己分到的那塊蛋糕才是最重要的,誰那麼牛逼要北伐成功了一定會回來重新分蛋糕吃獨食,大夥兒絕不能讓他成功,一起扯他後腿去!

  • 8 # 愛影片影院

    孫吳是一個神奇的國家。它就是一個默默無聞、卻長了一根根金手指的屌絲。只要被它碰過的東西都是後世聞名。然而它自己卻藏在人堆裡看不見,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偏安之國,僭越帝號的小國。

    被孫吳金手指碰過,後世聞名的東西有

    古都南京,我們看一下百度詞條對南京的介紹

    東吳黃龍元年(229年),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南京從此崛起,使中國的政治中心走出黃河文化板塊的格局,引領了長江流域及整個中國南方地區的發展。

    還有它和它

    你沒有看錯,就是黃鶴樓和岳陽樓。嚴格意義上講岳陽樓不是滕子京建的,而是他重建的。

    以下是百度對黃鶴樓與岳陽樓的介紹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東吳黃武二年(223年)。三國時期黃鶴樓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

    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

    嚴格意義上講,如果黃鶴樓岳陽樓有靈,它們都得叫孫吳爸爸。

    還有我們的寶島臺灣,度娘是這麼說的

    對臺灣的官方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主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得夷洲數千人還。” 夷洲是今日的臺灣 ,這是中國大陸軍隊抵達臺灣的官方記錄。三國東吳丹陽太守沈瑩的《臨海水土誌》詳細記載了當時臺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是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

    還有,他

    根據《國父中山家譜》的說法,孫中山先生是孫權孫大帝的直系後代。也有專家考證,孫中山先生是孫權胞弟孫匡的後代。不管怎麼說,孫先生老祖宗是東吳皇室。

    孫吳是一個神奇的國家不?它建個都就成了中國八大古都。隨便出個海就發現了寶島臺灣。建個瞭望塔就成了後世文化遺產。後代還出了個民國大總統。它不是金手指,誰敢說自己是金手指,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孫吳國才是真正意義上第一個江南開發的先行者。之前春秋的楚國吳國越國,只能算半個先行者。

    春秋時期的楚,越和姬姓吳國。它們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南方國家,都有相當一部分領土在北方。楚國有陳蔡之地,即今河南駐馬店和周口。姬姓吳國和越國在山東有領土。越國還一度遷都到山東琅琊。那個時候中原諸侯國並立,就給了它們渾水摸魚的機會。可以不用認真開發南方,直接去北方佔領開發良好的土地。

    而孫吳不行,它面對的曹魏,是一個高度統一,戰鬥力爆表。甚至可以把遊牧民族烏丸打得到處亂竄的政權。不會給它機會摸魚。孫吳多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英武如大帝孫權,親征合肥。還留下了孫十萬大戰逍遙津的笑話梗。

    於是不管孫吳願不願意,它都只好當一個江南開發的先行者。而那個時候,江南還是被司馬遷說成是“無鉅富之家,千金之室”的地方。幾乎就是一張白紙。這給了孫吳無限發揮的機會。而且由於孫吳種田種的好,科技樹玩的好。在它的努力下江南終於發展了起來,結成了累累碩果。澤被後世。而它,卻被漸漸遺忘了。無論是《三國演義》《三國志》,它都是個小配角。但是作為一個國家,它當得起這麼一句話

    “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績,萬古長存”。

    向江南開發的真正先行者致敬!

    孫吳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也許平凡的我們在生活中總是無法出彩,佔到C位。但是好好讀書,好好做研究,沒準像孫吳一樣,被自己金手指碰過的東西,後世聞名了呢?

  • 9 # 小文章大視野

    算起來,吳國算是三國之中最尷尬的一個國家了。北方的曹魏,經過虛假的禪讓儀式,基本上算是繼承了漢朝的正統,再加上地域人口居三國第一,存在感爆棚;而劉備的蜀漢,雖說只佔據一州之地,但是他自己是漢室後裔,又有匡扶漢室這杆大旗。所以三國就出現這樣一個奇怪的形象:蜀漢和曹魏鬧得天翻地覆,而江東的吳國則似乎成了吃瓜群眾,坐在旁邊看熱鬧。事實上,無論是正統還是道義,東吳基本上一樣都沒沾上邊,這就搞得很尷尬了。蜀魏兩國各自稱王的稱王,稱帝的稱帝,但吳國一直都沒個名分,關羽被殺後,劉備舉兵東伐,孫權向魏國稱臣,這才羞羞答答地得了個吳王的稱號。三國之中,孫權也是最後才稱帝的。

    在中國歷史上,吳國的存在感還是很低的。似乎吳國留下的唯一功績,就是改進了造船業,造出了遠洋帆船,甚至派出船隊到達了今天的臺灣(那時叫夷州)。除此之外,吳國似乎便沒什麼存在感了。

    中國自秦朝以降,大一統的王朝有八個半(宋朝嚴格意義上只能算是半個),至於稱王建國者就數不勝數了。要想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留名,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吳國自己也沒有編纂什麼國史,事實上我們我們目前能看到的關於三國的史料幾乎都來自於陳壽的《三國志》,但內容也是十分簡約。

    不過,再怎麼說,三國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亂世,尤其是經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精心編排之後,吳國在文學作品中也有一定的地位了。“生子當如孫仲謀”、周瑜的赤壁之戰、陸遜的火燒連營等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東吳”或者“江東”的名號,也是那時開始流傳開來的。

    (全文完)

  • 10 # 電影最精彩片段

    三國時期吳國建於229年,在280年滅亡。與曹魏、蜀漢三分天下。位於東南沿海,又稱東吳。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東吳在歷史上的影響。

    東吳地圖

    1,提高了江東的社會經濟與生產力的發展:吳也就是今天蘇州地區,發家於太湖流域。坐擁長江天險,富庶肥沃的土地。但是地區開發晚,人口相少,人口素質低。與中原對比,當時被認為是邊境地區。因此東吳開始招賢納士以及吸收北方人。江東地區因長江天塹,相對比較穩定,因此北方的人迅速來到南方,所以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迅速。並且,非常重視農耕,在統治區域內進行屯田開荒;大力發展水利建設,使得長三角地區的肥沃土地和充足的灌溉充分利用,人口增長迅速。

    孫權

    2,確保長江中下游地區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孫策早期屬於袁術部將,袁術命令孫策征討江東,大肆屠戮江東土著,後被土著門客所殺。孫權即位後,大力鼓勵與江東士族通婚從而在江東打下堅實基礎。多次阻止了外部入侵,確保了江東安全穩定。例如:赤壁之戰,濡須口之戰,夷陵之戰。自孫權執掌江東以來,領土不斷擴大,蠶食劉表、討伐山越,征服交州,奪取劉屬荊州等。依託長江之險,水師之利,巧妙地外交,使其百姓可安居樂業。

    3,擴大了中國版圖:黃龍二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兵萬人討伐臺灣,奠定大陸開發臺灣的歷史。孫氏多次派兵征伐山越(如今的丹陽),擴大了中國地域面積。

    公元280年,晉武帝命令王濬討伐東吳,軍隊抵達石頭城下,孫皓自知大勢已去,投降晉,自此東吳滅亡。

    赤壁之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連環畫畫家賀友直、劉繼卣、王弘力那個藝術成就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