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遁世迷糊人
-
2 # 自由ABC
首先不建議用三觀去解釋王陽明的心學 心既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三者是道之一體 無善無噁心之體 也就是心既理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是致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是儒釋道集大成者 所以先了解了儒釋道的學說 心學不難理解
-
3 # 即哼詩人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三觀,所謂三觀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個人因為他上頭的環境不同,出生不同和他所交收的交易不同,所以有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們要共同創造一番事業,我們就要找一幫有共同價值觀的人在一起才能離繼承一股偉大的力量去完成我們的目標。我們每個人有不同的價值觀是無可厚非,但是我們要加入一個團隊過集體生活,要在這個組織裡面去共同為一個目標奮鬥,那麼我們就一定要努力學習,努力改造自己。並自己能夠在這個團隊裡邊。統一在一個價值觀之下去做事情,這樣才有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
4 # 成長和創造
一心即理。
心是大心,理是天理。
有什麼樣的觀念認知,有什麼樣的底層作業系統,就有怎麼樣的情緒,怎樣的行為,怎樣的結果。
一切全在你的念頭和思想。
人的認知觀念 必須符合規律,違背規律,主觀妄想,就會被懲罰。
我們重要的是要把握心的方向,將心指向正確的方向,千萬莫妄想妄作。心王端坐,才能有方向,此為志向。
這個理是內在的,不是外在的,向內求德性,不是外求,是反求於心。
二,知行合一。
此知是良知,致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
違背基於直覺的,內心是非判斷,沒有聆聽內在聲音的,違背天地人規律的,總是功利的思想只為自己的私慾,就不是知行合一。
真正當下理解了良知,感知覺察到了良知,自然能做到。做不到,就是並非真知。
三,致良知。
就是誠意,就是格物(心中意念所在的物)使其正,正其心,
此良知為天地萬物一體之仁,
致就是用功,講究的是行動實踐和落實功夫。
就是將外在規律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致良知就能自我主宰,就是發覺本來就有的天賦寶藏,順從規律,順道而行。
-
5 # 永安堂紀傳承子午流注
王陽明晚年才領悟到了“道”,“道”把人從古代宗教迷信的桎梏下徹底解放出來。…破除人格神創造的說法,而重視萬物的自生自長純任自然。
“道”緩和人類的衝突,而人類社會衝突之根源,就在於剝削者肆意擴張一己佔有慾,有形和無形的爭奪無盡期的進行著。
而戰爭是殘酷的,是有形爭奪最慘烈的。這些屠殺事件多半隻是為了剝削者的野心。王陽明晚頓悟了,並總結了人性的“道”。
-
6 # 伴山草堂意家
個人認為三觀親: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通俗點,人生觀就是人這輩子應該怎麼活,價值觀就是人這輩子什麼才是最珍貴的,世界觀就是這個世界這是怎麼了。
三觀在我們的生活中如影隨形。大到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婚姻,小到菜市場裡斤斤計較零頭要抹掉。三觀對一個人的生活起著決定作用,擁有一個正確的三觀非常重要。如何樹立正確的三觀:
1.心中要有一個信仰
2.多讀範圍寬泛的書籍
3.多出去看看美麗的世界
三觀的養成:
每個人活到現在,自然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雖然三觀或許模糊不清,但大致輪廓早已塵埃落定,這個形成過程是潛移默化的,冰凍三尺飛一日之寒。
雖然三者模糊不清,但我個人覺得,人生觀應該是父母啟蒙的,世界觀應該是學校教育的,而價值觀是自己摸索的。三者也是互相穿插,相互影響的。
我們在不停的瞭解這個世界,也就是在重新認識自己。
有人說,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世界觀,知行合一是心學的方法論,而致良知是心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嗎?請各路大神指教!
當然,也有人把四句教拆解開來,論述心學的本體論、方法論和人生觀。
回覆列表
首先,“心即理”不是世界觀。
《傳習錄.徐愛錄》“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說的是誠意。理學要窮盡天下理,而求通達,是一種方法論。心學的心即理也是方法論,而非是世界觀。他們的根本世界觀是“可知論,即事物的道理是可以透過辯證的方法而獲得的”。心學和理學的分歧根本在於對《大學》“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朱熹認為中間少了很多東西,闢如你知道了一個東西的道理,另一個東西的道理就懂了?結果不盡然,朱熹為了讓這句話合理,加了些東西。但是窮盡物理,只是為了致知,這是學問家的堅持,卻不是做具體事的態度;這是治天下的堅持,卻非治一事的態度。
《大學》“格物致知”為的是“正心誠意”,即初心不是為了致知而致知,所以理學的一些做法在曾子看來其實也是本末倒置了,做好於治天下的各種小事,治天下的目標也可達到。理學是《大學》的宏觀,心學是《大學》的微元,小而大細緻專注,大而小全域性觀可取,但是手段還需要斟酌。理學是用來統籌的,心學是過來做事的,目標一致,用途、方法各異而已。
之所以說“心即理”不是心學的世界觀而是方法論的存在,是因為“心即理”是誠意功夫“專注”的必須,徐愛問:只追求自己心裡的至善,恐怕就不能窮盡天下萬事萬物的道理了!王陽明才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這就是在“誠意”和“窮理”方面的一個選擇了。王陽明的選擇是“誠意”,如果你的意就是“窮理”,那麼何必分辨。既然分辨而論,那就是心意並非止於窮理,那麼遵從心意去做就是了。王陽明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也不算駁了朱熹的面子。在王陽明心裡“誠意”比“窮理”要重要。
那麼現在分辨一下“心即理”。這裡的理是做“事理”來解的,聯絡《傳習錄.徐愛錄》的上下文可知,單獨提出來並指代道理是不恰當的。那麼先來理解一下什麼叫事,其實本義就是現象和活動;名詞做動詞用就是做、治;被動詞,就是“以什麼為事”,泛指職業。另外,因事而牽扯就是關係和責任;以做事的動機、結果論是辦法。理解了事,就能理解“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了。事是動作、是行為,既然是行為那就有動機!動機在心中,所以心即理。
窮不窮盡天下事理?對人來說,是次要!能不能做好心中之想、心中之事才是主要。做事講求心意純粹,不要被不想幹的問題干擾,那麼就更不該引入過多的無關項,只專注於事情本身就好。
承《大學》之教,人若一開始就“窮理天下”那麼無異於一開始就想著“平天下”。《大學》的評價是“其本亂而末治,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致也”。其實換句大白話:事情一件一件做,一事未盡又來一事,而心裡復又掛了一事!這種狀態雖然不算心不在焉,但絕對算是三心二意的了。意有了二心,就壞了誠意功夫,雖說不至於很嚴重,但絕對會多了麻煩。
至於“知行合一”的話,理解“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就可以了。知行皆是以成道為目的的,認知上想到了,還得實際做的成功,知無行則虛,行無知則妄。知行合一是誠意誠身的方法和展現,畢竟《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天命之知,修道而行。始終的是不改的誠意,可以變換方法,最終不過為的是“自道有成”。
致良知,算是心學變通的一種人生觀和價值觀,不過這個良知並不死板。心學是就事論事、想到做到的修行。心意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所以想到就去做。至於做到什麼程度?《大學》是大人之學,用孟子的一句話來點破“誠意”的死局,人若誠意到了極致也是麻煩事,很頑固,老而彌堅說的就是單純修“誠意”的人。這句話就是,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至於這個義是什麼?取義《中庸》“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就是做到合適就好了,過猶不及,也未必一定追求個結果。《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就是中和。做到合適就好了,有些事,過猶不及。良知是彈性的,求中和倒是真的。
心學是將誠意的功夫用在純粹的一件事上,也不是說心學對了,理學就錯了。於治天下上,欲治天下就是要窮天下理。可是事情得一件件做,有條理的收拾,理學和心學的最終目標是一樣的,沒有高下立判之理。理學如果始終是以天下為準,在個人方面,處好很難,心意於小事上容易分散,瞻前顧後做當下,容易三心二意。心學說白了如果過度做細碎,沒有大局觀的話,容易“明於細而昧於巨”,可能發展成個人主義。只能說各有所長,真要說,整體思慮可以理學,細節事項須用心學。
以上就是個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