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哥無敵金牛座
-
2 # 文哥123w
1、直接用儀器檢測水中溶氧高低。
2、觀察水色和透明度,如果水色濃綠、暗綠且暗淡無光澤、或水中藻類少且老化,說明水體處於缺氧與亞缺氧狀態;水透明度小,藻多底層藻類光合作用不夠容易老化,加上藻多夜間耗氧多也會造成水中缺氧。
3、觀察水面上泡沫的多少,如果水面上的泡沫較多,且停氧機後泡沫久久不能消散,則說明水體處於缺氧與亞缺氧狀態。
4、觀察水中懸浮物的多少,如果水中懸浮物較多,也說明水體處於缺氧與亞缺氧狀態。
5、晚上觀察是否對蝦有爬邊、跳塘等現象,如果有,也說明水體處於亞缺氧狀態。
6、經常檢測PH,如發現PH突降或逐漸下降,則說明水底缺氧。
7、早晚觀察水面有沒有氣泡溢位,如果有說明水底缺氧,密度增大也會缺氧。
-
3 # 鴿手G軒
塘蝨魚貪食,常飽食後潛伏於池底的陰暗處不動。投餌過多了,魚吃不完的飼料在底部發酵會消耗大量氧氣,建議混養底棲魚類,另外陰天的時候氣壓低也會倒導水裡缺氧。
換季的時候會缺氧。氣溫高其實也是會導致池塘缺氧的,溫度高了空氣裡面的氧氣就不容易融入知水裡面,而魚則會因為高溫加大氧氣的消耗,這一高一低,池塘自然就會缺氧。
這時候一方面最好加深池塘水深,另一方面則可以採用增氧機器,其次加快換水的頻率,讓源源不斷的活水來增加池塘的含氧量,這樣保證性更高一些。
一個魚塘的管理是要多方面的,新建的池塘出現缺氧的情況比較少,是因為它暫時還沒有這些情況的發道生。老一點的池塘經常使內用的話缺氧機率會高一些,要從各方面入手,減輕這樣的缺氧情況。
擴充套件資料
1、正常的過濾狀態下,水體的融氧在某個階段是相對固定容的,魚兒已經適應了這種狀況。如果突然間出現極端的惡劣天氣。魚兒依然會在過濾正常的情況下,出現短暫性浮頭現象。
2、魚是冷血動物,體溫隨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水溫急劇升降,魚體不易適應,可能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魚類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對水溫也有一定的要求。
魚塘裡的魚會集體浮出水面換氣~同時也會有死魚出現。
處理方法:1、減少魚的密度,保持每立方不超過10~15尾。2、加增氧泵~每2~3畝水面一臺。3、調整魚的品種,適當增加底層魚種~減少中上層魚種~
池塘養魚:
池塘養魚(pond culture)主要飼養技術包括混養和密養、輪捕輪放、日常管理和綜合經營。中國池塘養魚現無論在總產量、養殖面積或集中連片魚池(Fish pond)平均單產方面均居世界首位。
歷史:
中國公元前11世紀殷末時就有池塘養魚的記錄。公元前5世紀的《養魚經》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著作。漢代養鯉已十分普遍。唐代由單養鯉發展成草魚、青魚、鰱、鱅等多種魚類混養,是池塘養魚技術的重要突破。至宋代,各地從長江中張捕上述4種魚苗進行飼養已相當發達,並已認識到這些魚類不能在池塘自然繁殖。明代出現了定時、定位、定量、定質投餌和輪捕輪放等先進養魚技術的萌芽,並對魚池建造、放養的密度和魚種搭配、投餌、施肥、魚病治療等均有較詳細記載。明代中葉(15、16世紀)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在魚塘堤上栽種桑樹、果樹等,將養魚和養蠶、農作物種植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經營。1949年以來,池塘養魚逐步向養魚發達的長江、珠江三角洲以外地區發展。1958年後,中國研究成功鰱、鱅、草魚、青魚、鯪、團頭魴等主要養殖魚類的全人工繁殖技術,改變了長期依靠張捕天然魚苗供不應求的局面。此外,先進養魚經驗的普及、主要魚病的防治、配合餌料的研製和推廣,也促進了養殖面積的擴大和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
綜合經營:
中國常以池塘養魚為主,與家畜、家禽飼養、養蠶、種菜等綜合經營,以充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廢棄物,節約能源,維持生態平衡,提高經濟效益。如廣東的桑基,蔗基、果基,魚塘,就是在魚池堤埂植桑、桑葉喂蠶、蠶沙和蠶蛹等養魚,魚糞肥塘,塘泥肥桑,使魚、桑、蠶都能很好生長,形成水陸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363396364相互促進的多種經營的良性迴圈人工複合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