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新視野
-
2 # 冷清先生
【劉邦是學霸項羽是學渣,學霸戰勝學渣是必然的。】
由於司馬遷在《太史公書》中,把漢高祖劉邦抹黑成流氓無賴,所以人們誤以為劉邦是學渣;由於司馬遷極力拔高吹捧項羽,一句“力可槓鼎”,人們誤以為項羽是學霸。其實,劉邦才是真正的學霸,項羽就是個大學渣。學渣戰勝學霸是偶然的,是小機率事件,項羽在楚漢戰爭初期,彭城之戰、滎陽會戰憑藉運氣,偶然嬴了劉邦兩場戰役。學霸戰勝學渣是必然的,是大機率的事件,楚漢戰爭中,成皋戰役、廣武戰役、固陵之戰、陽夏之戰、陳彭戰役、垓下之戰,劉邦六次戰勝項羽,最終成為人生的大贏家。
劉邦、項羽都是沒落貴族出身,劉邦的爺爺豐公劉榮是小貴族,項羽的爺爺項燕是大貴族,劉邦、項羽的人生起點很相似,項羽比劉邦更具有優勢。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12月,項羽生於公元前232年元月,劉邦比項羽的年齡大23歲。劉邦在魏國外黃反秦基地、張耳私立軍事學校讀大學的時候,項羽才在楚國下相出生。劉邦當遊俠劍客的時候,項羽才念小學學堂。劉邦在秦朝碭郡沛縣泗水亭當亭長時,項羽還在會稽郡項梁創辦的私立軍事學校念大學。
《史記•盧綰傳》:“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裡。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裡中嘉兩家親相愛,生子同日,壯又相愛,復賀兩家羊酒。”
盧綰傳的這段話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盧綰這個人,是碭郡沛縣豐邑人,和漢高祖劉邦是老鄉街坊。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父親是鐵哥們,兩家同時生了男孩子,劉邦、盧綰同一天出生,鄉親們拿著羊拿著酒恭喜兩家。劉邦、盧綰長大了一起去書院讀書,兩個人讀書成績好,團結同學互助友愛,被縣裡評為“三好學生”“五號家庭”。鄉親們祝賀兩家生子同日,學習優秀團結友愛,又拿著羊拿著酒祝賀兩家。
這段話傳達了一個重要資訊,劉邦、盧綰是學霸,劉邦、盧綰俱學書,又相愛也,意思是說兩個人學習都很優秀,而且團結同學互助友愛。劉邦、盧綰同日生,鄉親們吃滿月酒祝賀,這是正常的鄉親禮節。“裡中嘉兩家親相愛,同一天生兒子,壯又相愛,復賀兩家羊酒。”假如沒事沒節的,鄉親們為什麼要“復賀兩家羊酒呢?”“裡中嘉”的意思是說:縣裡的嘉獎,劉家和盧家被縣裡評為“五好家庭”,劉邦和盧綰被縣裡評為“三好學生”,這是兩家“雙喜臨門”呀,劉盧兩家必然要操辦一下,鄉親們必然要湊個份子祝賀一番。
《史記•魏公子無忌傳》:“高祖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史記•張耳傳》:“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家外黃。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遊,客數月。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
司馬遷為了抹黑劉邦,在《高祖本紀》中刪減篡改,刪除了劉邦的35歲前的經歷和事蹟,但是,司馬遷忘記了在《盧綰傳》《魏公子無忌傳》和《張耳傳》的記載,無意之中留下了青少年劉邦學習戰鬥的事蹟。少年劉邦在縣裡讀高中的時候,被縣裡評為三好學生,是名副其實的學霸。青年劉邦經常聽人說,信陵君是一個賢明的君子,劉邦是信陵君的鐵桿粉絲,劉邦這樣一個學習優秀,崇尚信陵君的學霸,怎麼可能是一個街頭無賴呢?
張耳生於公元前264年,比劉邦大八歲多,張耳曾經是信陵君的門客。前243年,信陵君死了,張耳逃難到外黃,有人把億萬富翁守寡的女兒介紹給張耳,張耳娶了她獲得了富翁鉅額的饋贈。張耳首先買了個縣官來當,然後在外黃招賢納士,創立了張耳私立軍事學校,效仿信陵君扛起了反秦的大旗。一大批六國的賢人匯聚到外黃,先後到來的有荊軻、陳餘、曹咎、劉邦、陳豨等等。劉邦在外黃跟天下第一劍客荊軻學習了劍術,跟著張耳等人學習了兵法和帝王之術。
劉邦不喜歡儒家,不等於劉邦不是學霸。劉邦的劍術之高明,荊軻刺秦之時讓狗屠找劉邦去當助手;劉邦帶人進芒碭山,遇到大蛇擋道,其他人怎麼沒有一點辦法,喝醉酒的劉邦卻能將大蛇一劍斬殺,足見劉邦的劍術之高明。張良在下邳參加劉邦的隊伍後,張良經常給大家講解秘籍《太公兵法》,其他的人一頭霧水聽不懂,為什麼只有劉邦一聽就懂,因為劉邦年輕的時候學習過兵法。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再讓大家看看項羽是怎麼學習的。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藉是下相人,字羽。初起的時候,只有24歲。項羽的叔父叫項梁,項梁的父親就是項燕,被秦將王翦所攻殺。項氏世代為楚將,封於相城,故姓項。項羽小的時候,在學堂裡不好好學習,沒有畢業就退學了;項伯給項羽教習劍術,項羽又沒有學成,項梁就發怒了,熊孩子咋這樣呀!項羽就說:“讀書只要記住姓名就成了,劍術只能和一個人對抗,學好了也沒意思,要學就學萬人敵。”於是項梁就教項羽兵法,項羽開始挺高興的,大略知道兵法的意思,但是,就是不肯好好的學習。
看看,項羽就是典型的學渣,讀書的時候不好好學習,還退學了。學習劍術又學不成,學習兵法知道個大概。項羽的條件多好呀,小學、中學都是名校,項梁、項伯都是擊劍的高手,他們家就是專門開軍事學校的。但是,項羽就是不好好學習,純粹就是個學渣。項氏條件再好,項羽的人生起點再高,可是學渣項羽在起跑線上,就已經輸給了學霸劉邦。項羽的學習基礎沒有打好,最後只剩下力氣大、膽子大,在楚漢戰爭中憑藉運氣賭博人生,而不是靠智慧、經驗、管理取勝,遇到聰明過人、經驗豐富、管理過硬的學霸劉邦,四年天氣,項羽就把40萬楚軍打光光,最終把自己的小命都丟了。
-
3 # 少顏翁
劉邦生活在市井,所以通曉人情世故,能夠快速的抓住人心。
項羽生活的環境,從小就灌輸貴族的思想與行為,很難與市井之人打成一片!階級的隔閡,造就了兩個人不一樣的一生!
項羽崇尚武力,不喜無文弄墨,劉邦,深知事物的曲直,討厭儒生。這點從他羞辱酈食其,你看出來
回覆列表
毫無疑問,項羽是學霸,劉邦是學渣。
為什麼這麼說,有史為證。
《史記·項羽列傳》記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也就是說,項羽從小有大志。之所以不肯用功讀書,不肯學劍,那是因為對自己的才能有足夠的自信,就是要學萬人敵。後來的歷史發展果然證明項羽對自己的自信絕非盲目自信。
項羽二十多而成西楚霸王,號令天下,莫敢不從。這種輝煌,當然是學霸的輝煌。
反觀劉邦。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這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又懶又好色還天天被人欺負的主。做了個小小亭長,能有什麼出息?雖然好色,年紀一大把卻還沒娶到老婆。要不是後來呂后的爹把女兒許給他,劉邦只怕要一輩子打光棍了。
這樣的劉邦,不是學渣又是什麼呢?
然而,後來的歷史發展卻讓人大跌眼鏡。
在秦朝後期的群雄逐鹿中,項羽雖然取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卻被劉邦先行佔了咸陽。按照懷王的許諾,先進咸陽者當稱王。
可是,劉邦打不贏項羽啊,只好裝孫子把咸陽讓出來。大好的咸陽城,壯麗的阿房宮,卻被項羽一把火燒個精光。為什麼要燒掉呢,因為他怕士兵留戀咸陽。而他自己則要衣錦還鄉。
項羽本有很多機會殺掉劉邦,但他都沒有殺。
可惜,等待他的卻是十面埋伏,是烏江自刎,是霸王別姬。
為什麼學渣後來翻身把學霸給秒了?
其實也不難理解。人生是一道漫長的旅程。學霸雖然開始走在了前面,可是有可能貪戀路邊的美景而停下來,有可能走進了岔道,有可能到後期智商不線上了。
這就和龜兔曬跑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輸在起跑線就沒可能翻身嗎?
顯然不是。
不然,馬雲也不可能走到今天了。而他,當時讀的卻是一個普通的杭州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