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朱力芳
-
2 # 醉東楓
這個題目很大,很難回答得全面,只能夠選取某一方面來說說。我們中華民族在那遠去的歲月裡,每一段時空節點上的文化風采,都化作精彩的詩詞,昇華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精神,爆發出了璀璨光芒!“五千年文化三千詩潤”這句話是說,中國五千年文化有許多是透過詩詞曲表達出來的。例如,有許多詩詞曲蘊含了歷史哲理,那麼我就從歷史哲理的角度來談一談。
翻開中國歷史的畫卷,你會發現,整條歷史長河源遠流長,上到五帝時期,下到明清王朝,從部落制到封建制,歷經五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國始終矗立在世界之巔。
歷史與現實,是一條永遠割不斷的長河,沒有歷史,就沒有現在和未來。正如恩格斯所說,“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人類從洪荒的遠古走來,向著希望的明天走去,昨天與今天,看似短暫,但人類在期間篳路藍縷、上下求索,又是何等漫長與艱辛。前人的經驗與教訓,正是後人前行的寶貴財富。正因為我們借鑑歷史經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人類才創造出無數輝煌的成就;也正因為我們汲取歷史教訓,才少走了很多彎路。例如:夏王朝的大興土木,導致了王朝的滅亡;商紂的貪得無厭,導致了王朝的滅亡;劉禪的無能,導致了王朝的滅亡;宋徽宗聽信讒言,導致了王朝的滅亡……人民不忘記這些慘痛的歷史,吸取教訓,才有了後世王朝的興起。如果忘記歷史,不能正確對待歷史,人類還會犯更多錯誤,還會遭受更多的苦難。
正如元代張養浩在《山坡羊·驪山懷古》中寫道:“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這首小令的意思是:“站在驪山上環望四周,雄偉瑰麗的阿房宮已被付之一炬,當年奢侈的場面現在到哪裡去了呢?呈現在眼前的只有稀疏寥落的草木,迴旋迂曲的水流。到現在那些遺恨已消失在煙霧瀰漫的樹林中了。想想周、齊、秦、漢、楚等國多少帝王為了天下,征戰殺伐,贏的如何?輸的如何?不都變做了土!”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張養浩說,回顧驪山的歷史,曾是秦朝宮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燒之後,當時的歌臺舞榭、金塊珠礫都已不復存在。在這裡張養浩感嘆著,從古到今歷史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只見草蕭疏,水縈紆。”張養浩說,昔日豪華的宮殿早已不見了,只有野草稀疏地鋪在地上,河水在那裡迂迴的流淌。在這裡,“草的蕭索”、“水的縈紆”加重了作者張養浩懷古傷今的情感分量和歷史的厚重感。
“至今遺恨迷煙樹。 列國周齊秦漢楚。”張養浩說,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殘暴而亡國的遺恨已消失在煙樹之間了。而這種亡國的遺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戰國列強直到漢楚之爭,每個王朝都不抱有敗亡的遺恨。在這裡,作者張養浩寄託了一種諷刺,是說後人都已遺忘了前朝敗亡的教訓!元朝統治者在奪得政權之後更奢侈揮霍無度,全然不顧國庫空虛社會經濟急待調整。張養浩對當時元朝的狀況心懷不滿,但想到列國的歷史,又覺得從奪得政權,到奢侈暴戾,到最終敗亡,乃是歷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結局。“贏, 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張養浩說,無論輸贏,封建王朝最後都會歸於死亡。
張養浩的這首小令《山坡羊·驪山懷古》,從王朝的統治者的角度來看興亡,封建統治者無論輸贏成敗最終都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統治者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殘酷廝殺焚燒及奪得政權後大興土木的奢侈無度。伴隨著各個王朝的興亡交替,是無休無止的破壞,無數的物質文明和精神財富都化為灰燼。如果各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能夠銘記歷史,吸取教訓,或者就是另一番模樣了:如果秦王政不大興土木、不焚書坑儒、不草菅人命,秦王朝三十餘年的短命悲劇就不會發生;也許天下第一次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就不會發生。如果漢獻帝及時尊重賢臣、禮賢下士,那麼,也許東漢王朝就不會由統一國家變為三足鼎立;也許,“天公將軍”張角就不會說“東漢已盡、黃天當立”的話……但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沒有“如果”,歷史也不可能重來一次。
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是的,歷史對於國家社會而言,國家社會需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為國家社會發展指引道路。《戰國策·趙策一》中有云:“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應當牢記以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今後行事的借鑑。”歷史對於個人而言,歷史可以讓人鑑古識今,少走彎路,還可以使人明智,提高人的素質,提高人的修養,增長人的智慧。
在我看來,歷史是白駒過隙的感慨;歷史是獨酹江月的豪邁。“江月年年望相似”,是歷史的重複上演;“鄉音無改鬢毛衰”,是歷史的久久沉思。有時,流水無情,歷史的軌跡卻清晰如昨;鳥語花香,歷史的回憶又溫馨可愛。當我們面對一個起伏跌宕,又錯綜複雜的世界,多學一點歷史知識,正視歷史,客觀地解讀歷史,以史為鑑,對自己做人處事都是有幫助的,對自己的素質發展和能力提高是有幫助的,對自己從事任何職業是有幫助的。因此,我們都要認真學習歷史,正視歷史,以史為鑑,這樣才能更好地擁有今天,面向未來。
-
3 # 詩潤生活
詩言志,
歌詠情,
十五國風開詩篇,
五千文明詩貫穿。
三千詩作三千人,
傳承文化萬人看。
涵蓋文明與生活,
古韻今律全體現。
勞動者所開創,
約定後成律章。
行行重行行,
跨越千山萬水。
逝者如斯夫,
穿過萬古千年。
高歌一曲沙場去,
低吟兩句為情寒。
高山有知音流水亦纏綿,
柳下相對泣桃源隱者禪。
夕陽無限美好景,
壯夫有志擔國難。
君不妨吟詠舒嘯詩一首,
也不妨立案扶卷茶半斛,
做得個詩歌的詩粉,
重新為華夏五千文明揚名立萬。
回覆列表
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枝繁葉茂,是因為族民們根植於五千年文化土壤裡,長出來的萬物之靈長。通俗地講,我們華人,是由中華生命文化文養出來的人類經典物種,且這個物種是有靈魂的,有神韻的。
《黃帝內經》有云:“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這裡說到的“精、神、魄、心、意、志、思、慮、智”,都是“九九歸一”於詩性之美。
其一,飲食男女的生命繁衍。先秦《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歡女愛,陰陽兩精相互結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詩經》之所以能奠定了中國詩歌藝術創作的民族文化傳統,就是有現實的生精活神的生活,這是生命生生不息的物質基礎。
其二,不屈不撓的俗諦求索。屈原在《離騷》第97句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伴隨著神氣往來存在的精神活動,叫做魂。人活著總應該有點追求,在突破時空的追求和探索,這是中華的民族之魂。在地球村時代,這是中華民紮根於未來再次五千年的族魂。
其三,保家衛國的家國情懷。“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滿江紅》中發出如此氣魄的詩句,依傍著精氣的出入流動而產生的神氣功能,叫做魄。這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時候”,發出的怒吼,一脈相承的家國情懷。我們無心侵略別人,但絕不允許才狼虎豹侵佔我們的家園。只要有如此的氣魄詩句在,我們精神家園,就一直在。
其四,一代更比一代強的世代傳承。能夠使人主動地去認識客觀事物的主觀意識,叫做心。漢樂府《長歌行》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中華民族的興盛,不是一代人的努力,而是靠著“一代比一代強”的世代更替法而取勝的,這個法則的核心要義,就一個“心”字,我們更用心,不管後浪,還是前浪,我們都是用“心”的弄潮兒。
其五,寵辱不驚的江湖情結。“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道出如此之擔當,“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以此警己示人。洪應明《菜根譚》雲:“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心裡有所記憶並進一步形成慾念的過程,叫做意。責任如同腳鐐手銬,但只要有詩意的存在,內心總是自由的,靈魂總是自在的。
其六,志存高遠的奮鬥抒懷。意念已經存留並決心貫徹的過程,叫做志。王昌齡在《從軍行》中發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周恩來先生在少年時代立下的宏偉志向,表現了為國家和民族而奮鬥終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博覽群書,全面發展,求真務實,勇於創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七,愚者千慮的一得精神。于謙在《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為了實現志向而反覆考慮應該做些什麼的過程,叫做思。偉大思想之所以能呈現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就是下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的功夫。
其八,革故鼎新的穩健持家。改革家王安石有詩句雲:“更覺至尊思慮遠,不應全為拙倡優。”因思考而預見後果的過程,叫做慮。革故而鼎新,革故的革的非與時俱進的思維,而不是安生立命的文化,改革走向何方,需要共識,當實在找到共識,至少應該多讀詩,多在心靈的深處,發出可能的共鳴。
其九,殺伐決斷的戡亂智慧。“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深謀遠慮而有所抉擇以巧妙地處理事務的過程,叫做智。人生難得,中國難生,真法難聞。只要內心有篤定對人民的信仰,充分尊崇人民的首創精神,哪怕是最小的消失,在中國,就可以成就一片天地。只要有詩性在,身在滄海,也能發現燈塔的光亮。
禪茶一味,詩養一生。“但使江城飛將在,不教木馬度陰山。”後疫文化大洗禮,東方巨族已經從生命文化的維度再次覺醒,空談誤國,清談傷神,少做虛幻夢,多想真理想。讓自己的生命自在體活絡起來,才是對文鄉詩國最本心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