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448
回覆列表
  • 1 # 搖籃曲573

    《六祖壇經》中有幾個句式出現何期×x。何期在古漢語中有什麼時候的意思。比如(欲會何期?)。但在《壇經》中的(何期xx)是反問句式。意思是(卻為何)。

  • 2 # 命理師陳一宏

    原文: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我們都知道,六祖慧能大師,不識字。據說,人們請教經書,都是要念給他聽,他才能給予開示。那麼,我們自然也會大概知道,六祖很可能也只會講當地方言。六祖慧能禪師呢,俗姓盧,生活在唐代嶺南新州,也就是現在的廣東新興縣。這裡呢,自古大約有兩種漢語方言,分別是屬粵方言的“新興話”和屬客家方言的“客家話(嘊話)”。那麼,我們就也很有理由相信,《壇經》雖然是慧能禪師的弟子集結而成,但當中,肯定不少涉及當地方言。再者,有研究表明,唐代的官話也和廣東話差不多,或者根本就是。這是我們讀懂《壇經》所必須具有的一份認識。

    要是按正常的理解,“何期”當然是什麼時候的意思了。可是這樣的理解,卻是錯誤的,當我們這樣理解來讀經的時候呢,我們會感覺怪怪的,有種解釋不通的感覺。說個題外話,廣東話裡,也有個詞叫“求期”,意思卻是隨便的意思。所以,“何期”自然也未必是什麼時候啦。

    文章前頭,我便引用了《壇經》的一段原文,現在呢,我們先按原文來進入當時的情節之中,這樣做,比較能夠理解。

    在舂米的時候,會有一個石臼,加上一個用腳踏的大木條,做成七字型木槌,用於從上往下砸向石臼,古時候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舂米,用以去掉穀皮,穀皮作為糠用,剩下的就是谷裡面的白白的大米了。

    當時,慧能在舂米房舂米,五祖來了,互相交流了幾句之後,五祖用他的禪杖敲打了三下碓,就是錘打石臼的那個木槌,然後就走了。慧能心領神會,當晚三更時分,聽到敲了三鼓,便悄悄來到五祖的房間。五祖為遮人耳目,用袈裟把窗戶圍住,避免燈光照射把人影投到窗戶上,給他人看見。這時候才為慧能開示《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當下大悟,才明白原來一切萬法,都不離自性。

    我們一般人也奇怪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就悟道了?我讀了多少遍,都還是一樣不知所以呢?今天就著這個話題,我們順便開展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是接應,隨著自己的緣分我們會遇到種種形形色色的事物。這時候,要無所住,無所住不是我們不去認真對待所遇到的事物,而是金剛經說的“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身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就是不以我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來生心,因為這是不究竟的,就如盲人摸象。想要不如盲人摸象,就得如此無所住,而生其心,生的又是什麼心?生的是自己本來清淨之心,平時很多大德開示的“前念以滅,後念未起”,生的是這一份靈明之心。

    慧能禪師也因此而才當下感應道交,當下證悟,才有感嘆,才向五祖彙報心得:“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因為慧能禪師,之前其實也不知道。是到了這個時候才恍然大悟,哦,何曾能想到啊?何曾想到原來自性本自清淨沒有生滅,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具足,也一直沒有動搖過,都在那裡清清明明,世間萬事萬法,也都只不過是自性所生所顯現而已。

    轉回到問題的“何期”,這個詞的意思,那麼在這時候就很明顯了,我們如果非要用字面來解釋的話,那麼可以是這樣:何曾期想。何,是發問的意思。期,有期待,期盼的意思存在。也可以理解為:何曾想過?

    慧能禪師的證悟,當然也不是靠想靠猜的,但是,在沒悟道之前,或者說沒證悟到他當時那個境界之前,即使有所悟,那也是半蒙的,迷迷濛濛,似乎是這樣,但還不完全肯定,因為沒見過。所以呢,在之前,慧能禪師也有很多見解,也是靠推理靠想的,這也是人之常情。而此時此刻,就不用了,證悟了就是證悟了,完完全全擺在這裡,這就是自性,那是之前,怎麼想也想不來也想不到的。

    我們現在人呢,都會讀書識字,網路也方便,很多大德開示,自己想看,那都是信手拈來。很多大德開示的道理,自己也是信手拈來,頭頭是道。但這些也都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都是靠聽靠看靠想,都是“住色生心,住身香味觸法生心”,那就差遠了。慧能禪師在這裡,也是告訴人們,自己親征的和靠學靠想來的,那是完全倆碼事。

  • 3 # 流芒流

    一通百通,自己的心是通透的玻璃心。連自己的心性都沒有了。還要自性幹嘛?,心如一面鏡子,世間的萬物萬事萬人,都會照出他她它們的本來面目。

  • 4 # 鹿沙鳴

    當時六祖慧能大法師自己不識字,他發的音,別人只能按照發音寫的一句話,:何其;一詞來說是問詞。連起來應該是個:和其自性;才對。

  • 5 # 大乘擺度重升

    何期自性:

    本來清淨,本無生滅,本來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

    何期為感嘆詞,與原來如此可恰當詮釋,也可做解恍然大悟。

    當年五祖弘忍大師開示六祖慧能後,六祖慧能大師當下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悟了宇宙人生實相真理而發出了十分驚訝感嘆,如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習甚深禪定,進入究竟空無境界後突然明心見性徹底了悟了宇宙人生實相真理,即突然大徹大悟後,自然自語感嘆道:

    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豈因妄想執著而不得證!!!

    當年六祖聞聽五祖傳授《金剛經》法義的應無所住而升其心時,與當年釋迦牟尼佛開悟時的心情一樣感到十分驚歎,驚歎的是,多少年勤學苦煉參禪修行,向外求學皆未得證法,當下一刻方才恍然大悟:法在本心自性而不在外求學。因此釋迦牟尼與慧能,在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一刻的恍然大悟都自我感嘆:

    奇哉奇哉,何期何期,即原來如此這般呀:

    心生一切法生,心滅一切法滅!!!

    一切都是如如不動能知能覺能分別變顯一切的心靈中緣生緣滅的無常景象。向心外求法貪慾分別執著,即是妄動心,是謂愚痴,乃眾苦萬惡之源,即名眾生凡夫。向心內迴歸自性求證如如不動妙心,證得自明心性無上智慧,究竟解脫,名佛聖賢,名天人師,名天尊,名人天尊等。

    故此說,《壇經》中何期為感嘆詞,用原來如此詮釋最為恰當!!!赤可作解恍然大悟

    回答完畢,敬請廣大有緣網友們共參共享,願正法久住,洪福天下。

  • 6 # 讀書燒飯打太極

    阿彌陀佛!

    小子狂妄,姑妄言之

    此處“何期”二字,本無實意,乃五祖說法之方便也,直如“言何”二字,即“說什麼”的意思。

    說什麼自性,本自清靜;說什麼自性,本無生滅……

    與六祖“本來無一物”相應的。

    誦讀《壇經》,當與《金剛經》《楞嚴經》共參

    自性是說不得的,即佛陀在金剛經“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阿彌陀佛

  • 7 # 無名草2020

    也可作“何謂”(什麼叫)解。

    如“何期自性,自性本空……”。也可說成

    “何謂自性,自性本空……”

  • 8 # 碧山心自閒

    何期自性的意思就是沒有想到的意思。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效能生萬法

    沒想到自性是本自清淨的,從來沒受過汙染。沒想到自性原本不生也不滅。沒想到自性每個人都原本存在,並且每個人的自性都是圓滿的。沒想到自性如如不動,從來不生任何妄想分別。沒想到自效能夠生出世界上所有的物質和思想。

    用何期這兩個字,是代表悟道後的法喜,驚詫,沒想到原來是這樣的這種情感。

  • 9 # 悅耳a18

    這裡的“何期應該解釋為太不可思議了啊”,我們太不可思議的清靜自性,本來就具足無量功德,不缺少一法,沒有欠缺,但看你悟不悟。

  • 10 # 三十三四

    原文:“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何期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如何理解認識”的意思,也可理解為“如何找到”。自性的特徵是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語言文字是思維層面的東西,但自性是靠修行體悟的東西,沒有證得之前,你需要的是放空一切認知,不思入靜,先控制住自己的念頭,不斷的保持虛極靜篤狀態,忽然一天終會覺察到那個狀態,即證得自性。

  • 11 # 蓬萊島主48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效能生萬法

    何期是唐代的土話——哪裡知道

  • 12 # 鄉下老果

    何期”二字,最早出自南朝 梁 陶弘景.周子良師徒二人撰的《周氏冥通記》卷二中:"凡庸下賤,少樂正法,幸藉緣會,得在山宅,何期真聖,曲垂啟降。"書中根據周子良自殺前,夢遇神仙所杜撰,周子良自謙說:“”本人庸俗低賤之人,很少通習正統道法,只是有幸緣會,能夠在山中宅居,想不到神仙能親自屈尊降臨寒舍。”

    另外,明 馮夢龍 在《喻世明言》第一卷中:"卻說蔣興哥跟隨父親做客,走了幾遍,學得伶俐乖巧,生意行中,百般都會,父親也。何期到一十七歲上,父親一病身亡,且喜剛在家中,還不做客途之鬼。興哥哭了一場,免不得幹淚眼,整理大事。殯殮之外,做些功德超度,自不必說。"

    無論是在《周氏冥通記》,還在《喻世明言》中,“何期”二字應作“豈料,想不到,哪裡想到”解釋。而《壇經》中“何期”也應作此三種意思。

    一切佛法都不離人自己的本性,而一些卻去苦苦外求而不得,哪裡想到自己的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哪裡想到自己的本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哪裡想到自己的本性本來就是完美無缺,一切具足的;哪裡想到自己的本性本來就是堅固不動搖的;哪裡想到自己的本性本來就能生成萬種佛法。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說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不能認識自己的本心,學了太多佛法也對自己沒有什麼益處,一旦認識了自己的本心,認識了自己本身具足的佛性,就可以成為在佛法有所得,有所悟的人.,可以成為世人的導師,甚至可以成佛了。

  • 13 # 小晉說事

    何期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如何理解認識”的意思,也可理解為“如何找到”。自性的特徵是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語言文字是思維層面的東西,但自性是靠修行體悟的東西,沒有證得之前,你需要的是放空一切認知,不思入靜,先控制住自己的念頭,不斷的保持虛極靜篤狀態,忽然一天終會覺察到那個狀態,即證得自性。

  • 14 # 一朵菩提花

    《壇經》中“何期”應該怎麼理解?

    《壇經》中記載,慧能大師因無意間聽聞到《金剛經》文句,心開悟解,於是安置、辭別老母,遠赴黃梅五祖處求取佛法。隨後於東禪寺碓坊腰石舂米,辛苦受盡,為求佛道,不惜身命。經八月餘,值弘忍大師讓門人作偈勘察大家修學,並許“若悟大意,付汝依法,為第六代祖”。

    神秀大師被眾人寄予厚望,經過艱苦琢磨,作偈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無奈“只到門外,未入門內”。五祖只叫大眾“依此偈修,免多惡道;以此偈修,有大利益”。

    慧能大師無意間在碓坊聽到一孩子唱誦神秀大師的偈子,於是便作出了下面這首千古流傳的偈子: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被五祖許可,於是五祖三更傳法能大師,為他講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大師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慧能大師遂說出了下面這幾句話: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效能生萬法。

    這就是“何期”的來處和因緣。我們瞭解了這樣的來處和因緣,我們就能比較容易理解“何期”二字的含義。

    “何期”本身有“沒有想到,出人意料之外”的意思。慧能大師在這裡用“何期”,生動形象且深刻地表達出了他自己求法的艱辛歷程,這個歷程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辛苦,也是內心思維悟解佛法的艱苦卓絕。當五祖大師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那種突然悟到,豁然開朗,如陽光普照大地,處處明亮,那種敞亮無以言表。就像我們費盡心思、苦苦尋尋覓覓一樣東西,突然發現那樣東西就在那裡,那種欣喜、歡心、激動,就是“何期”要表達的心境。“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那種心境。

    慧能大師將“何期”用在這裡,也加強了後面要宣說內容的堅定、肯定,連續的“何期”,氣勢磅礴,對無上真理深深的認取與體認,溢於言表。

    也因為這幾句話,弘忍大師再次確認慧能大師“悟到了本心,見到了本性,堪稱丈夫、天人師、佛”,遂將衣缽傳給我六祖大師。從此禪宗在東土大興,成為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享譽中外,對世界佛教產生深遠影響!

  • 15 # 覺醒當下

    六祖大師悟道後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

    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效能生萬法。”所謂明心見

    性者,即見此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生不滅而

    又能隨緣現相,生起種種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實性

    何期就是怎麼能想到的意思,怎麼會想到自性本來就是清靜的,怎麼會想到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的,怎麼會想到自性是本自具足的,怎麼會想到自性是不動搖的,怎麼會想到自性是能生萬法的!《六祖壇經》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蹟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

    《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一思想與《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

  • 16 # 方廣慧語

    慧律法師等很多大德在講解壇經時,一致解釋為:沒想到。

    “沒想到我們的清淨自性,本來是清淨的!”

    有的居士解釋為:“何謂”“什麼叫”。我不敢苟同。

    “何期”最早出自南北朝《周氏冥通記》"何期真聖,曲垂啟降。"

    明代《喻世明言》中"何期到一十七歲上,父親一病身亡,且喜剛在家中,還不做客途之鬼。"

    無論前者還是後者,“何期”均應作“豈料,想不到,哪裡想得到”的解釋。

    復旦和北大的學者和高僧大德的講法是一致的。

    五祖三更半夜傳法《金剛經》,慧能大師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大師遂一口氣說出了下面這五句:

    沒有想到,自性本自清淨,

    沒有想到,自性本不生滅,

    沒有想到,自性本自具足,

    沒有想到,自性本無動搖,

    沒有想到,自效能生萬法。

    “何期”本身有出人意料之外之意。慧能這一刻生動、形象、深刻地表達了他求法的艱辛歷程——體上的辛苦,內心的艱苦。

    當五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那種突然得悟、豁然開朗的心情如陽光普照,無以言表。如費盡周折、苦苦尋覓後突見東西就在那兒的一種歡喜心動,就是“何期”的心境。

    連續的五個“沒有想到”,對無上真理的堅定體認氣勢磅礴,溢於言表。

    自此衣缽傳給六祖,禪宗在東土大興。

  • 17 # 和_子

    要理解六祖壇經中,所說的何期,先看看五祖與慧能對話中的前後,方能全然的理解。:

    原文如下。【袓以加袈裟遮圍,為說金綱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任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不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從經文中可以看出兩人的是私密,心靈交流的言談。因五祖說至經中應無所住時,而生其心,慧能徹徹底底的悟了,師父與弟子的交流中,慧能也將自己的覺受與感悟,說出,那是心與心的交流與相融。用多個何期來強調二者心心相印的那個,不可說而說的。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兩字?何是何者?何粅,何事,乃問號也,期,字義上有期待,期望,期盼,預期,何期二字,在此不可用字義上來解釋了,應要廣義的來看,來理解與解釋。何期其義應是,六祖慧能心中以往期求的答案,問號。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後,自印證了自心的真如自性。故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何與期,本來是問號與期求的,變為問號與答案合一,是自問,自答,是自證,是真實,也是每一個人心中所求的那個(何期),自我的問答間,也得到了,五祖弘忍的心心相印證。

    此處何期可廣乂理解為,自心追求的答案是………………,你的看法又如何呢?

  • 18 # 大智般若

    何是哪裡,期是尋找探求。去哪裡尋找自性呢?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本不生滅,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不動搖,自效能生萬法。那麼這個不生不滅不動搖本自清淨具足能生萬法是個什麼東西呢?你來參一參,看能不能找得到?

  • 19 # 豐澤倉儲文具

    《六祖壇經》是一部佛教禪宗的經典,記敘和說明了六祖惠能禪師對禪宗的法意和見地。

    《六祖壇經》裡所表述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靜”,這是一句反問句,在佛教禪師的問答中,大多應用反問句比較多。

    “何期”的意思是:為什麼要期待的問句。

    “何期自性,本自清靜”:為什麼要去期待自我的本性,人的本性本來就是清靜的。

    如如不動,本自清靜。喝茶去。

  • 20 # 胡代泉

    一個修道的人,懂得了理,明白了心性。見到了本性,還不夠。還要不斷的修行,到達圓滿的路還長。功夫不進則退,在這混濁的紅塵中打滾,很容易把得道的東西失去。下來容易,上來難。所以很多的人得道了,還要進山去苦修。就是這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面樓男的總是穿個內褲在陽臺上晃,說了沒用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