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那麼大那都不能去
-
2 # 星夜孤狼
哈哈,作為90後,你說的這些都做過,不過那些都是小時候了,現在懷念起來還挺讓人值得回憶的…
那時候,家裡窮,還再用手扶拖拉機,家裡的地挺多的,收麥子都是拿著鐮刀一點點割出來的,然後又拉回到場面,露天曬,最後用手扶拖拉機帶著石磙一點點碾壓…
那時候,我們小孩子都會拿個袋子,在路上撿麥子,人家馬車從地裡拉出來,走在路上會掉一下,那時候都是泥巴路,都一巔一顛的…
再後來,有了小型收割機,開始用別人的機器收割麥子,也不用用石磙碾場了…
-
3 # 農村80後青年人
當然收過麥,打過場!記得我小時候,每到收麥子的季節,有一種鳥提前就叫喚了(打場多多)我們那邊的方言,就是馬上就要打場了垛麥秸了,然後家裡人開始準備農具,鐮刀、磨刀石、架車子、木叉、等等……還有村民最愛吃的變蛋,收麥必須品!然後在找一塊空地做場,用四輪來回轉圈圈,場做好以後就等收麥了!
收麥時候,一家老小齊上陣,割麥、拉麥、小孩子就在麥地裡拾一些掉在地上沒有裝上車的麥子,麥子收割以後,就放在場裡面,接下來的日子就是打場,打場,一直打場,打好以後,有風的時候就揚場,最後麥子曬乾拉回家裡,整個麥季持續時間比較長,不像現在的機械化2/3小時搞定,現在很懷念以前的收麥季節!!!!
-
4 # 民女三三
小時候村裡大部分人家都種麥子,每到收割麥子爸爸就會開著那種老式的三輪車帶著我們去割麥子,會帶上水帶上一些吃的忙的話中午也就不回家吃飯,熱了就在地頭的樹蔭下乘涼。
我們這也是有場,那時候都是人工用鐮刀收割,綁成一捆一捆的,收割好的麥子會先放到場裡,然後會用木棒敲打把也有的會放到公路上碾軋麥粒就下來了,麥稈可以留著燒鍋用。
小時候還會沿著小路撿別人掉下來的麥子,或者去別人收割完的賣地裡撿落下的,一撿都能撿一捆就會特別有成就感!
現在村子裡種麥子的少了,也都是用收割機收割,方便快捷了也減少了農民人的辛苦!
雖然種麥子不用人工收割了但是現在都是種菜農民人辛苦勞作的精神會一直存在。而我們也會懷念那些年收麥子撿麥子趕場的舊時光!
-
5 # 西瓜的海洋
割過麥子,打過場!小時候,家裡每次到6月份還是割麥子,把磨鋒利,然後,趁著早晨天氣涼快去割麥子,中午不回家,因為帶的有泡麵,柳葉茶,啤酒,松花蛋等食物,這樣能提高效率。
割麥子後,將麥子紮成捆,讓後拉到家裡,在天氣好的時候用脫粒機,脫麥子。
或者再早一點,就用石磙用牛拉著,這樣把麥子軋出來。
如果沒有牛,就人工,用手拿著麥子,在石磙上摔打,這樣麥子就下來了。
-
6 # 久貝微農
小時候還真跟大人割過麥子,割完以後晾曬,再用碌碡壓,後面還要趁颳風時候揚場,分開麥粒和麥糠。現在想想當時最愁的就是抱麥捆時麥芒扎面板了,還記得當時不知咋就因為麥芒過敏了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
現在老家幾乎都不種麥子了,本來適合種的窪地就不多。現在外出打工的多了,即使給種糧補貼也不種了,種麥子越來越少,收割機都不值當的去了,導致種麥子的更少了。
-
7 # 威爾尼
1、用鐮刀割麥子是我們80後的回憶,那時沒有收割機,家家戶戶都是用鐮刀割麥子,左手抓麥子右手拿鐮刀,割完後再捆成捆,一塊地最少要半天時間。
2、早上天不亮就起床上地幹活,去的早涼快乾的也快一點。一塊地割完了農用車拉出來,放在一個空場裡用拖拉機後面帶個石輥一圈一圈的在上面壓,翻翻再壓麥籽都出來把麥桔杆挑出來就差不多完成了,真的是粒粒皆辛苦。
3、一定要愛惜糧食。現在國家富強了,科技發達了。收麥子方便多了。
-
8 # 塔河源頭
又到一年收麥時,現在收麥比以前好多了,以前收麥那叫一個累,又髒又熱,我是個七零後,記得小時候那個歲月的情景。老家在河南周口,中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周口,每年六月一日收麥,我在上小學,當時學校放假半個月叫秋忙假,那時沒有機械,農業不發達,全是人工幹活。早上起床父親磨好了鐮刀,一家四口去地裡割麥,父母都是農民,一上午割了一畝半地,那一年第一次割麥還割到腳,沒幹過農活,割了麥子用架子車拉到麥場,曬上一個上午,下午開始打場,兩頭牛拉一個石滾,中間站一人拉著長繩指揮牛幹活,烈日當空照,曬麥,起場,有大風時揚場,當時條件好的有手扶拖拉機打場,也有收麥機,脫粒機,當時大人小孩吃的是冰棒,一毛錢三個冰棒,大人累了喝小香檳,啤酒,感覺那時真叫累苦髒,農民太難了,九二年我來到了新疆打工,在新疆參加了工作,新疆處處都是機械化,現在老家也是機械化了,歲月如梭一轉眼離開老家快三十年了。
-
9 # 小街一許
收麥季節快到了,勾起往事的回憶記得80年以前,農村家家戶戶都種麥子,那個時候雜交稻沒問世,種的是老品種水稻,每畝高產3一4百斤,生產隊除了交公糧外剩下,每人一年口糧不到200斤,糧食不夠自畄地全種了小麥。割麥季節又忙又累,白天割挑回家晚上打麥要打到快天亮。麥子曬乾後耍等到冬夫沒事,再去人工磨出來麥皮還要做稞吃。麵粉又黑吃起來還挺香的。不象現在機器夾出來的麵粉雪白雪白的,還講沒味道應了農村一句老活#丟掉討飯棒,忘記叫官時#現在百姓過的是天堂日子,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知足常樂!
-
10 # 溫仔視覺
我家在廣東湛江廉江這邊·在我印象中剛懂事的時候家裡就種過一次麥,那一年發了一次颱風,把村裡的麥都颳了趴下了。後來村裡人就再也沒有種過了。我們這邊地區以稻穀為主,稻草人倒是經常在做哈哈
-
11 # 信譽茶農
當然,我們這裡是高海拔山區,都是梯田收割機根本無法作業。所以割麥打攆是必須會的,只是產量不高只能改種茶葉,有些生疏了!
-
12 # 農村瑣碎事
我是五、六十歲的人了,以前這種活兒可是沒少幹過。
一大早,父母親就帶著我們下地割麥,每天割的麥,還得一把一把放好,回家的時候,每個人還得背上一捆或挑上一擔子送到打麥場上。
用叉子把麥子翻動曬乾,再用石磙子碾。有牲口的套個牲口,沒有牲口的就用人拉。拉磙子碾麥子的味道我可嘗夠了。碾麥子要剩太陽,越是中午太陽越毒辣,這個時候正是碾麥子的大好時機。頭上戴個草帽,肩膀上挎條繩子吭喲吭喲地拉著磙子。我和父親、弟弟三個人拉著一個大石磙。
開始,麥子厚,我們父子三人用力拉,磙子在身後吱呀吱呀地轉動著。正中午的太陽像個火球一樣掛在天空,天空沒有一絲雲彩,在麥場裡別說拉磙子,就是在麥場裡站一中午都受不了。汗流下來了,小背心溼透了。媽媽在場上不停地翻動著沒碾透的麥子。一會翻動翻動,一會兒往場中間掃掃,好讓我們把麥穗碾盡。碾好了,把桔杆用叉子弄走,剩下的攏成堆就需要乘風揚場了。
揚場這活很有學問。爸爸說:手握緊木掀棒兒,托住木掀,頂風用力往前上方拋,勁兒要用到木掀頭上,力用大了,拋的麥子太遠,近了扔不出去。我照著父親的話試了幾次都試不好。爸爸走到我跟前,手把手地教我。不一會兒我學會了。我和父親兩個揚麥子,媽媽用掃帚沒飄走的麥糠。揚完麥子了,我們把麥子裝到口袋裡,背到平房上去曬,三、五天,麥子幹了才能入倉。那個時候山區的農民吃點麵粉還真不容易啊!
到了後來,村裡發展了打麥機。三家、五家自由結合買了打麥機,不用人拉打場了,解放了生產力,換來了幸福。
現在,很多農村用上了聯合收割機。我們這裡的地塊兒小,不能用這大玩意兒,不過我們這裡的人都不種小麥了,一年只種一季玉米。
-
13 # 雁門關下李和平
割過麥來碾過場,辛勤勞作不停忙,毛驢走來碾麥場,夏日汗水往下淌。如今種麥機器忙,地裡拉糧往家放,解放雙幹汗不淌,偷閒打工幸福康。
-
14 # 清625159
我們這裡的季節,麥已收割結束了。小時候不僅割麥,打場,揚過場。讀書的時候,撿過麥穗。並且撿到的交集體,這下就暴露了我的年齡。我們這裡集體化時,種了大面積小麥,種一面坡,收一籮籮。產量低,效益低勞動力需求量也大,小孩都要用上。我們這裡,是以永稻和玉米為主,小麥是小春,不是主產。從包乾到戶,種小麥,就越來越少,有些地方,想看小麥都沒有,有些農村娃都可以的不認識小麥苗。我們這裡就沒有用個機器收割過小麥,現在零星有點,也還是傳統方法收割,打場,揚場,不乾淨也無所謂,主要是作飼料。作為我來講,只是回憶。
-
15 # 三農清月
我是七零後,小時候割麥打場年年都得幹!
記得小時候一到割麥前半月,大人們就會把一塊空地打掃出來,潑水踩實,等著打場子用!
到割麥的時候,把麥子捆好拉到空地上,排隊挨家挨戶等著輪到了一家老小齊上陣,有的人手不夠還要和別人家搭夥幹!
打場子需要兩個人輸送麥捆,兩三個人挑麥剁,兩個人輪流結麥籽撐布袋,最少六七個人,人多幹著不緊張不累,人少幹著可累,打完場子嘴裡鼻子裡都是黑灰!
現在都機械化了,農民有福氣了,不用那麼累了!
-
16 # 農民鴻禎
我是72年的,估計70後的人,在農村長的基本都接觸過,割小麥 ,我割過小麥,但是不多,我上面有倆個哥哥,一般也用不著我,就是偶爾割一會,那個累呀,看著大人們割的很輕鬆,到我割了,非常的費勁呀!
我最難忘的就是,割完小麥,每家每戶把場院整理好,把麥子放哪裡,等著打麥機打麥子,有時等一晚上,我們在場院裡麥堆裡,玩,唱歌,無憂無慮,有時候個別的小地就在場院裡,用石頭做的那個碌碡又稱碌軸,把麥子攆了,用繩子拉著一圈圈的轉,雖然很累,但是感覺很快樂。
等打完麥子就開始揚場,這時候麥場上一堆堆小麥,然後攤開就開始曬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曬麥子,我找個有樹陰的地方,邊玩邊看著麥子,別讓人偷走了,那可是一年的的收成。
-
17 # 低調的狂野明明
70後80後的農村人都有這個回憶,那時候人工割麥打場真是慢啊,不知道有沒有像我一樣中麥毒的人,每年五六月份腿都開始癢,就是麥芒天天刺撓腿落下來的病,以前麥忙天得兩個月,現在一星期就過去了,這都得益於祖國的日漸富強,科技的不斷髮展!祝願祖國永遠昌盛!
-
18 # 農人A小鑫
大家好!作為農村出生的我,沒有收割過麥子!因為我們哪裡種不了麥子,我們廣西種的是水稻,所以收割是水稻,分兩季,七月份收割是比較辛苦的,那時候太陽又太,每天都是汗水直流,衣服溼透的,收割完了,又忙於種植晚季水稻,晚季水稻到十月底就可以收了,這個時候時間比較寬鬆一些,有些收完水稻後,就耕田種植蔬菜類咯……
-
19 # 東蔡阿明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隨著夏季的到來,農村的小麥又開始收割了,作為農民來說這個時候是最忙的時候,要割麥子還要打場,還要準備播種和踢苗,這一忙可能又是是一暑假,現在農村發展的好了,農民都在城市工作,家裡的小麥都是機器收割機器來播種,而一些以前農村收麥子場景可能再也看不到了,已經成為過去,在80年代時候農村收麥子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很高興,這意味著孩子馬上要放假了,農民要大豐收了。不過這些或許都已經成為過去,下面給大家透過一些老照片回憶下80年代收麥子的場景。這幅圖是壓場,很多人可能不懂,有些90後之後可能都沒見過,就是找一個空地,或者直接在地裡壓麥子,剛收割的麥子需要把麥粒和秸稈分開,那麼農民就會用石磙去壓,家裡富裕的有拖拉機的用拖拉機,也有用三輪車的,這些都沒有的借或者用牛毛驢等,可能沒有見過朋友有疑問這麥粒會不會被壓扁或者混進土裡不好處理,別找下面一張照片給大家解答一下。這就是壓場完之後揚場,可以叫揚麥子,一個是透過微風把裡面的少量殘餘秸稈去除,另一個是把土去掉,這個步驟反覆需要很多次,最後直到成為顆顆飽滿的麥粒之後。揚場所用的一般是木頭掀,也就是鍬,因為木製的比較輕,而如果用鐵的來回揚麥子很費力。在麥子基本已經涼嗮完成之後就要趕緊裝袋拉回家,所用的東西也很特殊,就是地排車。因為天氣比較熱,對於小孩來說也幫不上大人的忙,很多孩子就在打好的垛下等著大人幹完活回家,因為把麥子打成垛是用來燒大鍋用的,現在不讓燒了,就直接粉碎在地裡了,另外這麥秸稈還有個作用就是農村喪葬的時候跪靈棚比較要用到的,不過現在農村麥秸垛越來越少,以前小孩子在麥秸垛上追逐打鬧,雖然熱並且這秸稈弄到身上癢但是很多孩子都感覺不到,只顧著開心了,那才是真正的童年,現在的人給錢都找不到什麼叫真正的童年。夏天的時候吃個冰糕那什麼感覺,絕對能承擔一夏天的涼爽,那時候我們農村可不叫雪糕也不叫冰棒就是叫冰糕,因為就是一分錢一個是水加糖冰凍好的,另外還有一分錢一袋的汽水,其實就是糖精和水,但是這就已經讓很多人滿足,現在雪糕即便再好也找不回以前那種感覺,對於70後80後來說這絕對是慢慢的回憶。那時候父母在地裡幹活,都會給孩子買個冰棒吃,主要就是讓孩子能聽話不要亂動。80年代沒有電腦沒有有線電視,也沒什麼玩具或者手機,但是我們那時候童年有真正的皮球、有溜溜彈、也可以在麥場裡學騎腳踏車車,那時候很多人會騎腳踏車都是在麥場裡學會的,不知道是因為怕摔倒摔破還是那時候就有時間,那才是真正的美好童年,爹孃在一旁揚場,孩子們就在一邊玩耍。90後的人不知道其中的含義,以前農村沒有什麼零食,大人去割麥子的時候都會提前在家裡的水缸裡冰鎮上西瓜,有的在走的時候也就是去地裡的時候拿上一個,有的是剩下回來的時候再吃,那時候沒有冰箱,吃一塊用井水冰鎮的西瓜,又甜又涼爽,現在即便放到冰箱裡你也找不回那種感覺。
對於土生土長的農民來說這些都成回憶,已經找不回來了,現在全部是機械化,並且很多農民放棄了種地,大多數人是選擇在空調底下,而不是田間地頭,在80年代時候即便沒有玩具,但是那時候的小朋友要比現在開心,現如今這些場景都很少見到了。
-
20 # 鄉村胖貓
那是艱苦的歲月,牛轉驢轉場,只有七零後才能體會到,高溫天氣麥浪熱風陣陣吹來,滿地都是繁忙的景像,揮舞著鐮刀,頭戴草帽,路上還有賣冰棒的小少年,隨著生活的提高,機械化的產生,手推肩扛的歲月不在了,農民街亨福了,感謝黨的政朿好!
回覆列表
割麥子碾麥子,現在的90後 00後估計大多都沒有幹過,那是80後以前的人,一段美好又難忘的經歷,還有送公糧。
現在都是收割機了,沒幾天地裡就沒有麥子了,聽老人說以前人們到了臘月還在碾麥子,由於平時種地太忙,一直到冬季才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