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營評教育
-
2 # 槓精低能量
孔子說,以君子觀念看待世界,就是居住在艱苦簡陋的環境下,也會享受到人間的美好生活樂趣。只要能克己復禮,就會心平氣和的對待人生,就算是艱苦一點,豈會覺得何陋之有呢?這就是孔子偉大的愚民思想,傻子多福,勝過哲幻煉修。
-
3 # 冷國儉
“子欲居九夷”(巜論語.子罕篇第九》9.14)想法的時代背景:
孔子此一想法是在其周
遊列國的最後一年,時年68歲時產生的。孔子周遊列國十三載,灰然沮喪而歸,自嘲曰:如喪家之狗。例如在楚國,楚眧王欲七百里地封給孔子,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對,理由是“今孔子得據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巜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喪然離開楚國。此乃孔子產生.“欲居九夷”的第一個原因,亦是重要原因。第二,證明“子欲居九夷”是在此時而非彼時,《論語.子篇第九》的第13章,寫自己猶如藏在櫃子裡的一塊寶玉,正待價而沽,只是無人識貨。9.14章就寫“欲居九夷”,9.15章寫自衛返魯,由此可證此想法是在遊列國的最後一年。
“子欲居九夷”之目的:
作為政治家,施展政治抱負和實現仁愛的政治理想是他終生目的,恩澤於民。作為教育家,根深蒂固的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與教育理念,促其欲提高全人類的文化素質,特別是提高居於東方的少數民族,提高社會道德素養,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作為思想家,其思想博大而精深,高瞻而遠矚,非同凡響,非常人所能及也
孔子自衛返魯,享受“國老”級待遇。開始整理國故,刪《詩》著《易》,《書傳》、《禮記》自孔氏,整理巜樂記》,撰巜春秋》,此乃著名的巜六經》。再加上由其弟子及再傳弟了記錄的孔子言行之書——一萬二千七百字的《論語》,給後人留下珍貴而璨爛的瑰寶。孔子千古,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流芳萬世。
註釋:欲,助動詞,想要。居,居住,生活。九夷,中國古代居住在東方的少數民族的共同族名,殷代分佈在山東東部淮河中下游安徽江蘇一帶。包括一玄菟(tu,陽平),二樂浪(丨e丨ang,二字均為去聲),三高麗,四滿飾,五鳧更,六索家,七東屠,八倭人,九天鄙。
(20200921)(謝王營評教育盛邀)
回覆列表
這是《論語》中孔子與學生的一段對話。孔子想到九夷一帶去居住,有人說:“那個地方閉塞落後,怎麼好居住呢?”孔子回答說:“有君子居住在那裡,還會閉塞落後嗎?”
孔子閒居時,向弟子們談的一個想法,他說自己想到“九夷”去居住。“九夷”通常是指中國古代東南一帶的蠻夷之地,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南方省份。當時這些地方還沒有開發,人們披髮文身,沒有文化,過著一種十分簡陋的生活。孔子談了這個想法後,其中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那地方太落後了,怎麼適合您去居住呢?”孔子反駁道:“只要有君子居住在那裡,那個地方還會閉塞落後嗎?”
孔子為什麼產生“欲居九夷”的想法?從他反駁學生的話中可以得到一些資訊。“九夷”這些地方當時實在太落後了,孔子大概是想開闢一個新天地,用以傳播中原文化,教化那裡的人民。孟子在盡心篇《正義》中說:“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故君子居之,則能變其舊俗,習以禮儀。”可見,孔子“欲居九夷”的目的,是想透過自己對民眾的教化,使這些地方逐步文明起來,不在閉塞落後,這正反映了孔子對社會的責任感,因為越是閉塞落後的地方越需要君子。同時,也可以看出,為了實施對落後地區的教化,孔子不懼怕“陋”,不計較個人得失。
時代發展到今天,社會進步了,經濟發達了,但城鄉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現在雖然不存在像古代“九夷”那樣的蠻荒地區,但城鄉文明程度的差異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前段時間媒體報道,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的阿土勒爾村,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懸崖村”,有72戶人家居住在那裡,村裡通向外界,需要順著懸崖連續攀爬17條藤梯,其中接近村莊的幾乎垂直的兩條相連的藤梯長度約100米。阿土勒爾村有15個6至15歲的孩子在山腳下的勒爾小學上學,平時住校,每月月中和月底的週末才能回家。每次上下山,家長們都會輪流接送。上學的孩子都揹著沉沉的書包,大多數是女孩,15個孩子在三個家長的保護下,大約在藤梯上攀爬2個小時,才能到達“懸崖村”。由於道路問題,村民養殖的牲口運不到山下,基本都是自產自銷。村民把產量有限的花椒和核桃背到山下,換回日用品和少量的現金,普遍處於貧困線以下。
這是一個稍微極端的例子,事實上,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像這樣貧困的地方並不在少數,村民祖祖輩輩沒有文化,靠有限的土地維持生計。2016年以來,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其中包括文化扶貧和智力扶貧,我認為最根本應當是“教育扶貧”,讓這些地方的孩子有學上,並且學得好,將來學會一身的本領,才能最終改變家鄉貧困落後的面貌。
教育扶貧需要一大批獻身農村教育的鄉村教師,這些教師不但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而且要具備甘於寂寞、不懼“簡陋”的教育情懷。
不可否認,與城裡教師相比,鄉村教師的生活條件會艱苦得多,這裡既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燈紅酒綠,甚至沒有電腦、網路等現代化的辦公設施,但是正是因為條件艱苦,才能體現出一位教師傳播知識、傳播文明的價值。其實,農村孩子與城裡孩子相比,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他們都應該接受公平的教育,教師就是改變這些孩子前途和命運的播火人。當看到農村面貌改變,孩子們個個成才是時候,他們也可以像孔子那樣自豪地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