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e7667深山居士

    劉備是否真的三顧茅廬?這是真的嗎?《三國演義》中的確有三顧茅廬的章節。是其有其事,還是沒有其事,恐怕只有羅貫中先生清楚。如果有必要弄明白、弄清楚,建議去羅老先生處問個明白,或者直接找劉備問問,也可向諸葛亮求證,或者問問同去的關羽、張飛。《三國演義》必竟是演義,在沒有正史的情況下,作為野史用。但野史總不能代替正史吧。竊以為,沒有必要去追究文學作品中某一情節、某一細節的真偽虛假。如果真要去探討、求證,我看這不是看文學作品的姿態。既然是文學作品,雖是源於生活,但可高於生活,無須太過認真,您說對嗎?

    我的回答讓您失望了,對不起,請原諒!

  • 2 # 楂楂紅

    劉備沒有多麼看重,而是讓徐庶同學請諸葛亮過來,給他個一官半職的,權當個幕僚而己。 可徐庶卻不答應劉備的要求,說:“這人你可不能隨便胡弄他,您親自前去求他,來不來幫你,還不一定呢?”

    於是, 劉備親自去拜訪諸葛亮,前兩次去拜訪的時候,諸葛亮都沒有在家,直到第三次的時候,兩個人才得以相見。

    如果說《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其中有虛構的成分,《出師表》是諸葛亮自己的文章,有自誇的行為,那麼正史《三國志》中提到的劉備“凡三往,乃見”又如何解釋呢?

    儘管《三國志》中對劉備三次尋訪諸葛亮的過程描寫得很簡單,但是卻詳細記錄了劉備第三次探訪時與諸葛亮論天下形勢的內容。

    而劉備當時確實急需人才。所以,無論是從史實上來看,還是從情理上來看,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還是可信的。

    那麼,“三顧茅廬”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呢?它是不是真如小說中所敘述的那樣呢?劉備“三顧茅廬”,是去了三次只見到一次,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

    由《三國志》的“凡三往,乃見”來看,劉備很可能不止去了三次。因為在古書裡面,“三”可以 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劉備也可能去了多次。正是在多次討論天下形勢的過程中, 兩人相互瞭解,產生了信任,才有了後面的事情。第二種是說“三顧茅廬”只是虛構的故事。

    “三顧茅廬”這個典故,多記載於《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而另外兩本歷史著作《魏略》中,卻有截然不同的說法,也就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說。

    同時諸葛亮也知道荊州劉表性情懦弱,不曉軍事,根本無法與曹操的大軍相抗衡。於是諸葛亮主動前往,拜見劉備。

    當時劉備已46歲了,諸葛亮才26歲。劉備看到諸葛亮年輕,“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社會刻板效應,根本不重視他。

    不過,當劉備聽到諸葛亮對當今政局的見解之後,對他刮目相看,用對待上客的禮節來對待他。

    從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態度來看,《魏略》中的記載也有一定的可信度。有人則調和了這兩種說法之間的衝突,認為“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的樊城自請相見都是真實可信的。“樊城自薦”與“三顧茅廬”這兩個事,可能有個先後順序。

    清代學者洪頤煊在《諸史考異》中說諸葛亮初見劉備於樊城,劉備雖以上客待之,但沒有特別器重他。

    等到徐庶舉薦時,劉備才對諸葛亮上心了,於是“三顧茅廬”,多次相見,才逐漸有了很深的感情。並指出:在建安十二年初見,再次相見是在建安十三年。諸葛亮後來非常感激,因而記入了《出師表》中。

  • 3 # 高能滿滿

    又是你,這麼巧。先不管這個的真實性。先來看看老劉的處境,武沒有問題,文不行,缺人才啊,錢也不多,實力不強。看老諸,住茅廬,窮沒有背景;家裡沒有什麼人,不像那個誰,一封偽造的家書就被忽悠去老曹那了。看能力老諸還是有點的。這樣的人才,在加上老劉的實際情況,沒什麼能打動別人的,(窮)只能以情制動。別說3顧了,10顧也可以,又不損失什麼。

  • 4 # 農民看笑話

    沒準只去了一次,也沒準去了很多次,這裡的三有可能是凸顯諸葛亮的重要性,才提出的三顧茅廬!古代的三不一定就是數字,比如道德經的“三生萬物”的意思一樣,諸葛亮是玄學大師,引用“三生萬物”中的三也很可能!

    諸葛亮會給自己打廣告,透過徐庶水鏡這個圈子去推廣,字號“臥龍”!引起劉備註意,好讓劉備主動“請”諸葛亮出山,也是諸葛亮需要一個平臺去實現“自比管仲樂毅”的政治理想以及自身抱負!

    假如鳳雛一直活著的話,白帝城託孤就不是諸葛亮了,劉備傾信於鳳雛,而不是諸葛亮。最後沒辦法了才託孤諸葛亮,還讓趙雲監視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時光倒流回戀愛期,你還會選擇和現在的老公(老婆)結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