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卜南遠景
-
2 # 三千年讀史我原過客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初年一位極為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軍事家,個人認為也是清朝所有皇帝中最為傑出的帝王。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滿族。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
皇太極舉止端莊,聰明大度,騎射嫻熟。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繼承汗位,年號天聰。即位之後,勵精圖治,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征服北韓和漠南蒙古,解除後顧之憂。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明朝與自固之策,重用漢臣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實行滿漢一體,保護漢人,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產,增強兵力。1636年,漢、滿、蒙三族共呈勸進表,皇太極正式稱帝,國號“大清”,迫使北韓臣服。1642年,不斷對明朝作戰,贏得松錦大戰,生俘洪承疇,使得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朝迅速擴充套件、入主中原,打下堅實的基礎,推動入主中原成為必然之勢。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時年五十二歲,在位17年,廟號太宗,安葬於瀋陽昭陵。
康熙帝曾評價祖父皇太極:“盛兼三代,威名定四方。文謨真顯赫,武烈實飛揚。包並收群國,虛謙集眾長。網羅來俊彥,締造群洪荒。卜世周垂歷,開基漢啟疆。”
歷史學家顧誠評價:“清廷統治者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多爾袞,都以兇悍殘忍著稱於史冊。他們的做法通常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就是說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後不分軍民,不論參與抵抗或未參與抵抗,通通屠殺或掠取為奴婢。”
當代小說家金庸評價:“皇太極的智謀武略,實是中國曆代帝皇中不可多見的人物,本身的才幹見識,不在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中國歷史家大概因他是滿清皇帝,由於種族偏見,向來沒有給他以應得的極高評價。其實以他的知人善任、豁達大度、高瞻遠矚、明斷果決,自唐太宗以後,中國曆朝帝皇沒有幾個能及得上。皇太極的軍事天才雖不及父親,政治才能卻猶有過之。
回覆列表
清太宗皇太極 李鳳杉 畫
清太宗皇太極(1592—1643),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愛新覺羅氏。1626—1643年在位。少年喪母,煢煢孑立。天資聰穎,過目不忘。常隨父兄狩獵征戰,騎射嫻熟。1612年從父徵海西女真烏拉部,克六城。1616年封和碩貝勒。1618年隨父攻明,獻計襲取撫順。次年在薩爾滸之戰中與代善破東路劉綎部。不久隨父攻取明開原、鐵嶺,滅葉赫部。1625年與兄阿巴泰率精騎五千馳援科爾沁,迫察哈爾蒙古首領林丹汗遠遁。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與諸貝勒迫大妃阿巴亥殉葬,被擁嗣汗位,宣佈次年為天聰元年。1627年,發三萬大軍徵北韓,迫明朝簽訂《江都和約》。1629年,親率大軍,繞道內蒙古,進攻北京城,施離間計除明將袁崇煥。1632年廢除四大貝勒共理朝政舊制,改為自己“南面獨坐”。自掌三旗(正黃、鑲黃、正藍),剷除三大貝勒勢力,鞏固汗權。仿明制,設三院、六部。創漢軍八旗及蒙古八旗。改老滿文為新滿文。1636年稱帝,改後金為“大清”,年號崇德。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同年,以北韓“屢敗盟誓”,“助明害我”為由,親率十萬大軍徵朝,迫其國王投降。以“懾之以兵,懷之以德”之策,爭取蒙古科爾沁、喀喇沁等部歸附,滅林丹汗勢力,統一漠南蒙古。以聯姻、賞賜、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襲職例、崇奉喇嘛教、與西藏僧俗頭領建立聯絡等手段,得蒙古諸部支援。1640年七月,帶病指揮清軍斷明軍糧道,生擒洪承疇,取得松錦大捷。1642年,再次遣軍入關,連破山東八十餘城。改努爾哈赤對漢人用強政策,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使漢族奴隸得“民戶”地位,“專勤南畝,以重本務”。開科舉錄漢人生員量才任用,重用范文程等漢族才俊,“仁聲遠播”。1643年農曆八月九日,猝死於盛京後宮,年五十二,廟號太宗。
我對清太宗皇太極的評價:智謀心計,自古成大事者必備。太宗獲嗣汗位,開拓四方,營固北國,經略天下,以區區數百萬女真蠻人而治上千萬文明漢人,非智謀無以為功,非心計無所成就。其中最可稱道者,乃民族一體之智慧國策。大清一朝,因之強盛;潤之建國,視為法寶;中華復興,不可須臾棄之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