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荊泉在此
-
2 # 吳學華講歷史
王璨是建安七子中的翹楚,擅長詩詞歌賦和散文,在當時的社會中,名氣最大。都說文明人騷客都有怪癖,王璨也不例外,他最喜歡聽驢叫。有的時候,他還當眾學驢叫。也不管別人怎麼笑他,只要他自己喜歡就行。
那份執著與瀟灑,沒有幾個人能夠比得了。
建安二十二年,王璨去世。曹丕聽了之後非常傷心,特地為王璨進行了隆重的國葬,他在嗚呼哀哉地讀完祭文之後,還當著文武大臣的面學起了驢叫。
大家都知道,魏文帝曹丕雖然比不上他爹魏武帝曹操有本事,可是在治國和籠絡人心上,還是有一套的。
曹丕在王璨的墳墓前學驢叫,並不是真心懷念王璨,而是要告訴那些活著的人:你們看看,你們看看,我是多麼的重視人才。
所以,曹丕此舉,實際是籠絡人才的一種手段。他演了一出好戲,僅此而已。
-
3 # 珊瑚1255
這件事,是魏晉風度的一種。哪怕是帝王曹丕,也有文人風流,不同世俗的一面。用朋友的方式祭奠朋友,也是比較獨特的。
-
4 # 史海鉤沉者小王
原先看過一些猜想,我還是傾向於曹丕是真誠的悼念王粲,學驢叫是曹丕骨子裡有放蕩不羈。
曹丕的文學造詣我對曹丕的《燕歌行》記憶很深,雖然他的文學造詣跟曹操和曹植無法相提並論,但他有許多開創性的東西,比如這個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詩,言志轉向抒情,情感真摯、音律優美,不可多得。
作為才子,他的思想也獨具特點,《善哉行》中有句“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知之”,意思是高峻山峰懸崖突兀,長大樹木舉起丫枝。我的憂愁無端而生,人們自然不能得知。後面又有“策我良馬,被我輕裘。載馳載驅,聊以忘憂”,鞭打我的寶馬良駒,穿好我的皮毛服飾。驅車打馬放縱前行,憂愁忘光心寂神馳。豁達之態與劉禹錫有那麼一些相似。
還有懷念父親所寫的《短歌行》等,“嗟我白髮,生一何早。長吟永嘆,懷我聖考。”可憐我的白髮,生得多麼早!長歌復長嘆,把父親深深懷念。
曹丕的個性雖然曹丕在逼曹植一事有些陰狠,但他同樣是個性情之人,個人性格上有些矛盾。
他對郭女王情深意重,對朋友極盡榮寵。特別是他的詩,要知道千古流傳的詩詞都是需要真情實感來體現的,一個無情之人很難寫出抒情詩。但對甄宓之事又恰好相反,對曹氏一族又嚴格提防,所以逼曹植一事急迫,又最後放其一馬。
說他心胸寬廣,又羞辱于禁,逼到于禁病死;說狹隘吧,辛毗不同意曹丕遷民到洛陽的做法,不依不饒抓著衣服不放,差點撤掉,曹丕扯回衣服聽從了辛毗的意見。
此外,還有點冷幽默的感覺,王忠投奔曹操,曾因飢餓吃過人,在一次出行時,曹丕把骷髏掛在王忠馬前揶揄王忠,後來曹丕繼位,王忠從中郎將升任輕車將軍。孟達從蜀國來奔,曹丕見到他就拍拍他的背說,“你就是蜀國派來的間諜嘛?”,然後因為孟達的歸降直接導致夏侯尚收復上庸三郡,曹丕不僅讓孟達擔任三郡的負責人,還給了他很高的榮譽與待遇。
曹丕對朋友很好曹丕在《典論·論文》把孔融、陳琳、王粲、徐幹等人稱為建安七子,對他們的才學比較欣賞,常常與他們“行則連輿,止則接席”,在鄴城一起寫詩,孔融被曹操斬殺後,曹丕仍以重金向天下廣徵孔融的文章。
所以,我認為曹丕在王粲的葬禮上,出於對朋友的真摯感情和共同的文學愛好,骨子裡的不羈和豁達使他完全無視儀禮束縛,直接驢叫就是為了追思。
王粲死的那年,是建安二十二年,除孔融、阮瑀早死,王粲病死外,其餘四人後來皆死於瘟疫,曹丕心中應該更加傷感吧。
-
5 # 公明淏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我只覺得所住的並非人間。”…
”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痛定之後,”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
於是,文帝臨其哀,顧語同遊日:“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棺槨入土,周圍一片此起彼伏的驢叫……《世說新語》
回覆列表
哈哈哈哈哈
看見你的問題我笑了,因為我不知道這個典故。憑感覺有兩:
1.王粲肯定是有過人之處讓曹丕佩服的地方。不然曹丕那麼高的位置怎麼會在他墓前學驢叫。
2.曹丕就是借勢籠絡人心或者用來試試其他人,誰跟著他學或不學,心裡有數。
然後呢,然後我就百度一下,解釋了四種原因。我憑感覺的兩點還真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