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你本來

    意識屬於思維層面,自性屬於與生俱來的業力的集合,我有兩種,一種是常用的用於區別別人的統稱,另一種是究竟法裡的聚合自我。為了印證“無我”而用的!

  • 2 # 碧山心自閒

    我,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這是前五識,五種感覺器官,構成了身體的硬體部分。

    然後是軟體部分,就是人的意識。意識是用來思考,思維,推理,判斷的那個意識。這個叫第六意識(相比前五識),在西方心理學中叫表意識,一般以語言形式存在,比如自己在思考的時候,心裡也會產生別人聽不到只有自己能聽到的語言。

    意識有個根,就是產生意識的根,叫做意根,西方心理學叫做潛意識。這個意根的一般都以感覺,形象形式存在,不通語言。比如見到某個人你產生某種感覺,但是自己卻說不清道不明,或者對某種事情有某種感覺,但是卻很難具體說出來。這都是意根的表現。意根又叫第七識,作用是恆審思量,就是隨時24小時不斷的在思量,主要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思量,如果思量的不清楚了,就會呼叫第六意識(表意識)進行更深入的思維,推理,判斷。

    這個意根在人中是個司令的角色,就是意識所有思維,推理,判斷的結果,由意根來下決定,比如說戒菸,意識經過思維推理,判斷認為抽菸對身體有害,意根如果接受了,就會下定決心戒菸。但是由於意根隨時在為自我的利益考慮,有可能不能放棄身體的那種愉悅感受,就不會接受意識的結果,在明知抽菸有害的情況下依然抽菸。

    還有自性,這個自性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這個自性其實是人真正的主人,調動身體的前六識的就是第八識,只是第七識以為是自己調動的,第七識不知道一切都是第八識出生的,處於一種無明愚痴之中。

    如果一個人能看到第八識,就是明心見性了。自性不生不滅,無有分別,恆順第七識的妄想執著造作一切善惡,而第八識本身無分別善惡。

  • 3 # 明陽博士

    做個比喻就非常清楚了。

    自性,就是大海。

    意識,就是大海上的泡沫。生生滅滅,起起落落。有快速的流逝。

    我,就是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對大海波浪泡沫各種形狀進行的的歸屬定義。

  • 4 # 長江入黃河

    一切生物以自身的角度為‘我’。意識是兩個概念,眼耳鼻舌身意都是透過識來顯現。佛教的主要觀點是‘無自性’。三者的關係是有思想的生命體以個體為‘我’。生命體都有意和識。不管‘我’還是‘意’‘識’皆‘無自性’

  • 5 # 自然居客

    從禪宗的角度講,“自性”是根本佛性,即菩提性,簡稱佛性。六祖壇經開篇言,“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明瞭成佛。”即是佛性。修行界常稱之為“明心見性"之性!轉換成哲學語言,即“規律"本身。大乘佛教稱之為“如來藏性”。自性的特點類似“道”,不生不滅(時間永恆),不垢不淨(質量永恆),不增不減(空間永恆),具有時空永恆性。

    而“我”和“意識”屬於自性的應用,即煩惱性。

    其中“我”是眾生煩惱性。阿含經義,俗稱我執或根本執,也叫六根煩惱或煩惱障。代表宗派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和漢傳俱舍宗及成實宗。“我”轉換成哲學語言即“自我意識”。

    而“意識”是菩薩煩惱性,大乘經義,俗稱八識或唯識,也叫阿賴耶識,即法執或理執及所知障。根據楞嚴經和瑜伽師地論解釋,即十八界和七大意識。中國佛教的代表宗派是玄奘大師的唯識宗(法相宗,慈恩宗)。轉換成哲學語言即“意識形態”或“思維方式”。

    意識是自性的外部特徵,我是自性意識主體。

    我們的修行,就是祛除我執性,認清法執性(意識),達到自性彰顯的境界!

    如果我們認識不清楚這個邏輯關係,則所有的修行和思考,則可能事倍功半,事與願違。徒勞無益。

  • 6 # 禪月水清音

    三者的關係就是“智”、“識”、“虛妄”的關係。

    我們講的佛性,也有人稱作“如來藏”,就行一個電影的螢幕,各種光影投射其上,就會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世界人生,根、身、器界由此而生,沒有光影的投射,這個螢幕也是此在的,法爾如是,這便是“智”。

    緣起因果就是這個如來藏的功能,意識的產生也是因為如來藏中的種子成熟,緣起而閃現,於是就呈現出外在的世界,和內在的身心,由此就衍生出各種概念和名言,這便是“識”作用。

    所以識是依智而起落生滅的。如果證得佛內自證智,就會明白這智識雙運的境界,就是凡聖等同,不一不異的,也是佛陀觀星悟道後所嘆的眾生智慧本俱。

    “我”的由來就是對緣起生滅的執著,不能見證佛內自證智,也就是無明,是對前五識構造出來的身體和第六識構造出來的心理,產生出與外在世界的分別執著。所以屬於虛妄境界。

    由此可見,對於外在世界和內在身心的有無,都屬於“識”境範圍的探討,還屬於無明煩惱,空、有都是偏執的,也就是“斷見”和“邪見”,真正的佛內自證智,就是能夠不被光影所迷惑,真實見到這“螢幕”,無言無相。

    小乘的聖人就是證到了這個根本智,但是小乘人執著這個“空相”,對於如來藏中的種子緣起還不能自在解脫,所以還不能證得法空。

    大乘圓教,如漢傳佛教的禪宗和藏傳佛教的寧瑪派,都是強調“緣起性空”和“智識雙運”,緣起性空很多人理解為因為緣起是無常的,沒有一個實有的存在,這是非常錯誤的,這個解釋只是小乘四諦的無常,不是大乘圓教的緣起性空,大乘的緣起就是如來藏的作用,是超越有無的,不二境界,禪宗經常講的一句“性相不二,相依性起,性依相顯”,如果沒有緣起,也不會有自性的顯現,這也是寧瑪派的“智識雙運”的境界了。

  • 7 # 劍雨1358

    每個人都有個“我”。因為有了“我”,就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有了“貪嗔痴慢疑”“五毒”。這就像烏雲(五毒)一樣遮住了光明(自性)。

    所以,破除了“五毒”,就彰顯出了本來具有的自性(般若,空性,佛性)。其意識境界就得到了提升。意識境界提升到終極就見佛性。

    破除“我執”——就見到自性——就得到佛的智慧和佛的意識境界。

    佛家的果位就是按意識境界來劃分的!人的“意識”挺難理解的。“意識”是一個“生命體”。人活著就是“意識”活著。確實難理解的話,個人覺得,理解成“靈魂”也算靠譜。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本發言供學習交流!

  • 8 # 海志9012

    意識是感觸外界事物後對此的反映,是帶有自己分辨觀點好惡的分別心。我是末那識,潛意識總有個區別於外界的獨立體的存在。而自性就是佛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本體。也叫如來藏,如果被業力雜染就是阿賴耶識。從關係上說意識,我和自性越來越細密高階和甚深

  • 9 # 依姍子

    比如人:自性:就是這個人的根性、與生帶來的效能;意識:隨著人帶著獨有的根性來到世上,受環境教育飲食習慣的影響所產生的意念,形成他固有的行為模式;我:其實那個根性才是‘真我’,但我們固化的意識把肉體、思維、行為統稱為‘我’。

  • 10 # 百合養生

    佛教裡的我,是指人的八識的我,即形變六道,識不變的我,迷時的我。

    佛教裡的自性即識轉智的我,迷轉悟的我。

    佛教裡的意識指人的六識,釋曰作意識,意識。

  • 11 # 千百萬年

    我者?自己的肉體生命。自性者?附體在肉體生命中的真正的自我之靈魂(精神)是也。意識者?六神有無主的眼耳鼻舌身意。

  • 12 # 逐境忘返

    我和意識很像,都是後天識念,看起來我是我,其實,昨天的我與今天的我有區別,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也不完全一樣。

    簡單的說,兒時的你和現在的你差別很大,何者是我?

    所以,我是意識的自我定義,意識則是大腦的識念匯聚。

    有肉體才有意識,一旦死去萬事空,意識無可依附,消散一空。

    自性,就是先天佛性,無論無盡輪迴,還是成佛作祖,不得增減一分。

  • 13 # lxj200916

    回答這個天大的問題,要用比喻,鏡子能照見萬物,因為鏡子裡空無一物而能顯現萬物,鏡子裡的萬物是虛幻的。電視能放出萬種影像,不斷變化的萬種影像也是虛幻的,而電視螢幕上空無一物才能顯現影象。鏡子和螢幕都是空無一物但可以依據因緣顯示萬物,而萬物是虛幻不實的。同理,人間的千奇百怪千變萬化的世界包括我你他,也是虛幻不實的不斷變化的,就是鏡子裡的萬相,我們要找到鏡子這個本源,必然是有一個一無所有卻又能生萬物的對立面,這就是看不見摸不著不可思議的所謂自性,自性本空能生萬法。我們這個世界感覺真實是相對的真實,所以你覺得真實,但絕對上講是虛幻不定的,如果你跳出去看,這個世界就是萬有,隨時隨機都在變化無可確定,你要回歸那個不變的本體,就是迴歸自性,我與意識都是真空自性派生的,是虛幻不實變化的,同時又有相對真實的一面。真不離假假不離真,不可分割,真假就是一體的。

  • 14 # 覺受當下

    三者是一不是三

    人事物皆無定點

    什麼都是也不是

    能起妙用為一切

    一切妙用性相同

    即離同時隨緣顯

    隨緣妙用即神通

  • 15 # 王穿秋水

    首先要認識什麼叫佛?佛就是一個字,意思是智慧,覺悟,從本體上講是智慧,從作用上講是覺悟。就體上講智有三種:1,一切智,就是正確瞭解宇宙的本體。2,道種智,指宇宙之間種種繁多的現象怎樣產生,從何而來?3,一切種智,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一絲毫的迷惑。釋迦牟尼佛具足這三種智。對於宇宙人生得到正確的瞭解。覺也有三類:1,自己覺悟。2,幫助他人覺悟。3,圓滿的覺悟。什麼叫佛教?佛教是教學教育不是宗教,孔子的教育是一生一世,而佛法是三世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所以是三生三世。我,其實是無我,簡單說眾生是菩薩,而我是為眾生服務。意識是指十善業中有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業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四口業指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三是不貪,不瞋,不痴。也就是貪瞋痴。對於覺的解釋指無論信佛學佛拜佛必先認識佛教,學佛的文化和智慧達到覺而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的境界。現在教派很多,佛要眾生不要神化他,他需要的是把他覺悟到的事情告訴眾生,那就是因果、了生死。最重要的一點是積德行善,厚德載物、六道輪迴。

  • 16 # 佛既是心心既是佛

    不要再被那些“洗腦文化”迷導!

    佛法僧是佛教最高的指導原則:

    (佛法僧就是覺正淨)

    覺而不迷是皈依佛,佛者覺也;

    正而不邪是皈依法,法者正也;

    淨而不染是皈依僧,僧者淨也。

    通俗的解釋:“佛法僧”是學佛人的修行級別、也可叫想達到的果位,也可認為是學位(哲學、科學、普通學者)。

    佛:是教派中的一個最高標準。釋迦牟尼是個人名字,佛是個層次標準,也叫果位(如同大學裡的教授、副教授等),他建立了佛教,叫他為佛陀,其他人達到了這個果位,只能叫佛。佛的下一級是菩薩,也是個果位(現在可稱為思想家)。

    法:是一個有使術能力的人。

    兩千多年前,沒有“哲學和科學”這兩個名詞。哪時的:佛即是哲學,法即是科學。

    佛法:通俗的講就是“哲學與科學”,而且是最高的哲學與科學;在東方文化中稱它為神學、玄學,就是理論與實踐合二為一;怪不得佛祖法力無邊!

    弘法:“弘”不是修建華麗的佛堂和幾十億的佛像;“弘”是給弟子做個示範,給眾生做個榜樣!

    佛即是智慧,法即是技能;

    弘即是示範,僧即是實修。

  • 17 # 寶輪大行

    首先說“我”,這個“我”只是在凡夫階段,沒有開悟前凡夫誤以為的,“我”在佛菩薩看來是根本不存在的。“自性”其實就是獨立,不依靠任何緣的存在。也可以理解為“真實性”。只有開悟後的聖者才能見到。那反過來說沒有開悟的凡夫見不到“真實性”,見到的都是如同夢幻般的假象。凡夫把假象誤以為是真實存在,所以心經裡面說要讓凡夫們遠離顛倒夢想。“意識”在佛教裡面有兩種理解,在般若經,阿含經,裡面說的“意識”是指第六意識。跟三時教法裡面的“阿賴耶識”是不能理解為是一樣的。

  • 18 # 段食行者當智

    我非我,意識心所現的一個定義,意識是自性流露出的一個念。我非我,非意識,非自性,我即我,即意識,即自性。沒有什麼不是什麼,此為不二法門。

  • 19 # 智雲仁者

    我,就是我

    自性就是另一個我

    意識就是另一個我的想法

    明心見性就是找到和遇見另一個我

  • 20 # 亮見星

    宇宙(世界)是一款虛擬的夢聯網輪迴遊戲,原理類似於電影《駭客帝國》所演繹的虛擬場景的執行模式。這種遊戲是一種夢境遊戲。我們睡覺時感受到的夢境是二級夢,是單人玩的單機遊戲;而不睡覺時感受到的現實場景則是一級夢(輪迴夢),是無數玩家共同玩的聯網遊戲。宇宙(世界)這款遊戲就是一級夢。宇宙(世界)裡的芸芸眾生是遊戲外的無數玩家在遊戲裡的代理角色。遊戲外的玩家就是遊戲裡代理角色的真身(自性)。遊戲外的真身(自性)一旦沉迷於遊戲,就成為遊戲的玩家,並將自己在遊戲裡的代理角色(虛擬身體)當作是自己的真身,忘卻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迷失了自性。每個玩家在遊戲裡都註冊了一個末那識(我念)。遊戲平臺給每個玩家配備了玩遊戲的虛擬裝備,如意識等。末那識執此意識為我的意識。遊戲平臺生成的數碼程式投影在玩家的意識螢幕上,於是在玩家的意識裡就顯示出了世界的萬事萬物。玩家的代理角色(馬甲)死後,玩家的末那識和意識可以以轉世的方式獲得新的角色(馬甲)。眾生的二級夢會自動醒來,一級夢是不會自動醒來而需要入深深禪定才能覺醒。當玩家從一級夢(輪迴遊戲夢境)裡覺醒時就退出了遊戲了,就成佛了。總之,玩家在遊戲外的真身就是自性,在遊戲裡註冊了一個末那識就形成了我念;我念執遊戲平臺所配給的意識為我的意識;把意識裡感知的一切當做是我感知了這一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植豆角用自留種和良種有哪些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