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修水小盧視民
-
2 # 10臉懵逼
水稻種植最早起源於江浙一帶,這裡雨水充足,溫度適宜,適合水稻生,種植方法和現在的水稻直播差不多,要翻土、整田、撒種,如遇少雨天季就想法灌、澆水,當時還沒有除草殺蟲藥物,還需撥草、捉蟲。但當時溫度並不相現在這麼高,水稻生長期也比較長,一年也只能種一季莊稼,在種植水稻過層中由於撒播不均勻,就撥密補希,發現水稻可以栽插,為了一年能收穫兩季莊稼,人們在早春就把水稻先繼種在小田裡,等夏季作物收穫完再把水稻秧苗插進大田裡,從此南方就有了一年收兩季莊稼,也就有了插秧這一說。
-
3 # j江平
世界上究竟是誰發明了水稻種植?這個問題在學術界爭論了 100多年。 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遺址的發現,使中外學者不得不重新下結論:最早的種稻人就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
距今 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這些豐富遺存,證明早在 7000年前,我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最早的水稻種植僅限於杭州灣和長江三角洲近海一側,然後像波浪一樣,逐級地擴充到長江中游、江淮平原、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下游,最後形成了今天水稻分佈的格局。簡言之,長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區是我國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北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粟,去皮後稱為小米。它最初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馴化”而成為糧食作物。這“馴化”之功,首推中國人。粟的種植為中國人首創。據最新的考古資料,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粟,出土在我國河北武安磁山遺址,距今 7300年左右。磁山遺址是 1976年至 1978年發掘的,那裡儲存糧食的窖穴有 88個,所藏全部為粟。這是中國粟出土年代最早的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粟。這證明, 7000多年前,粟已成為我國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糧。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由東向西傳播,經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奧地利傳遍整個歐洲。同時又向東傳到朝鮮、日本等地。日本在傳入稻作之前,粟曾是國民的主要食糧。粟是中國人民早期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貢獻。
-
4 # 老謝自媒體
這個問題我只是聽老一輩人說,沒有親眼所見。古代你誰見過,要麼是照葫蘆畫瓢。
古代的水稻品種沒有多樣,也沒有現在的種好,也沒現在的產量。那時畝產只有幾百斤,但那時稻米好吃,北方的更好吃。
要說怎樣耕種,那時有的連牛都沒有,用鋤頭翻地。就說有牛的時代吧,那時的犁是木頭做的,犁尖犁翻是鐵的,耙也是木的,有十五個鐵尖朝下,前七後八,還有操田的,你們都見過嗎?
芽谷播種和現在直播水稻一樣,那田間管理和現在有點小區別,那時是用工人除草,也沒有什麼農藥,也沒有什麼化學肥,所以那時的水稻根本沒什麼產量。到後來就慢慢改革,形成小田育苗,苗齡三十天左右,移植大田用人工插秧,這樣便於人工除草,大大的提高了產量。
現在種地這大家應該知道吧,都用機械耕地,科學種田,化學藥物除草,大大節省了勞動力。現在稻種也好,肥料也好,機械抽水灌田,機械收割拖運,跟古代是天處之別。
,
-
5 # 南嶺邨陳
稻米做為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在中國種植歷史已有幾千年,這麼長時間的傳承讓稻米的種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古代的稻米種植和當今的稻米種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區別:
一。稻米種植的勞作方式不同:古代的稻米種植基本上以家庭為單位,稻米種植依靠家庭勞動力,可以種植的面積小。當今的稻米種植已逐步邁向大型化機械化,稻田漸漸聯合起來,種植面積擴大,人力資源效率更高。如果說古代稻米種植是單兵作戰,成敗天定。那麼當今的稻米種植就規模化軍團作戰,對自然因素影響的抗擊力更強。
二。稻米種植的品種大為不同。古代種植稻米技術落後,特別是在育種方面受科學技術影響一直無法突破,低產的品種造成稻米單產遠遠落後於現在。當今的稻米種植,在品種改良技術上突飛猛進,單產新高品種節次被培育出來。當今的稻米種植品種古代比較已大為不同,單產幾倍於古代稻田產出。
三。種植稻米的輔助差別很大。古代稻米種植基本上是刀耕火種,所依靠的肥料無非是自然界中植物肥料或動物糞便肥料,能使用的助力也就是動物畜力。當今的稻米種植大規模使用化肥農藥,各種農業機械紛紛上陣助攻。在對付天災蟲害方面不可同日而語。
以上就是我個人認為的古代稻米種植與當今稻米種植的最大區別。當然,古今稻米種植還有很多不同之處,這裡不再一一列舉。
-
6 # 鑫鑫媽媽要努力
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給予一些個人建議吧,謝謝1.種植方式不同,過去都是體力勞動,現在基本趨向於機械化了或者半機械化2.種植種類不同,經歷了幾千年的改革,農業品種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產量更高,口感更好,也更注重營養了3.種植面積和區域不同,古代人口少,種植技能有限,產能低,分佈區域少,所以常會吃不飽現象
-
7 # 劉仁御
從種植技術來說,可以比較如是。
一,六七十年代的水稻種植的品種是老品種,產量低,畝產大致在七百斤左右。而現代種植的品種是雜交高產水稻產量很高。二,以前水稻種植靠牛耕人力,而現在主要依靠科學農機種植生產。三,以前水稻種植肥料施用主要是農家農畜草肥,而現代生產主要是施用化肥。四,以前水稻種植管理傳統簡陋,而現代生產依靠農機和農藥施用管理。五,以前水稻成熟後收割靠人工人力打收,而現代靠農機收割。諸位,不知可否這樣做出比較啊!
回覆列表
我認為,古水稻時空分佈特徵顯示,中國古水稻空間分佈廣而相對集中,時間跨度長而相對連續。華中雙單季稻稻作區的古水稻遺存時間最早, 數量最多, 時間順序上有很好的連續性, 結合古稻田遺蹟的發現和古土壤微形態、孢粉組合和變價元素剖面分異等研究的成果, 可以認為此區是中國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水稻不僅由此分3波傳至國內周邊地區, 也傳向東亞的朝鮮和日本等國。
.再結合另一篇論文孫倩,賈玉連,張靜然《中國古水稻起源、馴化的環境學解釋》,科協論壇·2010年第1期(下),本文初步認為:
(1)古老遺址中6.0kaBP以前的水稻為野生稻或偏野生稻,均處於起源或馴化的初級階段。
(2)遺址中發現的6.0kaBP以來的水稻大都具有長期馴化的特點,是栽培稻,是本地繼承或異地傳播而來。
(3)氣候變化能夠造成水稻馴化的中斷,在中斷之後,遺址中再次出現的水稻遺存,不具有二次起源的性質,而是具有顯著的繼承性。
(4)長江中游、下游與黃河流域在中國稻作起源問題上的地位相當,這三大區域均有成為稻作文化起源地的可能性。
總的來說,中國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國之一,中國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經長期馴化、培育而成。
我國水稻最初是採用直播的種植方式,東漢時期漢水流域出現了稻麥輪作,一年兩熟。 據枟汜勝之書枠記載,此時人們已經學會了水稻育秧移植技術,這標誌著我國水稻種植從此告別了原始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水稻種植從江東擴充套件到整個長江流域,進而擴充套件到嶺南、閩江流域,種植面積也大大提高。 隋唐以後,適於種植高產水稻的汙田更加普遍,江淮、江南地區已成為糧食高產區,糧倉比比皆是。 北宋時期,水稻種植北移,江北也廣種水稻。從越南引進的良種占城稻,已傳播到江淮地區,由此大幅度提高了這一地區的產量。 枟宋史枠 中這樣記載:“其地饒五穀,尤宜稻麥,皆無旱澇之虞。”南宋時更有“蘇湖熟,天下足。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之說。宋代以後,已有秈、粳、糯、早、中、晚稻等品種,在南方一年可種植兩季至三季水稻。 宋元時代,我國水稻育苗移栽技術逐步完善,水稻種植基本採用育苗移栽。我國古代水稻栽培技術發展到此基本定型,直到明清甚至現代。
-----------------------------------------------------------------------------------------------
其實我也沒太看明白,作者站出來講了結果有力地支援了丁穎關於“我國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古代最初栽培的水稻都是粳稻型品種”的論點 。
總之我們吃的稻是野生稻的馴化,有什麼不同,額。。。產量更高,品質更好,外觀更漂亮了吧。(題外話,我聽說我們學校一個基地那邊種的有種水稻,很好吃,不就菜乾吃米飯就很香,但由於外觀太差,所以沒法品種審定,就自己種著吃了)
就這樣吧,有問題,我再盡力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