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芝海棠
-
2 # 文旅攬勝
從詞著重寫景看,我們首先要了解菡萏,是荷花的別稱。文字的語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來就說:“菡萏香銷翠葉殘”。說“香”,點其“味”;說“翠”,重其“色”。此時味去葉枯確然使人惆悵。西風,秋風之謂也。綠波,寫的是瑩瑩秋水。
把握重點放在柏攝秋色上,那麼這一句拍攝意境則重在選擇秋容。把一個“愁”字的人物境頭,把秋風和秋水於外在的景物也霎時同拍攝意境溶為一體了,並把天空籠罩了一層濃重的蕭瑟氣氛用鏡頭表現出來。
-
3 # 華人音樂家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出自南唐中主李璟的詞作《攤破浣溪沙》,是該詞的前兩句。完整的內容是:“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這首詞上半闋重點寫景,寫“不堪看”的秋景:西風中搖曳的殘荷,與懷念天涯遊子的思婦的臉色一般憔悴。下半闋重點抒情,夜半從夢中醒來,吹笙寄託情思,但覺無趣,淚流滿面,幽思也像外面的細雨一樣,綿綿密密,無有盡時⋯⋯
那麼,如果借用前兩句詞的意境拍攝一幅畫面該如何構圖呢?我認為只要抓住兩點即可,一是殘荷,一是風。將二者合而為一,其實就是一幅傾斜的殘荷圖。這樣,所有的內容自然都有了。殘荷本身即表明荷葉翠綠不再,清香自然更是無存。而西風,即便是拍成影片也無從判斷它的風向,更何況是一幅畫呢?既然荷在風中搖擺必是傾斜的,那麼,傾斜的荷葉自可顯示出風的吹拂,這樣,風的因素也有了。綠波要不要呢?自然也可省略。荷花生長在什麼地方?不就是水中嗎?只要稍微聯想一下,就知道了答案。最後,對於那些不忍心光陰虛擲又思念遠方遊子的人來講,看到這樣一幅畫面,一個“愁”字不會瞬間湧上心頭嗎?這樣,“愁”也解決了!
俗話說:書畫留白,是美的至高境界。寥寥數筆,呼之欲出,這才是創作的真諦。反之,面面俱到,則會影響觀者的想象空間,無疑是敗筆!我以為完全正確。
-
4 # 使用者渤海潮生
秋雨斜陽半卷門,白芒暗水一蓮衾。微傾枯蓬滾零露,倔強謝葉擎碧雲。宜面暮藹映緋霞,依晰殘香流落痕。似有幽鳴號岸際,虛無淺照聆松針。一年好景何須去,最是傷魂入暮深。光陰付我金華日,我卻乘風向客尋。幡然醒悟且留住,一幅墨荷幾風塵!
-
5 # 白雪sy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出自南唐的第二位皇帝李璟《攤破浣溪沙》,要拍出古詞意境,我們先來了解古詞的意思:第一句寫秋色,此時味去葉枯的確使人惆悵。第二句寫秋容,一個“愁“字把秋風和秋水擬人化了,所以外在的景觀與作家的情感融為一體了,因此籠罩著一層蕭瑟氣氛。因為作家是皇帝,此時境遇堪憂,所以會觸景生情,也是自然的事情。
此時此刻我想起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詩句。所以說秋景有它獨特的魅力。
與碧綠的荷葉相依偎的一莖殘荷,彷彿在告訴人們,這就是人生,沒有離去哪來的新生。
在這寂靜的池塘中,你如此的悽美,卻有人這般的欣賞。
風姿綽約的蓮蓬,孤寂無聲,卻是一顆傲骨的靈魂在盛開。所以說古詞中的意境個人感覺這樣拍更能表現出殘荷的那種不屈的精神。
-
6 # 霜含柿子鮮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這兩句詩的重點是“殘荷、秋色、秋容、秋風、秋水”,再加使人惆悵寂寥的“愁”。攝影者理解了詩意,尋覓郊野的荷塘,做拍攝的準備;
一、天氣;時間的選擇;雨後或陰天,上午或下午,光線柔和,荷花的層次豐富。不建議陽光充足時拍,荷花光影效果不好,拍不出出汙泥而不染,風姿搖曳、楚楚動人之感。
二、荷花的選擇;拍荷花可有多種選擇,不只是拍荷花,根據詩的意境可以選擇拍荷葉、花蕾、荷劍、殘荷葉、荷倒影等。
三、構圖;在構圖時選擇乾淨、簡單的背景,使用大光圈、長焦,讓空間縮小,儘量避開雜亂無章的背景,虛化背景,達到突出主題的目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盈盈秋水,一池殘荷,蕭瑟氣氛中,心中自然泛起“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悲涼悽清的氣氛。
“秋色、秋容、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味道,自然流露出來!
回覆列表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古詞意境如何拍攝?
這兩句古詞出自五代南唐中主李璟的《山花子》。李璟是一個比較賢明的皇帝 ,雖然治國理政平庸,但他好讀書,多才藝,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李璟詞的感發是以其自然風發的一種懷思嚮往之情致為主,他寫的這首《山花子詞》,就體現了他詞作風格特色。
(一)、“菡萏香銷崔葉殘”。“菡萏”別指“荷花”也稱“蓮花”,這裡李璟用了“菡萏”就是要讓讀者領會“荷花”和“蓮花”的珍貴之感。而“翠葉”之“翠”既有翠色之翠之意,且又可使人聯想及於翡翠及翠玉等珍貴之名物,也同樣傳達一種珍美之感。
然後詞人於“菡萏”之下綴以“香銷”二字,又於“翠葉”之下綴以一“殘”字,雖然李璟並沒有明寫自己的任何感情,但其對如此珍貴芬芳之生命的消失摧傷的哀感,便已經盡在不言中了。因此,僅此一句看似平淡的敘寫,這正是李璟之詞特別富於感發之力的主要原因。
(二)、“西風愁起綠波間”,則是給讀者描述了,珍美之生命其所處的充滿蕭瑟摧傷的環境。“西風”原已代表了秋天的肅殺悽清之感,“愁起綠波間”敘寫了足以造成多種不同的聯想和效果:一則就人而言,滿眼風波,足以讓人聯想到眼前一片動盪淒涼的景象;就菡萏而言,“綠波”
原為其託身之所在,而今綠波風起,當然便有一種驚心的悲感和惶懼,故曰“愁起”。既是說“愁”是隨風起,也是風起之堪愁,這就造成一種感發的力量,使人引起對珍美之生命凋傷的悼昔之情。但詞人給我們展現畢竟是大自然的一種景象。所以,“西風愁起” ,就使得人與花驀然結合於一個“愁”字之中。
因此,綜合以上兩點我認為:“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古詞意境,應是寫思婦之情意為主,也是思婦所看到的眼前夏末初秋的大自然的景象。這兩個景色截然不同自然景象,拍攝的方法:
1、以高光,長焦鏡頭拍攝荷塘夏末初秋的景色,然後變焦推翠葉殘的特寫,以表現古詞意之意境;
2、選擇夕陽西下特定的環境,利用平光加背光拍攝,思婦佇立在夏末初秋荷塘岸邊,凝視遠方的剪影,表現“西風愁起綠波間”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