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只知道明朝的戚繼光抗倭和清朝末年的甲午戰爭,到後面的九一八,七七事變,日本一直都有亡我中華之心?但我想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23
回覆列表
  • 1 # 浴血奮戰周玄毅

    日本一直都有侵略中原的野心,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如果你是日本的最高層,你就會看到日本背海,資源極度匱乏,而且在地震帶上,甚至有被海平面淹沒的風險,這就導致他們沒有安全感,征服北韓繼而控制中原擁有一塊自己安全的土地就成為了他們畢生的願望。

  • 2 # 景觀歷史

    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曾說:在我有生之年,必將唐之版圖納入我之版圖”而此時的中國正是明朝萬曆年間 。

    唐朝玄宗時期 ,唐朝國力達到頂峰。最大國土面積曾經達到1237萬平方公里,四周設定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用來管理少數民族,真正的四方臣服,萬朝來賀。

    而日本也派遣大量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先進的政治制度、文化、醫學、建築等等,由於拜了唐朝為老大,日本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飛鳥時代,國力也一步步提升。

    明朝時期,雖然唐朝已亡,但其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影響深遠,直到現在,海外有的國家還稱呼我們為唐人,所以也就出現了上文中豐臣秀吉說的那句話。千百年來,日本一直垂涎我中華領土,直到明朝時期,主動與中國開戰。

    公元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為了平息各大名(諸侯)之間對於分封土地的不滿,決定對外進行侵略戰爭,以獲取更多的土地。

    首選地區既是明朝,日本歷來侵略中國皆是以北韓為跳板,即——先滅北韓,有了鞏固的根據地後,再出兵中國。

    公元1592年(大明萬曆二十年),日本調集國內九個軍團共十四萬人入侵北韓。

    隨後,北韓八道盡失,北韓國王李昖跑到北方邊境義州,哭著喊著要過鴨綠江,萬曆皇帝沒有準許,遂派兵入朝參戰,史稱“萬曆北韓戰爭”。

    據史書記載,明朝入朝參戰總兵力達到十二萬五千人,陣亡三萬多人,而日本則兩次加一塊有大約三十萬人(此處有重疊兵力),陣亡十四萬,明軍在遼東總官兵李如松的率領下,終於把日軍趕回了島上。

    這場戰爭雖說是日本入侵北韓,但真正的實力比拼卻是大明與日本,如果日本戰勝,豐臣秀吉則直接從北韓調兵遣將入侵明朝。

    由於日本豐臣秀吉嫡系部隊基本命喪北韓,間接導致日本改朝換代,德川家康推翻豐臣政權,並建立德川幕府,日本進入江戶時代。

    然而過了三百多年,日本還是熱衷於中國領土,悍然發動了甲午海戰,迫使中國割讓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包括釣魚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還賠償大量的戰爭賠款,更可笑的是,我們另外用自己的三千萬兩白銀贖回自己的遼東半島,即——三千萬贖遼費。

    僅僅三十七年後,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東北地區。

    六年後,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

    最終,在各族兒女英勇奮戰下,中國以傷亡3500萬軍民的代價下,贏得了戰爭勝利。

    從以上得知,日本對大中華的侵略野心從明朝開始(唐朝時期也打過),並且他們的子孫一代比一代瘋狂,從清朝到民國從未放棄他們滅亡中國的計劃。

    山河已無恙,吾輩當自強

  • 3 # 大秦鐵鷹劍士

    日本對中國的感情是在不斷變化的,漢唐之時日本崇拜中國,宋元之時日本尊敬中國,明清開始日本平視中國,清末至建國這段時間,日本俯視中國。日本從明朝中後期開始計劃侵略中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日本發動了萬曆北韓戰爭。此戰日本雖敗,但日本對中國的心態有了變化,認為日本跟中國一樣強大,再不需要仰視中國了。

    豐臣秀吉接過織田信長的班,統一了日本,之後野心膨脹,有了征服大明朝的理想與行動。豐臣秀吉曾經說過:長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之風俗於四百州,施帝都之政化億萬斯年。日本對於明朝的輕視源於明朝的海禁政策,閉關自守讓明朝實力衰退。加上倭寇長年與明軍作戰,倭寇雖然戰敗了,但是日本對於明朝的軍事力量更加小看。

    由流浪武士組成的倭寇都可以在大明橫行千里,豐臣秀吉認為他麾下的精兵更可以戰勝明軍。1592年,日本出動15萬精兵侵略北韓,一個月的時間擊敗北韓軍,佔領北韓王城,日朝雙方議和。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北韓,明朝派出大軍入朝作戰,擊潰日軍,幫助北韓復國。此戰日本雖敗,但明朝也元氣大傷,日本雖敗猶榮,從此對中國再無師生之情,以平輩看待中國。

    萬曆北韓之役後,北韓從亡國到復國,實力被嚴重削弱;日本豐臣集團的勢力被削弱而導致德川家康奪取日本;明朝國力受到損耗,太倉庫赤字,尤其遼鎮兵額削減,這給女真人努爾哈赤擴充套件勢力提供了機會。從萬曆戰爭開始,日本就有了侵略中國之心,攻滅北韓只是侵略中國的前奏而已。

  • 4 # 子夜羌笛

    日本這個國家是個島國,不僅土地狹小,而且資源也匱乏。因此,對外擴張的慾望可以說是大和民族天生的。日本同中國的交往從東漢時期就有,甚至傳說中秦始皇時期的徐福為求不老仙丹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東渡到日本。不過,因為秦漢時代生產力,尤其是航運水平的低下,中日間的交往只是時斷時續的。雙方真正持續性的交往時至隋唐才廣為展開。如果要追溯日本對中華的覬覦和侵略野心,那是在唐朝就已經埋下的種子。

    現在許多人只記得唐朝時日本曾持續、大量向唐朝派遣遣唐使,表現出了一種對中華文化頂禮膜拜的謙恭心態。殊不知,這種虛心學習的態度實則起源於中日間的一次海戰,即:白江口海戰。日本歷經公元七世紀初聖德太子的改革和後續的大化革新,終於進入到了封建時代。國力稍強的日本便自以為可以挑戰強盛的唐朝。公元663年,日本出兵扶持白濟以對抗唐朝支援的新羅。在唐新聯軍與日白聯軍的白江口之戰中,日軍死傷嚴重且被焚燬戰船無數。日本統治者終於認識到唐朝的強盛。公元668年,繼位的天智天皇恢復了與大唐帝國的外交。從此以後直至公元1592年的近一千年間,日本始終未敢同中國開戰。

    白江口海戰示意圖

    唐朝之後的宋朝和元朝,中國雖然頻頻陷入戰亂且漢族政權弱勢,但礙於中國的遼闊與富庶,偏居三島的日本統治者雖能自保,卻也還不敢輕易造次。

    明朝前中期,日本列島陷入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常有內戰中失敗的軍閥、浪人曾多次襲擾中國沿海,這種零星騷擾自然是不可能撼動明王朝。然而,在多次武裝襲擾的優勢中,日本的軍閥集團逐漸感覺到,曾經那個強大的中原王朝已經逐漸衰微,戰勝中國變得可以預見。公元1592年至公元1598年,基本統一日本列島的豐臣秀吉先後兩次發重兵攻略明朝的附屬國北韓。在明朝的全力援助下,日軍雖被中朝聯軍打退,下坡路上的明朝也耗盡了最後的元氣。至此,日本對中國的態度逐漸從漢唐時的膜拜,到宋元時的尊敬,再變成明清時的對視。日本國內激進群體對中華的覬覦之心也從最開始時不敢想到做夢,最後成了可以規劃落實的目標。

    萬曆援朝戰爭

    直至1894年的甲午戰爭,1931年的918事變,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這些後續接踵而至的大規模軍事侵略行為不過是日本澆灌一千多年前就已經埋下侵略中華種子的具體實施行動而已。

  • 5 # 這些歷史要讀

    事實上,日本這個民族自成型起,便一直有一種“大陸情節”,始終有染指東亞大陸的圖謀與野心。但由於古代中國在大部分時間裡,不論經濟、科技、文化,還是軍力都對蕞爾小國的日本形成壓倒性的優勢,因此他們的野心長時間被壓制,直到明朝中後期,隨著明朝國勢的衰退和日本國內的統一,才讓日本真正產生了可以挑戰並且取代中國的錯覺。

    也就是說,日本真正對我中華起了侵略野心,應該得從明朝萬曆北韓之役開始。如果從這場發生在16世紀末的東亞混戰開始算起,那麼日本圖謀我中華之狼子野心,就整整有四百多年之久。

    日本對中華的野心為什麼不是從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白江口之戰開始算起?

    提到中日曆史上的幾次大規模交鋒,最早的一次確實是唐朝初年的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日本集結了4.2萬大軍,戰船千餘艘,於百濟的白江口與唐軍交戰。此戰,唐軍兵力只有1.3萬人,不及日軍三分之一,戰船隻有170餘艘。即便如此,唐軍還是一戰擊潰日軍,一舉奠定此後近千年的東亞政治格局。白江口一戰的慘敗,讓日本徹底認識到唐朝的強大,從此開啟了對唐朝的崇拜模式,處處以唐朝為師。

    不過,白江口之戰,日本的戰略目標只是百濟,他們是想透過支援百濟,進而在北韓半島上獲得一點“政治存在”,而並非是想要進犯唐朝。畢竟,那時日本即便再橫,也不至於如此的不自量力。

    因此,日本真正開始對我中華起侵略之野心,想要取而代之,應該是從明朝萬曆北韓之役開始。

    當時,豐臣秀吉基本完成了對日本的統一,實現了“天下布武”,登頂日本歷史上的權力巔峰。在此背景下,豐臣秀吉的野心開始極度膨脹,小小的日本列島已經無法裝得下他的野心,於是便萌發了建立“亞洲大帝國”的狂妄想法。他計劃“先征服北韓,繼而征服明朝,然後再征服印度”,透過這三步實現他的妄想。

    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集結14萬步軍,8千餘水軍,進犯李氏北韓。此戰,日本的戰略目標很明確,就是奔著明朝而來的,北韓只是踏板而已,這就是所謂的“假道入明”。當然,結果就是日軍在北韓半島被明軍狠狠的修理了一頓,侵朝軍隊折損過半。經此一戰,日本被打成了“宅男”,此後建立的德川幕府也學清朝那樣閉關鎖國,而明朝雖然也損失不少,但卻打出了國威,打出了東亞近三百年的和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幹海螺肉很大腥味,如何處理去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