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高興西安

    我想告訴你的是因人而異,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你有天賦自學也比較快,如果你有高師傳授你會較快,如果你既有高師有有天賦那你更快了。你非要糾結個多少年,你要看你自身的條件了,自己評估。。。

  • 2 # 腎內科專家趙進喜

    醫學需要終生學習,尤其是中醫,中醫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且是實踐醫學,單靠幾年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

    現在醫學本科五年,研究生3年,在學校學到的只是課本知識,只是一些基礎,是皮毛,真正能作為一名醫生為患者減除病痛,還必須在臨床實踐中多學習,既要學習中醫四診在臨床中的應用,還要學習西醫學的各種知識,作為一名合格的中醫醫生,必須要兼得中西醫綜合知識。

    學習中醫師承非常重要,跟對師父,刻苦學習,不恥下問,多探討,多研究,多領悟,做心得筆記,一點一點積累臨床經驗。

    一般情況下,需要二十年左右的學習,基本上就可以成為一名在某個專科能獨當一面的醫生了,而且中醫是一通百通,真正領悟了精髓後,大多數疾病都是可以治療的,而且會很有效。

    作為中醫學子,還是多增加自己的見識,總有一天,會成為一名名中醫的。

  • 3 # 城市農夫829

    這要看你是準備做個真正的中醫還是僅有個中醫大學文憑的假中醫,是在社群醫院獨擋一面的醫生還是大醫院獨擋一面的醫生,是能治癒某些方面疑難雜症的醫生還是僅能處理普通病的醫生。如果你真想成為一個名中醫,為了能拿到執業醫師證,你只能去中醫藥大學走一趟,為了真有用中醫診治的拿手本領,你就得找個優秀的祖傳中醫學習,不要謎信國家評的那些學院派名老中醫,真正有絕活的大多在民間,但真不好找,因為他們的診所基本上都不能進醫保,絕大部分醫院的醫生又排斥他們,所以只有些老顧客知道,醫療管理機構也有個別人知道

  • 4 # 阿嵩老師168

    這個看個人悟性!中醫博大精深,我也準備學習中醫,不過我前期只會專攻一個點!這樣子比較容易攻破,而且知識量比較少。

  • 5 # 喃語低徊

    《禮記》上有句話,是“醫不三世,不服其藥。”這有兩種解釋:1,不要服用沒有經過三代積累傳承的醫生所開的藥。2,三世是指《伏羲針經》(已失傳)、《神農本草經》、《黃帝內外經》,這三部三皇之世的醫籍。後又加入了伊尹的《湯液經》。所以說的就是不讀經典醫籍,不領悟經典醫籍的醫生開的藥不要服。

    因此上,學醫多少年不能作為評判其醫術高低的標準。特別對中醫來說,不能讀經典,融會貫通經典所傳達的精神。學醫多少年都是白搭,都不能獨擋一面。

    有些人學醫一兩年,就可以深悟醫理藥理,獨擋一面。有些人學了一輩子,卻還是在門外徘徊,不知陰陽寒熱,不識藥理,不能自出機杼,只是記了幾個幸中的草方,每次希翼能走好運。這是永遠也獨擋不了一面的。

    因此,學醫就得下功夫,學經典,不斷的學習理解參悟,一輩子去學習。孔子說過:“人而無恆,不可為巫醫。”所以,沒有學習幾年,就獨當一方的說法。

  • 6 # 子敬說健康

    學方五年,天下沒有不治之病,從醫五年世間無藥可用。

    學習的時候感覺自己沒有不會治療的疾病,而進入臨床工作會發現沒有一個病症跟書本是一樣的!

    醫學是個終身學習的職業,幹到老學到老!

    但是學習中醫我認為畢業了在工作崗位上幹五年左右基本就可以有所收穫。

  • 7 # 常有常無f

    按理說學中醫是有條件,在命理上只有帶天醫貴人的人才能學醫,有悟性,開智慧識病知病之機理,或針灸或推拿或識百草而納其精組方而治療!不是什麼人都可學醫的!沒有悟性和識慧之能,多少年都沒有用!

  • 8 # 花語師妹

    中醫博大精深,包羅永珍,必須持之以恆刻苦學習,真正對中醫熱愛,才能有所建樹,具體幾年,全看你個人悟性和機遇。

  • 9 # 126456126456

    過去家父在解放前跟師傅學習三年半時間,只掌握了藥性、藥理方面的,終生沒有行醫,但是祖父是自學的,我見過他給診過的病人。

  • 10 # 旭光醫生

    大家好!我是一名中醫內科醫生,畢業於成都中醫藥大學。從醫21年。題主這個問題,我只能說,學無止境,看你好不好學,接受能力怎樣。一個好學者,5-10年就能名師遠揚,有部分老中醫學了一輩子都才知皮毛。所以下面我就這個問題談談我的學習心得。

    一、中醫基礎理論的好處

    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有關世界本原和發展變化的宇宙觀和方法論,是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最有影響的古代哲學思想,也是中醫學的重要思維方法。

    我們要知道精、氣、血、津液、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佔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學說中所說的五臟六腑以及奇恆之腑又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內臟器官,所以針對這一部分我們需要做的是深入個體,將每一個個體的基本概念、生理機能、生理特性以及個體之間的關係都整理出來,樣就能夠有清晰地條理,以便我們掌握。

    而疾病源於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種類很多,如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等,均可導致發病而成為病因,而這些都是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或者有的不那麼常見,但是這都不妨礙我們透過結合生活實際來學習這部分內容,所以當我們將病因與生活——對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病因其實很好掌握。而病機部分需要我們在聯絡生活實際的同時,再結合精氣陰陽五行學說,以及精、氣、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們能將哲學、藏象部分學好那麼病機也不會有什麼問題了。

    中醫診斷學是根據中醫學的理論,研究診察病情、判斷病種、辨別證候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它是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是基礎理論與臨床各科之間的橋樑,是中醫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主幹課程。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包括診法、診病、辨證和病案四大部分。根據中醫學理論人體是個有機整體。區域性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部病變能夠反映於外。這就是說,外部的疾病表現可以反映內在疾病的本質。所以,中醫在診斷疾病時,往往透過病人的自我感覺和醫生觀察到的病人的些外在表現來推斷病人內部的病理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以表知裡……以診則不失矣”,認為外在變化可以反映體內病變。《靈樞·外揣篇》則提得更為明確:“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盪。若是則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應形。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認為體表的變化會正確地反映出內在的病變。這種“以表知裡”的診法理論,至今仍在臨床上發揮巨大作用。

    中醫診斷學的基本原則有三:整體審察、診法合參、病證結合。

    整體審察是中醫學的基本概念之一。診斷疾病時的整體觀念,是指要考慮整個人體(內)與自然環境(外),或稱“審察內外”。診法合參是指將望、聞、問、切四診並用,全面收集辨證論治所需要的各方面資料。病證結合是診斷要明確所患疾病及所屬證候,把辨病與辨證結合起來。透過辨別病證,認識疾病的本質,即所謂“辨證求因”。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對疾病的診察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對症狀和體徵不明顯的患者,藉助於實驗診斷或儀器檢測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從直接到間接、從定性到定量,為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特別是研製、引用了一些用於診斷的儀器,如脈象儀、舌診儀、腹診儀等,使部分診斷手段得以客觀化;在運用聲學、光學、電學、磁學等知識和生物醫學工程、電子計算機技術及網路技術等方面使中醫遠端診斷得以實現,以上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獲得了一些新苗頭。

    中醫診斷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中醫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具體運用,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際操作,還有診斷的分析思維。因此,學習中醫診斷學必須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

    結合中醫基礎理論,理解藥性分類

    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中藥學》理論同中醫的理論是統的。例如,中醫的病因中有風、寒、暑溼、燥、火六淫;中藥相應有祛風、散寒解暑、祛溼、潤燥、瀉火藥的功效。八綱辨證中有表、裡、寒、熱、虛、實、陰、陽等八大證型,中藥相應有解表、溫裡、清熱、散寒、補虛、瀉實、滋陰、壯陽等功效;中醫有氣病、血病、痰病等,中藥也有理氣或補氣、活血或補血、化痰等功效…。所以,學好中醫理論,才能理解和記憶每一味中藥的功效和應用。例如,黃芪能補氣昇陽,用於脾肺氣虛或中氣下陷之證,按中醫理論就可以推斷出中氣虛會有食少便溏、氣短乏力及脫肛、子宮下垂等一系列症狀。此外,黃芪“有汗能止”,“無汗能發”的功效,按中醫理論就可以理解“有汗能止”的汗是衛氣虛的表虛自汗,用黃芪能益衛而固表止汗;“無汗能發”的無汗是氣虛的表虛挾有表邪,因而發汗不出,用黃芪能補氣則表邪隨汗而解。這樣去理解和記憶黃芪的功效和應用就容易了。可見,用中醫理論來指導學習《中藥學》,是學好《中藥學》的一個先決條件。

    把握共性,注重特性

    中藥學是按藥物的功用分類的,同一章節的藥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範圍,又分別具有各自的特點。學習時只要掌握本章節總的功能、主治則本章節所含藥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證就把握住了,然後再分別記憶每味藥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這樣既容易記憶,又不易混淆。

    對性味歸經、用量用法、配伍等內容也同樣要區別對待。如理氣藥大多辛溫芳香,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卻苦寒,屬特殊性要特別注意。再如礦物藥由於質地重,般可用30克左右,而硃砂雖是礦物藥,但是因為有毒只可用0.3-1.5克。檳榔的一般用量在5-10克左右,但治絛蟲病需用量60—90克,量小難以取效,再以用法為例大多數藥物可以入煎劑,但逐水藥甘遂有效成份不溶於水,驅蟲藥雷丸受熱後有效成份破壞,均不宜入湯劑。至於配伍,教材中為了使讀者瞭解一解配伍方法,在每一適應證下列舉了一些有關方劑作為參考。學習時可予一般瞭解,對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點熟悉其意義。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乾薑,黃連配肉桂等。但不要把過多精力放在方劑的組成和運用上,因為這不是本課程重點,應與方劑學有所區別。

    對比分析,加深理解記憶

    透過對比,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能加深理解記憶,更好地掌握藥物功效應用。《中藥學》各論中,首先要對同一章節功效應用相似的藥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點。如解表藥中發散風寒的麻黃與桂枝二藥均能發汗解表,治療風寒表實證相須配用,但麻黃髮汗力強,只能用於風寒表實證,桂枝發汗力弱,風寒表實證、風寒表虛證均可用。麻黃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桂枝又能溫經通脈、通陽化氣。以此類推,其次,對不同章節的藥名相似、功效應用方面有某種共性的或功用完全不同的藥物,也要進行對比,以免混淆。如羌活與獨活,蒼朮與白朮,石決明與決明子,吳茱萸與山茱萸,附子與白附子等。對同一藥源,因入藥部位不同,或採集時間不同,或炮製方法不同,其功效異同亦可進行對比,以利於臨床正確選擇用藥。如麻黃與麻黃根,麻黃入藥部位為草質莖,為發汗解表的要藥;麻黃根入藥部位為根及根莖,為固表止汗的要藥。如陳皮與青皮,陳皮為橘的成熟果皮,藥性緩和,能理氣健脾、燥溼化痰,可理脾、肺氣,為治脾胃氣滯、痰溼壅滯的常用藥;青皮為橘的未成熟果皮,藥性峻烈,能疏肝破消積化滯,可疏肝、膽氣,用於肝鬱結重證,食積氣滯重證。如生地黃與熟地黃,生地黃性昧甘、苦,寒,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酒燉或酒蒸後為熟地黃,性味甘,微溫,功效補血滋陰,益精填髓。其他如枳實與枳殼為採集時間不同;生薑、乾薑、炮姜、姜炭為炮製方法不同。

    《方劑學》是研究和闡明中醫治法和方劑理論及其臨床運用規律的一門學科,是祖國醫學理、法、方、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應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也是中醫的精華部分。方劑學的內容非常豐富,除涉及基礎與臨床各科的有關知識外,方劑的數量亦十分繁多,由南京中醫藥大學為主編單位所編的《中國方劑大辭典》載方10萬餘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難將眾多方劑全部掌握,但又必須學好方劑,因此在校學生主要是學習《方劑學》教材的內容。因為《方劑學》教材中所選的成方都是臨床醫家經驗的結晶,大都療效確實,經得起實驗、考驗,是沿用不息的名方。同時《方劑學》的學習只靠背誦幾首方歌還遠遠不夠。要透過一定數量的名方學習,掌握蘊含的治病經驗和組方方法、配伍規律。從而在正確辨證立法的基礎上提高分析運用方劑和臨證組方能力,以有限之方應無限之病證。

    學習方劑學的關鍵——證、法、方、藥緊密聯絡

    中醫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在辨證論治中,證、法、方、藥是緊密聯絡和高度統一的,其高度吻合也是方劑學學科知識的關鍵所在。而分析每首名方的證、法、方、藥之間的緊密聯絡,要以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和中藥學為基礎。如陽和湯中配伍麻黃是因為其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作用。陽和湯治陽虛血弱、寒凝痰滯之陰疽,治宜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法,在溫陽、補血、散寒的基礎上配伍麻黃,以其發越陽氣的作用來鼓動氣血流通而收到散寒通滯之功。可見陽和湯中一味麻黃就涉及了證、藥、基礎理論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透過分析證、法、方、藥之間聯絡,才能掌握方劑的組方原則、基本結構和配伍技巧。

    掌握組成方劑的核心—藥物配伍

    藥物配伍能增強或綜合藥物的作用,是組合成方劑的核心,也是藥物功效的配伍,在方劑學的學習中理解分析藥對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充分領會“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

    藥對配伍。藥對是中藥複方的核心,是臨床常用的、相對固定的兩味中藥配伍,是複方的最小單位,它構成簡單,卻具備了複方基本主治功能,是經典複方療效的體現。方劑學中藥對配伍或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以提高療效,擴大治療面。在學習過程中要掌握重要藥對的特性和統性。如著名方劑桂枝湯包括桂枝與白芍白芍與甘草、生薑與大棗、桂枝與生薑、芍藥與大棗、桂枝與大棗等多組藥對。既要分析理解方劑組成中的主要藥對,又要歸納總結同一味藥配伍不同藥物所組成的藥對錶現出的不同作用,如麻黃配伍桂枝重在發汗解表;配伍杏仁宣肺平喘;配伍石膏清洩肺熱、宣肺平喘等等,因此在學習中要注意掌握藥對的作用,在分析運用和變化運用古方時要抓住主要藥對,或在藥味增減時也力求考慮藥對配伍。

    君臣配伍。君臣配伍是方劑結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其相互作用決定該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證,如小青龍湯中麻黃、桂枝為君藥,配伍乾薑、細辛為臣藥,重在發汗解表、溫肺化飲,為治外寒內飲的代表方;小柴胡湯柴胡為君藥,配伍黃芩為臣藥,和解少陽,為治少陽證的代表方等等。因此在學習時著重分析方中的君臣配伍及君臣配伍的形式,除了相須、相使增效的增效配伍形式外,還包括去性取用治療主證和主要兼證、治療主因和主證及特定的君臣配伍形式,透過分析君臣藥在方中的作用,抓住方劑藥物組成的主要部分,提高對複方立法組方、臨床療效等方面的理論認識。

    佐使配伍。方中的君臣藥還須借佐使藥協助增強療效、制約或降低毒副作用,並使藥效升降走守達病所。佐使配伍也是形成配伍規律的重要因素,說明方劑的組成中每味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影響,相互作用,綜合反應的。特別是特殊的用藥,如清營湯中配伍銀花、連翹透熱轉氣,體現了營分熱證特點及治療原則;黃龍湯中配伍桔梗宣肺氣而通腸腑;芍藥湯中配伍肉桂防苦寒傷陽;敗毒散配伍人參扶助正氣、鼓邪外出等等,在學習中要著重理解和掌握。

    掌握提高學習效率的學習方法——分類整理

    學習過程中要自覺地對資訊進行加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中醫方劑繁多,而學習過程中以法統方,便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如程鍾齡提出的“八法”體現了中醫治法的重點所在,對於學習方劑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汗法,其方劑是解表劑,而表證又有風寒、風熱和體虛外感表證的不同。故解表劑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和扶正解表,其代表方分別為麻黃湯、銀翹散、敗毒散。即使是辛溫解表劑,根據風寒表證的不同,治風寒表實證用麻黃湯,風寒表虛證用桂枝湯,外寒內飲證用小青龍湯。這樣以法統方記憶方劑,則多而不雜,詳而有要,便於掌握和使用。

    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聯絡對比有些方劑,組成、功效和主治證有相同之處,這樣的方劑應互相比較,找出共性,突出個性,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同類方劑中可同中求異,如清熱劑中清胃散與玉女煎均清胃熱,主治胃火上攻證,但清胃散清胃涼血,主治胃火上攻證,屬實證;玉女煎清胃熱、滋腎陰,主治胃熱陰虛證,屬實中夾虛之證。不同類方劑中,可前後聯絡比較,異中求同,如治洩瀉的方有葛根黃芩黃連湯、痛瀉要方、參苓白朮散、真人養髒湯、四神丸。但因每方適應證的病因病機不同,故可區別記憶。另有藥物組成部分相同的方劑可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如“桂枝湯”的加減方有小建中湯、當歸四逆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含增液湯的方劑有增液湯、增液承氣湯、清營湯、養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小柴胡湯與旋覆代赭湯佐使藥相同等等。在學習中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深刻理解這些方的區別與聯絡。

    增強記憶的趣味性

    歌訣記憶孤立、機械地背誦方劑,花費時間多,效果差。而湯頭方歌是將方劑的組成、功效和主治等以詩歌體裁,編寫成歌訣,讀起來琅琅上口。對學習者,可以由誦到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薑桂麻黃芍藥同。”另外有些方劑,可自編趣味歌訣,記憶方便、效率高、經久不忘。還可自編一些趣味歌訣做適當的補充,如三仁湯:“三仁爬竹竿,(厚)樸通滑下(夏)來”等。掌握用方的靈活變化

    方劑的變化任何古方、成方都是針對某一特定證候而制定的,由於患者的體質、年齡以及季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臨床運用成方時,做到“師其法而不泥其法,師其方而不泥其方”。同時在方證相應的原則下要求方劑必須隨證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在分析一首方時,要透過增減藥物、改變藥量和劑型來改變其功效和藥力。如小青龍湯中以外感風寒表實為主,兼有內飲時,麻黃、桂枝為君藥配伍乾薑,細辛為臣藥,解表散寒為主,兼溫肺化飲;以水飲內停證為主,兼有風寒表實證時,以乾薑、細辛為君藥,配伍麻黃、桂枝為臣藥,溫肺化飲為主,兼解表散寒;以外感表虛證為主,兼有停飲證,以桂枝、白芍藥為君藥,配伍乾薑、細辛為臣藥,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為主,兼溫肺化飲等等。

    不可忽視的內容——用量、用法方劑中藥量至關重要,標誌著藥力的大,決定作用的強弱;而煎法與服法,對療效亦有直接影響。因此在方劑的學習中除掌握一般藥物的劑量和用法外,還須掌握特殊的藥量、煎藥法及服藥法。如吳茱萸湯重用生薑;補陽還五湯中重用生黃芪;炙甘湯中重用炙甘草、生地,且水酒各半煎服等。同時服藥時間亦有講究,桑螵蛸散治遺尿宜夜臥服;“真人養髒湯”治下痢在飯前服等。

    總之透過方劑學的學習,要掌握其精華不僅為臨床各科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而且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做到辨證論治,方證相合,變化應用,得心應手。

    中醫內科學是以臟腑、經緡、氣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學說為指導,系統地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闡述內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規律並採用中藥治療為主的一門臨床學科。它系統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是基礎理論聯絡臨床實踐的橋樑,是臨床其他各科的基礎,在中醫專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須學好的一門臨床主課。在這學期的中醫內科學課程中,在此將自己對於應該怎樣學習這門學科的一些感受和體會總結如下。

    多多誦讀經典

    中醫學根植及生長於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土壤,從神農嘗百草譜《神農本草經》,到黃帝岐伯問答出《黃帝內經》從仲景演《傷寒論》、《金匱要略》,到孫思邈《千金方》;從金元各大家齊鳴,到明清溫病各家學派學說,數千年來,古人們前仆後繼,不斷豐富和完善了中醫學理論體系寶庫。

    另外,我建議多與老中醫交流學習,經驗方是大多數老中醫不易外傳的,多下點功夫。

    辨證論治乃重中之重

    辨證論治是為中醫學之精髓及獨到之處,“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透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洽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洽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透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

    首先,對疾病的辯病及辯證是疾病診治過程中的第一步,其尤為關鍵,其辯病及辯證的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後續的治則、治法,是取得臨床療效與否的先決條件,所以對於疾病的診斷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習的重點,更是學習的難點。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係,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它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要想辯好證,我們必須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證病機特點,全面及靈活運用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如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辦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等。同時要充分考慮到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環境、情志、飲食起居、體質等影響因素,全面而準確的作出診斷。

    在明確診斷後再根據病因病機及中醫理論確定治療的治則治法,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我們必須透過觀察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辨清疾病的標本、主次、輕重綏急,還需謹記,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是正邪鬥爭,此消彼長,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疾病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點,因此必須把握其動態變化,分階段進行治療。在治療時更應注重理論指導實踐,以臨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拘泥於理論,刻板遵循條文,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從患者角度考慮,權衡利弊,以取得最大臨床意義為目的。

    勤於總結與思考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重點學科,也是難點學科,其建立在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基礎學科基礎上,內容繁多是學習和記憶難點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善於對各疾病和證型進行歸納和總結,透過相似病症之間的對比和鑑別以加深對各證型的理解和記憶。除了學習和記憶基礎證型外,我們應多思考,學會對於變證的診治及臨症加減運用,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學習和認識疾病。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的重要學科,也是我們中醫學專業學生必須學好的臨床學科,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學習和實踐,只有我們將理論的知識打牢固,才能在日後的臨床中去更好的實踐、運用和發展。

    以上內容簡單總結,學醫不易,想獨當一面,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總結。

  • 11 # 華夏概念

    這麼說吧,如果你能學會號脈辯證,通透了解一部分常見病的藥方,就可以幫人看病了,治療個頭疼腦熱拉肚消化的一般問題,做個太平醫問題不大,具體說獨當一面,太籠統了,沒有博聞強記和悟性,中醫成就不會太高。悟性很重要,說天分也行。不要被人帶偏了,覺著刻苦肯幹就能成高手,技術,特別是治病救人的,容不得絲毫水分。

  • 12 # 學以濟用

    萬物生剋之誰都不是萬能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丿慬得通變為上才好?中國中醫中草藥講究的是一種藥治一種病,更講究的是周易之(藥治有緣人)四柱預測中說得好(病於運中,運過方好丿否則藥石無靈?故做什麼事不在於時間,而在於精髓才對?細思之是通變才有用??

  • 13 # 張志軍悠哉悠哉

    與學多少年關係不大,幹什麼都的有天賦慧根,中醫牽扯八卦陰陽五行,很多中醫學院把很多課程都省了,過去中醫最少七八年。

  • 14 # 秦寶鳳石

    中醫尤其是內科,知識內容不少。多少年才能獨擋一面。看個人天賦。有的人學醫4-5年就可以獨立坐診。但是面對千萬病情,醫生要不斷的學習和總結。尤其需要和同行交換治病經驗。所以醫生是需要終身學習的。生命無止境,學習不停歇。獨擋一面那也要看面對情況。生命既有高度的統一性,也有複雜的個體特徵。光這部分在治療手段上就有無窮的變化。我們都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面對無限複雜的變化。

  • 15 # 琢玉教育

    中醫裡面包含太多的內容了。如果學習中醫的推拿,大約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然後就是不停地使用,不斷地學習提高。

    如果學習針灸技術,需要的學習時間不是很長。想要能夠獨當一面,最好跟師實戰演練一年左右的時間。當然,其後一定要反覆學習提高,並鑽研前人的經驗。

    學習中藥,如果想獨立開方有好的效果,大約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但是高明的師傅不好找啊。

  • 16 # 戰狼在世L

    當年有個人,他在搬運站公司當甲級苦工工人。他平時愛學小武術。他人緣好。他好兄弟把他介紹一個高人!他拜人家為師。苦學二十二年。武術和中醫!最後他了不起了!閉上眼睛也可以把人家的骨折復位!人家血管要放支架,但是他說不用就不用。三個月用中藥把人家治好了。多年後不復發!所以,別小看中醫!我又說完故事了

  • 17 # 眯眼看世界43

    這個可真不好說!就像問路時,有人告訴你再向前走500步,然後右轉,你走過去,步子計算的也挺準,可是到500步的時候,右轉就掉土豆窖裡了,或者掉河裡了,你還右轉嗎?

    當沒有病可以難住你了,來的病人你都能治好了,應該說你可以獨當一面了。但也不能保證你再也不會遇到你治不好的病!人有不同,學無止境!

  • 18 # 字華子

    中醫對於每個華人來講都不陌生,也包括很多國外友人,他們很多人都覺得很神奇。

    在我們最初的心目中中醫帶有一定的神秘感,可能大家聽到最多的是某某地某某村有一個什麼名醫對什很有利害,有身邊的朋友誰誰都在那治好了。確實中醫在不發達的地區還流走著很多很多的確有專長的中醫醫生,他們可能是家裡上一輩傳下來的,也有是師傅帶徙弟出來的,當然也有少數可能是江湖遊醫(現國家出大力推動新政策,規範中醫行醫就醫的管理),但往往在不發達的地方,百姓就醫條件不方便的情況下,民間中醫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把把脈觀觀面色就可以對症下藥,而且最關鍵的還是費用很低,有可能都沒有去大醫院拍的一張片子的費用高。我覺得政策對中醫醫保應該支援和提高,不只是能讓更多的老百姓解決了就醫難就醫貴,病不起的現象,同時相對於報銷這個片那個片的費用成本會相對低很多。

    但對於學多長時間能獨當一面,這個也分很多因素,中醫也分很多科目,骨科,內科,還有特有專長。我們平時瞭解到的大多數是專項的中醫比較多,比如接骨的,治不孕的等等,很多中醫是師承或家傳獨門的技術,那這種很快就能獨當一面,但如果要規範和多科是要經過不斷的學習和積累。其實中醫中多角度來講都是以調理為主,但在大家對健康意識當中,往往是覺得有病了才會去治,在中醫的角度是可以提前能過調理治療避免不必要的病症。起初大家都不會對自己的亞健康重視,往往是等發生病症了才進行治療,到發生病症了治療就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調理治療,有些還間接帶來不好的影響。

    在高速發展的社會現象當中,大多數的睡眠質量都不好,容易長斑,容易肥胖,溼氣重,容易感冒等等,在這些症狀發生前都可能透過中醫進行調理,更容易得到好的效果,而且也不影響到正常的工作。

    所以懇請大家重視自己的身體亞健康,在大多數的城市中醫院都設有中醫治未病中心,為了大家健康可以多瞭解瞭解增加自己對身體的健康意識!

    回簽有些跑題了!但是想借此機會表達希望大家多重視我們的中華文化和重視自己的健康!此疫情還是我們中醫起到很好的作用!

    祝大家身體健康!

  • 19 # 不良文化鬥士

    給你來個膽囊症的,學八輩子也沒有用。給我來個斷臂斷指的學十八輩子也白扯。給你來個功能性疾病的不學也能治好(自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java開發的框架作用是什麼?